科幻:来自人类社会基底的思考
在中国,科幻作品在文学和电影界正在迅速成熟并变成了新的流行热点。2015年是中国科幻界的标志性年份,在国内饱受赞誉多年的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的《三体》获得了世界科幻小说界的最高荣誉「雨果奖」。
接下来的2016年,郝景芳的《北京折叠》又跟着再次斩获该奖。而在2017年新年前后,备受期待的科幻电影《降临》(Arrival) 的降临,在科幻迷之间又掀起了一波关于科技、人性以及物理世界本质和本源的讨论热潮。我们正处在中国科幻界最好的年代。
虚构:一边展望,一边引发思考
虚构是人类独有的能力,是人类文明产生、发展和延续的重要基础之一。基于现实世界的虚构是现实作品,而构建在对科学理论的合理化推演基础上的未来世界的虚构就变成了科幻作品(这个定义粗暴地排除了纯粹幻想Fantasy品类)。
谈到虚构,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是,科幻作家对于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细节和时间线的预测,往往都是错的,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无论是《银翼杀手》(Blade Runner)中人工智能配套的CRT字符显示器,还是《2001太空漫游》(2001: A Space Odyssey)中对于太空旅行的时间预测,甚至是《黑客帝国》(Matrix)中笨重机械式的脑机接口,用现在的眼光看,都是错得离谱。然而,这些细节的偏离完全不影响这几部电影在科幻电影史上的深远影响,即使现在观看,也依旧发人深省。
是因为科幻作品的虚构本源目的一直以来都是双重性的,一方面是展望性、体验性的,描述时间演进带来的可能性;而更为重要的一面是推演性、反思性的,用虚构的力量将人类生存生活的环境极端化,来更加深入地思考人性的本质以及由此而来的人类社会的基底(Fabric),从而得到更深刻地警醒。这两个目的相互交叉,互为支撑,围绕着人性的核心,才构成了引人入胜的科幻作品。
科幻作品里深藏的障碍和冲突
对于人性的系统化研究通常是人类学、社会学乃至哲学的范畴,而与科幻作品相关的人性讨论却往往聚焦于生物和科技进化论的演进基础而展开。在进化论的影响下,人性具有明显的生物性本能,这给人性在认知革命后的理性化发展造成了明确的框架性障碍并形成长久冲突。
这些障碍和冲突正是科幻作品在极端化条件下所要深入探讨的,并表现在三个最显著方面:首先,在认知模式方面,人类拥有的是因果关系主导的思维模式(基于触发的应对型模式,对于脑处理能力要求相对较低),一般的逻辑体系和科学方法都是基于此构建。因为前因后果的顺序化思维,把人类对世界的感知和理解绑定在单一流向的时间上(物理科学其实没有对单向时间的依赖性)。而科幻作品的故事背景很多都是建立在对单向时间的挑战和操控上,试图从认知逻辑的根本上做出极端化假设,从而挑战我们对世界的观感。
其次,在社会经济方面,人类在生存和繁衍这一基础性大前提下,发展出了以交换为手段并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极为复杂的经济规则和体系。这一体系的建立,从深层次反映了人类进化的主流过程是一个被资源匮乏环境主导的过程。拥有、囤积和控制是绝对有效的生存方式进而变成了本性的一部分,而零和成为社会经济游戏的主要规则。
财产概念的产生,以及伴随而来的囤积和控制本能一方面造成了社会的层级化(阶级是层级对立化的表象)并不断加剧,另一方面通过马太效应惩罚分享和协作的思维,进而形成冲突。这样的人性产生的经济规则和体系从本质上讲是非自洽的,正如很多科幻作品所描述的,即使在资源极大丰富的未来世界,人类社会依然会存在明显的社会层级,而且层级间的冲突可能被科技发展放大而变得更为严重。
第三,在社会道德方面,自由意志的起源是人类自我意识以及认知的因果模式造成的感知结果,这也决定了个体独立性与群体利益之间的冲突,此消彼长。一方面群体使用教育和经济手段来限制自由意志的选择范围,同时通过道德与法律规范来定义使用自由意志的后果;另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群体生存对于个体的依赖性减小,从而给予个体更大的空间去行使自由意志。这其中经济因素对自由意志的制约作用通常是被忽视的,个体对于群体的产出以及有用性,决定其自由意志范围。正因如此,科技的发展对于个体自由意志的影响其实是极其深远的,再加上自由意志本身就是人类在道德和信仰层面上许多悖论的来源,所以这些悖论也正是科幻作品的另一聚焦点。
一部出色的科幻作品不仅仅是探讨在极端情况下的人性表现,通常投射出人性弱点形成更强冲击力,也在警示和呼唤,科技的发展下,人性也在进步。
新年上映的科幻电影《降临》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这是一部对人性的发展极其乐观的作品。虽然整部电影和科技相关的细节并不突出,但是非常清晰地勾勒出科技发展对文明和人性影响的潜力,并预示了即使在目前人性的思维框架内,我们的文明可以通过外来力量的帮助进入更高层次。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刘慈欣的标志性作品《三体》,作品中充满了物理学原理以及科技发展的细节,但是其因为对人性的洞悉而导致的悲观,特别是对更高文明生物采用同样零和游戏规则(暗黑森林法则)的阐述是极其阴暗的。这也是我所认为的,作为一部经典科幻作品《三体》里的一大败笔。
科技成为去除边界条件的「手术刀」
在探讨科技发展中人性的演变和冲突之外,还有一部分的科幻作品尝试去阐述更深层的思考,包括意识与灵魂,甚至是我们感知的外在世界的本源问题。这就涉及到伦理学乃至宗教信仰的领地,而科技在这些作品中变成了去除边界条件的「手术刀」。这些作品最终依然是走到人文主义的归宿:以人的感知为基础的自由精神和自由意志,以及由此而来的普世价值观。如果站在一个客观的角度,人文主义的合理性构建在与人类相关世界(和人类状态相关的物理和数字世界)基底(Fabric)中的核心位置:人类的意识和行为是决定相关世界构造的最重要的参数之一。
举一个例子,在目前的社会经济规则下,人类大脑的信息处理能力,特别是学习速度和容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类自身可能拥有的非生产(休闲)时间以及非生产性创造活动:如果每一个小时的学习会对个体生产力产生实质性提高,那么可预见的连续性休闲时间一定远小于一小时,而任何需要一小时以上时间完成的非生产性创造活动发生的比例将大大减小。可以说,当前人类社会的时间空间构架(包括人与人的物理距离、心理距离、隐私,甚至法律原则)都是由人类大脑处理信息的速度和容量决定的。当更强大的信息处理机体真正占据了社会架构中的核心节点(一个强必要条件),整个社会架构将发生颠覆性变化。
人类终结了自然主义,人文主义的终点也并非不可思议。从这个角度看,科幻作品的意义也许不简简单单是对未来人性发展的探讨,而可能是对如何保留人性的思考和演练。
张矩
现为峰瑞资本董事,曾负责 Google 和 YouTube 数据中心的构建与运维,并于 2006 年作为 Google 中国创始团队成员和首位运维人员。曾任 Joyent 中国区首席代表、友友系统首席运营官,以及光速安振执行董事。国内最早一批投身云计算产业的人,现在是投资人,也是一位摇滚音乐迷。


TAG:职场 |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杨连华:学者的社会责任感
※历史的困扰:秦汉之后的中国究竟是不是封建社会?
※文艺神话:《文化的引领,社会的走向》
※侯旭东:节曰:社会的透镜——《中国中世纪的鬼节》评介
※上层社会越来越富的真相(深思!)
※惊人的社会定律 (建议收藏)
※一度蜜:移动支付大显神威 “无现金社会”来临
※深度:社会资本办医在困境中求生
※加措活佛演讲:逆境中觉醒 全球社会企业家生态论坛
※15张「已经存在於全世界社会,但没人敢说出来」的社会乱象讽刺插画!
※现实的社会,现实的人!不看后悔一辈子!
※美国影视文化的一大景观:定期出现的精品对社会的震撼和影响!
※社会变了,还是人变了?
※大吃一惊,旧社会原来这个样
※许嘉璐:阳明心学是治疗当今社会癌症的一剂良药
※施一公:做科学是最浪漫的事情,不能理解现在社会充斥的各种庸俗观念!
※社会传染病?鼓掌欢呼为什么会在人群中扩散开来
※历史上为何功臣都要被皇帝杀?真的是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