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空間站、載人探月計劃 中國航天未來遠超想像
3月11日,發射天舟一號的長征七號運載火箭運抵海南文昌發射場,而在遙遠的北京,中國航天的未來發展也牽動著全國兩會每一個航天領域代表委員的心。
「中國航天的未來遠超想像。」在今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幾乎每天都在接受記者的採訪,被問到最多的一個問題就是:中國航天的下一步是什麼?
兩會期間,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採訪了多名代表委員,他們描繪了一張中國航天的未來圖紙,在那張圖紙上,不僅有宇宙空間站,還有載人探月計劃、火星探測計劃,等等。
2022年左右,建一座空間站
在全國政協科技界別小組會的間歇,今年60歲的周建平站在走道里接受了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採訪,他已經記不清這是第幾次談到中國航天的未來了。他告訴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到2022年,中國將建成一座空間站,研究探索「大家關心的一些關於宇宙的重大科學問題」。
據此前相關媒體的報道,我國空間站核心艙已於2016年年底完成總裝,目前進入整艙測試階段,預計2018年發射升空。
對此,周建平介紹,空間站是一個在軌長期運行的大型空間設施,裡面有很多科學實驗、技術試驗的設施設備,可以進行對太空的探索,可以幫助科學家研究人們關心的一些宇宙重大問題,比如暗物質、暗能量、宇宙大爆炸等,還有一些經典理論的研究都可以在空間站中實現。
「我們還要利用空間站的微重力條件進行材料、生命科學、基礎物理等方面的研究,因為地球上是不具備微重力條件的。此外,空間站還可以幫助我們研製新的材料,探索製造品質更高的產品。」周建平說。
對於空間站的基本情況,周建平介紹:「我們的空間站有3個艙段,每個艙段20多噸,最多可以對接兩艘載人飛船,一艘貨運飛船,共計90多噸。」
他表示,我國的空間站跟國際空間站相比要小很多。「我們考慮到有所為有所不為,力求在最有希望產生突破的領域開展研究。中國的空間站可以擴展,如果今後有新的科學需要,我們可以繼續擴展」。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科技委主任包為民也在密切關注著遠在海南的長征七號運載火箭的動向。
包為民在接受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採訪時表示,長征七號的成功研製大幅度提升了我國進入空間的能力,為我國載人空間站工程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以前的長征二號、三號都屬於第一代運載火箭,推進劑是有毒的,比如偏二甲肼、綠色四氧化二氮。現在,長征七號用的是液氧煤油推進劑,長征五號還帶有氫氧發動機。這樣,新一代的運載火箭就是以純綠色的推進劑作為大推力。」包為民說。
探月計劃下一步,取兩公斤月壤回來
2004年,中國正式開展月球探測工程,如今已進入第13個年頭。2013年,玉兔號月球車因為技術限制沉睡在了月球上,不少網友都為此感到惋惜。令人期待的是,全國人大代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譚永華告訴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下一次探月,關鍵就是要解決「回來的問題」。
「2017年12月,我國目前推力最大的長征五號運載火箭將進行第三發,也就是發射嫦娥五號。嫦娥五號的主要任務是要落到月球上,挖兩公斤月壤回來,它承擔著我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中最後一步『回』的任務。」譚永華說。
據了解,嫦娥五號將實現我國開展航天活動以來的4個「首次」:首次在月球表面自動採樣;首次從月面起飛;首次在38萬公里以外的月球軌道上進行無人交會對接;首次帶著月壤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返回地球。
譚永華強調,從月球上「回」是難度最大的任務。「這個系統要複雜的多,包括軌道器、返回器、上升器、著陸器4個方面。它的採樣、起飛上升、交會對接等任務都將是重大挑戰」。
譚永華還透露,2018年我國將發射嫦娥四號,實現在月球背面著陸。「這是全世界的第一次,這對於通訊、導航等方面都是很大的考驗。」
而據包為民介紹,在月球採樣可以實現之後,火星採樣返回預計在2030年左右實現。「2030年以後,我們還要實現載人登月,我們還要向太陽系邊緣遙遠的星系進行探測。以上這些都已經在我們的規劃當中了,國家很快會討論這些問題。」
包為民表示,計劃在2030年左右實現長征九號運載火箭首飛,這是為了下一步的載人航天和深空探測做準備。「長征九號可以為載人登月、火星的採樣返回以及其他航天探測任務提供更大推力」。
「長征九號是我們國家未來要發展的重點,也可能是人類歷史上運載能力最大的運載火箭,它有140噸左右的近地軌道運載能力。」包為民強調,長征九號有望將我國的航天技術推到世界領先水平。
探月、火星探測以及今後我國將要進行的其他深空探測究竟有何意義?包為民表示:「我們要認識我們生存的宇宙環境,就跟認識地球環境一樣。宇宙環境、深空環境對我們地球的影響是什麼?這些還需要探索。航天的發展對於保障我們的生存條件有非常重要的支撐作用。」
我國仍在向「航天強國」的目標奔跑
近年來,不少人發現,我國的航天事業發展越來越快了,發射任務更是一個接一個。在今年兩會現場,航天領域的代表委員也成了眾多記者「追逐」的對象,他們大多不善言辭、衣著低調,在面對記者提問時,都用著親切而帶有一點「小自豪」的態度描繪著中國航天的未來。
然而,譚永華坦言,目前我國的航天水平跟美國等航天強國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
譚永華說:「我們現在處於從航天大國向航天強國邁進的階段。如何判斷一個國家是否到了『航天強國』,可以看運載能力、空間站建設、深空探測等指標,具備這些能力就達到航天強國的標準了。」
我國的航天事業還有哪些不足呢?譚永華解釋說:「我國的空間站還沒建立,深空探測才剛剛起步,運載火箭能力還比較低。就運載能力來說,我國的火箭近地軌道運載能力才25噸,還沒超過50噸,當初美國阿波羅登月的時候已經到120噸。」
那麼,航天領域的國際競賽究竟能給普通老百姓帶來什麼?
包為民表示,航天作為一個國家戰略性的高科技產業,一方面對國家的國防有很大的支撐,同時也要支撐我們國家的經濟社會建設。「航天技術還通過商業化的方式,把航天技術回饋到社會,更好地服務於社會發展和文明生活的需要,這也是商業航天的目標」。
「其實,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滲透著航天技術,比如廣播通信、農業、氣象、出行導航等。」包為民說,「通過航天技術,未來的信息技術可以實現天地信息一體化,傳統地面網路的弊端是有死角的,如沙漠、海洋、山區等地方都沒有信號。利用航天技術,手機終端網路就可以實現無死角的覆蓋,改善我們的生活。」
對於航天科技的未來,譚永華也表示,未來航天的商業化可能有多種模式,包括太空旅行、商業衛星、數據服務等方面。「一類像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它是擁有自己運載火箭的商業公司;另一類可以是不直接參与發射任務,僅進行相關數據服務的公司」。
而在包為民看來,未來將是一個充滿無限可能的商業航天時代。「我覺得商業航天的發展空間非常大,我們對航天應用開發的想像有多大,未來的開發就有多大」。
記者 葉雨婷 王夢影 實習生 張帥禎


※大師不在畫像上
※發明超級細菌剋星 藍舒潔獲「影響世界華人大獎」提名
※女科學家生存狀態記錄
※傳承彝繡的女人們
※中國百餘家博物館聚首河南縱論當代使命:讓歷史說話
TAG:中國青年報 |
※張育林:中國載人航天未來將走向地月空間
※印度載人航天計劃直指中國空間站:誓要趕超中國現有水平
※飛向浩瀚的太空-載人航天和探月計劃
※中國載人航天迎來「空間站時代」航天員正在備戰
※我國載人航天工程將邁入「空間站時代」
※這小國載人航天規劃大言想趕上中國空間站:誓言必會超中國
※腳踏實地,仰望星空 訪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
※中國載人航天迎來「空間站時代」 技術突破「只欠東風」
※中國作為航天超級大國 載人登月提上日程
※中國最早的載人航天計劃,不是神舟系列
※中國的載人航天史記
※國際載人航天日 | 探索太空奧秘的不只有載人航天,還有這8種太空望遠鏡
※中國載人航天好戲連台 「天舟」待發再約「天宮」
※載人航天總設計師:探月工程今年將有大任務
※我國穩步邁進「空間站時代」——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解析天舟一號飛行任務
※東風航天城:中國航天衛星、載人航天工程的大本營
※月圓之夜,中國載人航天悄然邁出一大步
※「聯盟號」載人飛船7月7日將發射前往國際空間站
※長七火箭發射「天舟一號」飛船圓滿成功 中國載人航天將邁入新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