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北京協和醫院教授向紅丁談糖尿病人自我管理(三)

北京協和醫院教授向紅丁談糖尿病人自我管理(三)

向紅丁,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主任委員,衛生部首席健康教育專家,北京協和醫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協和醫院糖尿病中心主任,北京糖尿病防治協會理事長,北京健康教育協會副會長。

北京協和醫院教授向紅丁談糖尿病人自我管理(三)

[主持人]:您還是推薦大部分病人能夠通過飲食療法控制血糖?

[向紅丁]每個糖尿病患者都要採取飲食治療,但是是不是通過飲食治療就可以不用藥物治療呢?幾乎所有的糖尿病患者最後都要用藥的,有的糖尿病患者是基礎用藥,但是有的是剛開始一段時間不用藥,用飲食控制,但是最後都是需要用藥物治療的,這都是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主要內容。

[主持人]:以前是好象階梯似的,飲食方面控制不下來,才用藥物和胰島素。現在多數專家好象現在都在強調藥物治療,您是怎麼看待這個問題的?

[向紅丁]我認為這五件事沒有一個可以偏廢的,也有糖尿病患者沒有用藥也控制得很好。現在經過研究以後,有一些藥物可以預防從前期進展的作用,所以有一些主張不要用藥,有的血糖升高沒到糖尿病階段的人是可以用藥物來逆轉的。對於胰島素來看,現在有一種觀點認為如果早期使用胰島素可能對迅速降低血糖,保護患者的胰島有一定的作用,使他一段時間內反而用藥時間少一些,但是這還需要比較大規模的臨床實驗的驗證,所以我們對糖尿病患者基本上還是因人而異的,我們的目的不是用不用藥,而是達到一定的目標。

[主持人]:您剛才講的糖尿病日常管理的模式,以我的理解好象是醫生制定目標和規則,然後糖尿病人來達成這個治療方案。糖尿病人自我管理當中,糖尿病人的能動性就體現在最好地、最近地實現醫生制定的治療方案,您是這種觀點嗎?

[向紅丁]:要達到這個治療方案的話,必須有患者的參與。我們經常說,糖尿病患者第一個醫生就是他自己,大家都非常重視。

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作用,包括糖尿病的監測,我們也提倡在家裡自己監測,到醫院監測,患者大概一個月就要看一次病,光做一次監測是不行的。比如監測血糖,我們現在提倡監測血糖譜,就是早上起來空腹血糖,早飯後血糖、午飯後的血糖、睡前的血糖,包括三餐前的血糖都可以監測,這種監測靠醫生是不可能的,所以患者必須也要自己進行,從全面的角度來看,糖尿病人和糖尿病做鬥爭,就是糖尿病患者和糖尿病的醫生合起來共同做鬥爭,很多都是要糖尿病人自己執行,醫生主要是幫患者制定一個比較好的方案,教會他怎麼樣做,怎麼樣達到自己制定的目標,不斷地使糖尿病患者有所提高,這就是我們醫生的職責。

[網友]:我由一位朋友是1型糖尿病患者,自己在腿部打針大概5年了,最近感覺腿上皮膚疼的厲害,請問向老師,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和糖尿病有關嗎 ?該如何治療?謝謝!期待您的回答!

[向紅丁]:這個患者是1型糖尿病,是打胰島素的,1型糖尿病患者從併發症來看,他的眼底病變、腎臟並發和神經病變發病率會高一些。他打針已經五年了,不知道他皮膚疼痛的部位是不是打針的部位,因為我們一般打胰島素是打到大腿的外側皮膚,如果打針的部位疼痛的話,可能和打針有一定的關係,打針的角度、深度,每次輪著打是多少時間打第二次,在同一部位,這都是很重要的,如果是這樣的問題,我們建議採取不同的部位進行胰島素注射的辦法。

我記得我們醫院有一個護士長就是這麼打的:她把上臂的上段,就是三角肌這個地方,還有腹部和大腿的外側化成井字,就有九個格,一個格一個格地打,先打胳膊上的左上,再腹部的左上,大腿的左上,然後再打中間部位,就不會局部皮膚受損傷過度,也不會有硬結,或者有脂肪萎縮。如果並不是打針的部位,而是腳,下肢比較遠端的部位比較疼、比較麻的話,這和神經病變有關係,首先要把血糖和血脂控制好,特別是血糖,對神經病變影響比較大,我們也可以用一些藥物,包括一些微循環保護劑,還有一些神經營養劑,現在這樣的葯靜脈注射的也有。最近有一些醫院開展手術治療神經痛的做法,考慮到由於神經受壓迫造成的,把神經進行一個小手術,進行神經減壓,對疼痛有比較明顯的好轉。

所以建議你能夠到附近的醫院仔細查一查,到底是注射部位的疼痛,還是糖尿病的神經病變,是手術治療還是藥物治療,是口服藥物治療還是肌肉注射來治療。糖尿病神經病變比較早開始治療,效果還是比較理想的。

[主持人]:這個問題隱含了另外一個問題,就是不同類型的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是不是有一些差別?就是他可能要注意的地方。

[向紅丁]: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患者有一些差別,像胰島素注射辦法,怎麼樣注意神經病變、眼底病變,另外避免糖尿病的併發症。對2型的糖尿病來看,主要的威脅大血管病變威脅比較大,特別是心腦血管病。所以現在有一種說法,叫做糖尿病和冠心病是等危症,得冠心病的機會比較多,而且最後受冠心病的危害也很大,所以稍微有一些差別。我們在自我管理的時候也要注意這些差別,注意關注哪些地方。我剛才談的五條,對1型和2型糖尿病患者都是需要普遍注意的。

[網友]:向老師,你好!我是一位糖尿病女患者,今年45歲。體重60公斤。我剛剛確診三個月。體檢時空腹10.98,隨即自我管理。控制飲食加強運動,血糖一天一天降,十天就恢復正常至今。糖尿病是否必須長期服藥,並且糖尿病葯都具有一定的副作用。我現在沒有用藥,每天也吃一定量的水果,空腹血糖5.1-5.6之間,餐後血糖6.0左右。這樣管理不是很好嗎?我不是一名醫生,還須向老師幫助指明方向。

[向紅丁]:這位糖尿病患者看樣子像2型糖尿病患者,從年齡來看、經驗來看,診斷沒有什麼問題,空腹血糖10.98,已經超過了診斷標準7.0了,所以她能診斷。診斷以後,沒有採取藥物治療,就是採取飲食加運動,血糖在十來天的情況下就能達到正常,實際上已經達到了糖尿病控制的標準,空腹血糖低於6.1,甚至低於6.0,餐後血糖是6.8,6左右完全是正常的。我個人認為,這種患者可以繼續學習糖尿病的知識,增強自己對糖尿病的了解,同時繼續進行飲食和運動治療,同時要進行監測,看是不是始終能夠達到這種目的。藥物治療我覺得對這位患者來看暫時不用也是可以接受的。如果是血糖比較高,飲食控制以後不能達到目的,要積極使用藥物。

從現在的觀點來看,有人主張剛開始空腹血糖10.98,可以打胰島素,這種觀點也可以接受,她十來天恢復正常,所以她自身的功能和對胰島素的敏感性還能夠保持一定的水平,我建議還可以進行飲食、運動和監測。另外,不知道身高多少,是不是比較胖的人,如果比較胖,還需要監測體重。[主持人]:現在有專家提出一開始就打胰島素,現在是達成了共識還是一部分的專家這樣認為?有沒有寫進指南里?

[向紅丁]:很多人能夠接受這個事實,但是還需要臨床驗證。如果血糖比較高,體重比較輕,可以用胰島素治療。前面一段時間的胰島素使用,比如說兩到三個月的胰島素的使用,肯定是對他有幫助的。

[主持人]: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當中可能會遇到一些突發的問題,比如說低血糖了,糖尿病人在沒有醫生的指導下,怎麼處理這種問題?

[向紅丁]:低血糖一種是血糖真的低了,心慌出汗,還有一種原來血糖比較高,下降幅度很大,雖然沒有真正達到低血糖,已經有癥狀表現了。家裡經濟情況比較好的話,如果家裡有一個血糖儀是比較好的,可以先查查高還是不高,高血糖引起的和低血糖引起的結果都是不一樣的,如果是低血糖,糖尿病患者控制飲食,這段時間低血糖的時候,不需要控制飲食,可以採取各種辦法脫離低血糖的狀況,比較簡單的辦法就是吃點東西,吃點糖都可以。

如果是血糖比較高,甚至尿里還出現了酮症,就可能是由於一種高血糖引起的急癥狀況,急癥狀況需要送到醫院處理,但是到醫院之前可以採取一些辦法,比如說多喝一些溫開水或者是淡的溫鹽水,對於任何一種高血糖引起的急症都是有幫助的,如果再使用一些胰島素注射,對你很快脫離這種急癥狀況也是有幫助的。

還有糖尿病患者會碰到其他一些情況,比如說受傷,或者是應激,或者是感染,這種情況下我們都是可以自己對自己進行一下監測,掌握自己的詳細情況,這樣不但對自己處理有幫助,而且也可以使自己到醫院以後得到更加及時的處理。

[主持人]:您剛才說到血糖儀的使用,很多專家都認為血糖儀很重要,但是前一段時間也有報道,那種家用血糖儀,不管什麼品牌的,患者在使用過程中,發現跟在醫院做的生化實驗有差距,有的比較大,我接觸過的最多的差一倍,這種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是不是其中有可能是血糖儀質量有問題,除了這個原因之外,會不會合格的血糖儀也有跟抽靜脈血的指標有差別的情況?

[向紅丁]:有幾種可能,第一個可能,靜脈血可能和末梢血就有差別,靜脈血是從手指到胳膊流,血糖就有點下降,靜脈血是用血清,末梢血是用全血,全血可能低一些,實際上差不多,我們實際上測是有一點差別,如果不超過10%還是可以接受的,如果超過了10%,差別就比較大了。

不同的血糖儀之間也有差別,希望患者的血糖儀用了一段時間以後,至少和醫院的血糖儀進行一些比較,帶到醫院,用一滴血兩個血糖儀測一下,醫院的血糖儀定期有一個矯正。

第三可能是試紙的問題,試紙可能有一些氧化,或者是試紙過期,都會使測試有一些誤差,如果誤差過大,你剛才說的一倍,肯定造成誤導了,如果差別不是很大,還是可以接受的,要定期進行矯正。很多血糖儀的廠家也有矯正的職責,你返回去他也可以給你矯正,也有一些血糖儀有標準液,可以進行矯正。

[主持人]:有沒有國際通行的標準?

[向紅丁]沒有一個標準,共識就是不要超過1.5毫摩爾。

[主持人]:如果是有差距的,血糖儀測出的比靜脈血高還是低?

[向紅丁]:現在靜脈血比血糖儀低一些,原來加一個矯正數,現在血糖儀自己進行一個矯正了,不需要你自己算個百分比了。

[主持人]:在糖尿病治療當中,醫生和患者的互動非常強,站在病人的角度,他應該怎樣使用醫生更好地達到他控制血糖的目標。

[向紅丁]醫患是同一戰壕里的戰友,目標是一樣的,醫生要用通俗易懂、深入淺出的語言來講解。患者就診的時候,也要關注醫生講的話,有的患者比較注重敘說自己的癥狀,說的時候重點抓不住,有些話說得重複,希望醫生和患者之間都注意傾聽對方的意見,能夠掌握對方講話的要領,能夠更好地達到治療的目的,這是我作為醫生需要病人了解的。

對於患者來看,除了要傾聽醫生的意見以外,還需要通過一些書面材料。我們北京糖尿病防治協會有15個教育點,經常發放一些關於糖尿病的通俗易懂的科普教材,這些教材對患者也是有幫助的,希望他們利用這些教材能夠發揮更大的作用。

[主持人]:現在我們的防治指南好象是2004年的,還有改動嗎?

[向紅丁]:我想防治指南一定會不斷地有改動,現在糖尿病知識在「爆炸」當中,包括我們指南都有不斷的變化,所以一定會有改動。

[主持人]:現在都是一年前的材料,最近一段時間,包括潘長玉教授,包括有些專家在說,血糖治療的觀念都在有一些變化。

[向紅丁]:我們肯定要與時俱進,不斷地跟上國內外糖尿病治療學上發展的形勢,採取新的辦法。但是我們希望自己也能夠做一些關於循證醫學方面的研究,拿出我們中國人自己的資料來,一方面借鑒外國的,一方面有自己的資料,那麼就更有說服力了。

[主持人]:糖尿病的標準還是有一定的人種差異吧?

[向紅丁]:基本上不會有太大的差別。

[主持人]:您是一線的醫師,也是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的副主任委員,協會在糖尿病工作方面有哪些?

[向紅丁]:協會的工作有指南的推廣,而且有比較詳細的具體的做法的指南,我們還有一些糖尿病患者教育方面的活動。一些材料不斷問世,我們希望通過這些東西,能夠使糖尿病患者和醫生的水平不斷提高,趕上糖尿病迅速發展的趨勢,使我們的治療達到更好的目的。

[主持人]:關於糖尿病自我管理這一塊,您剛才從具體的案例,從突發的情況,您覺得還有哪些需要補充的?

[向紅丁]:我希望所有的糖尿病網友,還有所有糖尿病防治的醫生,和所有關注糖尿病防治事業的人共同聯合起來,和糖尿病做鬥爭,使二十一世紀不成為糖尿病肆虐的世紀,而成為人類戰勝糖尿病的世紀,我覺得人類根治糖尿病的現實也可能在二十一世紀實現。在這之前,我們要和糖尿病做鬥爭,減輕糖尿病對人類的危害,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我希望通過不斷地學習,我們醫生和患者對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這一塊都有不斷深入、不斷提高了解,使我們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做得越來越好,真正給糖尿病患者造福。

[網友]:家父76歲,1952年哈醫大畢業,骨科主治醫師離休,患糖尿病一年,有家族史.今年二月起經二甲雙胍,拜糖平,文迪雅口服,現血糖(空腹及餐後)尿糖均為正常值已三月有餘。但肩關節,腰腿疼痛麻木,不能行走,今年三月份時起床都很困難,左肩及腰和左膝有包塊.經醫院確診為糖尿病合并神經炎.經尼莫地平靜滴20支,肌注神經妥樂平後疼痛有所減輕,包塊消失但仍不可正常行走,特別是腰椎,左膝不可負重。近日B超查心,肝,腎及內科醫師系統體檢無其他疾病,腰椎,胸部,膝關節平片亦無異常發現.常用芬必得及局部封閉止痛,但還時有疼痛難忍.現在我們很迷茫,對神經炎一說也不敢深信,今懇請專家百忙之中給予解答,下一步我們應如何?當地的骨科病人離不開他,我們做兒女的更離他不得。

[向紅丁]:這個人本人是醫生,估計他發現糖尿病不會很晚,糖尿病神經病變不會進展這麼快,恐怕除了這個還有一些其他的原因。現在用的這些葯是我們經常用的葯,除了這個彌可保還沒有使用以外,其他都使用了。所以希望能夠在別的科看看,像免疫科看一看,神經病變肯定是有,看看免疫方面有沒有問題。

另外,現在還有治療糖尿病神經病變的一些新葯,像我們現在用一種奧力寶,也試用過,效果也可以,我們還可以試用其他的藥物,而且如果疼痛特別難忍的時候,我們還可以從神經科角度來看,給他使用一些三環抗抑鬱葯,對神經病變也有好處的,可以試一試。至於這個人有沒有可能做手術來治療糖尿病神經病變,我覺得由於不全是糖尿病神經病變,所以手術的可能性不能說不存在,但是不是很大。肩關節有問題,一般糖尿病神經病變都不是肩關節有問題,都是遠端,手腳等等比較常見一些。

[主持人]:現在有一種情況,很多人迷惑,對於普通人來說吃糖吃得多,跟得上糖尿病是不是有直接的關係?有一些老年人,有點輕微的高血糖,但是還沒有發展成糖尿病的時候,怕得糖尿病,年齡比較大了,很多人不敢吃糖,甚至完全拒絕吃糖,對於這部分人,這種生活方式科學不科學?糖在人體起到什麼作用?還有一位專家曾經提過,對於老年人如果過分地擔心得上糖尿病而拒絕糖的話,如果凌晨出現低血糖,容易損傷腦細胞,增加老年痴呆的危險。

[向紅丁]人是不能離開糖的,離開糖就不能生存。一般人吃糖,應該說沒有什麼太大的關係,關係比較大的是總熱量,你的總熱量比較高,體重比較胖,就容易得糖尿病。如果吃糖,你胰島功能正常,是不會得上糖尿病的。什麼時候吃糖會有影響呢?就是胰島功能已經下降了,再吃糖,增加胰島的負擔,促進胰島的衰竭,就是不利的。如果血糖升高了,不宜吃過多的糖,體重過重了,也不宜吃過多的糖,但是吃糖並不是得糖尿病的原因。

這位教授說的是有道理的,老年人對低血糖的反應性不是特別敏感,第二,糖尿病的早期容易夜間或者下頓飯前產生低血糖,因為他胰島素分泌的能力遲緩,高峰往後移,可能出現晚上六點鐘吃飯,十點鐘達到高峰,夜裡出現低血糖。如果血糖沒有什麼不正常,老年人吃糖問題也不大,但是如果你的血糖已經開始不正常,還是要小心一些。

[主持人]:感謝向教授做客人民網,由於時間關係,訪談到此結束,謝謝廣大網友。再見。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健康大世界 的精彩文章:

肝火旺的後果,你知道嗎?來測下吧!
親述-困擾我10年的糖尿病高血糖控制好了!
33條只有醫生才知道的健康知識,收藏!
這些病不用都往醫院跑,花幾塊錢就能搞定啦!
三七——10種用法治各種慢性病!

TAG:健康大世界 |

您可能感興趣

北京協和醫院教授向紅丁談糖尿病人自我管理(二)
北京協和醫院教授向紅丁談糖尿病人自我管理(一)
著名糖尿病學家北京協和醫院向紅丁教授去世
北京協和醫院毛一雷教授:治療肝癌,首選切除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李斌教授坐診青島紅房子婦科醫院
新聞焦點丨葉玲教授到醫博, 聯手探索便秘之中醫療法-福州醫博肛腸醫院
北京大學王中江教授《儒商的精神和理念:經濟倫理和企業之道》
中醫專家李忠教授:中醫治療胃癌的辯證用藥環節分析!
「阜外學院教學直播」李光偉教授:講述心血管醫生必備的糖尿病知識
健康醫療大數據,有望點燃研究型醫院創新引擎——訪北京協和醫院副院長張抒揚教授
哈啰中醫人物譜:汪衛東教授巧治失眠
中國書協草書委員會副主任、江蘇書協副主席、南京印社社長徐利明教授
陸教授教你合理控糖
北京醫院孟慶偉教授提倡『自然懷孕』優於試管
北京同仁醫院中醫專家楊威教授走進棗莊市第四十一中學開展健健康知識公益講座
名醫助陣五一看病 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徐忠華教授會診淄博中大醫院
徐州醫科大學腫瘤研究所教授、副教授、講師、博士後、研究助理招聘
俞衛鋒教授、薛富善教授:臨床工作與科學研究
劉榮芬教授醫案(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