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臨死前,崇禎不後悔殺袁崇煥卻後悔殺魏忠賢

臨死前,崇禎不後悔殺袁崇煥卻後悔殺魏忠賢

崇禎一生,殺人無數,但是死在他手下的,最有名且對他對歷史影響最大的,無疑是兩個人——一個是在軍中威名赫赫,擊殺努爾哈赤,取得寧遠、寧錦大捷的薊遼督師袁崇煥。一個是把持朝政數載,製造大量冤獄,臭名昭彰的東廠掌印太監魏忠賢。


如果說,錯殺袁崇煥這員大將,使得崇禎頗有悔意,這還尚可理解,可是,為什麼,歷史真相竟然是:誅殺袁崇煥,崇禎從未反悔,可誅殺一代奸臣魏忠賢,崇禎竟然後悔不已呢?


割在袁崇煥身上的3543刀

崇禎三年(1630年)八月,一代名將袁崇煥在京師被凌遲處死。由於事前,官方大量宣傳,袁崇煥是漢奸賣國賊,是引清兵入京的罪魁禍首,所以在民間公憤極大,人人皆望之死,其死狀極為慘烈。


據史書記載,袁崇煥綁赴西市行刑時,老百姓爭相買他的肉吃。「割肉一塊,京師百姓從劊子手爭取生啖之,劊子亂撲,百姓以錢買其肉,頃刻立盡。」


為了多賣錢,劊子手也是施展出平身技能,盡量把每片肉割得很小很薄,有記載說,前後一共割了3543刀。


肉不夠了,又「開膛出其腸胃,百姓群起搶之,得其一節者,和燒酒生嚙,血流頰間,猶唾罵不已。拾得其骨者,以刀斧碎磔之,骨肉俱盡」。最後,「止剩一首,傳視九邊」。其受辱之慘,令人膽寒。


臨死前,崇禎不後悔殺袁崇煥卻後悔殺魏忠賢



關於袁崇煥之死,後世早就證明是一起冤獄。對於崇禎的這一昏招,後人給了他四個字——「自毀長城」。但是,即使到弔死煤山的時候,崇禎也不認為自己有錯,他甚至對大臣們說:「袁崇煥通虜謀叛,罪不容誅。爾廷臣習為蒙蔽,未見指摘,今後有朋比行私、欺君罔上者,三尺具在。」


可是,另一個人的死,崇禎臨死前卻後悔了。


魏忠賢的催命曲

天啟七年(1627年)八月,朱由校死後,由於無子,帝位傳到了唯一的弟弟信王朱由檢手中,是為崇禎。即位後,崇禎韜光養晦,逐步剪除了魏忠賢的黨羽,並於十一月發布諭旨,著魏忠賢前往鳳陽守陵。接著,崇禎又發布一道諭旨,由於魏忠賢前往鳳陽途中耀武揚威,光金銀珠寶就帶了40大箱,多兵刃,蓄死士,著錦衣衛將其扭解來官。



臨死前,崇禎不後悔殺袁崇煥卻後悔殺魏忠賢



十一月初六,魏忠賢走到阜城縣南關時,獲悉此變,自度必死。是夜,魏忠賢正於旅館中輾轉難眠時,旅館外歌聲四起,有人唱曲,調寄《桂枝兒》:


聽初更,鼓正敲,心兒懊惱。

想當初,開夜宴,何等奢豪。


進羊羔,斟美酒,笙歌聒噪。


如今寂寞荒店裡,只好醉村醪。


又怕酒淡愁也濃,怎把愁腸掃?

二更時,輾轉愁,夢兒難就。


想當初,睡牙床,錦繡衾。


如今蘆為帷,土為炕,寒風入牖。


壁穿寒月冷,檐淺夜蛩愁。


可憐滿枕凄涼也,重起繞房走。


夜將中,鼓冬冬,更鑼三下。


夢才成,還驚覺,無限嗟呀。


想當初,勢傾朝,誰人不敬?


九卿稱晚輩,宰相謁私衙。


如今勢去時哀也,零落如飄草。


城樓上,鼓四敲,星移斗轉。


思量起,當日里,蟒玉朝天。


如今別龍樓,辭鳳閣,凄凄孤館。


雞聲茅店月,月影草橋煙。


真箇目斷長途也,一望一回遠。


鬧嚷嚷,人催起,五更天氣。


正寒冷,風凜冽,霜拂征衣。


更何人,效殷勤,寒溫彼此。


隨行的是寒月影,吆喝的是馬嘶聲。


似這般荒涼也,真箇不如死!


曲聲如針,聲聲見血,直刺魏忠賢的心窩。對他而言,此曲簡直是為他寫的催命曲。史書記載,曲罷,魏忠賢與貼身太監李朝欽便自縊身亡。


對於此時的崇禎而言,19歲登基,就火速把橫行了數年的奸臣魏忠賢及其黨羽消滅得乾乾淨淨,朝野上下,不禁對其佩服得五體投地。


明末清初的著名人士夏允彝評論此事說:「烈皇帝(崇禎)不動聲色,逐元兇,處奸黨,宗社再安,旁無一人之助,而神明自運」;《烈皇小識》的作者文秉則說得更為直接:「肘腋巨奸,不動聲色,潛移默奪,非天縱英武,何以有此?」


即使我們從後世的角度看,崇禎誅殺魏忠賢也實乃英勇之舉,與康熙誅殺鰲拜不相上下。但詭異的是,臨死之前,崇禎卻突然後悔了。


「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


崇禎十七年(1644年),距離魏忠賢之死已經17年了,距離袁崇煥之死也已經14年了。這一年,崇禎遇到了很大的難題——袁崇煥之死,讓大明朝再也找不出如此能征善戰的將領,整個大明王朝風雨飄搖,朝不保夕。如何應對關外的滿人鐵騎和陝北商洛山的農民軍,成了擺在崇禎面前的第一個問題。


正月初四,崇禎皇帝急召大學士及首輔大臣陳演、魏藻德、丘瑜等到御書房議事,準備君臣一道商討,由兵部兵科給事中(相當於兵部人事主管)吳麟征、陝西總督余應桂、薊遼總督王永吉三人提出的、速調吳三桂入京勤王的三道緊急奏摺。


要知道,彼時吳三桂的部隊是明王朝最後的精銳,如何用好是當時的頭等大事。如果急調吳三桂入京而棄守山海關,的確可以保京師之虞,但是這棄地之後,滿人必定伺機佔領。


究竟如何是好?大臣們討論了半天,也沒討論出個結果。最後,只好決定「早朝廷議公而決之」。於是,正月初九的早朝上,眾大臣又一次進行了爭論,爭論的結果,還是不歡而散,沒有下文。



臨死前,崇禎不後悔殺袁崇煥卻後悔殺魏忠賢



到了三月初,形勢更加嚴峻,左中允(正六品官職,主管太子和皇室宗親日常生活)李明睿獻南遷之計,提議遷都南京,以緩目前之急。崇禎覺得有理,於是再一次把眾臣召集起來詢問。


這一次,眾臣先是不表態,接著被崇禎逼得實在無法了,大家才開始你一言我一語的議論,但說來說去,都是些似是而非的話。如南遷有三利三弊,死守也有三利三弊。說白了等於沒說。最後討論半天,討論出來的結果還是老辦法:發布聖旨,召天下兵馬勤王。


實事求是的說,當時的形勢,南遷確為明智之舉,而且這也是崇禎的心頭所想。於是過了幾日,崇禎又把群臣召集起來討論南遷的事,希望群臣能有定言。


可這一次,群臣還跟上次一樣,能不說就不說,非說不可就不帶觀點,模稜兩可。討論還未過半,前方突然傳來軍報,保定失陷。南遷之路,就此被堵死。


大殿上頓時闃然無聲,整個討論戛然而止。


三月十四日,整個北京城已岌岌可危,崇禎一籌莫展。此時,他身邊的太監曹化淳對他說「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


此語如晴天霹靂,驟然把崇禎拉回17年前,史書記載:聞此言,上(崇禎)惻然,傳諭收葬忠賢骸首——崇禎後悔了。


魏忠賢救不了大明朝


可是,很多人仍然不禁疑惑,為什麼兵臨城下,大廈將傾之際,崇禎突然說後悔就後悔了呢?


事實上,這是崇禎的病急亂投醫。他在非常之時,放大了芝麻,縮小了西瓜。也就是說,他放大了魏忠賢身上敢於任事的優點,而忽略了其大奸大惡、貪贓枉法、陷害忠良、排除異己等諸多缺點。


一籌莫展的崇禎以為,或許真如曹化淳所言,有魏忠賢在,事情便不至於此了。其實,魏忠賢並非什麼仙招良方,他在,也同樣救不了大明朝。



臨死前,崇禎不後悔殺袁崇煥卻後悔殺魏忠賢



不過,倒是崇禎惋惜魏忠賢的小插曲,暴露了明朝滅亡前,大明官員隊伍中一個天大的問題:即無人敢於任事。國事頹唐之時,無人擔當,大家都虛以委蛇,更不要說什麼以天下為己任,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了。不然,崇禎也斷然不會去懷念一個曾被他打擊得自殺上吊且臭名遠揚的大奸臣。對比此時,滿人軍中良才濟濟,皇太極甚至不惜重用漢人,君臣同心一統山河的氣勢。可以說,大明朝之衰亡,已成定局。


可見,庸官之害並不弱於魏忠賢之流。所謂「在其位,謀其政」,無功便已是有罪。可憐崇禎,至死也沒明白,魏忠賢,根本就不是他復國的救星。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王爾古雷 的精彩文章:

明末義軍中此人如此心狠手辣!
郭靖楊過是虛構 這位英雄卻真實的力抗蒙古!
三國演義中這98件事全都是虛構的!
盤點春秋戰國時期流傳至今的典故

TAG:王爾古雷 |

您可能感興趣

明朝魏忠賢的重要性,在臨死前明熹宗已告訴崇禎,可他沒聽進去!
宋江臨死前,為何要把忠心耿耿的李逵毒死?
揭秘曹操臨死前為何殺楊修,卻不殺司馬懿
劉邦臨死前曾下令賜死樊噲,樊噲究竟做了啥讓他不顧救命之恩?
劉邦臨死前,為什麼下令斬殺救命恩人樊噲?
曹操臨死前為什麼不殺司馬懿 卻殺死楊修
劉邦臨死前,為何要下令殺掉自己的救命恩人樊噲?
劉邦臨死前為什麼要下令殺掉救命恩人樊噲?樊噲最後結局如何?
宋江臨死前為何要毒殺李逵?
為了所謂的「忠義」宋江臨死前也要毒殺忠心他的李逵
正義和邪惡,魏忠賢代表哪一方?崇禎臨死前真厚葬了魏忠賢遺骸嗎
光緒帝臨死前為什麼要隆裕皇后殺袁世凱呢?
劉邦臨死前,為什麼要下令殺掉救命恩人樊噲?
劉邦臨死前,為什麼要下令殺自己的恩人樊噲?
一代霸主隋煬帝,臨死前大問反叛者,至死仍不失帝王風範
劉邦臨死前,究竟為何一定要殺掉自己的救命恩人樊噲?
劉邦臨死前,為什麼執意要殺死樊噲和周昌
諸葛亮臨死前留了一手,楊儀雖然誅殺魏延,仍然執掌不了朝政
宋江臨死前,為何要毒死李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