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名劍釋説

名劍釋説

名劍釋説



前言

去歲,十松分七篇釋説中國解放後考古出土之六種名劍。今重拾整理,合爲一篇,以便取看。


以十松見官方諸公知者取名或未當,雖爲鄙野散人,卻以爲文明乃天下人之文明,固非系於一黨或一國,故敢假此斗膽作説,以正諸謬亂。雖未爲官方採納,亦非干十松之事。十松但信得後來必有識見者,自會肯首十松之説。


2017年3月21日


目録

(一)越王勾踐剣(有稱「鳩淺剣」者)


(二)吳王光剣(上博)


(三)沖虛剣(舊名「少虡剣」)


(四)巽行剣(舊名「越王丌北古劍」)


(五)攻盧剣(舊名「吳王餘昧」)上篇

(六)攻盧剣(舊名「吳王餘昧」)下篇


(七)工吳剣(舊名「餘祭劍」)


(八)攻郚剣


(一)


越王勾踐剣

名劍釋説



圖片一 來源:網絡


劍通高55.7厘米,寬4.6厘米,柄長8.4厘米,重875克,極其鋒利。刻有「鉞王鳩淺,自乍用鐱」八字(官方釋讀)。

1965年湖北省江陵縣望山一號墓出土


現藏武漢湖北省博物館


此剣即被名之爲「天下第一剣」之越王勾踐剣。大概因此剣爲最初發現確定爲越王勾踐之剣,而名聞天下,學者對其命名,涉及銘文釋讀有許多曲折。後來讀爲「鳩淺」,以音與「勾踐」近同,遂一致公認此剣爲越王勾踐之剣。

名劍釋説



圖片二 來源:網絡


以越王勾踐「卧薪嘗膽」等典故家喻戶暁,老少咸知之故,當時發現此剣即不無轟動,影響之大。而今天取看,則此剣在越王諸剣中僅屬中等者,有諸多工兿之缺陷或瑕疵,近人有指此剣開刃處現明顕之「砂眼」(見上圖,圖片二),寔即鋳造過程中內部産生之小反應氣泡孔,雖青銅器中存在這種現象爲屬正常,但相對於工兿態最完善之戰國古剣,存在這様之缺陷即不免令人病垢。


筆者研究此剣銘文,即知此現象存在之合理性,以此剣「勾踐」二字,「勾」字從「鳩」字而略別,表越王勾踐此時已亡國,被吳人拘系,故當時倉皇之態在鋳造業即自然有所表現。


勾踐之「勾」字,此銘從「鳩」,而略有別,以字左部從夷人被右方拘執之象,而翻做「鳩」字並不能完整體現此義,若從音相近論,則「勾」字音亦相近,何必改爲斑鳩之「鳩」字?且「勾」字古文同「句」字,通「拘」字,故言越王被吳人拘系而得名也。越王銘此字,無非同「卧薪嘗膽」同義,表雪恥之決心也。


「越」字古文從「戈」字,本言其祖出黃帝高陽顓頊之後,而順長江遷徙至東方者。詳釋見下圖(釋文一),


釋文一

名劍釋説



古人營邑建都,多有陪副之都者,尭建左右二都,周公營成周,皆以成東西向犄角之態勢,彼此照應,攻守互援,還有寓含其他許多道理,實爲古代形局營造之智慧所在。越人亦如是,建有東西二都,故越王剣,見「巽行」剣(官方稱「丌北剣」),明確表示有二邑在南方之地,左右對峙,互相守望。而此剣之「王」上方已無二邑,即表越王勾踐此時已失國,成亡國之君。


勾踐之「踐」字,此從「淺」,爲二「戈」字左右並排,則言其分爲二部,古人有稱「昭穆」者,或「文武」者,即言其道一進一退,張馳有度,彼此互補。故曰:「文武之道,一張一弛」,大概所有世間事物之發展,縂是呈現交替運行之狀態,故曰道法自然,而自然即寒來暑往,春去秋來,所以言「調和」、「調正」者,是也。今日學習國學傳統,即雲借鋻取法此種古代智慧也,而不是如一味貪求發展,無止境地膨脹廓張。殊不知,退縮調和方能保得長治久安。釋文見下圖(釋文二)


釋文二

名劍釋説



此剣今人有取名爲「鳩淺剣」者,以文義未能完全對應故,實即未如依舊沿用習慣之名,稱「勾踐剣」可也。


(二)


吳王光剣


全長77.3厘米,劍體長65厘米,劍格寬4.8厘米,劍體寬4.5厘米,重1千克。

名劍釋説



圖片一來源:網路


劍身修長,劍刃鋒芒犀利,劍格飾變形獸面紋,鑲嵌物已脫落。鑄造精良,劍體鑄銘文為鳥蟲書,字體很大,每字長度為2.5-3.2厘米不等,共二行八字:


攻吾王光


自作用僉(劍)


意思是它是吳王光,即吳王闔(hé)閭(lǚ)所使用的劍,也因此而得名。


吳王光劍,1964年在山西原平縣出土過數件,本把劍是吳王光劍中最長的一件。


因為劍上銘文記載它是吳王光(即吳王闔閭hélǚ)使用的劍,故而得名。吳王光劍劍身修長,鋒銳極佳。春秋戰國時期,征戰不斷,促成了兵器鑄造業的大發展。兵器的產量、質量均有大幅提高。當時的吳與越都是鑄劍名邦,兵器質量精純,裝飾華麗,行銷天下,歷來為後人所稱道。吳王光劍銘文字體稱為鳥蟲書,這是一種鳥形或蟲形的藝術字體。


鳥蟲書是鳥形或蟲形的藝術字體,春秋中晚期以後這種字體常常作為青銅裝飾的一部分在楚和吳越地區流行。


春秋戰國時期,征戰不斷,促成了兵器鑄造業的大發展。兵器的產量、質量均有大幅提高。當時的吳和越是鑄劍名邦,兵器質量精純,裝飾華麗,行銷天下,歷來為後人所稱道。


以上摘自網路


十松以為,鳥蟲之書,今人多不之解,以爲屬裝飾文樣,其實不然。古之文道,曰:文必有義,義則有言。


近日,十松重讀上海博物館諸器銘文,見公知諸君釋讀之有誤,未逹古人真意,故有所指陳。


此劍銘八字:攻吳王光自作用劍。此有四處文釋誤會或不當者。


一、攻字,従工,言吳國之地域約在江邗一帶,特指邗溝(古代江淮流域之南北向水系,或即隋煬帝開鑿大運河之前身)。故攻吳之攻字従此義 ,言吳國大致之地域範圍也。攻字右従攴,言其父系本出西岐之周族也。


二、此劍吳字従五五合文,篆書之五為二邑之相交接,雲其本有二支同出相聨屬,即書史之言曰泰伯、仲雍兄弟二人逃嗣奔東方而建立吳國,起初即二人各建一邑也。此銘作二五字之合文即後來復行分宗,史雲所謂「三吳」,以此字見則有四邑也,唯中間之大邑爲二邑之合并,是為三吳(見釋文—)。

名劍釋説



圖片二來源:網路

名劍釋説



釋文一


三、鳥蟲之文今人多不知其義,或篆刻家肆以作之,而古文實皆寓意言義,若此吳字上作二鳥文,左従⊙,右従O,一者以表炎帝,一者以表黃帝,此言所謂王者,炎黃二帝之子民皆臣服於王也。


四、吳字之下従井(見釋文二),自雲商周諸國皆従黃帝所出 ,屬黃帝之胤。吳人従姬姓周人出,自亦黃帝之後裔也。

名劍釋説



釋文二


王字上従二鳥反向者,此雲黃帝所出有左右二系,即書史之曰「高陽」、「青陽」,後卋中國主要以此二系傳,商周為右系青陽帝嚳(高辛)之後。秦楚屬左系高陽顓頊之後。王天下者,言此二系皆服之也。(見釋文三)

名劍釋説



圖片三來源:網路

名劍釋説



釋文三


吳王光,光字此見(釋文四),下實従康字也,乃光康二字合文。此為王名字,史家減省而作光字讀,其實有損於言也。以康字下従乑,實亦言其庶眾之盛也,小支在下旁,其為中丨,立為王者也,古人以名表義,實不虛也。

名劍釋説



圖片四

名劍釋説



釋文四


自清季吳大徵《說文古籀補》而後,日人高田忠周奮起疾追,廣事搜輯,據三代出土文字以補載籍之不備,歷三十四年之功編成《古籀篇》一百卷,得一萬二千餘字,較吳書增多二倍,誠「空前之作」。十松襄歲從日本購回一部,皇皇巨著,功夫了得。

名劍釋説



圖片五來源:十松山房藏書


《學古發凡》八卷,乃《古籀篇》之莭寫本,但扉頁字就寫錯了,誤井字(邢字之原)為凡字。


學人下不下功夫是一回事,其識不識文?則是另一回事。古之文道無多傳者也。不得其人而傳之者,天其厭之。後來衰儒以徒黨之眾而倡小學,則文道殆喪已極矣。此後,多有死用功夫之愚鈍學人,雖囂聚研學文字小學,實即做呆頭鵝之訓詁,或做諍證噱碎之論文,只如盲人摸象,瞎漢睜目,何以知識文道哉。


(三)


沖虛剣(官方名「少虡剣」)


1923年山西渾源縣李峪村出土之「少虡劍」為最著名之戰國錯金銘文劍(見圖片一)。


少虡劍 (吉日壬午劍)


春秋晚期


長55厘米


中國歴史博物館藏


斜寬従,厚格,臘長 鋒尖銳。厚格呈倒凹字形,圓莖有箍。劍脊呈凹條形,兩面均有錯金之銘文。

名劍釋説



圖片一

名劍釋説



此劍聞名於世,蓋因有三柄同銘之劍各在中國、法國和美國之博物館中陳列(見圖片二、三、四)。除此所謂「少虡劍」劍身兩面各錯十金字外,學者多以此劍為出土古劍中唯一有明確命名者,劍名「少虡」,以與「承影、純鈞、魚腸、干將、莫邪、龍淵、泰阿、赤霄、湛瀘、軒轅」等十大名劍相抗。

名劍釋説



圖片二中國國家歷史博物館藏來源:網路

名劍釋説



圖片三法國吉美博物館藏來源:網路

名劍釋説



圖片四美國納爾遜-阿特金森美術館來源:網路


而十松以為,古之所謂名劍者,皆非虛設無義之字作噱稱者也。往古之道,文必有義,名不虛設。


十松辨此所謂「少虡劍」者,知「少虡」二字系前人之誤讀。此劍正反兩面各作十字之銘文(見圖片五、六),末後二字當讀做「沖虛」,故宜名之爲「沖虛劍」也。

名劍釋説



圖片五 來源:網路

名劍釋説



圖片六


此劍反面第七字作「胃」,即魏國之魏字也(詳釋見圖片七),此字與十松山房所藏韓王錯金飛銀劍之魏字相同(見圖片八、九)。

名劍釋説



圖片七

名劍釋説



圖片八

名劍釋説



圖片九


最末一字,「虡」字,以中國目前學術壟斷之故,網路下載之圖辨之亦不甚明,而十松以為,「虡」「虛」二字形義相近,故當做虛字讀,以言魏國建四都城,各在一隅,而中央虛設。此蓋因魏國特殊之地理位置,処「四戰之地」,四面受敵,故作如此形局,以防一面之被攻破,可退守迴旋,備不虞之患也。此乃古人營邑形局之智慧,與書史之曰「周公營洛邑」同出一轍也。


此劍出山西渾源,戰國末期在魏國境內。劍銘之曰「胃之沖虛」,有多重之義,其一,言魏國之處境,北接趙國,南隔楚國,東臨齊國,西鄰秦國,而魏國正處其衝要,古人所謂「四戰之地」者,言其四面受敵,故劍銘「沖」字,作二長 I ,上下分斷;二短 - ,各在中旁,以象其形勢之衝要也。劍以銘此,自言警惕。其二,「沖」字作二長丨者,二尺也;二短 - 者,二寸也。以戰國晚期尺制為25.1公分(見《古尺考》卷四,頁七),二尺二寸則合55.2公分,正與此劍實際測得之長度相等,故沖字讀亦従尺音,尺中切也(詳釋見圖片十)。此乃古文奇字,若通常之書作「沖」字者,從 =,從中。= 通次字,讀作次中切。

名劍釋説



圖片十


又,胃字,上従厶字,以象魏國之國境。厶字之中以十字分為四部,四部中各有一點,以雲魏國有四都城,曰安邑,曰上郡,曰大梁,曰鄴(見圖片十一),故以胃字名魏國,表其形局特徵也。胃字下従月,月字亦通趙字,故以言魏國北接於趙也。又,魏國之南有鴻溝隔於楚,故魏人出行亦多向西北也。

名劍釋説



圖片十一


周人當初建都於西岐,亦以「胃」稱之(渭水之渭),其理同也(十松將在他篇做釋)。


此「胃之沖虛」劍銘文其他諸字,諸君亦有誤讀,十松將在劍銘專著中另做釋說。


(四)


巽行剣(官方名「越王丌北古劍」)


安慶博物館藏「越王丌北古劍」(見圖片一)。

名劍釋説



圖片一 來源:網路


劍首鑄12字,劍格兩面各鑄銘10字,共32字。


劍首銘文曰「唯越王丌北古自乍(作)之用之僉(劍)」(今人作此讀,而十松否之),爲烏篆陰文,有16字,隔錯金銀。

名劍釋説



有雲,1962年馬承源先生據古音韻學考證「丌北古即盲姑,也就是文獻中記載的越王不夀。」十松以為,此屬無據也。丌字與盲字,形音義相去甚遠;北字與姑字,形音義相去亦甚遠。且十松之讀,此固非「丌北」二字也,此二字實應讀作「巽行」也。(詳見釋文一、二)

名劍釋説



釋文一

名劍釋説



釋文二


「古」字亦屬誤讀,十松讀做「自」字。銘用二欠字,故作「勾踐王,巽行,自欠,欠之,甬之,僉。」(詳見釋文三)

名劍釋説



釋文三


此劍首之銘乃屬訣言,持此劍者當遵越王勾踐之行。越王勾踐之行,其行欠下。能欠下者,復能勇力,此爲劍道之訣。持劍者常當以此劍訣誡於己也。


十松以爲,此劍訣爲當時諸國所遵,故銘此者非必定屬越劍也。


以劍首之銘爲「勾踐王,巽行,自欠,欠之,甬之,僉」,故此劍正當之名宜稱「巽行劍」。


另有釋「劍」字、「用」字者(詳見釋文四、五)。

名劍釋説



釋文四

名劍釋説



釋文五


劍格正面銘為「古北丌(音基)王越 越王丌北古」;背面銘文為「自僉(劍)用乍(作)自 自乍(作)用僉(劍)自」。(今人之讀如此)

名劍釋説



十松辨之,此當自格中縫讀起,左右對稱。其實只一句話,自中向右讀,或自中向左讀相同。正面讀作「戉王巽行卂」,反面讀作「自欠甬僉自」。正反聨讀則爲「戉王巽行卂,自欠甬僉自」。卂字通迅字,翻作:越王巽行迅,自欠甬劍自。其義與劍首之文近同。(詳見釋文六)

名劍釋説



釋文六


戰國劍銘「用」字多作「甬」,甬字通勇字,故曰:行欠,行勇。此乃劍訣之真諦也。


劍格銘文之末曰「僉自」,十松以爲,此或跟「檇李之戰」勾踐先命敢死隊陣前自刎有闗。「僉自」,自戕也。


烏篆劍字多作僉,僉亦通斂,故云用劍者亦必自內斂者也。


此銘之剣,除安慶出土者外,上海博物館亦藏有一柄(見圖片二),2008年海南博物館亦入藏一柄(見圖片三)。

名劍釋説



圖片二 來源:網路

名劍釋説



圖片三 來源:網路


十松山房藏一柄傳世古劍,劍首亦鑄同様之銘,陽銘(見圖片四)。此劍劍格鑲嵌緑松石(見圖片五、六),呈黑漆古皮殼,屬標准南方水坑噐。

名劍釋説



圖片四

名劍釋説



圖片五

名劍釋説



圖片六


(五)


攻盧剣(官方名「吳王餘昧」)上篇


蘇州博物館藏攻盧(吳王餘昧)劍,全長57.5公分。

名劍釋説



圖片來源:網路


此劍劍脊鑄有銘文兩行,74字。(見圖片一)

名劍釋説



圖片一


今人董珊翻作:攻吳王姑讎焉(夷)雖(昧)曰:余壽夢之子,余虘句?之嬖(?)弟。虘句此?命初伐麻,敗麻,獲眾多。命御荊,荊奔。王圍乾,既北既殃,不我敢當。命御越,雖弗克,未敗吳邦。虘句?命代為王,擇厥吉金,自作元用鐱。


十松辨之,見其釋讀之多誤。先説起首二字,「攻吳」。


各地所出見之吳王劍,劍銘稱「攻吳」者有數種。十松究之,「攻吳」二字蓋與吳國歷史及其疆域有關。以上博吳王光劍「攻」字見,其義最富,乃所謂"呉王闔閭之劍"。(詳見釋文—、二)

名劍釋説



釋文一

名劍釋説



釋文二


故,「攻」字概言吳人處右以攻取江左(江淮,邗溝地帶)也。以上博吳王光劍爲吳王闔閭之劍見,則其時江左諸國未盡屬呉國也。紹興魯迅路出見之劍亦爾,其言伐余國者(他人言此即「徐」字,十松以爲徐國已滅於周穆王時。「徐」字見《古尺考》所載「徐國銅尺」,「余」字在「邑」字右。此従「余」字在「邑」字左,當即余國[後之餘姓出此] ,舊史不辨,而與徐國之「徐」淆),是也。(詳見釋文三)

名劍釋説



釋文三


以上博王光劍及紹興魯迅路出土之劍見,「吳」字皆従二「五」字合文,在左旁者,故言吳國原在東方(太湖左岸),初則為周人分宗出二支,古公亶父長子泰伯一支,次子仲雍一支。二支各建一邑,以相聯屬,故爲 (或皆従O變,O乃「邑」字之原 )上下聮屬,而作古文「五」字之形,由此得名,音讀亦従「五」字。若今見諸劍銘之作二「五」字合文者,中間作「白」字(古文)與上下之 相聨,則言此時吳已擴展為三邑,唯中間之二邑合并而作「白」字(古文亦同「伯」字),則爲吳泰伯之大邑也,而稱三呉。


「吳」字又作「口」字在「大」字右上書者。(見吳王夫差鈼及老餘杭南湖出土之劍銘)

名劍釋説



圖片來源:網路


此蘇博所收74字銘劍,字従「虍」「魚」合文也,言吳人此時已佔據魯南及淮南鍾離、壽春等地域。故曰,文以義明,明其疆域也。(詳見釋文四)

名劍釋説



釋文四


以紹興魯迅路出土之劍見,其時呉國已攻佔「余」國(書作余邑合文),書史佚此國名。十松以爲,鍾離之「鍾」字,見此劍銘,則左従「余」,従「丄」,従「O」合文,故鍾離古城即為「余國」之都,在「余」地之中也。


書史記周敬王三十三年,夫差九年,吳國因魯國偷襲邾國,邾子奔吳求救之故,而討伐魯國,故此劍銘起首之二字即言「攻魯」也,又明其所在之地為夷虎之地,故字之上部從「虍」,而爲「盧」字,故稱「攻盧劍」也。吳國據此地形之勝,以徐圖伐魯也。


「姑讎」二字,當言吳伐魯未果,而與魯人言和也。「讎」字従二「隹」字相對以言,以魯、吳皆屬姬姓周人之後,周人以分野在鶉火之故,而以「隹」字作表也,故「讎」字指姬姓之諸侯互相讎對盟約也。(詳見釋文五)

名劍釋説



釋文五


「雖」字,字右従「隹」,自言姬姓吳人尚右,在右位也。左従「口」「不」二字合文,「口」字乃「高」字之原,即指越人系出高陽氏也,下之「不」字通「系」字,雲下分三系,亦言其多出變也。


「之子」二字,《詩 漢廣》及《詩 桃夭》等篇皆以有曰:「之子於歸」。此「子」字固非今人所理解「兒子」之「子」也,此言其従直系所出者,従「一」出上為「丄」,再従「丄」出上為「之」字,故此言「余壽夢之子」,即言其従呉王壽夢直系所出,以吳王壽夢生四子,諸樊,餘祭,餘眜,相繼而王,季子札逃嗣。餘眜傳位於吳王僚,而諸樊之子光得伍子胥輔佐,撲殺吳王僚,奪嗣為王,即吳王闔閭也。闔閭後因檇李之戰,敗于越,受傷而亡。闔閭之子即吳王夫差也。故此言「之子」者,當指吳王夫差也。(詳見釋文六)

名劍釋説



釋文六


次一字,乃「戈」「句」二字合文,十松辨作勾踐二字省文合冩也。(詳見釋文七)

名劍釋説



釋文七


「慮」字。(亦見釋文七)


又次一字,「此」字,左従「之」字,亦寓「出」字之義也。出之,而人向右。以吳人尊右言,則言越之出向右進也,吳人去避之也。


再次一字,従「重」,従「邑」,即古之鍾離也(史家言吳王僚九年取鍾離)。吳王夫差報父仇,夫椒之戰,大敗越人,攻破越國之都(會稽),拘質越王勾踐於此也。


又次一字,従「人」,従「盟」,言人之背盟也(詳見釋文八)。呉王夫差拘質勾踐,復釋之,而與之盟於鍾離也。

名劍釋説



釋文八


又次一字,十松辨之,従「己」「Y」合文,「己」字通「弗」字,「Y」字通「義」字,「己」「Y」合文,故言弗義,非義也。(詳見釋文九)

名劍釋説



釋文九


「初」字有「出」字之義,言呉王命其出伐郴也。(詳見釋文十)

名劍釋説



釋文十


次一字,董讀為「麻」字,愚見非也。此字従「艸」,従「||||」,従「邑」,故云郴邑,郴州也,「郴」字故従「艸」音也(詳見釋文十一)。以此言吳王之釋出勾踐,而命其出伐楚國也,兵至郴州也。

名劍釋説



釋文十一


以此劍銘記事數之多,下篇十松將進以釋説。


(六)


攻盧剣(官方名「吳王餘昧」)下篇

名劍釋説



「郴」字,董讀為「麻」字,謬矣。其實是受小篆的影響,小篆淆此二字,而「郴」字従「艸」,「麻」字従「木」(「林」字二「木」也),故「麻」字従「木」音,「郴」字従「屮」音。凡人皆以瞞昧之故,淆訛此二字。(詳見釋文一)

名劍釋説



釋文一


「隻」字,通言「獲」字,非是。以「獲」字従「又」,言自右以取獲也。此則従「屮」在下,「隹」在上。「隹」字,表周人也。「屮」字,通「出」字也。以言周人(此指吳人),攻城掠地,屮出在上。佔據城池者,必以軴軍鎮守,故此曰「隻衆多」。(詳見釋文二)

名劍釋説



釋文二


以此見後來吳國之敗事,實因擴張過速,戰綫過長之故。天下事莫不如此,盛極必衰,自然之理。


下文,「命御荊=奔」。「荊」字右下之「=」為金文多所見者。「=」通「次」字,乃「次」字之原,此以言荊之次者(附庸),以荊國分布之廣,「次荊者」即指荊國之分宗所出者,或附庸者。「奔」字,即言此郴邑之役敗走南去之荊人。故此言防禦出奔之荊人也。(釋見釋文三)

名劍釋説



釋文三


「奔」字。(釋見釋文四)

名劍釋説



釋文四


「王圍」。「」字,十松讀即「耒陽」也,以邑在耒水之陽(以左為東,日出於東,故為陽),而名「耒陽」。銜上文看,吳王先命越人伐郴,「伐」字表攻伐,做先鋒也。「郴」字,郴州,所表地域之縂名曰「郴」。而此言「圍」,「」當即郴之都也。用越人做先鋒,吳人中後殿軍。至闗鍵處,則吳王親征,包圍郴邑都城,無不合乎攻戰取勝之道也。(字,釋見釋文五)

名劍釋説



釋文五


「敢」字。(見釋文六)

名劍釋説



釋文六


次一字,「違」。(見釋文七)

名劍釋説



釋文七


待郴人「不敢違命」,歸降了,即命郴人去抵禦越人,形成互相牽制之勢,此又屬謀略之道。「越」字,「邑」在「戉」字右,乃越國之陪都,如洛邑成周者是也。(詳見釋文八)

名劍釋説



釋文八


「御越,惟弗克」。言惟做防禦,而不攻克。(詳見釋文九)

名劍釋説



釋文九


次一字,乃「本」「未」二字合文。(詳見釋文十)

名劍釋説



釋文十


「本未敗盧邦」(「盧」字,概言包括虎方及魯國)。


「慮鍾,命代爲王睪尺吉金」。(「」字乃「勾」「踐」二字省文合冩,見前。「代」字釋見釋文十一)

名劍釋説



釋文十一


「睪」字。(詳見釋文十二)

名劍釋説



釋文十二


「尺」字。(詳見釋文十三)

名劍釋説



釋文十三


此蘇博藏74字吳王劍劍銘,十松之讀為:攻盧王姑讎焉。雖曰:余壽夢之子,余慮句(戈)鐘之僻弗。慮句(戈)此鐘,命初伐郴,敗郴,隻眾多。命御荊、荊=奔。王圍耒(陽),既北,既殃,不我敢違。命御越,惟弗克。(本)未敗吳邦。慮句(戈)鐘,命代為王,睪尺吉金,自作元用鐱

名劍釋説



盧字,從虍,從魚,然楷變之書無完全相應之字,以相近之字則為「盧」,以十松考地理,見今之安徽猶有盧江地名,或即表其所在。古之地名皆有所來歷,多涉及制度沿革及歷史變遷,故今人未可妄加變更也。地名學,其實是一門非常重要的學科。他諸字亦以楷變之故,或文義有所不妥,當以釋文所釋為準。


此字從「句」,從「戈」,以楷作無此字,故此書權作「句」。古之文法,多以部旁之拼切做音讀,以文法自然之道論,則此讀做戈句切,可也。


此字表地名,或即今之耒陽。


「本」「未」二字合,楷無此字。書作本字,義有未盡,暫作此擬。


此亦地名,後之稱鐘離古城者是。此字從「余」,從「中」,從「丄」,合文,以言在餘地之中央,以音義之近,而作「鐘」字,似無不當。鐘離之「離」字,十松以爲,此言吳人彼時先都於邗,故吳王亦有稱「邗王」者,以地理方位言,則鐘離古城在其西部。吳王夫差別建都城於此,故字之曰」離「,離其故地也。


下從艸,《康熙字典》有此字。義從下出上,而「睪」字言以義分宗自立於上也。


(七)


工吳剣(官方名「餘祭劍」)

名劍釋説



圖片一 來源:網路


吳王餘祭劍,出杭州老餘杭南湖,今人董珊先生考釋銘文翻做:工吳王()矣工吳擇其吉金,台(以)為元用。又(有)勇無勇,不可告人=(人,人)其智(知)之!


今人之考釋古物者,必以指標完成以爲成就,而古物未必相屬於此。如此劍銘,十松讀之,實未見有「餘祭」二字,且以古人當時語境,言王在某處,即已足矣。以王道論昭穆,各在左右,故以封邑表字即可。若以王名銘諸噐皿,供他人直呼,豈有此理乎哉?故當時只合稱一「王」字,其別之者,則在其封地食邑也。故言吳王餘祭、餘眜者,「餘」字従「食」,従「余」,蓋言此二君皆食邑於餘地也。


餘地爲吳國之都邑所在,此見紹興魯迅路出土之劍銘。

名劍釋説



圖片二


此劍銘作「工吳」,「工」字以表吳王處所之在。(詳見釋文一)

名劍釋説



釋文一

名劍釋説



圖片三 紅線示邗溝淮水至江而成一「工」字


文道有所謂「一文多義,一字多表」者,語境之變,表義亦別。如「吳」字,諸彝噐之銘多見有「內史吳」者,乃周室之內史官以「吳」字名者,故書史之曰「吳自壽夢朝周,方通中國」,非也。十松以為,此必屬後史之失考矣。


中古以降,天下暴亂之甚,滅國絶祀者衆。故春秋之時,孔子即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徵之矣」,此非無由也,世道之衰,賊人之國,奪人之噐,絕人之祀。其國亡,則其禮樂書史盡皆蕩然。魯史端賴《春秋 左傳》得傳,魏史端賴《汲冢書》可觀,而《國語》、《周書》等書則零星散記諸國之史,其太史公亦無可奈何也。《呉越春秋》,《絶越書》則多系後人之掇拾,固非正史可以檢索考憑者也。


《史記 吳太伯世家》,雖紀吳世系,或非虛構,而司馬氏當時即有所見,解知誤會或亦在所難免,如「季歴賢,而有聖子昌,太王欲立季歴以及昌,於是太佰、仲雍二人乃餎荊蠻,文身斷髪,示不可用,以避季歷」一節,當時必有古文之出處。如「餎」字,従「食」,従「各」。「食」字,言食邑也;「各」字通「降」字,猶史家之言黃帝長子昌意「降居若水」,實以言宗法制也。且史家雖有曰「左史記言,右史記事」,而「欲立」之説,似近猜臆,故非史家之口吻。故有曰「盡信書,則不如無書」,誠然。


吳國初起即非如史言之曰,有太伯、仲雍二人以讓賢故逃嗣奔荊。實際,則按宗法制而分宗出二系,二系族人之眾多,方可立國圖謀於荊蠻之地也。故此,待周武王欲封周章(仲雍曾孫),吳君周章早已立也,故「章」字従「早」,従「立」。


古道,文必有義,名不虛設。


故「吳」字,以此劍銘見,従「大」,從「口」,實言系周人之大宗分出向東方者也。(詳見釋文二、三)

名劍釋説



釋文二

名劍釋説



釋文三


此劍銘之「吳」字則宜讀為國名,吳國之「吳」。後史於古人之名號謚稱多有附會者,或未逮古意。古道,文以義言,名無虛設,誠非今人之虛表名字,而無


其實耳,故名學家有曰「徵名質實」者是。古道樸茂,凡人初誕,即以姓表系出,復以伯仲季,老大老二,稱呼之也。若表字稱名,皆以異岐者,相稱合實,斷無炫嘩虛名者,此為古道。故,今見書史之記言人名者,往古,唯姓唯次,復以行跡功創,表字名號。儒者解作謚法,未免誤會古人。後更做「謚禮」,制度化者,更屬韙古懸遠矣。


金文多見有曰「內史吳」者,蓋西周至東周,吳以周之大宗所分出者,直接參與周朝政治,此屬事實,誠非如後史之言吳王壽夢「吳於是始通於中國」。吳字,釋見釋文二。


「慮矣工吳」。「慮矣」二字,見釋文四、五。

名劍釋説



釋文四

名劍釋説



釋文五


「睪其吉金」。(「睪」字見釋文六)

名劍釋説



釋文六


「台(『始』字省『女』旁)爲元用(亦與常見之『用』字相反)左(省右下之『口』)」。


「用無用」。(「用」字釋見釋文七)

名劍釋説



釋文七


「示可,=告」。此句言,天示兆祥,復問諸長老宿耄者。再次,則須吿廟。以言吳人改行易轍,其慎重如此,故銘諸於劍(詳見釋文八、九)

名劍釋説



釋文八

名劍釋説



釋文九


「仁其智之」。智字,左上従「示」「可」二字合文。(詳見釋文十、十一)

名劍釋説



釋文十

名劍釋説



釋文十一


此劍銘十松讀作:工吳王慮矣工吳。睪其吉金。台爲元用左。勇無勇,示可,=告,仁其智之。


劍銘以「工吳」,「工」字通「邗」字,從淮河溝通邗溝至長江,其象形為「工」字(見圖片三),以《左傳 哀公九年》:「吳城邗,溝通江淮。」,魯哀公九年當吳王夫差十年,時吳國已佔據江淮,城於邗溝(疑即今之掦州或江都是),以邗為都邑之吳王是,故吳王夫差亦稱「邗王」。此劍以是猶吳王夫差之劍也。


班敦,「王令吳白(同伯字)」。


靜敦,「王矣吳來」。


師虎敦,「內史吳」。


吳彝,「吳入門……吳其之子孫永寳用」(「永」字與常見者左右相反,則吳為諸侯之在周左旁者也)。


牧敦,「王乎內史吳冊令牧」。


同敦,「王命同麥右吳大父」。


大敦,「王乎吳師召大」(「師」字亦與常見者左右相反,此言吳師在東方夷人之地也)。


師西敦,「王在吳,各吳大廟」。


(八)


攻郚剣

名劍釋説



圖片一 來源:網路


此劍唯見拓圖及摹謄之文。十松鍳古之道,於諸噐皿,先工後文,參求銹痕。而此噐儘見勾摹轉謄之文,故不足論真僞之確鑿。


今人鍳古者,於銅噐則多従模範工藝考究,自是。而十松鍳古則多於文法參究,以諸古噐銘文法必屬寓義正當者。若文法舛乘謬亂,即可立判其僞,此為明鍳之訣。


此噐據2009年8月之報道雲,出土於紹興魯迅路。以銘文與蘇博74銘吳劍內容相近,故雖未見實物圖片,亦於此做釋說。

名劍釋説



圖片二 《古尺考 卷三》十一葉


起首銘「攻郚」者,猶「工吳劍」之言「工吳」也。「攻」字,従「工」,従「攴」,言其在江淮邗溝之右,故右従「攴」也。「郚」字亦爾,言其在吳故郡之右也。此時吳王都於淮南壽春,鍾離之地(下文余邑)。(詳見釋文一)

名劍釋説



釋文一


「姑讎」二字,釋同蘇博74字銘劍。「雖」字,略有別異。(見釋文二)

名劍釋説



釋文二


「壽夢之子」,書史言吳國「自吳壽夢始通中國」,十松不以爲然,且吳王名「壽夢」,其名號之來亦非無由也。古道,文必有義,名不虛設。(詳見釋文三、四)

名劍釋説



釋文三

名劍釋説



釋文四


「慮鍾之弗,初命伐郴」,此段文釋見前篇。


「隻,荊伐?,」


「隻」字,前篇之釋已明其爲姬姓周人之出分向南去。此字前尚有一字不可辨,宜爲「又」字,言又分宗去也。「伐」字,従「反」字音,反攻對方之意也,與「征」字別。彼時,因吳國與荊楚成互攻之狀態,故皆以言相伐也,此言荊伐? 。(詳釋見釋文五)

名劍釋説



釋文五


「余親逆,攻之,敗。」


周王自稱「余」字者,見之甚多。其字之原與塗山氏有關(見圖片二),此族以造獨柱式坡屋而得名,史家言大禹娶塗山氏之女,即屬此族也。蓋此族分出支系之多,其原在中原近洛邑,故周公宅洛邑,寔武王先已封此君也。而平王東遷之後,周王即多以自稱「余」(「余」字省「小」字之旁點),言據餘地者也。(詳釋見釋文六)

名劍釋説



釋文六

名劍釋説



圖片三 何尊銘文,來源:網路


文法古道,必屬精詳。今人僞造仿製者,每止步於此。十松鍳古亦多假此,見文法之不當者,則立斷其僞,每験示爽。此「親」字亦爾,従「宀」,従「新」,則於「帳」字有所發明也,文法之妙!故此器雖實物未之見,卻可憑斷其實也。(詳見釋文七)

名劍釋説



釋文七


「逆」字有捍衛之義,釋見釋文八。

名劍釋説



釋文八


「三軍隻」,此以「軍」字従「九」字,従「罒」字,言軍衆攻出向前,而分做三部,以「九」字象右取之極也,則此之「隻」字亦従「又」,示右以出,或部屬鎮守分封者也。(釋見釋文九、十)

名劍釋説



釋文九

名劍釋説



釋文十


下文漶脫二字,唯見一「井」字部分,疑即「荊」字也。姬姓吳人隻出鎮守,占荊人之地,故曰「攴七邦君」,言新立七郡之邦君也。(釋見釋文十一)

名劍釋説



釋文十一


此噐與蘇博74字銘吳王劍文法風格一致,所記史事亦近同,此劍猶是吳王夫差所造


吳王夫差在位二十三年,其間大肆擴張軍力,與周邊各國多發生戰事,故今所見出土吳劍以夫差劍居多,此理所當然也。


「?」,従「余」,従「邑」。「余」字乃「徐」字之原。徐本為東方之大國,成王二年,徐人、奄人反周,成王命伯禽征討。次年滅徐、奄,遷奄君於蒲姑,逐徐人于海隅。穆王六年,徐子誕重建徐國,號徐偃王。穆王十三年,徐偃王率九夷之衆反周,穆王命造父伐徐。偃王敗回武原。偃王死,封其子宗續掌其地。周敬王八年,吳王闔閭滅徐,徐地始屬吳。此故作「?」字,言邑在徐故地也。十松以為,徐本顓頊伯益之後,立國於塗山氏故地,故「徐」字従「余」,而邑在塗山之左。周武王克商之後,先事封其大宗於宗周,名之爲「余」,實即先侵奪徐地在先,而徐、奄之衆反周,不無理由也。後之徐偃王反周亦然,皆因周人侵奪之甚。周雖數數滅徐,而徐國支系之衆,故至吳王闔閭時方盡并吞之,而「?」字即言此已屬周人所分封之邑,後之餘姓出之。


「伐」字與「征」字義近。「征」字言征討,以諸侯(亦保括王者)之違制或不義,則率衆以問罪之。往以正之也,而曰「征」。與其計較諸禮制尺度(如《考工記》之曰「經塗九軌」,計較於都城道塗之寬度等),必寸尺之計,故爲「討」字。「討」字,故従「言」,従「寸」也。「伐」字義近,従「反」音,多指反擊敵方之侵略,此非必王者或已方專用,故《左傳 莊公十年》曰「齊師伐我」是。而《左傳 莊公二十年》之「凡師有鍾鼓曰伐,無曰侵」,未與字原音義相合,故十松以為,系後儒誤注竄入。當然,伐者以受一方不義之侵略,反擊者無須偷襲,故宜大張旗鼓以明正義之所在。


何尊,「余其宅茲中或」,「余」字猶爲因封得姓者也,武王既克商,於商大邑廷封大宗之子宅宗周(中或,或字即域字也,以洛邑宗周地域在中原)。


中甗,「王令曰余令女史小大邦」。


宗周鍾,「隹皇上帝百祀保余小字」。


彔伯敦,「令女肇不豖余賜女」。


大敦,「王曰余既賜大乃」,「曰天子余弗敢」。


不期敦,「余命女御」


卯敦,「今余隹令女」。


此數噐之銘「余」字皆不與「小」字合文,乃言爲大宗者,尚無分出旁系庶支也。「余」字此多指所分封諸侯因地得姓者,唯「不期敦」及「卯敦」之「余」字乃王自稱,以此在平王東遷之後,周王居成周洛邑而以「余」字自稱。若吳王之稱「余」,其「余」字示有與「小」字合文,即在成周南方之餘邑也。


丁酉二月春分後一日


十鬆散人整理於太湖


Ψ

名劍釋説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郭關藝術 的精彩文章:

誰把西風移畫扇,淡了胭脂,冷了凝香腕
冶春後社詩人與古琴
明 宋克畫選 萬竹掃天
書法臨帖七要

TAG:郭關藝術 |

您可能感興趣

中國古代十大名劍,與秦時十大名劍排名對比
秦時明月:十大名劍 劍譜沒有劍譜鯊齒
盤點二次元里的那些名刀名劍
中國古代十大名劍,傳說拿到第一名劍,可以斬妖除魔號令天下
十大名劍之一龍泉寶劍
秦時明月五把擁有特殊稱號的名劍,巨闕天下至尊,鯊齒名劍剋星
中國十大名劍純鈞劍與勾踐的故事
秦時明月里最霸道的五把名劍,最後一把是名劍剋星
流失到英國的漢代名劍:櫑具劍
古代十大名劍有怎麼樣的故事?幹將莫邪劍是人名
寶劍配英雄——《秦時明月》里的十大名劍!
「秦時明月」最霸道的五把名劍,最後一把是許多名劍的剋星
秦時明月號稱刀槍不入卻都被一劍斬殺,十大名劍果然名不虛傳
秦時明月風鬍子劍譜名劍顏值比拼,最好看的並不是十大名劍?
被稱為百兵之君的中國古代七種名劍
盤點:秦時明月系列作品中的名劍
神奇女俠偷取絕世名劍 超短裙美腿醒目
中國古代十大名劍,每一把劍都有自己的故事軒轅劍無愧於聖道之劍
水煮日報:錢鍾書楊絳如一雙名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