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武昌起義

武昌起義

武昌起義

武昌起義是1911年10月10日(農曆辛亥年八月十九)在中國武昌發生的一場旨在推翻清朝統治的兵變,也是辛亥革命的開端。黃花崗起義失敗後,以文學社和共進會為主的革命黨人決定把目標轉向長江流域,準備在以武漢為中心的兩湖地區發動一次新的武裝起義。通過革命黨人的努力,終於在1911年10月10日成功地發動了具有劃時代意義武昌起義。起義的勝利,逐步使清朝走向滅亡,並建立起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是亞洲和中國走向民主共和的開端,在中國歷史中具有里程碑意義。武昌起義軍事總指揮為蔣翊武,參謀長為孫武,總理為劉公。起義軍掌控武漢三鎮後,湖北軍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舉為都督,改國號為中華民國,並號召各省民眾起義響應辛亥革命。

武昌起義簡介:武昌起義是在黃花崗起義失敗後,一部分革命黨人決定把目標轉向長江流域,準備在以武漢為中心的兩湖地區發動一次新的武裝起義。通過革命黨人的努力,終於在1911年(農曆辛亥年)10月10日成功地發動了具有劃時代意義武昌起義。起義的勝利,逐步使清朝走向滅亡。

辛亥武昌起義前夕,中國的各種社會矛盾不斷激化,人民群眾的反抗鬥爭持續不斷,革命黨人不斷發動武裝起義。1906年,清廷拋出「預備立憲」,其實質卻是加犟了皇族的權力,廣大立憲派對此極為不滿;1908年慈禧太后與光緒皇帝相繼去世,年僅3歲的宣統皇帝溥儀即位,其父載灃攝政。1911年5月,清政府公布的內閣名單中滿族人有九名(其中七名是皇族),漢族有四名。被人稱為「皇族內閣」。立憲派對此大失所望,有少數人參加了革命黨。為取得外國的支持,以維護其統治,清廷將廣東、四川、湖北、湖南等地的商辦鐵路收為國有,然後再賣給外國,掀起了全國大規模的人民反抗運動——保路運動,其中四川最為激烈。

文學社和共進會兩個革命團體在湖北新軍中開展革命宣傳工作,在新軍中發展革命力量,積極準備起義。

清廷為撲滅四川的人民起義,派出大臣端方率領部分湖北新軍入川鎮壓,致使清軍在湖北防禦力量減弱,革命黨人決定在武昌發動起義。1911年9月14日,文學社和共進會在同盟會的推動下,建立了統一的起義領導機關,聯合反清。9月24日,兩個革命團體召開聯席會議,決定10月6日發動起義。革命黨人的活動被湖北當局察覺,處處提防,再加上同盟會的重要領導人黃興、宋教仁等未能趕到武漢,起義延期。

武昌起義

10月9日,孫武等人在漢口俄租界配製炸彈時不慎引起爆炸。俄國巡捕聞聲而至,搜去革命黨人名冊、起義文告等,秘密泄露。湖廣總督瑞澄下令關閉四城,四處搜捕革命黨人。情急之下,革命黨決定立即於10月9日晚12時發動起義。但武昌城內戒備森嚴,各標營革命黨人無法取得聯絡,當晚的計劃落空。新軍中的革命黨人自行聯絡,約定以槍聲為號於10月10日晚發動起義。10月10日晚,新軍工程第八營的革命黨人打響了武昌起義的第一槍,奪取位於中和門附近的楚望台軍械所,吳兆麟被推舉為臨時總指揮。繳獲步槍數萬支,炮數十門,子彈數十萬發,為起義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此時,駐守武昌城外的輜重隊、炮兵營、工程隊的革命黨人亦以舉火為號,發動了起義,並向楚望台齊集。武昌城內的29標的蔡濟民和30標的吳醒漢亦率領部分起義士兵衝出營門,趕往楚望台;爾後,武昌城內外各標營的革命黨人也紛紛率眾起義,並趕向楚望台。起義人數多達3000多人。10月10日晚上10點30分,起義軍分三路進攻總督署和旁邊的第八鎮司令部。並命已入城之炮8標則在中和門及蛇山佔領發射陣地,向督署進行轟炸。起初,起義軍沒有一個犟有力的指揮,加上兵力不夠,進攻受挫。晚12點後,起義軍再次發起進攻,並突破敵人防缐,在督署附近放火,以火光為標誌,蛇山與中和門附近的炮兵向光處發炮轟擊。湖廣總督瑞澄打破督署後牆,從長江坐船逃走,第八鎮統制張彪仍舊在司領部頑抗。起義軍經過反覆的進攻,終於在天亮前佔領了督署和鎮司令部。張彪退出武昌,整個武昌在起義軍的掌控之中。

漢陽、漢口的革命黨人聞風而動,分別於10月11日夜、10月12日光復漢陽和漢口。起義軍掌控武漢三鎮後,湖北軍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舉為都督,改國號為中華民國,並號召各省民眾起義響應。武昌起義勝利後的短短兩個月內,湖南、廣東等十三個省紛紛宣布脫離清政府宣布獨立。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孫中山被推舉為臨時大總統。1912年2月12日,清帝溥儀退位,清朝滅亡。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儘快刪除相關內容。

誰打響了武昌起義的第一槍:武昌起義革命黨三位起義骨幹人物被梟首示眾,武昌起義頓時陷入群龍無首的境地,然而清朝總督瑞澂正醞釀著一場大清洗,恐怖氣氛在新軍中傳散開來,人人自危,新軍中的革命黨人彷徨歧路,不約而同地想到,與其坐下等死,不如奮起發難,當時新軍中的革命黨人自行聯絡,約定以槍聲為號,於10月10日晚發動起義。10月10日後來成為武昌起義的紀念日,並被定位中華民國的國慶日,不過既然已無首腦,又由誰來發號施令,打響這第一槍呢?

當時新軍工程第八營中革命黨人最多,有一名正目,也就是相當於班長的叫熊秉坤,同時也是該營共進會的代表,得知起義計劃泄露,他和營內其他革命軍士相約,當晚七時發難。熊秉坤後來人稱「熊一槍」,因為一直以來權威的說法是,他打響了武昌起義的第一槍。不過在他自己寫的《前清工兵八營革命實錄》中,卻不承認此事,他文中回憶說,武昌首義當天,清軍工程第八營二排長陶啟勝查鋪到第五棚的時候,驚見該棚的正目,也就是班長,金光龍荷槍實彈,欲奪其槍,金見事敗,疾呼曰。眾同志再不動手更待何時。中一會員程定國持槍開擊,陶帶傷斃死於家中,於是人聲沸騰,槍彈如雨。也就是說第一槍是程定國開的。

史學專家考證,該文是熊秉坤最早回憶首義情形的文字,寫於1912年8月至1913年8月間,熊秉坤還在《武昌起義談》中詳細記錄了程定國打響第一槍的經過,並讚揚程「此即首義第一聲也」。現實是「熊一槍」的名聲越叫越響,還載入了史冊,這恐怕還是因為孫中山的一席話吧,武昌首義三年後,熊秉坤出訪日本東京,孫中山向人介紹他說,這就是武昌起義放第一槍的熊秉坤同志啊,孫中山在他寫的《建國方略之一》中也稱,「熊秉坤首先開槍發難」,這樣「熊一槍」之說才逐漸廣為流傳。

武昌起義

其實孫中山所說的第一槍更側重是從組織領導角度而言,不完全等同於時間概念,這樣說來,說是熊秉坤開的第一槍也沒有錯,恐怕很難說清,武昌起義的第一槍是誰開的,不過,這一槍宣告了武昌軍民的起義,宣告了大清的覆滅,宣告了中國數千年專制皇權的崩潰,宣告了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的建立。

武昌起義經過:清朝廷為撲滅四川的人民起義,派出大臣端方率領部分湖北新軍入川鎮壓,致使清軍在湖北防禦力量減弱,革命黨人決定在武昌發動起義。

1911年9月14日,文學社和共進會在同盟會的推動下,建立了統一的起義領導機關,聯合反清。並決定請黃興、宋教仁或譚人鳳來鄂作起義指揮,主持大計。

1911年9月24日,兩個革命團體召開聯席會議,決定10月6日發動起義。各標營黨人代表均參加,通過「人事草案」和「起義計劃」,軍事總指揮為蔣翊武,參謀長為孫武,總理為劉公。南湖炮隊黨人暴動未果。炮隊事件後,清湖北當局下令收繳新軍部隊子彈,同時增強市面軍警力量,盤查甚嚴。當局召集官長會議,決定軍隊提前過中秋節,八月十五日不放假。

1911年9月28日,湖南黨人焦達峰函告武昌起義指揮部,10月6日起義湖南準備未足,請展期10天。再加上同盟會的重要領導人黃興、宋教仁等未能趕到武漢。起義指揮部決定10月16日湘鄂兩省同時發難。

1911年10月9日,孫武等人在漢口俄租界配製炸彈時不慎引起爆炸。俄國巡捕聞聲而至,搜去革命黨人名冊、起義文告、旗幟等,秘密泄露。並拘捕劉同等6人,隨即引渡湖北當局。湖廣總督瑞澄下令關閉四城,四處搜捕革命黨人。情急之下,革命黨決定立即於10月9日晚12時發動起義。但武昌城內戒備森嚴,各標營革命黨人無法取得聯絡,當晚的計劃落空。

武昌起義

新軍中的革命黨人自行聯絡,約定以槍聲為號於1911年10月10日晚發動起義。

1911年10月10日晚,新軍工程第八營的革命黨人打響了武昌起義的第一槍,奪取位於中和門附近的楚望台軍械所,吳兆麟被推舉為臨時總指揮。繳獲步槍數萬支,炮數十門,子彈數十萬發,為起義的勝利奠定了基礎。此時,駐守武昌城外的輜重隊、炮兵營、工程隊的革命黨人亦以舉火為號,發動了起義,並向楚望台齊集。武昌城內的29 標的蔡濟民和30標的吳醒漢亦率領部分起義士兵衝出營門,趕往楚望台;爾後,武昌城內外各標營的革命黨人也紛紛率眾起義,並趕向楚望台。起義人數多達3000多人。

1911年10月10日晚上10點30分,起義軍分三路進攻總督署和旁邊的第八鎮司令部。並命已入城之炮8標則在中和門及蛇山佔領發射陣地,向督署進行轟炸。

起初,起義軍沒有一個強有力的指揮,加上兵力不夠,進攻受挫。晚12點後,起義軍再次發起進攻,並突破敵人防線,在督署附近放火,以火光為標誌,蛇山與中和門附近的炮兵向光處發炮轟擊。湖廣總督瑞澄打破督署後牆,從長江坐船逃走,第八鎮統制張彪仍舊在司令部頑抗。起義軍經過反覆的進攻,終於在天亮前佔領了督署和鎮司令部。張彪退出武昌,整個武昌在起義軍的掌控之中。

1911年10月10日深夜,正在保定軍咨府軍官學校學習的辛亥革命元老同盟會嘉應州主盟人何子淵六弟何貫中(同盟會員),第一時間得知起義發生的情況,立即將同寢室的李濟深等同學組織起來,潛出校外,將清軍南下的唯一大動脈漕河鐵橋炸毀。漕河鐵橋被炸,清軍南下鎮壓起義運動的行程被耽擱,這不僅極大地支援了湖北武昌起義軍接下來的軍事行動,其更大的意義在於,這為革命黨人在全國範圍內舉事贏得了充裕的時間。

漢陽、漢口的革命黨人聞風而動,分別於1911年10月11日夜、1911年10月12日光復漢陽和漢口。起義軍掌控武漢三鎮後,湖北軍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舉為都督,改國號為中華民國,並號召各省民眾起義響應。

武昌起義的意義影響:武昌起義的歷史功績,首先是敲響了清王朝封建統治的喪鐘。革命軍攻克總督府,佔領武昌,消滅清軍大批有生力量,在中國腹心地區打開一個缺口,成為對清王朝發動總攻擊的突破口,並在全國燃起燎原烈火,沉重打擊了清政府,致使1912年2月清帝被迫退位,結束了二百多年清王朝封建統治和二千多年君主專制統治。其次是吹響了共和國誕生的號角。武昌起義創建了湖北軍政府,成為共和政權的雛型,並引發各省響應。不到兩個月就誕生了中華民國,建立了以孫中山為首的南京臨時政府,取得辛亥革命的重大勝利。

武昌起義的革命精神,首先表現在武漢革命黨人的歷史主動精神和首創精神。他們發揮主動性,積極宣傳革命思想,發展革命組織,掌握革命武裝,抓住歷史時機,敢把皇帝拉下馬,主動出擊,發動首義,創立湖北軍政府。其次是武漢革命黨人和人民群眾的的革命精神和獻身精神。武昌起義的勝利是革命黨人長期艱苦奮鬥和英勇流血犧牲換來的。如彭楚藩、劉復基、楊洪勝三烈士慷慨就義,程定國、熊秉坤勇於發難,紀鴻鈞、王世龍捨身燒督署,都表現了大無畏的革命獻身精神。廣大武漢三鎮人民群眾也同仇敵愾,支援革命,商人捐款,工人、農民、市民踴躍參軍,與革命軍並肩作戰,痛擊清軍。今天我們應該繼承並發揚辛亥先烈的革命精神,把它化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巨大動力。

武昌起義產生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具有近代意義的憲法草案《鄂州約法》。

11月初,宋教仁、居正、劉公、孫武、張知本等商議,認為僅有政府組織法還不夠,尚需有一個根本法類型的法規。眾人推宋教仁起草。宋教仁早年喜愛研習法律,曾入日本東京法政大學研究各國憲法和政治制度,對西方三權分立制度十分讚賞。

武昌起義

因而他為鄂軍政府草擬的約法(定名為《中華民國鄂州臨時約法》,簡稱《鄂州約法》),是一個三權分立的法律,共7章60條。規定「鄂州政府以都督及其任命之政務委員與議會、法司構成之」。行政權由「都督及其任命之政務委員」行使,立法權屬「議會」,司法權則歸「法司」。《鄂州約法》對這三方面職權均有明確的劃分。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採用三權分立原則的政權根本法。它首次正式規定人民依法享有民主權利,享有「自由保有財產」和「自由營業」的權利。取得政權的中國資產階級在這裡以法律形式宣告自己的勝利並維護既得的成果。

武昌起義吹響了共和國誕生的號角。武昌起義創建了湖北軍政府,成為共和政權的雛型,並引發各省響應。不到兩個月就誕生了中華民國,建立了以孫中山為首的南京臨時政府,取得辛亥革命的重大勝利。

武昌起義即狹義的辛亥革命,同時又是廣義辛亥革命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朝後期腐敗的統治,開啟了民主共和新紀元,使共和觀念深入社會中上層人士思想中。前後的系列事件對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具有重大影響。

武昌起義成功的原因:武昌起義有其客觀條件,甚至對武昌起義的勝利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各地革命黨人在極短時間內紛 紛舉行起義響應武漢光復是主導原因,但立憲黨人與帝國主義對清政府的拋棄及尋找新代理人也是十分重要因素,袁世凱伺機奪權,未對武漢三鎮真正進攻是起義成功的不可忽視因素。

新版中學歷史《中國近代現代史》上冊中,對武昌起義敘述得較為簡練,特別是在較深層次分析中只涉及了其爆發原因,而對其之所以取勝原因未能敘述,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比較困難,且出現了一些同學將較早發生原因與取得勝利原因混淆;也有一些教師與同學對此進行一些分析,但常常局限於從主觀上分析(20世紀80至90年代教科書即是如此分析),對其客觀原因強調不夠。而事實上,武昌起義除了主觀條件外,其客觀條件也極為重要,甚至說起到了一定程度的決定作用。本文主要對其客觀原因進行簡要分析,希望能夠對教師與學生有些微啟迪。

各地革命黨人在極短時間內紛紛舉行起義響應武漢光復是其取得勝利的主導客觀因素。武昌起義在全國範圍內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推動了資產階級領導的民主革命運動的迅猛發展。散布在各地的革命黨人紛紛發動新軍與會黨起義響應,各地群眾自發性起義也風起雲湧激蕩中華大地。10月22日,湖南革命黨人焦達峰陳作新發動新軍與會黨起義,有力地鞏固了湖北後方,並且派遣了軍隊赴武漢;陝西革命黨人景梅九等起義,攻入山西,切斷了北方清軍南下之途及清政府與西北地區的聯繫。10月23日,江西九江新軍起義,解除了長江下游清軍對武漢的威脅。29日,山西起義,11月3日上海起義,4日杭州、貴州起義,5日安徽起義,9日福州、廣東起義。短短一個月內全國有13個省宣布起義或光復。同時,革命影響下的農民反封建鬥爭也走向高潮:江蘇蘇南部分地區的農民武裝暴動豎起了「革命大都督」的旗號,廣東地區農民組成各路民軍圍攻官署衙門和豪紳住宅,四川農民反抗清軍鬥爭發展至全省的大部分地區。當時少數民族地區也發生了響應共和的起義。應該說,革命在全國各地的積極策動響應促進了革命形勢的發展,大大分散了清政府鎮壓革命的力量,使得處於風尖浪口的武漢有了一個相對有利的政治軍事環境。設若沒有這些短期內風起雲湧般的起義,清政府是完全有能力全國軍隊,開赴武漢鎮壓起義軍,以當時武漢三鎮之新軍起義力量,是根本無力取勝的。

武昌起義

立憲黨人、舊官僚等人在武昌起義後採取的牆倒眾人推的態度是起義勝利的重要條件。立憲派與部分舊官僚是主張實行立憲的,他們不想革命,也不希望革命的發生。但是,第一,在新政和立憲中有所轉變並具有一定能量的他們,急切希望在全國政治上有發言權,在政府中有他們的一席之地。第二,他們雖然不革命,但對滿族貴族壟斷政權核心的狀況不滿,就是說,他們也有反滿情緒,雖然這種情緒遠遠不能與革命派相比。他們尤其不滿慈禧太后和光緒帝去世以後少壯親貴把持政權的局面,他們不相信這些紈絝子弟能夠帶領國家走出危機,走向富強。能夠完成這樣的艱難任務的,只有他們自己。

清政府中的當權者們不會意識到這些既沒有槍也沒有炮的立憲派人士能夠對清王朝的生存造成威脅。所以,當清政府不肯立即開國會之時,當皇族內閣成立之時,立憲派對清政府的有限支持也就宣告終結了。立憲派離心傾向的加劇以及最後對清政府的絕望帶來了嚴重的後果。武昌起義爆發後,由於立憲派加入革命陣營,使革命的進程大大加快了。立憲派人在地方上有著相當大的影響,這種影響不但是對民眾的,也包括對相當多的地方官員。

武昌首義後,北京人心浮動,清政府中一些官員即採取將家屬走避天津租界的辦法,甚至當時裕隆太后還有出走熱河的準備,一些手握重兵的將領也舉棋不定乃至坐視清廷崩潰。立憲黨人對此時局勢發展雖有不同認識,但不久以後即基本上共同傾向於不保清廷:當時從武漢趕到蘇州的張謇會同雷奮等,為江蘇巡撫程德全起草要求清政府「宣定憲法,開國會」的奏摺;趙鳳昌則宣稱:「文明大舉,大勢已成,計旦夕即定……,以保將來中國。」張謇則明確地對袁世凱說:「甲日滿退,乙日擁公」。當其時,立憲派與舊官僚採取「和平奪權」與「政變奪權」的手法,先後取得了湖北、江蘇、湖南、福建、貴州、廣西等省的地方統治權。因此,從武昌起義到清廷宣布退位,不過幾個月時間,一個貌似強大的政權在這麼短的時間裡就土崩瓦解,立憲派拋棄清政府應是一個很大的因素。


結語

武昌起義吹響了共和國誕生的號角。武昌起義創建了湖北軍政府,成為共和政權的雛型,並引發各省響應。不到兩個月就誕生了中華民國,建立了以孫中山為首的南京臨時政府,取得辛亥革命的重大勝利。作為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朝後期腐敗的統治,開啟了民主共和新紀元,使共和觀念深入社會中上層人士思想中。前後的系列事件對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具有重大影響。

相關專題

  • 孤芳不自賞
  • 韋後之亂
  • 背水一戰
  • 金屋藏嬌
  • 岳母刺字
  • 聞雞起舞
  • 精忠報國
  • 三氣周瑜
  • 牛郎織女
  • 望梅止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趣歷史 的精彩文章:

奢靡至極!慈禧太后的陪葬品極為奢華
《水滸傳》中各英雄貢獻值排名:智多星吳用第一
大清名臣曾國藩竟是被清朝第二大奸臣提拔?
慈禧臨死留下哪兩道懿旨竟改變了清朝命運?
大清歷經295年:從四個時期分別解讀清朝盛衰

TAG:趣歷史 |

您可能感興趣

課本中「武昌起義」成「武昌起事」,台學者:清朝遺老觀點
武昌起義之後與清帝退位
灤州兵諫與灤州起義
捻軍起義對太平天國、回族起義及北方農民起義意義非凡
從南昌起義到湘南起義看朱德軍事戰略思想的轉變
蔡廷鍇在南昌起義前後
南昌起義與秋收起義有何關聯
南昌起義的原因是什麼?南昌起義時間及主要領導人
哪位元帥指揮黨史上最早一次武裝起義 早於南昌起義
武昌起義清王朝嚇得哆嗦 戰神黃興親臨指揮直接嚇懵
八一南昌起義將領墨跡欣賞
武昌起義時清軍與革命軍的珍貴老照片
帝國末日:武昌起義後的大清眾官相
武昌起義後,清廷為何不得不重新起用袁世凱?
民國了·武昌(4)起義沒有子彈,佔了軍械庫武昌就是我們的了
孫中山的革命黨經費來自哪兒?武昌起義和廣州起義各花了多少錢?
河湟起義經過
大澤鄉起義簡介:揭開了秦末農民起義的序幕之章
大澤鄉起義失敗的歷史教訓 大澤鄉起義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