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懷孕 > 沙眼衣原體感染與母嬰傳播

沙眼衣原體感染與母嬰傳播


摘要 本文對近年沙眼衣原體感染的危害性、孕婦感染沙眼衣原體的危險因素、沙眼衣原體的感染途徑以及實驗室檢測方法等方面的研究進展了綜述。



沙眼衣原體感染與母嬰傳播


沙眼衣原體(Chlamydia trachomatis,簡稱CT)是衣原體屬的一種,是一類近似細菌的病原微生物,其體內DNA和RNA兩種核糖核酸。CT不僅能引起沙眼,還可能過受感染的母親經產道傳播給新生兒,引起新生兒結膜炎和肺炎,另外CT也是目前世界上性傳播疾病的主要疾源之一。因此,近些年來,CT感染已引起國內外學界的廣泛關注。


1. CT感染的危害性


1.1 cT在孕婦人群中的感染


美國鄉村人群中孕婦CT感染率為9.0%[1];墨西哥低經濟收入的孕婦CT感染率為10.1%[2];丹麥Vestsjaelland城,孕婦CT感染率為2.9%[3];巴西聖保羅,孕婦CT感染率為9%[4];而法國Martinique城,孕婦CT感染率為26.7%[5]。世界各地孕婦CT感染率不同,可能與各地的檢測試劑、方法和時間不同有關。

1.2孕婦感染CT對妊娠結局的影響


在多數情況下,CT僅感染表層細胞,以眼、鼻、咽部、子宮頸、尿道及直腸粘膜最常受累,一般可無明顯全身癥狀,而嚴重感染及得感染者常可致嚴重後果。孕婦感染CT可導致子宮頸炎、子宮內膜炎、輸卵管炎、盆腔炎、從而引起輸卵管性不孕、異位妊娠、胎膜早破、早產和死產等。


當子宮感染CT時因激活宿主的免疫系統,導致了局限性炎症反應。另外,許多生殖道感染了CT而又無癥狀的婦女可對CT57-Kda熱休克蛋白和相應的60-Kda熱休克蛋白產生細胞免疫應答[6,7]。在妊娠早期,子宮內膜出現熱休克蛋白將會再次激活淋巴細胞,使熱休克蛋白抗原決定簇致敏,引起遲髮型炎症反應和胚胎的排斥反應[8],從而導致自然流產或早產。


HLA-A31是人類白細胞1類抗原,其生理功能是在細胞質中將肽抗原變成CD8細胞,HLA-A31與CT引起的輸卵管炎密切相關[9]。如果CT60-Kda熱休克蛋白出現在感染CT的病人中,尤其是長期或者反覆感染CT的人群中,這種熱休克蛋白不僅與CT輸卵管炎有關,而且還與輸卵管不孕、異位妊娠和自然流產有極密切的關係[10,11]。


輸卵管和滑液感染CT後促使Th細胞分裂並分泌淋巴因子,這些淋巴因子包括:γ-干擾素、IL-2、IL-6、IL-10。儘管這些淋巴因子有抗感染作用,但它們同時又具有一定的反作用。例如:γ-干擾素有助於殺傷CT,同時,它也會通過噬細胞釋放炎症介質引起遲發性超敏反應[12]。

Elias-M[13]調查了子宮附件炎與先兆流產婦女CT感染情況,發現患有子宮附件炎的婦女,其CT陽性率為42%,先兆流產婦女的CT陽性率為26%。有人指出感染CT或淋球菌的婦女容易發生雙側輸卵管阻塞,在無生育能力的婦女中,CT抗體陽性率高達60%[14]。也有人指出,在埃及婦女中,CT感染與輸卵管不孕和異位妊娠有密切關係。


1.3CT感染對新生兒的危害


新生兒在通過受CT感染的母親產道時,可受染引起新生兒包涵體性結膜炎和肺炎,前者多於生後5天~14天出現眼瞼和結合膜腫塊及粘液性分泌物,結膜充血,經數月後逐漸自愈,一般不留後遺症;新生兒肺炎一般發生在生後1天~4天,表現為咳嗽、氣促、雙肺羅音、X線檢查雙肺有間質性浸潤,重者有呼吸困難及紫紺。


Dereli-D等曾對51例因下呼吸道疾病而住院的嬰兒(1個月~1歲)的結膜和鼻咽標本檢測CT,通過直接熒光抗體檢測結膜和鼻咽標本中的CT抗原,通過酶聯免疫實驗檢測血中的CT igM結果為:20名嬰兒的同一部位檢出CT,15名嬰兒CT IgM陽性,這提示CT與嬰兒下呼吸道疾病有密切關係[16]。Colarizi-P對103例患呼吸窘迫的早產新生兒進行CT檢測,結果8例陽性,其中6例患有透明膜疾病,1例肺炎,1例輕度雙側肺實質改變。這項研究提示,在早產兒中,CT感染通常是新生兒呼吸窘迫的主要病因之一[17]。


2.孕婦感染CT的危險因素

有關孕婦感染CT的危險因素有研究甚多。Davies等指出孕婦感染CT的高危因素為:婦女在25歲之前開始性生活,近10年內婦女本人或其配偶有多個性伴侶,採取非屏障避孕,有CT感染的合并症(盆腔炎、子宮內膜炎、不孕、異位妊娠等),其他性傳播疾病的共同感染[18]。Mehanna等通過多因素分析指出孕婦感染CT與孕婦年齡(小於25歲),第一次性交年齡小於18歲,既往人工流產和子宮頸炎,反覆念株菌病有關[15]。Ottesen等報道,在≥25歲的婦女中,CT感染率為1.6%,而在小於25歲婦女中,CT感染率為6.6%(P=0.0163),提示孕婦年齡小於25歲是CT感染的重要危險因素[3]。


然而也有人提出了相反的結論,巴西聖保羅的一項調查表明,孕婦的年齡,婚姻狀況,性伴侶數,其他性傳播疾病的存在,子宮頸炎或者流產的發生,均不能被看成是孕婦感染CT的危險因素。關於孕婦感染CT的高危因素,尚需進一步研究,以便於採取有效的治療措施,指導育齡婦女的優生優育。


3.CT感染途徑


沙眼流行於世界各地,尤多見於乾旱、供水及衛生條件差的地方。家庭成員之間可通過眼-手或物-眼傳播,多發生於兒童階段。

CT是性傳播疾病的一種重要致病因素,主要通過性交傳播。有人對三個不同門診的98例婦女進行生殖道感染的檢查,結果為:18例檢出CT,在這組人群中,CT是最常見的性傳播疾病致病因素[19]。日本有人對CT感染者進行血清分型發現,引起包涵體結膜炎的CT與性傳播疾病的CT血清型分布一致[20]。


CT還可以通過母嬰垂直傳播途徑感染,包括在宮內的分娩時產道感染,也可在感染子宮頸後上行至胎膜,從而引起絨毛膜羊膜炎或羊水感染。Djuki等對經剖宮產獲得的羊水進行CT igM和IgC以及CT抗原的檢測,9.6%羊水標本中CT igM和 igC陽性,3.8%的標本中可以檢測到CT抗原[21],提示CT可在胎盤中傳播給胎兒。


4.CT感染的實驗室檢測


4.1 cT的培養


該法對診斷CT感染具有很高的特異性,敏感性為70%~80%。由於操作較繁,現已有很少應用。


4.2細胞學檢查


感染細胞直接染色塗片,可見到CT包涵體。染色方法有碘染色,Giemsa染色和免疫熒光法。僅用於診斷新生兒眼結膜感染,對其他感染不敏感。


4.3直接熒光抗體檢測


直接熒光抗體檢測,利用熒光抗體檢測CT抗原是目前特異性、敏感性較高且簡便的一種方法,可用於檢測CT感染引起的各種疾病,然而易出現觀察結果不夠客觀的缺點。


4.4酶免疫檢測(EIA)


這是一種操作簡便、快速、觀察結果客觀的檢測方法,敏感性達76%~96%,特異性<95%,是目前臨床上用於檢測泌尿生殖道CT感染的常用方法。


4.5聚合酶鏈反應(PCR)


是一種利用體外擴增特異性DNA片段技術來檢測疾病原體的方法。具有微量、靈敏、特異、重複性好,操作自動化,較快獲得結合等優點,敏感性和特異性分別達93%~100%和99%~100%,國外有人[22]採用PCR技術對患有結膜炎嬰兒的結膜和鼻咽標本進行CT檢測,具有很高的靈敏性與特異性。由於PCR是檢測病原體的DNA,因此不宜用於判斷病人是否治癒的標準。


4.6連接酶鏈反應(LCR)


是在PCR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一種檢測方法,需要兩對引物,在生物素或酶標記下,可對擴增產物直接檢測而不需電泳或DNA測序、雜交。敏感性與PCR類似,特異性更高。目前主要作為一種研究手段。


4.7核酶探針檢測法


該方法敏感性較PCR稍差,特異性高。因操作繁瑣、條件嚴格一直沒有在臨床上推廣,主要用於實驗研究,在組織原位雜交方面有其獨特優點。


摘自《國外醫學婦幼保健分冊》1999年第10卷第2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細菌之家 的精彩文章:

變形菌門Proteobacteria
細菌病毒也會「私聊」
中科院微生物所朱寶利課題組發表細菌耐葯基因組學研究進展
研究人員識別出分解污染物萘的細菌
《自然》:蛤與細菌奇特共棲

TAG:細菌之家 |

您可能感興趣

備孕受阻 警惕支原體衣原體感染
女子給自己的眼球紋身,結果眼睛感染,流出紫色的液體
母親細菌感染影響胎兒大腦
用細菌感染蚊子,讓它無法傳播病毒
引發女性腳氣的兩大原因,由真菌感染易傳染!
女性身體健康之泌尿系統尿路感染
肺炎支原體感染與兒童哮喘的關係研究
支原體感染對症下藥
眼睛發炎的治療措施 細菌感染眼部如何注意飲食
陝啟動乙肝母嬰零傳播工程 控制媽媽不給娃感染
是什麼導致了性傳播疾病或性傳播感染?
男子修腳感染乙肝 乙肝的五大傳播途徑
支原體感染就是性病嗎?別被支原體陽性「忽悠」了
廣州生物院揭示瘧原蟲感染小鼠血漿外泌體抑制腫瘤血管生成的分子機制
外界環境因素慢性病毒感染會引發狼瘡腎炎嗎
真菌感染會傳染嗎?小心身邊的真菌感染!
病毒感染性腹瀉 VS 細菌感染性腹瀉
生殖道支原體感染一定是性病嗎?
母子二人先天性畸形無雙臂,母親實際行動感染兒子樂觀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