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從根由聊聊「文化」:文是用棍棒,化是匕和人親密接觸

從根由聊聊「文化」:文是用棍棒,化是匕和人親密接觸


推薦:扒一扒歷史上那些皇帝的生與死:奈何生在帝王家



從根由聊聊「文化」:文是用棍棒,化是匕和人親密接觸







文/劉宏宇


從根由聊聊「文化」:文是用棍棒,化是匕和人親密接觸



(秦始皇焚書坑儒)


(話劇《伏生》,秦博士伏生在「焚書坑儒」時,不惜犧牲親人的生命保護儒學典籍《尚書》,使其得以留存於世的故事。)


【作者簡介】劉宏宇,常用筆名:毛穎、荊泓。1969年11月生於北京。資深編劇、實力派小說家、北京作協會員。代表作有長篇小說《往事如煙》《大秦帝國》等,劇本驚險諜戰電視連續劇《九死一生》(2014年6~7月在CCTV-8「黃金強檔」播出30集版本,以「毛穎」署名第二編劇)等。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布】



從根由聊聊「文化」:文是用棍棒,化是匕和人親密接觸



(秦始皇下令「焚書坑儒」,伏生傳奇般地將儒家大成之作《尚書》以奇特的方式保存下來。)

「文化」一詞,深究起來,大概是由「效仿西學」的時候才開始流行的,繼而成了後來被普遍認同並且越捧越高的常用詞。


不敢說,這倆字兒,就是從大力主倡「效仿西學」的晚清時期才「誕生」的,沒考據。但至少,在那之前,大多數文獻中,實在是很難見到。當然,「很難見到」,不能就說成是肯定見不到。「很難見到」的,也僅是「文」字和「化」字組合成詞的樣子。而「文」和「化」這兩個字,分開來,卻是古已有之。


先不管這兩個字怎麼就被組合起來了,也暫不去計較最初施行了這個組合的那個或那些人,是基於了怎樣的理解、考證、意圖。當真糾結起來,不僅很麻煩,而且,也不見得比從「根兒」上讀解這兩個字,意義更大。


今時,不管什麼、誰,都習慣或說時興拿「文化」二字做標籤、封面、噱頭,滿一副不忌口的豪氣和高大上的貴氣,全不論合宜與否。



從根由聊聊「文化」:文是用棍棒,化是匕和人親密接觸



(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滅佛:擊破焚燒佛像及佛經,拆毀寺院,活埋僧侶。)


文不對題,或許可忽略不計;尷尬、鬧笑話,就多少得在意了,不為自己,也實在該為什麼還都不太懂只管吸收的孩子們想想;再要是錯謬了、冒犯了、張冠李戴了,就難免老話說的「造孽」之嫌了。


看的聽的多了,就實在有點兒不忍——遇見一個人拿褲帶當圍脖,可以當沒看見;一群人拿褲帶當圍脖,也大可以笑笑過去罷;可要是大家都跟著學起來,知道一點點端倪的,就實在有提醒一下下的責任了。當然,提醒,不等於就想要改變什麼。也許,隨著社會的發展,褲帶和圍脖就不分了呢。提醒,無非是想留下一個聲音:那原本是褲帶,圍脖原本是另外的樣子。僅此而已。


好多事兒,只要稍稍深究一下「本源」,就可以明朗不少。真的是!


關於「文化」,暫且從「根子」上「究」上一「究」。


任何社會形態,無論是否具備完整的「國家」或者「階級」的概念,只要達成一定規模和穩定程度的「聚集」,就一定具有「意念」上的共識。



從根由聊聊「文化」:文是用棍棒,化是匕和人親密接觸



(北周武帝宇文邕,道佛一併滅。建德三年五月,北周武帝下令「初斷佛、道二教,經象悉毀,罷沙門、道士,並令還民。」同時,還下令「三寶福財,散給臣下,寺觀塔廟,賜給王公。」)


人,作為區別於其他動物的、有「意念」的社會細胞,只要生命沒完全被「肚子」驅使,就一定會生髮「肚子」以外的「意念」。


「意念」的群體性趨同、延展、飛躍,既是凝聚某種社會形態的必要條件,也是這種社會形態發展過程中的精神果實。其體現,隨著所對應的社會形態的發展,幾乎必然地,覆蓋生產、生活、政治、經濟等等所有領域,滲透到所有可以滲透到的細節,形成性格式的特徵;繼而「任性」地向高級演化,生成——形式的、機理的、藝術的、實用的、制約或說「被迫」的、習慣或說「自迫」的——屬於特定社會形態及其絕大多數行為主體的精神規範。而這種精神規範,又反過來以習俗、風格、制度等形式,引導、協助、推動這個社會形態,進而再度、更高級地趨同、延展、飛躍,哦,還有「修正」,開始下一輪……


這個精神規範和社會形態不斷相互作用的過程,以及精神規範在此過程中不斷產出的「意念」性的結果,大概就是現在的人們常說的「文化」。



從根由聊聊「文化」:文是用棍棒,化是匕和人親密接觸



(唐武宗李炎滅佛:詔書明令拆除寺廟4,600餘所,小寺院4萬餘所,佛經大量被焚,佛像燒熔鑄錢,強令26萬多僧尼還俗,古印度和日本和尚也不能倖免。)


往往,說起「文化」,人們都會很高興,覺得很平和、很風雅,很……總之是一些清風徐徐、團花錦簇的感覺。


這說明,「文化」勝利了、成功了!


把原本的嚴酷面目,歡歡喜喜地遮掩了,變成讓人喜歡讓人崇拜讓人追求而不是去懷疑去憂懼去憤怒的東東。


我們總說「文化」這個,「文化」那個,這個「文化」,那個「文化」;好像一「文化」,就正統了、高尚了、有來歷了、不容置疑了。


而當我們這麼感覺著的同時,又會想當然地在內心認定,「文化」是「軟性」的、非強制的、和風細雨的;繼而以為:那其實,只是,我們由衷願意去認同和追捧的;只要我們願意,隨便擺擺手,甚至連擺手都免了,只動動嘴皮子,就可以當它是個屁;亦即,所謂「文化」,差不多純粹因為我們的「愛」和「推崇」而存在,就像寵物和情婦;如果我們不高興,隨時隨地,都可以輕而易舉地,把它們或她們,清除掉!



從根由聊聊「文化」:文是用棍棒,化是匕和人親密接觸



可是,當我們洋洋自得著的時候,早已被寵物感染了弓形體,也早已被情婦套出了所有的致命秘密。清除一個試試看!


當我們自以為是「文化」的主宰和「房東」的時候,「文化」早已滲透到骨髓,給我們打上了幾輩子都抹不去的烙印。清除一個試試看!


歷史上有很偉大很偉大的人試圖做過了,結果是——浩劫!


「文化」是「軟性」的不假。可這種「軟性」,就像水、空氣,圍繞著我們,成了生存必須;其予以我們的制約,無處不在、無比強大、事關生死!更要命的,事關——榮辱!


這屬於「意念」的水、空氣,是萬千血泊無數輪揮發、凝聚而成的。


一方石碑,只要細讀,就會嗅到被時光湮沒的鐵血寒腥;一段戲曲,只要細聽,就會循到來自久遠過去的哀哭嘶嚎;一種習俗,只要細品,就會嘗到曾經為生存而拚命勞作的咸澀汗水……


「文化」,來自人們永不休止的痛苦和掙扎!絕不是輕飄飄美輪美奐的!



從根由聊聊「文化」:文是用棍棒,化是匕和人親密接觸



從來不是!


看看這兩個字吧——「文」、「化」。


甲骨文中,「文」的象形是「手執棍棒」,意為「以棍棒教化」;「化」是後來形成的「會意」組合字,古體跟今天的簡化字沒有結構上的明顯區別,都是「人」和「匕」的組合。


「人」、「匕」相合,不是「匕人」就是「人匕」,總之不是溫文爾雅、和和氣氣的,而是充斥了殘酷和血腥的。


古語里,用來形容取人性命的辭彙有不少,比較常見的有「誅」、「殺」、「戮」、「屠」、「匕」(或為「斃」)。其中「匕」,既是動詞,也是名詞;用作動詞時,更指以尖銳器物直刺要害,以較小的創口但很深的侵入,使對方over;用作名詞時,則指可以用來執行其動詞所指行為的工具。


今時,人們常把這種工具稱為「匕首」;而在古時,就一個「匕」字。荊軻刺秦王所用的,就是這種傢伙——短小、隱蔽、尖銳(甚至可能萃了毒),打擊迅速、深入,方寸須臾之間致命!


考古發現,西周時,有一種宮廷宴會用的餐具,形似今天的湯勺,但勺頭部分是平直的,前端尖銳。從餐具角度講,兼備了勺子和叉子兩種功能,很實用。考古發現同時表明,這種很實用的青銅質餐具的名字,就叫做「匕」!



從根由聊聊「文化」:文是用棍棒,化是匕和人親密接觸



想像一下,西周貴族拿著「匕」聚餐,歡聲笑語間,夾雜著叮叮噹噹的金屬碰撞聲,每個人都得提防被鄰桌的突然拿「匕」刺穿胸膛或脖子。不知道,他們聚餐時帶不帶劍。但可以肯定,如果拿「匕」幹掉鄰桌,比拔劍動作要小很多,速度要快很多!


用「匕」進餐的西周貴族們,到底想沒想過聚餐時用手裡的「匕」幹掉鄰桌,不得而知。可以肯定的是,一旦「匕」刺向(或刺入)某人,就是個活脫脫的「化」字!「文化」的「化」!


「文」是用棍棒,「化」是「匕」和「人」的「親密接觸」。


那麼,「文化」,是什麼,就不難想像了。


「文化」的本初,是殘暴而猙獰的。「文化」的後來,也是!


不同僅在於,棍棒變成了無形但無時無刻不在制約著人們的習俗、概念,「匕」變成了詩詞歌賦和形形色色更現代化更精美更幻妙的什麼,微創地、深深地、無可挽救地,擊穿了人們的精神內核,並長久駐紮、蔓延。



從根由聊聊「文化」:文是用棍棒,化是匕和人親密接觸



這樣看來,「文化」,無論到底是什麼,或者我們到底也弄不清它是什麼,但至少,我們應該知道,它不是輕鬆的、簡單的、可以這樣可以那樣的;至少,我們應該懂得,構築或者改變「文化」或類似「文化」的什麼什麼,決不是動動嘴皮子、花點兒錢、做幾個漂亮的文案就能成的。


如今,太多人想「做」文化,太多的錢想要把文化「產業化」;如果都是真誠的、含著敬畏心和正二八經研究研究的意圖的,都沒錯,都該贊。可如果只是想借這兩個字「增色」、「提高檔次」,甚至僅僅是把這兩個字當作虛幻的光環,實在還是應該多加小心。


註:本文主要內容摘自筆者本人獨立撰寫的史話類著作《巨人的腳印——西周王朝探秘》,該作系應華夏出版社約稿所寫,出版運作中。



從根由聊聊「文化」:文是用棍棒,化是匕和人親密接觸



(文是用棍棒,化是匕和人親密接觸)


推薦:


讀陸遊:半廊花院月,一帽柳橋風


李全:亂世英雄,宋、金、蒙三國之敵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閱讀悅讀 的精彩文章:

讀陸遊:半廊花院月,一帽柳橋風
扒一扒歷史上那些皇帝的生與死:奈何生在帝王家
在古代,你的仕途誰做主?李白的教訓
李全:亂世英雄,宋、金、蒙三國之敵

TAG:閱讀悅讀 |

您可能感興趣

一戰英軍也愛用,細說棍棒、鞭鐧、錘類鈍器
大哥是領養的,父親對他棍棒相加,對我很寵,他的遺囑讓大哥痛哭
中國的傳統棍棒底下出孝子,是對是錯?
每日兵器:不用時是棍棒,裝上刃即成槍刀,朴刀是可以拆卸的?
冰棍棒連接上一根細線,接通電源後可用來切割塑料
父親用棍棒把幼女打死,他說出原因後眾人大怒
不用時是棍棒,裝上刃即成槍刀,朴刀是可以拆卸的?
棍棒狀的觸角,是弄蝶亞科的獨有特徵
棍棒大败几十万人,令人窒息的操作
看似簡單的棍棒,竟是中國古代軍隊最鍾愛的武器?
這麼好看的手鐲,誰都想不到是用冰棍棒做的
「棍棒之下出才子?」,絕對不靠譜!
他們用棍棒讓海豹血流成河!揪心!
扒扒西遊:除了悟空,想不到竟然有那麼多人的兵器是棍棒!
幼兒園親子手工之廢物利用:工藝小製作,冰棍棒做相框與小吊飾等
棍棒教育對孩子的影響是什麼?
幾根冰棍棒拼合在一起,戴在手上還能變成彈射的利爪
不打不成材,棍棒教育的效果如何?這話說得很對
幼兒園親子手工之廢物利用:冰棍棒光碟等,輕鬆搞定你的小魚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