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這個人死後遭到車裂,思想依然在影響後世

這個人死後遭到車裂,思想依然在影響後世

看到標題大家一定想到說的是誰了,而他對於第一個統一中國的王朝,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一將功成萬骨枯」。翻閱中國古籍中對戰爭的記載,通常只看到有顯赫功名的將帥們在主宰成敗,而很少描述「無名小卒」的狀況,小說中的廝殺多是戰將們相互間多少個「回合」的刀槍較量。若考證古代真實的大軍交戰,將領主要職責還是指揮,對陣的浴血拚殺還是靠士兵。只是因帝王將相佔領中國歷史舞台,文人對士兵的記述稀少,若想把這種被顛倒的歷史重新顛倒過來,研究歷代戰史的重點應轉向兵制、兵源、兵餉、兵風等長久被忽視的領域。「兵者,國之大事」。王朝之興衰,軍旅之強弱,主要還是由軍事制度變革來決定。

「商君變法」VS「胡服騎射」

夏、商至西周時期,國家形態還不很完備,王朝還像一個部落聯盟。參軍打仗是奴隸主和自由民的義務,經常由國君、諸侯直接率兵,這形成只有少數人參加的「貴族戰爭」。下層臣民同這樣的戰爭沒有關係也沒有積極性。春秋之間300多年不義之戰,只是以大的列國兼并小國。進入戰國時期後,奴隸制社會形態基本瓦解,自耕農成為社會主體,能服兵役的人日益增多,戰爭規模日益擴大。公元前4世紀以後,華夏大地上形成了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爭雄的局面,其中誰的軍事制度好,誰的軍力就強,誰就有一統天下的最大希望。

變法以魏國為最早,以秦國為最烈(最烈變法後的帝國崛起)

魏國是「三家分晉」後興起的強國,疆域從如今的陝西北部,經山西延伸到河南東部。首都原在安邑後遷大梁(現開封)。公元前5世紀,李悝主持變法,在兵役方面實行了自耕農青壯年普遍當兵的徵兵制,其軍事力量一度居於頭強。魏國大將吳起還率軍奪占「河西七百里」,即攻佔了黃河以西原來秦國的大片土地,威脅到咸陽和秦都雍城。

從地理環境看,魏國位居中原四戰之地,除燕國外與其他五大國都接壤,易於四面受敵而多線作戰。魏國內部又傾軋嚴重,像吳起這樣出色人才都流失別國。魏國在其他諸國實現全民普遍的兵役制度後,又缺乏激勵機制,喪失了優勢地位。兵士征戰影響農作,出力流血後功勞又歸將領和國君,從軍的積極性自然不高,因而很快衰落。

楚國地跨如今的雲南和江浙,面積相當於其他六國的總和,國都長期設在郢(如今的湖北荊州)。其人口在列國中最多、出現了屈原等著名文人。不過楚地傳承幾百年的貴族勢力太大,上層精神狀態一派頹靡,給後人留下的只是古鐘樂舞和詩賦。楚國滅小國最多,造成疆域廣大,主體民族荊人在國內不佔多數,族群矛盾尖銳而難形成合力。南方又不適合養馬,難以發展騎兵,楚軍車兵的馬匹數量質量也遜於北方,導致其長期兵多而不強。

齊國位於富庶的山東半島,以人口而論也算大國,卻長期安於自保。燕、韓屬於小國,僅有燕國的樂毅有過「東下齊城七十二」的短暫戰績。趙國疆域原來只有晉北和如今河北中南部地區,卻學習匈奴「胡服騎射」最早發展騎兵,在關東六國中一度軍力最強。不過趙國國小民少,經濟水平不高,也沒有建立有效的鼓勵從軍的機制,敗於秦國後就難以重振。

秦國在戰國期間的政治、軍事變革中,成為一枝獨秀的異類。這個崛起於西方荒蠻之地的國家因文化落後長期被中原列國視為「西夷」,卻通過變革成為軍事和經濟最強之邦。

戰國之初秦國有被魏攻滅之憂,於是窮則思變,從孝公起便求賢若渴,結果出現天下人才多向西流的現象──秦國所用丞相和主要謀士,倒是來自那些它攻擊之國的「客卿」,如來自衛國的商鞅,典型代表還有范睢(魏人)、呂不韋(衛人)、李斯(楚人)等人。他們的才智未能見用於本國,入秦卻成為變法革新的主持者或推動者。

秦孝公為富國強兵發布《求賢詔》後,商鞅以一介平民入宮,用幾天時間講解變法強國設想,馬上被破格躍升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左庶長(相當於後世的丞相),這在講究論資排輩的後世簡直不能想像!

商鞅變法的中心,就是耕、戰,前者達到糧食豐足,後者鼓勵民眾打仗。按照這一思路,整個秦國都塑造成只知道耕田和打仗的機器,老百姓的職責要麼就是多打糧食,要麼就是到前方去殺敵立功。

商鞅非軍人出身,以研究「刑名之學」起家,變法主要改變了政治體制,給了草民以立功升遷的機會。在過去的列國中,齊軍最善布陣,魏國甲兵衝擊力最強,此時秦國「科頭」軍卻壓倒了魏國精銳,在西河(如今的陝北)一戰便斬首8萬。據記載,那些穿布衣、不戴頭盔的「科頭」衝鋒時全不顧性命,一心要取對方首級。立軍功者能陞官晉爵,又刺激了更多的人投軍並拚命殺敵、略地和繳獲愈多又使秦廷論功行賞有了資本如此循環,秦軍愈戰愈強,成為一支東方諸國聞之喪膽的虎狼之師。楚國曾牽頭召集五國之兵兩次到函谷關外聯合抗秦,然而一見秦軍戰旗下的強弩勁兵衝來,各國兵馬無不嚇得望風而逃。

特定的華夷混雜環境,使酷烈的秦法得以推行戰國時列國都在變法,唯獨秦國能實行嚴刑峻法和最赤裸的功利刺激,讓國人只知追逐功利,這是社會環境所造成的,正好印證了「存在決定意識」。

秦人出身於大西北草莽,與游牧民族混居,同只講究騎馬彎弓征戰的義渠國還能合并。秦國上層學習代表中原文明的「周禮」,卻從未真正接受其優雅精緻、中庸謙讓的倫理道德。秦王族通過聯姻摻入了許多他國血脈,幾百年間同楚國有記載的聯姻就多達19次,多位秦王系楚國或魏國公主所生。楚公主嫁秦時往往都帶有眾多的陪嫁樂工、詩書陪讀,相當於一次文化輸出,也只是讓秦國上層多一點優雅的外表和享樂情趣,根本改變不了急功近利、不顧禮義而渴求征服的特性。

秦王嬴政當政後,韓國公子韓非子被召入咸陽,他初次接觸秦人的感受就是,那裡的百姓聽說要打仗,就頓足赤膊、急不可待,根本不考慮生死,好戰習性在列國中獨一無二。

關東諸國受周禮影響,習慣於按出身和血統貴賤分配權力財富。公元前359年商鞅推行變法前,秦國也循「世卿世祿」制度,以自耕農為主體的平民從軍得不到什麼好處。商鞅推動的變法最重要的條款是實行「軍功爵」,以上繳殺敵首級作為晉爵受獎的依據。此舉打破了以出身定官制,士兵斬一敵軍官馬上可晉一級爵位,這較之魏國只賞銅八兩的規定誘惑力大得多,秦國軍人也成了最榮耀的職業。

從考古發掘的秦國雲夢竹簡中,可以看到秦兵上陣最渴求的是求得敵人首級,為此內部竟然經常為爭戰利品頭顱自相殘殺。按商鞅規定:士兵只要斬獲敵人一個首級,就可以獲得爵位一級、田宅一處,整個生活都跟打仗立功掛鉤。軍功爵還可以傳子,若父親戰死,其功勞可以記在兒子頭上,真是一人立功全家受益。

長時間對外征戰,需要有雄厚的經濟基礎,其中最重要的是糧食。秦變法後鼓勵耕作和修渠灌溉,關中平原成了當時天下產糧最多的地域。如秦以傾國軍力進攻趙國三年,在長平僵持,軍糧輸送源源不斷,趙軍卻因乏食無法持久,軍心崩潰導致長平大敗。《商君書·兵守》記載,秦國除了招募壯年男子從軍,還讓女子、老弱為兵負責守城,擔任運輸、養馬、做飯、救護等後勤補給工作,相當於實行國家總體戰部署。

秦國有龐大的兵器製造業,長項是超過列國的長射程弓弩。秦軍作戰時的慣例,先是在遠距離發射如雨的弩箭,使對手陣勢大亂,再發起衝擊以大量斬首。在列國中,秦國兵器製造規定最嚴,上面還要刻工匠的名字,如有不合格產品就要嚴懲製造者。

凡此種種嚴苛要求,雖能有力保障作戰,也會讓秦國老百姓苦不堪言。自商鞅變法起,秦國實行了最嚴酷的刑法,目的是不許人發怨言,敢非議者輕則發配當苦役,重則斬首、車裂、活烹。靠著軍功爵刺激,秦國這一機制才能在征服六國前得以運行,卻勢必不能持久。

摘自《脫胎換骨》縱橫古今談軍改 作者:徐焰

更多精彩請關注文明的衝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

您可能感興趣

老子的思想,一不小心就影響了後世兩千年
老子的思想,影響後世兩千年!
思想上還得做好承受一次又一次失敗的準備
懷孕這麼久了,你說來就來,一點思想準備都沒有…
經過一天思想鬥爭,我不得不把這些發出來
產婦剖腹產後一周去世,原因竟是思想開放不坐月子
如果我們的思想動搖了,我們就看不到真實的世界
看漢武帝的另一面,他讓思想也自由不起來了
千萬不要再有這種思想了,你單身的原因全在這裡!
【思想者】一個好人,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變壞的?
現在社會在進步,而思想觀念也像火箭一樣在飛躍,如果在以前男人說要減肥!
世界上延續最久的王朝竟然在日本,至今都存在,這種思想真的可怕
鬼谷子的思想對後世有什麼影響?
孔子:半生流離,面對三次重大機遇,命運一次又一次地和他開玩笑,最終都功虧一簣,其思想卻影響中國兩千年
現在先進武器多了,但是仍不能忘記老人家的這個思想
現在的孩子都精明著呢,我們的思想卻還停留在20年前
雖然走出去了,依舊很難改變思想的4個星座
婆婆竟幫帶孩子,最後我後悔了,網友:兩代人思想不一樣,代溝!
有這種封建思想,為了兩個女兒,我也要跟你離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