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多的榮譽也治癒不了她的痛苦,再長的時間……
今天是一個人的生日,但她已經不在這個世界上了。
波叔想紀念她。
如果沒有她,中國近代史上最黑暗、最痛苦的一段歷史可能還要過很久很久才會被全世界知道。
她,就是
張純如
,那段觸目驚心的歷史就是南京大屠殺
。張純如的
《南京大屠殺》
是第一部全面深入敘述南京大屠殺的英語著作。
英語著作,英語著作,英語著作。
英語著作的意義在於,全世界有近20億人口以英語為母語、作為官方語言之一或者生活在通用英語的國家。
張純如的《南京大屠殺》使他們第一次知道原來在人類歷史上還存在過這樣令人髮指的暴行。
這本書出版時張純如只有29歲,沒人能料到,7年後她的生命卻戛然而止。
她是個無法忘記歷史的女子,她銘記歷史,我們也無法忘記她。
張純如出生在一個雙博士後家庭,父親張紹進是物理學博士後,母親張盈盈是生物化學博士後,兩人先後任教於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和伊利諾伊大學。
張純如1968年3月28日出生於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校園中,家庭條件不錯,童年過得無憂無慮。
她天生個性敏感,10歲就會寫詩:
孤獨是湖那邊傳來的蟋蟀叫,日落時樹晨發出的沙沙聲。
她將自己寫的故事和詩編成一本冊子,為自己的作家夢埋下一顆種子。
有一年父親回台灣探親,帶回來一張蠶紙,蠶卵孵化後,父親教她和弟弟用桑葉養蠶。姐弟倆著了魔似的每天守著蠶寶寶,看著它們長大,吐絲成繭,化繭成蝶。
這個來自中國的小遊戲讓少年張純如產生了好奇。她常問母親:
我們為什麼會到美國來,為什麼不待在中國?
她最好奇的就是,父母還沒到美國時在中國的生活是什麼樣子。
母親張盈盈告訴她,自己1940年出生於重慶,1949年隨家人到台灣,之前過的都是朝不保夕的逃難生活。
母親還給張純如講述了外公的傳奇故事:
1937年,日軍逼近南京,正在國民政府任職的張鐵君(張純如外公)從水路撤往湖南。他們妻子相約在蕪湖會合,可是苦等了4天也不見妻子的身影。最後一天官船起錨了,張鐵軍絕望地對著江面呼喊妻子的名字,就在這時奇蹟出現了,從遠處飄來一艘小船,妻子探出身子喊道:我在這裡!
如果那個時候外公外婆沒能遇上,世上就不會有張盈盈,更不會有張純如。
中國人的苦難就這樣以家族傳奇故事的形式,在張純如內心紮下了根。
分崩離析的家園、遠走他鄉的命運、奇蹟般的重逢……這些歷史牽引著她,在之後的人生中一次又一次地返回起點,探尋自己的血脈之根。
1985年,17歲的少女張純如考上了伊利諾伊大學。
秉承家庭傳統,她一開始讀的是理科——數學和計算機雙學位。大二時,她轉換了軌道,改到新聞系,1989年拿到新聞學學士學位。畢業後,她加入《芝加哥論壇報》當記者。
小時候埋下的種子,在她心中一點一點發芽。她想寫一本書。
20歲的張純如,身材高挑、相貌甜美,但她沒把精力放在派對、約會和購物上。她曾跟母親說,不懂為什麼女孩子要花那麼多時間交男朋友。
在愛情上,她效率極高。1991年結婚,丈夫就是初戀男友道格拉斯?布瑞特。
婚後,她開始當自由撰稿人。
有人將她介紹給出版人蘇珊?拉賓娜。拉賓娜建議她寫一部從美國回到中國的導彈之父錢學森的傳記。
1995年,描寫錢學森傳奇人生的
《蠶絲》
(THREAD OF THE SILKWORM)出版了。書名的靈感來自哪裡?你們猜到了嗎?這本書引進過中國,波叔讀過,好看。
《蠶絲》出版後,張純如馬不停蹄,著手第二本書的寫作。
寫什麼呢?
她跟母親聊起自己的新書計劃。母親又向她講起外公外婆江邊重逢的故事,還講起那個影響他們家族的故事背景,正是隨後發生的南京大屠殺。
母親張盈盈後來回憶道:
我永遠都忘不了那個夜晚,我們聊了那麼多,以致於嗓子啞得幾乎都說不出話來。
這便是《南京大屠殺》這本書的緣起。
在母親的建議和引導下,張純如開始關注中國抗戰素材。她在加州查閱了南京大屠殺的歷史圖片,那些照片猛烈地敲擊著她的心靈。
儘管在孩提時代我就聽到許多關於南京大屠殺的事情,但卻從未作好準備看到這些照片。在這個極度痛若的時刻,我醒悟到,不僅生命是脆弱的,人類的經驗本身也是脆弱的。
在調查過程中,她發現無數以中國為主題的圖書之中,竟然沒有一本關於南京大屠殺的專著。
那段刻骨銘心的歷史,彷彿被除了中國人以外的全世界遺忘了。
她翻遍圖書館,找到了來自目擊者的第一手記錄——
《魏特琳日記》
。魏特琳來自美國,1937年在南京擔任金陵女子大學校長。她目睹日軍令人髮指的暴行,以人道主義的勇氣和堅持在校內庇護了上萬名婦女和兒童。她本人為此遭受到日軍的威脅,幾次面臨險境。
1940年回到美國後,在南京的那段經歷就像噩夢般折磨著魏特琳。不久後,她就自殺了。
魏特琳
的日記記錄了這樣一件事:南京陷落後,日軍要求金陵女子大學必須交出100個女性,以供他們姦淫,否則就要在學校駐軍,實施更殘忍的手段。當時有20多名妓女挺身而出,保護了未經世事的女學生們……2005年,與張純如有過幾面之緣的華裔女作家嚴歌苓,以此為靈感寫下中篇小說《金陵十三釵》。之後被張藝謀改編成電影。
魏特琳與張純如一樣,都畢業於伊利諾伊大學。讀著未曾謀面的學姐的日記,張純如失聲痛哭。她不想再等,渴望要去了解這段歷史。
1995年,張純如飛到香港,輾轉來到南京。在這座舊日傷痕仍然一觸碰就劇痛的城市裡,她想通過歷史殘留的血腥味,探尋60年前的那場浩劫。
她走遍當年大屠殺的各個刑場,採訪大屠殺的倖存者。那些倖存者都已白髮蒼蒼,但一提起那段回憶,仍然涕淚橫流。
關於南京大屠殺,波叔必須鄭重寫下:
1937年12月13日,日軍佔領南京。其後六個星期,數以萬計女性被強姦和輪姦,數以十萬計的中國人被屠殺。
這是中國人永遠不能忘記的大慘痛記憶。
除了採訪被害者,查閱第三方證言,張純如還去面對當年那些惡魔般的行兇者。
採訪日本老兵時,張純如深感困惑——那些當年的禽獸,多年後看上去卻與普通人一般無二。他們有普通人的情感,卻為何在那六個星期當中成為魔鬼?
她努力尋找答案。這個答案不僅關乎中國人,也關乎全世界。因為戰爭是每個人的噩夢。
日本軍人剝奪中國人的生命是很容易的,因為他們連自己的生命都不重視。除了天皇,任何人的生命都毫無意義。我曾經和一個日本軍人交談,他告訴我,他被教導任務重於泰山,而自己的生命則輕於鴻毛,對於一個日本軍人來說,最大的榮譽就是為國捐軀。
1996年4月,《南京大屠殺》進入到寫作階段。
身處龐雜而黑暗的史料中,張純如噩夢連連,體重驟降,頭髮一把一把脫落,寫作過程痛苦萬分,令人窒息。
在給母親的信中,她寫道:
我現在所承受的這些,與大屠殺中的那些遇難者的遭遇完全無法比擬。作為一名作家,我要將這些遇難者從遺忘中拯救出來,替那些喑啞無言者呼號。
1997年12月1日,著名的《新聞周刊》雜誌出現了大標題:
揭露南京大屠殺
張純如的第二本書《南京大屠殺》(THE RAPE OF NANKING,直譯就是:強姦南京)正式在北美推出。
《南京大屠殺》在英語引起了極大的反響,曾經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10周之久,至今已經再版10餘次,全球印刷近100萬冊。
眾多專家學者也高度評價這本書。專欄作家喬治·威爾說:
晚到的正義不一定意味著正義不被承認,對大屠殺的遺忘等於第二次殺戮。
1998年1月14日,張盈盈夫婦接到正在外簽售的女兒的電話錄音。女兒告訴父母,她的書在《紐約時報》暢銷榜上已經上升到第15名。
錄音中她激動地哭出聲來。
日本軍隊在南京殘害了如此多的生命,為什麼之前會一直被英語世界忽視呢?
張純如是這樣回答的:
我認為主要原因是冷戰,它使這個事件在世界範圍內被遺忘。1949年中國解放,無論是內地還是台灣都沒有敦促日本進行賠款或者是道歉。因為諷刺的是,這兩方者需要聯合日本去對付對方,他們需要日本在政治和經濟上的支援。我認為,到今天內地和台灣都不是很願意向日方提及這個話題。
《南京大屠殺》出版後,張純如也開始了漫長的簽售和演講活動。1998年,張純如在接受《新加坡海峽時報》採訪時表示:
我在激動憤怒中寫完這本書,已經不在乎它能不能賺錢。對我來說,讓全世界知道1937年南京所發生的一切,才是最重要的。
張純如以她的書和激情澎湃的演講成為明星作家。
《讀者文摘》選她作為1998年9月號的封面人物,標題是《她不願遺忘》。
但同時,她也成為世界各極端右翼團體,尤其是日本右翼攻擊的目標。
日本駐美大使曾批評她的書「一面之詞,錯誤連連」。之後,一些惡意來信出現在她的信箱,其中有一封還夾著兩顆子彈。
有一次,她向母親講述了這樣的一幕:
有個人演講後走過來,用充滿威脅的口氣對我說:「如果你加入我們組織的話,或許可以安全些。」我大吃一驚,不知道如何回答他,立刻走開了。
那個威脅她的人是誰?他後來又做了什麼?沒人知道。
她的遭遇令她非常恐懼。此後,她變得越來越消沉。
與此同時,大量戰爭受難者來向她傾訴痛苦。這些始料未及的效應都讓張純如深感困擾和憂慮。
但她沒有停止工作。1999年,身心俱疲的張純如又投入了寫作,第三本書的題材依然是她最關切的中國人。
2003年,厚達500頁的《美國華人》出版。
沒過多久,她就開始構思第4本書,是關於二戰中被日軍俘虜的美軍戰俘。
可惜,這本書沒有機會面世了。
其實,在《南京大屠殺》之後,父母就開始勸她不要再接觸這類殘酷的題材,
那些血淋淋的畫面和殘忍的文字描述
也是對作者本人精神的損害,尤其是對一位女孩子。但張純如說,她不能讓慘痛的歷史被人遺忘。
2004年悄悄來臨,沒有人能預想到,這是張純如生命的最後一年。
在那一年裡,張純如一如繼往地穿梭於北美大陸,密集參加簽售活動。但母親發現曾經意氣風發的女兒忽然變得心事重重,悶悶不樂。
2004年8月11日,張盈盈來到女兒的住處,發現女兒幾乎垮掉了。但張純如還在收拾行李,準備第二天去路易斯維爾採訪美國戰俘老兵。雖然心中隱隱有不詳的預感,但出於一貫對女兒的尊重,張盈盈沒有極力勸阻。
8月13日凌晨兩點,張純如突然給母親打去電話,聲音驚恐萬分。她說看到旅館的窗子外有人在窺視她,而旅館的電視中突然出現了恐怖的畫面。
張盈盈夫婦馬上趕去路易斯維爾,最後在醫院的精神病房見到了女兒。
張純如被診斷為躁鬱症發作。
之後的三個月里,張純如換了三位精神科醫生,但病情不但沒有好轉,反而越來越嚴重。
曾經充滿活力、神采飛揚的她,變成時而鬱鬱寡歡,神情恍惚,時而情緒暴躁,臉色鐵青。最後一個星期,她拒絕父母來家中探望。
父母心痛之極,卻茫然無措。但他們萬萬沒想到,沒等他們做出反應,女兒就放棄了自己。
11月9日,張純如用一把買來的古董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年僅36歲。
這位堅強的女子究竟為何自殺呢?
2012年,張盈盈出版了《張純如:無法忘卻歷史的女子》。書中提出了她作為母親做出的結論:
我認為純如的自殺是由藥物引起的。
2009年,張盈盈發現,精神病藥物領域新的研究成果顯示,女兒在發病的三個月期間,醫生給她開的某些抗抑鬱藥物具有嚴重的副作用,短期內會使病人產生強烈的自殺衝動。
最後的日子裡,張純如一次試圖服安眠藥自殺,一次買槍,都恰好發生在她服用那種抗抑鬱藥物之後。而在2004年,這些藥物的危害並沒有被醫學界充分意識到。
張盈盈當時也相信,這些葯對女兒的病情有所幫助。對此,她追悔莫及。
在書的末尾,張盈盈寫道:
作為一個面對女兒悲劇性死亡事件的母親,我的立場獨特。我可將自己的所失轉化為某種積極的舉動,完成女兒未意的事業,教育下一代記住殘忍的歷史教訓,以求歷史不會重演。這也是我的使命。
在中國大學校園的簽售會上,學生們擠滿了會場,年輕人們並沒有忘記張純如。
我們怎麼能忘記呢?
南京大屠殺不但是中國人不堪回首的過往,也是人類共同的傷疤。
過去,很多人只知道二戰有納粹的集中營,卻不知在遙遠的東方還有一場同樣可怕的獸行發生,中國人所承受的痛苦,同樣沉重而慘烈。
解決問題的第一步就是要正視問題,一味的迴避不過是自欺欺人。
張純如承受著痛徹心扉的折磨,冒著生命危險,向全世界揭開了這段歷史。
今天,讓我們向這位已逝去13年的美麗女性致敬。
波叔說:
遺忘等於二次殺戮。
點擊藍字,閱讀更多人物故事
《昨天,搖滾樂的爸爸死了》
《那麼多人相信世上有鬼,只有他有辦法給鬼打電話》
好多菠菜問波叔群入口怎麼找,點擊??下圖即可


※答應我,忍住你的痛苦,不發一言,穿過這整座城市
※這位81歲的老太太,把自己活成一個bug
※他,會7門外語,33種方言,一句話搞定女神
※你曾經被它美哭,但沒能陪著走完全程
※被下架的它,又火了一把
TAG:bookface |
※足協出新政,留給中國隊的時間不多了,我們不想一直為了榮譽而戰
※馬上十周年了,能有今天的榮譽你們缺一不可,永遠的少女時代
※驚呆了,為了維護偶像的榮譽稱號,粉絲不惜做出這樣的事情
※又是經紀人,又是出軌!鄧肯榮譽一身仍免不了「後院起火」
※作為女性健美運動員,她得到了很多榮譽,卻找不到一個男朋友!
※孫楊健身可以帶來的效果你看到了嗎?這樣的榮譽你在家睡覺可以嗎
※這是一位不怕死的軍人,他為了救戰友撲向了炸彈,獲得榮譽勛
※詹皇離喬丹還有多遠?除了榮譽,這3數據他拼到退役也趕不上!
※岳飛一生沒打過什麼大勝仗,還做了些糊塗事,為何卻享有崇高榮譽
※最佳陣容或是怎樣的榮譽?無耐湯神:並不在意這些小事
※清朝後宮女人,除了渴望晉陞外,還有一個榮譽可遇不可求
※倫敦最後的榮譽已不再 阿森納真的到了重建時
※鹿晗到底有多紅?僅憑這6項榮譽,就讓很多藝人望而卻步
※入選NBA最佳陣容不只是榮譽,還有這麼多好處,泡椒遺憾!
※特朗普:造訪白宮是榮譽,庫里既然不願意,那就別來了!
※「昨天所有的榮譽,已變成遙遠的回憶」…譚傑希「改名換臉」空降熱搜第一,這是要從頭再來?
※最佳陣容可不只是榮譽,入選了還能漲工資!
※隊史第一人!這樣的你,值得這樣的榮譽!
※湖人給科比歷史最大的榮譽,嘮嗑卻如此表態,這下球迷不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