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抑鬱患者「認知偏差」動物實驗--悲觀老鼠對消極的反饋更加敏感

抑鬱患者「認知偏差」動物實驗--悲觀老鼠對消極的反饋更加敏感

封面圖.jpg


文:合肥師範學院心理系 李昀、王翼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責任編輯:黃小希 林立洲


抑鬱症的病因複雜並且受多種因素影響,但是抑鬱症患者的思維方式可能是維持並加重癥狀的原因之一。

抑鬱症常常與認知偏差相關,比如抑鬱患者更多地將注意力放在消極而不是積極的事件上,並且更容易回憶起負性事件。抑鬱傾向的個體更容易反覆體驗他們過往的失敗或糟糕的經歷,對於批評或負面的反饋更加敏感,更容易選擇性的關注負性信息。


類似的認知偏差在動物身上也可以發現。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研究者第一次證明了在老鼠身上「悲觀主義與任務反饋敏感度」(pessimismandsensitivitytoperformancefeedback)之間的關聯。這項最新的研究證明了老鼠的悲觀主義與人類抑鬱症之間的相似性—這一結論為以後以動物研究為線索解決人類心理問題提供了可能性。


你可能會好奇究竟是如何測量老鼠身上的悲觀主義。

2004年發表在自然雜誌的一項研究中,通過操作性條件反射,訓練動物在聽到一種聲調的時候作出按壓槓桿的反應以獲得食物;在聽到另一種聲調的時候按壓另一個槓桿以避免輕微的電擊。接下來科學家又做了一個動物與一種中間聲調(音頻介於二者間)的實驗,當接收到這個中間聲調的信號時,動物得到的回饋不是電擊就是食物。動物對這種模稜兩可的信號作出反應去按壓槓桿這一過程,被認為是動物更傾向於期待消極事件還是期待積極事件的判斷指標。換句話說,老鼠們的行為揭露了他們是相對樂觀還是相對悲觀。


674816308387599409.jpg
抑鬱症患者動物實驗模型.png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波蘭科學院的RafalRygula和PiotrPopik運用了同樣的方法去比較顯示出悲觀或樂觀不同個性的老鼠對消極和積極反饋的反應。首先,他們根據老鼠在模糊線索解釋測驗中的表現將其分為兩組。一些老鼠傾向於將模糊信號理解為獎賞的暗示,表示這些老鼠的認知偏好積極;然而有些老鼠更願意將模糊信號當作懲罰的預兆,表示這些老鼠的認知更偏好消極。


這些消極和積極的老鼠在概率逆轉學習任務probabilisticreversal-learning(PRL)(PRL)中被訓練和檢測,這一任務實質上就是運用積極或消極的反饋教導動物使其改變或維持事先習得的反應。Rygula和Popik決定研究如何使老鼠在接受到消極反饋後改變他們的反應並且在接受到積極信號時維持他們的反應。


研究者發現兩組老鼠對積極反饋的反應沒有不同,但悲觀主義老鼠比樂觀主義老鼠對消極反饋更加敏感。也就是說,悲觀主義的老鼠一旦開始遇到消極反饋,他們會更快的放棄事先學到的反應,你可以發現,這與抑鬱症患者在遇到批評或困難時更容易放棄有著相似之處。

這項新的發現建立在Rygula和他的同事早期研究的基礎上,他們證明了悲觀主義會影響老鼠的動機水平(樂觀的老鼠比悲觀的老鼠對獲得一口糖水具有更高的動機),並且當悲觀老鼠被限制之後會出現「應激誘導的快感缺乏(stress-inducedanhedonia)」的問題,科學家發現受到應激的悲觀主義老鼠會持久的失去對糖水的胃口。這一發現表明悲觀的老鼠體驗快感的能力降低了,這與抑鬱症患者的癥狀—快感缺乏、食慾下降非常相似。


這一有關悲觀主義老鼠對消極反饋的研究與Rygula之前的兩項研究聯合起來,支持了悲觀主義老鼠的行為模式和認知偏差與抑鬱之間的關聯


很難知道悲觀的老鼠與抑鬱的人類之間是怎樣的相似,但是像這樣的一些研究的確提供了他們之間有趣的共性。科學家運用像老鼠一樣的模型去研究類似抑鬱症一樣的人類問題,並且運用這些模型去檢驗新的治療方法和藥物。悲觀主義的老鼠與抑鬱傾向的人類也表現相似的認知偏差(傾向於對事物做出消極的判斷以及將中性信息理解為負性信息)。而這些認知偏差又會反過來影響人類和老鼠對消極反饋的敏感度。


因此基於此項研究,我們有理由推測那些對事物解釋風格偏向悲觀與宿命論的個體表現出更高的抑鬱易感性。


參考文獻:

1.RafalRygula&PiotrPopikTraitpessimismisassociatedwithincreasedsensitivitytonegativefeedbackinratsCognAffectBehavNeurosci(2016)16:516–526


2.RafalRygula*,JustynaPapciakandPiotrPopikTraitPessimismPredictsVulnerabilitytoStress-InducedAnhedoniainRatsNeuropsychopharmacology(2013)38,2188–2196


3.RafalRygula,JoannaGolebiowska,JakubKregiel,JakubKubikandPiotrPopik,EffectsofoptimismonmotivationinratsFrontiersinBehavioralNeuroscience(2015)32


作者簡介:王翼,留英心理治療師,高校心理學教師,致力於科學循證的心理治療,以實證研究的心理治療方式為取向。

112.PNG


今日討論


你在悲觀抑鬱的狀態下


是否也會很消極


遇事易放棄?





中國不缺懂心理諮詢的人,最缺的是懂心理科學的
你得離「有趣」的人遠一點
近視?你需要的可能不是眼鏡——哈佛教授發現信念改變視力
「我們在亞洲不懼怕任何對手!」 | 中國男足的自我實現預言

TAG:心理科普 |

您可能感興趣

光速不是常數?這違反愛因斯坦相對論的理論或接受實驗檢驗
對抗抑鬱症運動和藥物哪個更有效?實驗數據告訴你
好變態!男性佩戴胸罩可幫助其減壓實驗者表示很有安全感
動物實驗結果重複性差,細菌難逃其責
積極心理學實驗告訴我們,什麼是影響成績的關鍵因素?
為絕症患兒提供實驗性治療從而讓父母保留一絲希望是否明智?
性別轉換,殘忍的科學實驗
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如何讓更多人受益
荷蘭飛行員拍到疑似反導實驗,還以為是天生異象感慨難得一見
觸目驚心的人體實驗,生命皆是利益的犧牲品
最沒有人性的恐怖心理實驗,1歲嬰兒成為恐懼感的研究對象
啤酒加入氦氣飲後效果太神奇,但是卻要小心實驗
為了讓人類懂得愛的本質,他「喪心病狂」地對小猴子做殘忍的實驗,卻毀滅了它們的愛!
孩子跌倒了,扶還是不扶?心理學實驗告訴你,兩種選擇的差距很大
實驗證實盜夢現象真的可以發生 心靈感應不是傳說
據說一半的實驗室數據誤差,都是因為化學試劑不夠穩定或使用不當!
聽得見動物嚎叫的解剖實驗室,現場慘不忍睹
淪為實驗品的小白鼠 再萌也逃不過活受罪的悲慘命運
用還是不用?血清微小差異將改變實驗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