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這個小鎮文學社有多牛?堅守鄉村31年,作品5000件+

這個小鎮文學社有多牛?堅守鄉村31年,作品5000件+



這個小鎮文學社有多牛?堅守鄉村31年,作品5000件+



小鎮+青年+文學社=?

在「人人以文學為榮」的上世紀80年代,廣袤鄉村興起無數文學社。成立個文學社,似乎泥土就散發著芬芳,理想閃爍起光芒,腳踩大地的農村青年仰望星空,心中念著詩與遠方。


骨感的現實撞擊著豐滿的理想,且不說那些「成立之日即死亡之時」的鄉村文學社,即便是左衝右突留下來,經過時光浪潮的淘洗,還能活得有個樣子的,寥若晨星。


在重慶市沙坪壩區青木關鎮上,有這晨星中的一顆——滴翠文學社:成立31年來,歷經4任社長,會員200餘人,其中1人獲范長江新聞獎,11人加入重慶市作協;創作發表、出版文學作品5000餘件,其中長篇小說13部、中篇小說40餘部,80餘篇收入各種選本,有的登上《詩刊》《北京文學》《星星》《延河》等文學期刊。



這個小鎮文學社有多牛?堅守鄉村31年,作品5000件+

30年前油印的《滴翠》雜誌。人民日報記者孔祥武攝



基於此,青木關鎮被重慶市作協命名為「農民文學創作基地」。這個距沙坪壩區政府33公里,轄2個社區5個村,戶籍人口僅2.7萬,加上流動人口也就6萬多人的西部小鎮,緣何能挺立這樣一個文學社?


作家是講故事的人,滴翠文學社的鄉土作家也不例外。往常,他們追隨著鄉土中國向現代中國轉型的進程,大都在講別人的故事。陽春時節,我們請幾位當年的文學青年,如今的文學中老年,講述他們的堅守與困頓,講述他們用命運書寫的文學情緣,以及被文學書寫的人生命運。


有一粒火種:「他的稿子要能變成鉛字,我拿手板心給他煎魚吃」

羅成友是滴翠文學社第一任社長。他可謂「大器晚成」:40歲時由青木關文化站長被破格調入重慶日報,11年後摘取范長江新聞獎,為重慶新聞界第一人;他堅持當「田坎記者」,謝絕報社提拔他當領導,一心一意跑「三農」,先後當選黨的十七大、十八大代表。他不習慣「城裡的空氣」,儘管在市區有單位分的房子,但始終住在幾十公里外的青木關鎮上。


羅成友今年64歲,雖已兩鬢染霜,仍奔走區縣農村採訪,署名「本報記者羅成友」的報道仍常見諸重慶日報,堪稱重慶最高齡的一線記者。


「當年我有空的時候就寫點東西,兩年寫了40多篇。那時有的報刊不用會給你退稿,雖然一篇都沒發表,但退稿信接了一堆,搞得單位盡人皆知。這時,一個領導背後說:『他的稿子要能變成鉛字,我拿手板心給他煎魚吃。』」羅成友回憶,「說實話,屢投不中,我也打算洗手不幹了,但別的同事轉告我的這句話,深深刺痛了我。我暗下決心,一定要寫出個名堂來。當我寫到60多篇的時候,終於有篇五六百字的影評變成了鉛字,發在區電影公司主辦的四開小報上。」


羅成友說:1984年,青木關要成立文化站,由於我發表了幾篇文學作品,也有一些新聞報道,小有名氣,領導就讓我當文化站長。上世紀80年代的文學熱很快波及我們這個小鎮。1986年1月18日,青木關地區42名文學愛好者,包括十多名青年農民,聚集在文化站那間破舊的屋子裡,通過了文學社章程,我被推舉為首任社長。


這個文學社的家可不好當——沒有一分錢的經費,沒有一塊刊登作品的陣地,更沒有專職的工作人員。於是,大家商定:經費,每位會員每年交2元會費,一年有80多元來買紙張辦刊物。靠著一塊刻蠟紙的鋼板,一部文化站的油印機,文學社開張了,辦起了每月出一期的《滴翠報》,每季度出一期的《滴翠》文學雜誌。雜誌出了10年,報紙至今仍在出版,第四版是副刊。

直到1991年,羅成友才由農村戶口轉為城鎮戶口。1993年,他被破格調入重慶日報做記者至今,一直在從事「三農」報道,「我能取得後來的成績,跟在文學社時養成的習慣分不開,既要理性思考也要形象思維,這樣寫的新聞報道才有洞察力和可讀性,『三農』新聞長在土地里,我要為農民寫一輩子,直到跑不動為止。」


有一份守望:「沒有分手時的那首詩,女朋友就成不了妻」


青木關鎮小學教師秦開勇是滴翠文學社的秘書長,也是文學社的壯勞力,負責編輯每個月的《滴翠報》。作為十幾歲就加入文學社的「年輕的老會員」,44歲的秦開勇既是參與者,也是見證者。


「無論再難,都要再堅持一下,永遠不能放下手中的筆。」這是老一輩文學社會員給秦開勇的教誨。他師範畢業後被分到一個山區村小工作了5年,道路不通,從青木關走過去要一個多小時。在這個村小里遇到一位女教師,她喜歡文學,他喜歡寫,他們慢慢相知相愛了。

「那時鄉村小學教師的待遇很低,山區村小的男教師更不受人待見。她的家人堅決反對。快要分手時,我給她寫了一首詩,寫得纏綿悱惻,設身處地為彼此著想。她投給重慶廣播電台的一個欄目,很快就播出了,那晚我們聽著聽著都哭了,從此再也沒有什麼力量能阻止我們在一起。沒有分手時的那首詩,女朋友就成不了妻。」秦開勇感慨地說,「寫詩不僅能贏得芳心,更能富裕人的精神。」


讓秦開勇稍稍憂心的是:「老一輩正在老去,年輕的文友在哪裡?」


有一種不屈:「專業作家需要體驗生活,我們每天都在生活中本色出演」


張儒學是滴翠文學社「年輕的文友」。年齡上他是60後,30多年前就開始發表作品,詩作還上過《星星》,但他的「社齡」要短一些,2004年才入會。


出生於重慶大足區農家的張儒學,高考落榜後成為「北漂」,在北京漂了兩年後折返家鄉,在縣城《大足報》打工數年,後大病一場,覺得寫了十多年,一事無成,心灰意冷。2000年,他隨老婆到青木關鎮一家汽摩配件廠打工,決意和文學說再見。


在青木關6年,張儒學非但沒和文學分手,反而再續前緣:「來青木關打工就是以後不想再寫了,寫了這麼多年也沒什麼用,兩個孩子都在老家上學,得好好掙錢養家。那天在廠門口,我偶然看到一張《滴翠報》,看了看副刊,覺得還沒我寫得好,就想寫一篇。目的很單純,掙它20元稿費,買兩包煙抽。投稿幾天後,我就接到《滴翠報》主編的電話:『這篇散文寫得不錯,可見功力不一般。』」


張儒學說:滴翠文學社重新點燃了我寫作的慾望,也改變了我的命運。我將在青木關寫的一些散文結集《漂泊情懷》出版,2006年,家鄉大足區文廣新局領導看到後,把我調到局裡上班。後來我在大足買了房,當過幾年大足作協副主席,現任大足區文化委員會宣傳科長,美中不足的是沒有編製,仍是農村戶口。老婆每天都在大足城區擺攤賣煎餃,我每晚十一點半去幫著收攤。我的下一部小說就準備寫農民進城,寫回不去的故鄉融不進的城。


「專業專家需要體驗生活,我們每天都在生活中本色出演,寫出來的都是有土壤有根的東西。文學創作就像種莊稼一樣,有沒有收穫都要種。」張儒學說。


有一聲呼喊:「如果文學創作解決不了油鹽醬醋茶,解決不了妻兒的吃飯穿衣,那就很難可持續」


「滴翠文學社並非一帆風順,中間有幾年活動不多,甚至有時就年底搞一次活動。」青木關鎮文化服務中心主任龔國忠坦言。


滴翠文學社首批會員陳顯明說,讓人揪心的是鄉土文學後繼乏人,投入不足。有的區縣一級作協,一年的活動經費只有5萬元,40歲以下的作協會員,能夠在區縣一級刊物發表作品的,不足10人。「如果文學創作解決不了油鹽醬醋茶,解決不了妻兒的吃飯穿衣,那就很難可持續。」


當龔國忠將30年前油印的《滴翠》推給老會員李煉看時,他掃了一眼,立馬抓過手機來拍照,並且勇於「自黑」:「想不到我當年還寫過這麼『可恥』的打油詩。」



這個小鎮文學社有多牛?堅守鄉村31年,作品5000件+


看到自己30年前在《滴翠》上的詩作,李煉既驚又喜。人民日報記者孔祥武攝



「那時我是青木關陶瓷廠的一枚青工,二十齣頭,如今已生華髮。」現在《重慶晨報》工作的李煉說,去年12月30日,青木關鎮舉辦滴翠文學社成立30周年座談會,讓人高興的是,這一天有10名新會員加入,他們中間不僅有70後,還有80後、90後。


源頭有活水,清泉永滴翠。(人民日報中央廚房·人民眼工作室 王斌來 孔祥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人民日報中央廚房 的精彩文章:

「我最不需要書本提供的,就是信息」
聽說有門語言能預知未來,想學嗎?
文藝九局:《神奇動物在哪裡》續集三大猜想
46名中國志願者徒步迎奧運
中國第14支赴賴比瑞亞維和警隊榮獲聯合國和平勳章

TAG:人民日報中央廚房 |

您可能感興趣

2016年10月安徽涇縣渣濟鄉村速寫
2016年4月25日一日一詩 蔣偉文:《鄉村游》
60秒500億獲獎者:我就是一名普通鄉村教師
13X14米鄉村別墅,400多平,方正戶型,美觀實用!
北美鄉村-孔雀城234.00㎡-新古典風格-55萬
壕砸45w裝150㎡,這樣的美式鄉村迷死人
麓童:19年,200萬記錄鄉村孩子成長的女攝影師
九個中國最富裕鄉村,第一村年產值達500億
2016年最受老百姓歡迎的10套鄉村別墅,收了回家去蓋
山東有一偏僻鄉村,出土5000年前巨人骸骨,歷史學家激動萬分
中國鄉村現實:70、80、90後年輕人全部「出走」只剩老房老人
鄉村醫生100萬創業,最後卻只花了3萬!
50歲大媽18歲的身材,穿性感比基尼直播鄉村生活,月賺5萬!
20x13米帶農村伙房的二層鄉村別墅
山東有一偏僻鄉村,卻出土5000年前巨人骸骨,歷史學家激動萬分
2017中國美麗休閑鄉村出爐 北京這5個村要火
這所100年前的鄉村中學,憑什麼秒殺今天所有的大學?
80後小伙投資6千萬建「鄉村迪士尼」
這所100年前的鄉村中學,憑啥秒殺今天所有的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