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歷史上皇長子都是最優勢人群,唯獨在這個朝代卻很慘

歷史上皇長子都是最優勢人群,唯獨在這個朝代卻很慘

中國傳統的傳位觀念是「有嫡立嫡,無嫡立長」,嫡子和長子在宗族地位中佔據重要地位。

清朝是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其傳位方式具有鮮明的民族性,嫡子和長子地位顯赫,在清前期廣泛參與政務,位高權重,難以繼位,多數不得善終,中晚期以後隨著皇室子嗣的稀少,嗣位者多。

清廷皇長子的命運反映了皇權、儲權與貴族集團此消彼長的權力變遷。

歷史上皇長子都是最優勢人群,唯獨在這個朝代卻很慘

(圖)清朝古畫

清朝皇長子的範圍

清朝皇長子在本文中分為四類。

第一,皇帝所生第一子,如褚英、豪格等人;

第二,序齒皇長子,康熙有四個兒子早殤沒有序齒,記錄在玉蝶最後,大阿哥胤禔實際是第五子;

第三,最年長的皇子,皇長子早殤,存活下來的最年長皇子成為事實上的皇長子,如順治第二子福全、雍正第三子弘時;

第四,入承給皇帝的長子,清廷只有1人,就是端王子大阿哥溥俊。

清廷12帝,後三位絕嗣,因此狹義上的皇長子只有9位。

1、皇長子:(9)

褚英、豪格、牛鈕、承瑞、弘暉、永璜、穆郡王(未命名)、奕緯、載淳

2、序齒皇長子:(1)

胤禔(康熙序齒皇長子)

3、年長皇子:(8)

代善(太祖次子)、福全(順治次子)、弘時(雍正序齒第三子)、永璋(乾隆三子)、永琪(乾隆五子)、永璇(乾隆八子)、旻寧(嘉慶次子)、奕詝(道光四子)

4、入承皇長子:(1)

溥俊

5、嫡子:(19)

褚英、代善、莽古爾泰、皇太極、德格類、阿濟格、多爾袞、多鐸(太祖)、承祜、胤礽(康熙)、弘暉(雍正,死於雍正未繼位時期)、永璉、永琮、永璂、永璟(乾隆)、旻寧、綿愷、綿忻(嘉慶)、奕詝(道光)

其中,牛鈕、承瑞、弘暉、穆郡王(未命名)、承祜、永璟早殤。

歷史上皇長子都是最優勢人群,唯獨在這個朝代卻很慘

(圖)愛新覺羅·玄燁,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後第二位皇帝。年號康熙 ,後世稱呼為康熙帝。

長子功勛顯赫,不得善終

從清太祖起兵至康熙去世,來自白山黑水的小部落逐漸發展為統治中國皇族。

在政權草創階段,皇長子作為宗族的重要支柱,成為皇帝(大汗)的主要助手,位高權重,功勛顯赫,也讓父皇(汗)猜忌,權貴嫉妒,難以繼位,多數不得善終。

(1)褚英、代善:爭為不爭,不爭為爭

清太祖時期,後金政權經歷了三次權力鬥爭,三易儲君。

起兵之初,統治階層實行雙元首制,努爾哈赤與弟弟舒爾哈齊地位、權力完全一致,由於對明問題分歧嚴重,兄弟反目,最終努爾哈赤將舒爾哈齊囚禁致死,獨攬大權。

在舒爾哈齊被剷除後,太祖迅速令褚英為執政。

褚英是太祖的長子,也是嫡子,屢立戰功,在宗法、功勞上成為繼承人理所當然。

褚英的厄運也隨之而來,他代理執政,既讓父忌憚其成為第二個「舒爾哈齊」分享手中的權力,又讓幾個弟弟與功勛大臣異常不滿,「結怨於所擢用之身同父汗之五大臣,施虐於聰睿恭敬汗愛如心肝之四子。」

五大臣與四大貝勒聯合傾軋褚英,褚英受到冷落,最終被處死。

褚英之死,一是儲君地位過於敏感,令君主猜忌,令諸弟羨慕。

二是褚英結怨於統治集團,軍功貴族與宗室貴族聯合反對,褚英孰對孰錯已經不再重要,清太祖只能犧牲長子換取統治集團的和諧。

褚英死後,其同母弟代善成為新的儲君。

代善是次子,也具備嫡子身份,太祖曾說:「待我死後,將我諸幼子及大福晉交給大阿哥撫養,」隱含託付之意。代善卻因與大福晉出現緋聞、與太祖爭奪地宅、家庭不和三件事被廢黜。

代善被廢黜的外因是實權派貴族不希望代善一家獨大,內因是代善管理能力有限,苛待次子碩托。

在清太祖去世後,代善二子岳托、薩哈廉沒有支持父親爭奪汗位,反而推薦皇太極,可見代善在子嗣中威信極差,沒有擔任國君的能力。

皇太極稱帝後,代善被封為禮親王、岳托為成親王、薩哈廉被追封親王,子阿達禮為郡王,顯赫一時。

太宗在權力鞏固後,向代善家族開刀,岳托從屢遭貶謫,從親王降為貝子,去世後爵位升為郡王。

代善、碩托、阿達禮屢次遭到斥責,太宗死後,碩托、阿達禮叔侄試圖廢黜順治,擁立多爾袞,代善主動告發,碩托、阿達禮被殺,逐出宗籍,此後多爾袞將阿達禮的弟弟勒克德渾封為郡王。

褚英、代善以長子的身份成為儲君,相繼被廢黜,共性是君主以及統治集團不希望出現第二個權力中心。

褚英被殺,子孫世代受到皇太極後裔的猜忌,根源是皇太極在宗法、軍功均不及褚英,是依靠殘酷的陰謀而登上汗位的。

代善被廢除,一家三位鐵帽子王,根本原因是兩次擁立之功。在清初慘烈的權力鬥爭中,爭為不爭,不爭為爭。

歷史上皇長子都是最優勢人群,唯獨在這個朝代卻很慘

(圖)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清朝的奠基者,後金開國之君

(2)豪格:功勛顯赫,眾矢之的

清太祖三廢儲君後,索性把立儲權下方給八旗旗主,「爾八和碩貝勒內、擇其能受諫而有德者。嗣朕登大位。若不能受諫。所行非善。更擇善者立焉。擇立之……八和碩貝勒、共理國政。」

後金政權從集權體制變為邦聯體制,八旗旗主分割權力,諸旗主為了鞏固自身權力,推薦弱者為汗(皇),太宗、順治帝得以登基,而實力最強大的長子代善、豪格受到排斥。

清太宗皇太極即位之初,四大貝勒「以兄行命列坐左右。不令下坐。凡朝會之處、悉如之國制。」

太宗徒有大汗的虛名,只能控制兩黃旗,約佔據後金四分之一的力量。

太宗扶植親信,結束了四大貝勒執政的體制,幼弟多爾袞、長子豪格受到器重,分管院部、封為親王。

皇太極猝死,沒有留下遺囑,多爾袞與豪格爭奪皇位,多爾袞爵位是睿親王,受到同母兄弟阿濟格、多鐸的支持,掌握兩白旗;豪格是太宗長子,封為肅親王,掌握正藍旗,太宗舊部兩黃旗、鄭親王濟爾哈朗的鑲藍旗、代善家族的兩紅旗都傾向於豪格。

豪格身兼皇長子、親王、旗主的身份,稱帝理所當然,卻引起了其他各旗的猜忌,「若立肅親王,我等俱無生理」,豪格本身實力強大,繼位後其他各派利益難以保證,不容易駕馭。

最終,出於權力平衡的考量,豪格與多爾袞都沒有稱帝,由太宗第九子福臨即位,多爾袞為攝政王,掌握實權。

豪格成為最大的失敗者,被構陷入獄,瘋癲而死。在清朝中央集權尚未實現前,實力派的嫡長子不得善終,豪格與褚英殊途同歸。

(3)福全:無心爭位,方能善終

順治帝去世有四子,次子福全年齡最大,三子玄燁即後來的康熙帝,還有兩個在襁褓中。

孝庄太后認為玄燁出過太花,繼位有利於政權鞏固。順治、康熙時期,清朝逐漸實現了權力統一,皇權壓倒宗室。

福全作為康熙帝的長兄,被封為裕親王,曾參與議政,以撫遠大將軍身份討伐噶爾丹,於康熙四十二年病故。

福全雖然錯失皇位,但是與康熙的感情非常好,在政治、軍事上與皇帝高度一致,無心政治,不對皇權構成威脅,成為清廷中前期以來唯一善終的長子。

歷史上皇長子都是最優勢人群,唯獨在這個朝代卻很慘

(圖)愛新覺羅·皇太極,即清太宗,清初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後金第二位大汗、清朝開國皇帝。

(4)胤禔:利欲熏心,自取滅亡

康熙即位初期經歷了鰲拜擅政,深知強化皇權的必要性。

他刻意培養太子與諸皇子的政治能力,釀成諸子爭位的局面。

康熙立嫡長子胤礽為皇太子,卻百般放縱,導致儲權與皇權高度激化,最終兩廢太子。

胤礽被立為太子,胤禔雖是長子,但是君臣名分已定。

康熙早年刻意栽培胤禔,胤禔三次隨康熙帝出征、巡視,治理永定河,被封為直郡王,能力在諸皇子中首屈一指。

在胤礽被首次被廢黜後,胤禔有了奪嫡之心,認為「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積極謀求儲位,受到康熙帝委婉的拒絕。

隨後胤禔提出誅殺胤礽,令康熙大感失望。

胤禔在自己稱帝無望後,推薦母親撫養的皇八子胤禩為嗣,引起康熙帝的反感,隨後胤禔鎮魘太子的事件被曝光。

康熙將其囚禁宗人府,年僅三十七歲,在禁所中度過了後半生。

康熙帝是雄才大略之主,不容許別人干涉皇位歸屬,胤禔與胤禩積極謀求,深犯忌諱,提前被排除之外,胤禔延續著皇長子悲慘的命運。

褚英、豪格死於政治鬥爭,非此即彼,成王敗寇,胤禔則是利令智昏,太急於爭儲,自取滅亡。

以胤禔的能力,眾皇子難以匹敵,只是康熙帝討厭別人去明爭。

皇權獨尊,無功受忌

雍正乾隆時期,君主集權達到了頂峰。

皇子們被排斥出權力核心,除了具有尊貴的地位,並無實權。

雍乾皆為強勢君主,對權力高度敏感,不允許皇子參政,更加忌憚長子的特殊身份,皇長子受到猜忌,處境凄慘。

(5)弘時:九子奪嫡的後遺症

雍正帝是九子奪嫡的最終勝利者,對皇子結黨營私頗為反感。即位伊始,雍正廢除公開儲權,建立秘密儲權,將儲君姓名置於盒內,放在正大光明匾後,去世後拆封。

雍正將皇四子弘曆密定儲君,將年齡居長的三阿哥弘時逐出宗籍,「以年少放縱,行事不謹削宗籍死」。「弘時為人斷不可留於宮廷,是以令為允禩之子。今允禩緣罪撤去黃帶,玉牒內已經除其名,弘時豈可不撤去黃帶,著計撤其黃帶,交與允祹,令其約束」。

弘時被逐出宗籍後,抑鬱而終,弘時因與雍正的政敵胤禩交往,不被父親容忍,在清廷官方史料中不被記載。

歷史上皇長子都是最優勢人群,唯獨在這個朝代卻很慘

(圖)雍正帝,即清世宗,清朝第五位皇帝,定都北京後第三位皇帝,康熙帝第四子

(6)乾隆諸子:強權下的後繼無人

乾隆認為清朝沒有一位嫡長子繼承皇位,先後將孝賢皇后所生的皇二子永璉、皇七子永琮暗定為皇儲,兩位皇子短命,皇后傷心欲絕,撒手人寰。

哀傷之餘,乾隆遷怒於年齡最大的皇長子永璜和皇三子永璋,認為其禮數不周,覬覦皇位,「謂大阿哥昏庸者。特以不孝之罪甚大……今看三阿哥、亦不滿人意。」直接否決了兩位皇子繼位的可能性,情緒激動之下甚至要誅殺二子,「不如朕為父者殺之。」

永璜、永璋沒有爭奪皇位的企圖,卻成為乾隆帝發泄不良情緒的犧牲品,永璜驚恐過度於次年去世;永璋抑鬱寡歡,二十六歲去世。

年長皇子中,長子永璜、次子永璉、三子永璋、七子永琮早逝,四子永珹、六子永瑢過繼宗親,皇五子永琪年齡最大,深受父皇喜愛「上鍾愛之」,有意立為皇儲,永琪是乾隆第一位冊封親王的皇子,受冊封后幾個月就去世。

永琪死後,乾隆第三位鐘意的接班人去世了,可供他選擇的不多。

年齡最大的皇八子永璇患有足疾;皇十二子永璂因為生母被廢失寵,皇十七子永璘頑劣不成器,皇十一子永瑆過度吝嗇缺乏帝王之氣,乾隆只能立能力平庸卻沒有污點的十五子永琰為儲君,就是嘉慶帝。

皇長子永璜和皇三子永璋驚恐過度而亡,延續著長子的悲慘命運,乾隆帝晚年始終難以找到令自己滿意的接班人,多少是對的報應吧。

落日餘暉,長子擢升

嘉慶以降,清朝日益衰落,人丁稀少,子嗣爭位的局面不復存在。

物以稀為貴,晚清三位皇子憑藉長子身份繼位,一定程度上改變長子悲催的命運。

(7)綿寧:嫡長子皇帝

嘉慶只有五個兒子,長子早殤,次子綿寧是嫡長子,自幼深受乾隆帝的喜愛,在嘉慶十八年天理教徒衝進紫禁城時,綿寧率領侍衛「親執鳥槍、連斃二賊,」被冊封為智親王,嘉慶去世後順利登基。

歷史上皇長子都是最優勢人群,唯獨在這個朝代卻很慘

(圖)清仁宗愛新覺羅·顒琰,清朝第七位皇帝,清軍入關後的第五位皇帝,年號嘉慶

(8)奕緯:被拋棄的皇長子

奕緯是道光的長子,嘉慶的嫡長孫。

嘉慶甚是寵愛,年幼的時候就封為貝勒,但是道光帝即位後,奕緯被免去爵位,降為普通皇子,道光對長子非常厭惡。

關於奕緯之死,正史沒有記載。

根據《老太監日記》記錄,奕緯從小不受到道光的重視,頑劣不堪,道光帝派一位大臣教導奕緯,告訴他說要好好讀書,將來當好皇帝,哪知奕緯說,要是我當了皇帝,第一個把你殺了。大臣向皇帝告狀,道光大怒,將奕緯叫過來,踢了幾腳,哪知正中要害,奕緯醫治無效死亡。奕緯是清代皇長子中命運最悲慘的一位,貴為長子,卻被忽視存在,道光難逃其咎。

道光晚年,在皇位繼承人選始終猶豫不決,以奕詝長且賢,有意傳之,但是又認為其才華不及奕,故左右為難。

據《清史稿》記載,奕詝奪嫡緣於一次狩獵。恭親王奕獲禽最多,文宗未發一矢,問之,對曰:「時方春,鳥獸孳育,不忍傷生以干天和。」宣宗大悅,曰:「此真帝者之言!」立儲遂密定。奕詝得儲與三國時期曹丕傳位曹睿的典故類似,通過仁愛之心獲得皇帝的信任。曹丕賜死曹睿的母親甄夫人,心存愧疚,狩獵中受到感化傳位曹睿,道光與奕詝生母孝全成皇后伉儷情深,孝全去世後再也沒有冊立皇后,孝全之死也是清宮一段謎案,

傳位奕詝很大程度是道光帝的愛屋及烏。

兩位長子命運截然不同,奕緯與母親不受寵愛,受到冷落最終致死,奕詝順利繼位重要因素是亡母與皇帝感情深厚,皇子的命運只是皇帝情緒化的產物。

(9)載淳:獨子登基

咸豐只有兩個兒子,二兒子出生當天就去世了,載淳作為獨子繼承皇位。

(10)溥儁入統:晚清皇族權力之爭的犧牲品

同治帝去世時沒有兒子,皇嗣斷絕;繼位的光緒也沒有子嗣,清深宮之中長達半個世紀沒有聽到嬰兒啼哭。

國力衰微,皇族生育能力大不如前,皇子爭儲的局面難以出現。

光緒帝是醇親王奕譞的兒子,是慈禧太后的侄子兼外甥,父母之外,慈禧太后與光緒帝血緣最近。

戊戌變法之後,太后與皇帝關係急轉直下,太后想廢掉光緒,將多羅端郡王載漪之子溥儁承繼為穆宗毅皇帝之子,封載漪之子溥儁為皇子以綿統緒。」

但是,此舉遭致外國使臣、多數親貴大臣的反對,牽涉皇族、地方督撫、外國勢力。

大阿哥事件引起了晚清皇族的分裂,端王載漪認為兒子無緣皇位,是洋人作祟,與載濂、載瀾和載勛利用義和團推行排外政策,與太后不謀而合,得到默許。

義和團在直隸地區最終失控,擅殺使節,引起國際爭端,八國聯軍藉機侵華,清政府付出慘重的代價結束了這次戰爭。

載漪被列為首禍被奪爵遠戍,大阿哥被廢除,「載漪縱義和拳,獲罪祖宗,其子溥儁不宜膺儲位,廢『大阿哥』名號。」

歷史上皇長子都是最優勢人群,唯獨在這個朝代卻很慘

(圖)愛新覺羅·載淳,即清穆宗,清朝第十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後第八位皇帝,年號「同治」。

皇長子的命運浮沉

(一)狹義的皇長子

褚英:執政,被廢黜,囚禁後被處死。

豪格:和碩肅親王,爭奪皇位失敗,被多爾袞迫害致死。

牛鈕:早殤。

承瑞:早殤。

弘暉:早殤。

永璜:受到乾隆帝斥責,驚恐而死。

穆郡王(未命名):早殤。

奕緯:爵位從貝勒降為皇子,受到道光漠視。

載淳:繼位,同治帝。

在9位皇帝第一子中,除了載淳順利繼位,其他人全部不得善終,4人早殤,4人受迫害而死。

(二)序齒皇長子:

胤禔:康熙序齒皇長子,直郡王,爭奪儲位被廢黜囚禁至死。

(三)年長的皇子

代善:太祖次子,大貝勒,禮親王,兩次放棄汗(皇)位,忍辱負重。

福全:順治次子,裕親王,善終。

弘時:雍正序齒第三子,黜宗籍。

永璋:乾隆三子,受到乾隆帝斥責,驚恐而死。

永琪:乾隆五子,榮親王,英年早逝。

永璇:乾隆八子,無心爭儲,儀親王,清朝最長壽的皇子。

旻寧:嘉慶次子,智親王,道光帝。

奕詝:道光四子,咸豐帝。

(四)入承皇長子

溥俊:端郡王子,大阿哥,廢黜,晚年落魄。

歷史上皇長子都是最優勢人群,唯獨在這個朝代卻很慘

(圖)咸豐帝,愛新覺羅·奕詝,清朝第九位皇帝,定都北京後的第七位皇帝

總結

在19位皇長子中,除去4位早殤,只有3位繼承大統。

在皇帝第一子中,只有載湉繼位,很大程度因為咸豐只有一子存活,4人受到迫害、虐待而亡。

9位最年長的皇子,代善、福全、永璇3人放棄爭位,權力慾望小,皆善終;旻寧、奕詝2人繼位,永琪英年早逝,胤禔、弘時在皇位鬥爭中失敗。

大阿哥溥俊就是皇族權力鬥爭的犧牲品,自然難以繼位。

太祖、太宗、順治、康熙時期,清廷的統治由分權走向集權,皇長子憑藉特殊的身份與權力參與儲權競爭,令父汗(皇)猜忌,諸弟嫉恨,多數不得善終。

太宗、順治、雍正不是能力最出眾的皇子,卻登上了皇位。

雍正、乾隆時期,清廷君主專制達到頂峰,皇權獨尊,年長的皇子受到猜忌,並非其實力雄厚、才華出眾,而是君主存在被害妄想,認為長子都會覬覦皇位,雍乾的長子受到猜忌,下場悲慘。

嘉道咸慈(禧)時期,清朝國力急轉直下,皇嗣稀少。

皇子人數少,能力一代不如一代,難以威脅皇權,皇長子地位提升。

道光、咸豐、同治都以長子身份繼位,競爭者實在太少,奕緯受虐待而死,溥俊只是爭權的工具而已。

歷史大學堂官方團隊作品 文:和風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大學堂 的精彩文章:

精明的唐太宗為什麼要讓軟弱的李治繼承大唐皇位?
知識 | 性愛迷思:五個古人堅信不疑的性知識
探究 | 秦始皇的親爹到底是誰?趙姬懷有身孕嫁給異人的嗎?
解讀 | 中國正進入下一個「暴利時代」,很多人竟然不知道?

TAG:歷史大學堂 |

您可能感興趣

清朝的一個奇葩現象,皇長子繼承不了皇位,唯一一位還因為是獨子
他是歷史上存在感最弱的皇帝之一,曾一腳踢死皇長子
他是歷史上存在感最弱的皇帝之一,曾一腳踢死了皇長子
此女很悲催,雖為后妃之首並生下皇長子,康熙卻死都不封她為皇后
皇長子說錯一句話,雍正皇帝就逼死親兒子,這麼做很清朝
因為愚孝而死的太子,除了秦始皇長子扶蘇,還有這兩位
歷史上死的最慘的皇長子,因為頂撞老師,被皇上一腳踢中襠部而死
是宿命還是巧合?清朝皇長子竟只有兩人善終!
下場最恥辱的大清皇長子,本想借殺妻上位,結果卻被奪權占妻
她曾兩度生下皇長子,為四妃之首,卻因為一個原因永不能被封后
她是皇太極第二任大福晉,為其生下皇長子,卻因一罪名遭廢棄
他曾一腳踢死了皇長子,這成了他一輩子最悔恨的事情
皇長子弘時在眾阿哥里條件最好,可雍正就不肯立他為太子,奈何?
「雍正殺子」貌似真有其事,皇長子弘時死得確實有些不明不白
因踢死皇長子而追悔莫及,道光在故宮中刻了一個「捂襠」的獅子!
最是無情帝王家,發生在那年的殺皇長子案…
皇太極死後,豪格作為皇長子為什麼沒有取得帝位
清朝忽視皇子的培育?道光帝一腳踹死皇長子 只因長子不進步!
萬曆皇帝為什麼不喜歡皇長子?原因很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