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考古隊挖掘朱棣的陵墓,挖了三天之後,匆忙撤離
摘要:1955年,考古隊經過國家批准,對明十三陵中的長陵進行考古挖掘。工作人員在長陵進行了三天的挖掘之後,卻匆忙撤離了現場,直到今天朱棣的陵墓依舊完好無損!
在北京昌平縣北10公里,有一座山名叫天壽山,這裡埋葬著明朝從朱棣到朱由檢一共十三位皇帝。從開始建造至今已經有將近600年歷史,在無數動蕩歲月中,十三陵的地面建築多次被毀,但地宮卻從來沒有被破壞。可讓人追悔莫及的是,在建國之後,十三陵卻難逃厄運!
吳晗、郭沫若上書,惹出一段歷史公案
時間回到五十年代,著名的歷史學家吳晗、郭沫若聯名向國家申請,請求發掘明十三陵明成祖朱棣的長陵。報告中提出,挖掘長陵可以出土很多文物、資料,對於研究明朝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歷史,將有非常大的幫助。
為什麼是朱棣的長陵?
朱棣的長陵是十三陵中第一座修建的陵墓,也是規模最大的一座。朱棣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帝王,有太多的歷史需要明史專家研究,所以吳晗、郭沫若第一個就盯上了朱棣的長陵。而且根據傳說,失傳幾百年的《永樂大典》很有可能就陪葬在朱棣的陵墓中。
發掘朱棣陵墓的消息一傳開,文物局長鄭振鐸、考古研究所所長夏鼐立刻站出來反對,兩人的情緒十分激動,親自去見吳晗與郭沫若,希望他們收回申請。夏所長語重心長的勸導:「現在全國都在進行生產建設,皇陵好端端的為什麼要發掘,況且我們現在的技術並不成熟。」可吳晗、郭沫若根本聽不進去,大家只能寄託於上級部門的意見。
幾天以後,上級做了批示,只有四個字「原則同意」,這是歷史性的一刻,揭開了主動發掘帝陵的序幕。1955年冬,「長陵發掘委員會」在北京成立,鄭振鐸、夏鼐雖然不同意發掘,但身為文物局、考古所的領導也只能參與其中。在委員會下成立了一支考古隊,隊長由年僅28歲的趙其昌擔任。
風雪長陵,勘探挖掘萬分艱難
1955年北京的冬天寒冷異常,山區的氣溫經常低至零下20度。在郭沫若的一再催促下,趙其昌只能帶上探工趙同海頂風冒雪,來到長陵做先期的勘探挖掘。當時的長陵完全是荒山野地,條件十分艱苦。而且又是天寒地凍,挖掘進展的非常緩慢。
白天兩人在長陵寶頂上鑽探,到了晚上只能到附近村中借宿,一連三天下來,也沒有發現有用的線索,二人的身體反倒有些吃不消,最後不得已,只能匆匆忙忙的撤離長陵。而朱棣的長陵就此躲過一劫。
趙其昌回去之後,將情況向委員會說明,經過開會研究討論,委員會決定先發掘一個較小的陵墓,積累經驗,然後在挖掘朱棣的長陵。開始考古隊選擇的是朱棣兒子明仁宗的獻陵,在挖掘半個月後也是沒有找到地宮。正好這時萬曆皇帝的定陵傳來了線索,有人發現了入口,就這樣萬曆皇帝的定陵成為了被打開的皇帝陵。
定陵發掘之後,很多文物由於技術原因損毀嚴重,鑒於這種情況,上級部門出台政策,今後再也不能主動挖掘皇陵,此後郭沫若又曾經多次申請挖掘武則天的乾陵,都被駁回!

※實拍:北京國際藝術區的另類雕塑,看著有些臉紅
※朱棣陵墓中的一雙繡花鞋,守陵的新兵戰士看到後,臉色蒼白
※「失蹤」幾百年的古墓,被一個菜農發現,墓主人是周文王后裔
※4歲封皇太子,23歲被武則天毒死,唐朝第一個追封為皇帝的太子
※建國後,考古隊主動發掘的第二座皇帝陵,至今仍有一個謎團
TAG:國史講官 |
※郭沫若提議挖了朱棣的陵墓,考古挖掘三天之後,結果被迫匆忙撤離
※朱棣死後100多年,其牌位差點被嘉靖皇帝扔出太廟
※朱棣篡位之後,為朱元璋立墓碑重3萬噸,下面埋著3000人白骨
※朱棣遷都北京後有14位皇帝,為啥明陵里只埋了13位?
※朱棣為了皇權,將一個兩歲小孩囚禁了55年,放出後已成「白痴
※朱棣最愛的一位妃子死了,一生氣殺了後宮2800人
※明朝永樂年間四川有一高僧,活了300多歲,被朱棣親自接見!
※中國牛人馬六甲當海盜,10年手下超萬人,朱棣懸賞50萬買他人頭
※朱棣明朝第三位皇帝,1402年登基後人稱其為永樂帝
※不聽姚廣孝的話,朱棣殺了方孝孺,結果背了近600年的黑鍋!
※朱棣之後沒人再下西洋的真相,因為鄭和的600萬兩白銀!
※揭秘:1420年明成祖朱棣為何大肆捕捉天下尼姑?
※明朝朱棣到了晚年殺了3000多宮女:只為給權妃做超度,這事值嗎?
※朱棣有多狠,將自己兩歲的孫子囚禁55年 放出後已成「白痴」
※建文帝的2歲兒子,被朱棣幽禁50多年,釋放後不識女人
※清朝最驕傲的皇帝,生前偷盜朱棣陵木材,死後130年仍難逃報應
※朱棣殺死朱允炆?600年後有人宣稱是朱允炆後人,葬於武昌!
※他娶了朱棣最疼愛的妹妹,還娶了100多個妾,居然能活到90歲
※朱棣最愛的朝鮮妃子死後,因為這個女人,2800人被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