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近代早期的全球化:來自1600-1800年荷蘭亞洲貿易的新證據

近代早期的全球化:來自1600-1800年荷蘭亞洲貿易的新證據

本文為「量化歷史研究」第132篇推送

近代早期的全球化:來自1600-1800年荷蘭亞洲貿易的新證據


荷蘭東印度公司,1602年成立,1799年解散


(圖片來源於網路)


得益於十五世紀末期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的探險和達·伽馬繞過非洲到達印度的航行,此後的三個世紀內,歐洲的對外貿易以每年約百分之一的速度保持增漲,同時貿易的增長速度兩倍於國民收入。學界普遍認為,大航海開啟了全球化的歷程,其為全球貿易的擴張提供了可能,日益增長的國際貿易整合了分散在各州的資源,全球經濟得以形成和發展並影響至今。而關於全球化究竟於何時發端的問題,經濟學家和全球史學者仍存在廣泛爭論。以全球同種商品價格收斂與否作為衡量全球化的指標,不同的學者用不同的歷史資料給出了對於全球化時間起點的回答。一些學者通過分析歐亞貿易價格數據指出,直到1820年代並未有數據支持歐洲與亞洲之間存在商品價格收斂和市場整合;而另一些學者從環大西洋商品市場中找到證據支持市場整合不晚於十八世紀。


Pim De Zwart 於2016年6月發表在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 上的 「Globalization in the Early Modern Era: New Evidence from the Dutch-Asiatic Trade, c. 1600-1800」一文,以荷屬東印度公司(Verenigde Oost-Indische Compagnie)價格數據為基礎,分析近代早期的荷蘭亞洲大宗商品價格變動趨勢。該文發現,十七至十八世紀的荷蘭亞洲貿易經歷了價格收斂,而這一趨勢是國際貿易增長和從事跨洲貿易的商人、公司之間競爭的結果;價格收斂的程度部分的由東印度公司對該商品市場的控制能力所影響,競爭性市場中交易的商品價格更傾向於收斂。

該文將「全球化」定義為國際商品市場的整合,並以阿姆斯特丹與亞洲商品產地之間的價格變動趨勢考察市場整合程度。文章採用來自荷屬東印度公司賬目資料中往來荷蘭與亞洲之間商船運載的商品數量和價值記錄,並以出口清單(facturas)中每隻商船運載的亞洲貨物數量和收購價格以及財務報告(rendementen)作為補充,以包括丁香、胡椒、咖啡等16種大宗商品的亞洲產地收購價和阿姆斯特丹公開拍賣售價序列,構造價格加成(mark-up)指標,運用統計手段檢驗其時間變動趨勢,並試圖解釋價格收斂與否的制度和歷史原因。


在1600-1800年間,駛往亞洲的歐洲商船中有49%來自荷蘭,而荷屬東印度公司是當時荷蘭最大的貿易公司,因而在運輸成本、貿易管理及商品收購成本和市場勢力等影響價格加成的因素中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通過回歸分析作者發現,在整個十七至十八世紀,丁香、銅、錫、肉豆蔻、瓷器、硝石、絲綢、蔗糖、茶葉、紡織品的價格呈現收斂趨勢,而桂皮、咖啡、棉紗、靛藍、豆蔻皮的價格則呈現發散趨勢,胡椒的價格則無明顯的時間趨勢。而通過時間細分作者發現,除了桂皮和胡椒外的大部分商品在十八世紀呈現更強的收斂趨勢。


表1 荷蘭亞洲貿易中的價格整合1608-1800年

近代早期的全球化:來自1600-1800年荷蘭亞洲貿易的新證據


近代早期的全球化:來自1600-1800年荷蘭亞洲貿易的新證據



進而,作者試圖尋找上述價格變動的驅動因素。大量的研究指出,造船技術改進和航海知識的擴展帶來的航行速度和出航頻率的提高,使海洋運輸效率得以提升,這反映在運輸成本的相對下降可能是十七世紀以來大宗商品市場整合的動因之一;而東印度公司運輸成本的降低來源於十七世紀以來的平均載重噸位增長和船員勞動效率提高,但這並未得到數據和統計的支持;此外,受到戰爭、災難、航行頻率等的影響,荷蘭船隻的運輸成本最終變動方向並不明確,因而無法推斷其在市場整合中所發揮的作用。


相比較而言,買方壟斷、殖民統治、貿易談判等制度性因素對於價格變動趨勢更具解釋力。隨著英法的崛起和更多的非荷蘭籍商人和貿易公司加入亞歐海上貿易,荷屬東印度公司在歐洲市場中對售價的影響力受到削弱;同時競爭性市場的貿易增長所反映的需求擴張,在長期中推高了亞洲產地的收購價格。這是競爭性市場中如茶葉、絲綢、紡織品、硝石等商品價格收斂的重要驅動因素。

近代早期的全球化:來自1600-1800年荷蘭亞洲貿易的新證據


圖1 競爭市場中的商品價格及其價格加成 1608-1800年


而在另一些市場上,東印度公司則通過殖民或談判獲得市場勢力。例如,錫蘭和摩鹿加群島的種植園體系,保證了香料市場上東印度公司獲得穩定低價的供應並排除他國商人在採購市場上的競爭,從而形成歐洲市場的賣方壟斷;在爪哇,採用鼓勵種植、強制收購、定額攤派等手段以應對蔗糖、棉紗、咖啡等市場的國際競爭,以確保產品供應;而在印尼群島東印度公司,通過與當地統治談判、給予對方軍事支持,以換取獲得低價商品供應的權利。


通過這些非經濟的方式,東印度公司實現了對亞洲產地商品市場的控制,從而維持乃至擴大價格加成,使之呈現更弱的收斂或發散的長期趨勢。而這些史實表明,價格收斂趨勢受到市場控制因素的影響遠大於其受到運輸成本、關稅、戰爭等其他因素的影響。作者認為,早期全球化進程的程度和結果更根本性的受到制度及其變遷的塑造。

文章來源:Pim De Zwart,2016,Globalization in the Early Modern Era: New Evidence from the Dutch-Asiatic Trade, c. 1600-1800,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520-558.


原文鏈接:請點擊左下方【閱讀原文】.


「量化歷史研究」公眾號是由北京大學經濟學院量化歷史研究所組織,由陳志武(耶魯大學終身教授、北京大學經濟學院特聘教授)和管漢暉(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及其團隊負責。以嚴肅而又不失活潑的方式,向廣大學界和業界朋友,定期推送有關七大洲五大洋的量化歷史研究經典文獻和前沿文獻。本賬戶同時作為「量化歷史講習班」信息交流平台,向大家及時發送講習班的最新信息和進展。喜歡我們的朋友請搜尋公眾號:QuantitativeHistory,或掃描下面二維碼關注。


關注訂閱號的同時,我們也誠邀八方學人發送電郵建言獻策。「量化歷史研究」旨在凝聚一批對歷史研究有激情、有熱情的朋友,共同推動以量化的方法研究經濟史,金融史、政治史、社會史、文化史等各類歷史題材,分享觀點,共享資料。我們的郵箱:lianghualishi@sina.com。期待您的聲音!


輪值主編:黃英偉 責任編輯:彭雪梅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英文原文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量化歷史研究 的精彩文章:

可置信承諾、政黨政治與國家融資能力
公共政策能否削弱對宗教的虔誠?來自1878-1902年法國學校選擇的證據
歷史沉澱:制度的工具變數及其對經濟增長的貢獻
請出示證明!20世紀初美國出生登記對童工和教育的影響
教育內容與發展的政治經濟學:來自歷史的經驗

TAG:量化歷史研究 |

您可能感興趣

2007年76萬人遭殃:"PM2.5過早死"與國際貿易有關
2017年中蒙雙邊貿易總額增長
9月以來市場採購貿易 貨值近3000萬元
3D列印將在2060年前消滅全球25%的?貿易!你相信嗎?
AR 700-144《非軍事化和貿易安全控制》
中俄貿易扭轉跌勢,今年前7月增長36%,全年可達800億美元
中俄經貿合作結構不斷優化 2017年雙邊貿易額有望超800億美元
2017亞歐商品貿易博覽會迎45個國家和地區報名
美國8月份商品貿易赤字收窄至629億美元
日本5月貿易赤字407億日元 時隔4個月再現赤字
今年前4個月,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達到8.42萬億元!
大學畢業就創業,23歲擁有銷量1000萬的貿易公司
13張照片透視全球非法野生動物貿易市場,每年交易額1500億
中國對外經濟貿易文告2017年第九期
小心!2018年以後中美貿易摩擦可能升級
福建與金磚國家經貿往來掀熱潮 前5月貿易額近400億元
13張照片透視全球非法野生動物貿易市場,年交易額達1500億
第十一屆中國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在鄭州開幕 現場簽約項目117個、總投資2375億元
今年前4月霍爾果斯區域進出口貿易額增長1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