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重讀抗戰 日本國民為何戰敗時仍支持侵略

重讀抗戰 日本國民為何戰敗時仍支持侵略


重讀抗戰 日本國民為何戰敗時仍支持侵略



楠木正成一向作為日本「忠君」的榜樣。

日本通過教育散布軍國主義


日本國民全力支持侵略的根源在於日本政府長期推行的軍國主義、極端民族主義和愚民政策造成的日本國民意識的扭曲發展。


在二戰前,日本就長期通過學校教育、軍隊教育和社會教育灌輸軍國主義思想,塑造軍國主義國民意識。從明治初期開始,日本通過《學制令》、《教育令》、《教育敕語》、《軍人訓誡》、《軍人敕語》《教育敕語》「國民教化運動」等確立軍國主義教育體制,在家庭、學校、社會、軍隊全面推行軍國主義教育。


其核心就是灌輸「效忠天皇」的思想,把天皇稱為「萬世一系」的神,日本軍國主義極力宣傳「皇國史觀」,諸如「神武建國」、「天皇成業」、「皇道偉大精神」等等將天皇神化,使國民對其絕對崇拜,絕對服從。而「日本是屬於天皇的領土」,日本國民作為「天皇的臣民」,將為天皇而死作為最高道德,完全無視「個人」的存在價值。這樣,使得日本國民完全失去了個人的個性、價值觀和意識。這也是為何日本在發動侵略戰爭後,日本國民對軍國主義侵略沒有任何懷疑。不容否認,自近代以來,效忠天皇是始終與軍國主義和日本的侵略戰爭聯繫在一起的。

從「盡忠」到「殉國」


這其中「盡忠」、「勤王」、「奉公」、「殉國」等具體道德規範的束縛,讓日本人不折不扣成為抹殺自我的皇國人形兵器。


實踐「盡忠教育」就要使國民達到對天皇「至誠一貫」,從而進入一種「無我」的境界。這種覺悟是日本國民可以為天皇獻身的前提條件和動力源泉。在盡忠教育下,「殺害他人」這種「最大的惡」就置換成了「孝忠」天皇及天皇制國家的「最大的善」。「盡忠」塑造了當時日本國民現世的最強有效性原理:這就是日本國民必須「無條件地服從天皇」。


追溯日本盡忠教育的源頭,始於楠木正成。楠木正成「盡忠報國」的形象,在近代日本不斷被放大,除了靖國神社前面的銅製雕塑這種具體形式外,更為深遠的影響則體現在其「盡忠事迹」進入了教材和小學課本之中,在每一個兒童心靈深處刻上了難以磨滅的痕迹。他們長大後,楠木正成的「七生報國」成為日本軍隊的精神格言,尤其為神風特攻隊所信奉。


當日本已經處於必然失敗的局面之時,這種幻想仍然對日本軍人尤其是年輕人充滿了誘惑。1945年,儘管日本遭遇美國的大轟炸,六十五座城市幾乎都成了廢墟,不怕死的日本人還是抱著為了天皇在本土決一死戰的信仰不放。「國民信仰諸神直系相傳,國民處於民族血統中心的天皇統治下,……為了國家之獨立,名譽和使命,捨棄生命戰鬥的國民士兵,呼喚著天皇的名字赴死。」這就是「盡忠教育」釀造的命運悲劇。

「盡忠」的具體表現,首先就是「勤王」。而「勤王精神」結合日本國情與時勢後,被具體地認為:將「勤王精神」付諸實踐應從「排外」開始。首先,不允許外國對日本有辱國體,滋擾國威的事情發生。其次,不允許污衊眩惑日本國體的外教釀成對日本的深害,只能採納外國的知識技巧,作為皇國大道的羽翼。


推崇「勤王教育」是日本極端民族主義傾向的產物,是日本回應西方衝擊的一種「以守為攻」的姿勢,憧憬的是「我國的大道有資格成為西土的治教」的教育強國夢,這需要極大的勇氣和意志力。那麼,日本要到哪裡去尋求這種勇氣與力量呢?日本軍國主義極力宣傳「皇國史觀」,諸如「神武建國」、「天皇成業」、「皇道偉大精神」等等將天皇神化的手段正好提供了這種動力。


「勤王教育」將虛構的神武天皇紀元神話轉化為一種文化意識,進而將「日本是世界中心的幻想」轉換成為一種期盼統治世界的現實力量,催生出近代日本民族的殖民文化心理。


「勤王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植獨一無二的日本國民,將日本「凌駕於萬邦之上」,使日本國民在面對世界格局變化時,形成「一切盡在掌握之中」的民族自信心理。「勤王教育」為此就要培養國民具有一種抵禦內部和外部壓力的能力,這種能力就叫做勇敢和意志,將對天皇的忠誠及其義士之舉,作為一種義務融於個人之中。


二戰時期的日本教育,從幼兒園兒童開始,每日早課就要求團體遙拜宮城。讓中小學生每天誦讀《學生敕語》;在各個教室里,懸掛軍神的照片,營造一種濃烈的崇拜和「孝忠」天皇的學校文化氛圍。把中小學校環境創設為國民煉成道場,多數學校都把原來的體育館改成了武道場,進行武士的格鬥、散打訓練,學生們既使被打的鼻孔流血、跌倒在地,也必須一次又一次地掙紮起來,重新再戰,以此錘打學生的意志品格,修鍊下一代對侵略戰爭的「必勝的信心」和「堅忍持久的精神」。

「盡忠」的另一個表現是「奉公」。早在《教育敕語》中日本就公開將「奉公」作為皇國臣民的最基本品格。二戰中「滅私奉公」成為一句最響亮的教育口號,中小學教材中充斥著「奉公」課文。即以至誠的態度,通過勤勞收穫五穀,節度生活,貯蓄財物,最終將財富讓給子孫,讓給鄰居,並無私地獻給社會和國家。換言之,奉公行為就是滅私行為,心底無私的人才能做到奉公守法。在二戰中,「奉公教育」思想成為日本軍國主義教育中的顯學,強制全體國民通過教育現場進行「人體實驗」。在這種場合中,「公」僅僅意味著天皇和國家,形成皇國民一種「滅私」的自虐心理傾向。經過「奉公教育」的日本國民,自覺抹殺了自我。


「盡忠」的終極表現形式是「殉國」,是指為國家利益自願獻出生命。在日本「殉國」被視為是一種最高尚的行為得到讚揚和傳頌。在二戰期間,日本將「殉國精神」作為日本國民性格中一個極重要要素加以推崇,將其納入常態化教育,宣揚至極致。軍國主義教育將戰爭常態化,將戰爭中不可避免的死亡常態化,隨時準備為國捐軀的「殉國精神」教育也就隨之得以常態化。


自「盡忠」而「勤王」、「奉公」直到「殉國」,在二戰時期,這條道德完善之路對日本國民來說就意味著勇敢地投身於戰爭,不必去追問個人生命的意義與價值,沒有什麼比為國捐驅更有意義,更加高尚了。高尚地死去才能換來純粹的永生,這就是「殉國教育」的精神內核,是日本生死觀的一種結晶。通過這種「殉國精神」教育,煥發出來的是一種生命衝動,散發出來的是一種集體英雄主義的日本民族文化息氣。


正是這種以生命衝動煥發的英雄主義,使無數日本軍人乃至平民,在心理上戰勝了死亡的恐懼將自己直接捆綁于軍國主義戰車上。

軍國主義教育將天皇意志內化為日本國民的一種集體無意識,釀造了成千上萬的日本人為「天皇聖戰」而捐驅的生命衝動,從而將投身侵略戰爭的動力植根於法西斯群眾心理的土壤之中。這就是直到戰敗,日本國民依舊支持侵略的核心原因。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記憶 的精彩文章:

不是九一八 日軍侵華始於皇姑屯 東北王炸死前遺言只有一個字
不該忘卻的歷史,銘記日軍的暴行:野人劉連仁的悲慘遭遇
為什麼日本也侵略過台灣,但台灣人對日本人還是有好感?
中國人喜歡當漢奸 抗日戰爭中到底有多少二鬼子
日軍兩年所築造的防禦工事成了自己的葬身之地:戰後現場慘不忍睹

TAG:歷史記憶 |

您可能感興趣

抗戰此人預言日本必定戰敗,還勸日本投降!
清朝強於日本為何仍戰敗 甲午戰爭戰爭賠款值多少人民幣
戰敗後的日本女兵為何寧死不做蘇聯戰俘,卻樂意向中國投降呢?
日本戰敗投降後,本應慶賀抗戰勝利的韓國,為何數萬人悲憤自殺?
二戰戰敗國日本戰敗後,沒有人去向日本天皇問責?
二戰日本戰敗後,各國是如何對待日本戰俘的?蘇聯最霸氣
擁抱戰敗:日本戰後社會轉型
戰敗國日本的二戰紀念館中放了些什麼?能以一國之力對抗五大強國
二戰日本以戰養戰經驗害得德國戰敗而亡!
世界大戰結束,日本戰敗為何唯獨不給中國道歉
甲午戰爭中國戰敗主因:日本破譯我方密電
其實中國才是日本二戰戰敗的根本原因,沒有美國最終也會投降
二戰日本戰敗,哪些國家獲得日本戰爭賠款,中國為什麼不要呢?
戰爭的前夕都有什麼反應:國民黨戰敗前的廣州
侵華戰爭的「積極分子」,日軍戰敗後拒不投降,跑回韓國執政18年
抗戰勝利,日本戰敗,日本人卻為何看起來很高興?
戰敗的日本女兵,為何寧可戰死,也不肯投降蘇聯
日本戰敗後,此人卻堅持作戰30年,歸國後立即成為抗戰英雄!
二戰日本戰敗後,日本慰安夫招架不住美國女兵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