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如何復活孩子的好奇心

如何復活孩子的好奇心


如何復活孩子的好奇心



對孩子來說,好奇心出自天性。他們通過模仿和嘗試,擴大對世界的認知。長大過程中,有不少因素在打擊兒童的好奇心。(資料圖/圖)

不管做什麼事,僅有好奇是不夠的,但是沒有好奇是不行的。最高的層次是好奇,是有強大的求知動力,在智識的開拓中找到趣味和意義。好奇心強的人不少成了先驅者、開拓人,甚至成了錢學森之問里說的「大師」。


不知大家注意過沒有,像劉姥姥進大觀園那樣處處感覺新鮮的人少了。這年頭聰明人多。更多的人,為了顯示見多識廣而閉塞視聽,再新鮮的東西擺他眼前他也不屑一顧。我們常聽到:「不過如此,我們上海的更好。」「這個咱早就知道了,不過如此嘛。」作家劉瑜曾稱,她到美國後拒絕這種自滿,拒絕接受好奇心的死亡,而是處處留心,後寫下《民主的細節》這本暢銷書。同樣的環境,同樣的新鮮,大部分人走過路過,視而不見。那些好奇心強的人,總是能更好地感悟世界,最終給其餘的人當導遊和導購。


教育與好奇心關係微妙。好奇心,兒童先天具備,後天遭到扼殺,但也可以後天呵護與培育。這是文迪·奧斯托洛夫(Wendy L. Ostroff)在《培育好奇》(Cultivating curiosity in K-12 classrooms:how to promote and sustain deep learning)一書中教給我們的發展觀。這是一本專為中小學生寫的書,但我們要麼家中有中小學生,要麼自己曾當過中小學生,看此書多多少少都有啟發。在成人世界,好奇心也是各個領域都要的。好奇心強不一定都有好結果,探索總會伴隨著風險,沒有風險管理能力的好奇,不一定有好的結果。反過來看,想要在任何一個領域有所成就,沒有好奇心幾乎不大可能。缺乏好奇只會帶來昏聵和平庸。換言之,不管做什麼事,僅有好奇是不夠的,但是沒有好奇是不行的。


好奇來自我們身上的動物本性。「好奇心殺死貓」,貓喜歡東張西望,尋尋覓覓。狗出門總是到處嗅,聞別的狗留下的味道,自己也撒點尿。德國動物學家艾爾弗瑞德·布萊梅(Alfred Brehm)發現,把蛇放在籠子里,讓猴子打開看第一眼,猴子會出自本能,嚇得把蓋子趕緊關上,最終卻總是打開蓋子再次偷窺。這就是好奇心。美國有一個兒童繪本,題為《好奇的喬治》,說的就是一隻名叫喬治的猴子,極為好奇,到處探索,常遇麻煩,需要「黃帽人」搭救。這猴子就好比孩子們,而黃帽人就是成人的世界。由家庭和學校組成的「環境」因素在好奇心上是有罪的。如何自我救贖,把孩子們失去的好奇心給追回來呢?

作者提供的好奇心配方包括如下「藥材」:探索、自治、激勵、想像、發問、時間、空間。其中有些介紹,側重的是好奇心,但觸及整體教育改革的諸多思路,會讓中文語境下關於教改的混沌說法走向明晰。我們都知道「寬鬆環境」有利於創意和好奇,可是什麼叫寬鬆環境?這包括在思維激蕩的階段,不能輕易判斷、評估、否定。這種判斷得留到下一步再做。


寬鬆環境也包括真正的物理環境,包括教室的布置,包括光線(自然光比燈光更有利於好奇心發揮)、背景音樂、裝飾等。連課桌椅擺放方式,也能傳達教學思維,引發或遏制集體中的好奇。一人坐一個課桌,是暗示學習是個人的事。如果課桌是圍坐式,則傳達交往式學習的思路。如果課桌是可以拆分的,可以單獨坐,需要的時候也可以合起來,則傳達學習可以獨立也可以集體完成。老師過多強調學生互相模仿,卻沒能調動學生對於彼此思維的好奇心。


另外一種寬鬆,事關時間安排。在學習時間上,是給孩子們限定時間,還是給該限定鬆綁?這也與師生的好奇有關。現在每一節課在美國往往是50分鐘,國內多為45分鐘,限得很死,有時候老師一個話題正講到興頭,卻不得不終止,否則拖堂引起其他老師抗議。美國這個問題更嚴重:早晨學生很早去上學,下午三點半放學,讓人以為美國學習時間短,其實沒有被人重視的一個細節是,很多中小學沒有課間休息(recess)。學校一節課到另外一節課的奔波,比工廠的流水線都緊湊。監獄裡還有放風時間呢。安排這麼緊,作者認為扼殺好奇心。學生課間去玩玩,擺弄下上課用的設備(如地球儀)更引發好奇。在國內,過去我們上初中有春遊,上高中有去農場幫農,現在出於安全的考慮,很多活動都取消了。我們高中的農場據說已經開發房地產了。教育的範圍越來越窄小。教育和社會之間阻隔得鋼牆萬仞。


時間、空間的配置,或許是「雕蟲小技」,卻也會造就不同。作者「龍蟲並雕」,也介紹了激勵、自治等概念,和當今教育界一些熱傳說法的內涵,如「成長思維」(growth mindset)、「堅毅」(grit)、「流暢」(flow)等。這些大家應該在朋友圈看過,面熟,但未必知根知底。


此書側重好奇心,也藉此介紹了歷史上一些教改和創新試驗,如托爾斯泰的亞斯納亞-博利爾納教育試驗,印度「牆上網吧」的創意等。更多的例子是作者從教育第一線收集而來,並在此基礎上,提煉了培育好奇心的具體方法。有的大家立馬可以用,例如:

教室裡布置學生的作業、作品,產生示範效應。


有的課程可以去戶外上,如草坪上,樹底下。


部分課程可以用「蘇格拉底式詰問」方式去上,把答案從學生嘴裡誘發出來。


作業中多些「實物製作」,例如用撿來的瓶瓶罐罐製作。這一點城市農村學校都可以做,農村可以做到更好。來自大自然的東西更多。


學生的作業,不妨增加一些「行動研究」的作業,比如學校附近某個路段太擁堵,讓學生設計解決方法。

斯坦福大學一位老師的考試,別出心裁讓一個班級學生結對一起考,另外一個班級按照傳統方法單獨考,結果學習效果前者更好。


讓學生合作定製課程的目標和學習活動。


不要因為害怕小孩「無聊」,而把他們的每一分鐘都填滿。一些無聊時間,孩子自己會想辦法把活動變得有趣。


對孩子來說,好奇心出自天性。他們通過模仿和嘗試,擴大對世界的認知。長大過程中,有不少因素在打擊兒童的好奇心:孩子們需要了解學校的遊戲規則,以便拿到好的分數。工作後,得接受公司紀律的管轄,揣測上司的心意。在此過程中,我們慢慢失去探索世界的動力。這不說明我們可以聽任好奇的死去,個人在這方面的選擇還是有的。成人之間,有好奇而探索的猴子,也有甘願封閉於一隅的鼴鼠和井蛙。教育也存在馬斯洛那種需求層次,簡要地說:第一是安全,讀書找個好工作能自己獨立謀生。第二是尊重,希望通過自己的學識,以及由此產生的社會榮譽,成為牛人,贏得他人的羨慕。第三是影響,希望通過自己的學識,影響周圍或大或小的圈子和社會。我認為最高的層次是好奇,也就是有強大的求知動力,在智識的開拓中找到趣味和意義。好奇心強的人不少成了先驅者、開拓人,甚至成了錢學森之問里說的「大師」。有了好奇心,其他層次需要的實現,則水到渠成。從這個意義上說,好奇心是教育的第一生髮力。(文南橋)

本文首發於2017年2月23日《南方周末》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方周末 的精彩文章:

加藤嘉一:教育到底是不是一國的社會底線?
鄒城為什麼不能超過曲阜呢?
遠方不只剩情懷,還有美景
唐朝的獵豹
2016年度漢語小說盤點 | 向什麼告別,前往什麼地方

TAG:南方周末 |

您可能感興趣

把好奇心種在孩子心裡
保護孩子的這些好奇心,孩子長大後更聰明
如何正確激活孩子的"興趣腺"?發現珍惜好奇心
為什麼保持孩子的好奇心這麼重要?好奇心根源於人類進化!
怎樣滿足孩子的好奇心?讓你帶孩子輕鬆自如,趣味無窮!
你的好奇心去了哪裡?
為何有好奇心的女人更具魅力?
寶寶好奇心關係著什麼?如何滿足孩子的各種「為什麼」
雙子精分?那是你不懂他的好奇心!
關於孩子好奇心的一個故事
這熊孩子真倒霉,好奇心害死貓啊
如何保護這個世界的好奇心?
激發好奇心,讓孩子變得更聰明
幼兒園親子手工之天氣變化,陰晴雨雪,讓孩子對生活懷有好奇心
如何聊天能勾起女人的好奇心?
這位國君好奇心真強,沒事兒就打聽臣子的私生活
好奇心關係著孩子的智力發育:5個好奇心互動法讓孩子腦洞大開!
冷讀術:如何勾起女生的慾望好奇心?讓她對你更有感覺
呵護孩子的好奇心,對於他的未來有多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