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大敘利亞」理想的興衰:解開中東世界戰爭與和平的密鑰

「大敘利亞」理想的興衰:解開中東世界戰爭與和平的密鑰

「大敘利亞」理想的興衰:解開中東世界戰爭與和平的密鑰



從第一次中東戰爭爆發到納賽爾主義興起,從阿拉伯社會復興黨建立到老阿薩德入侵黎巴嫩,甚至到近年來的「阿拉伯之春」以及「伊斯蘭國」的興起,中東世界的每一波政治格局重構,幾乎都會伴隨有「大敘利亞」理想的某種變體的再起。大敘利亞之於阿拉伯民族主義者,恰如耶路撒冷之於猶太人、君士坦丁堡之於東正教徒,已成為信仰一般的存在。在可見的將來,這個從未在地圖上出現的「國家」仍將一次又一次地閃現於中東的權勢鬥爭之中,直至在機緣巧合之下真的變為現實。

委任統治的現實


然而阿拉伯人、甚至勞倫斯都不曾料到,就在1916年阿拉伯大起義開始前夕,英國中東事務部在戰後「新月沃土」的政治安排上已經有了新方案。1916年3月,英法兩國分別派遣東方問題專家馬克·賽克斯上校(Mark Seyks)和駐貝魯特總領事弗朗索瓦·皮科(Francois George Picot)前往俄國,秘密簽訂了臭名昭著的《賽克斯—皮科協定》。根據該協定,法國在戰後將直接吞併東地中海沿岸從安塔基亞(安條克)到貝魯特的狹長地帶,英國則直接吞併從巴士拉到巴格達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新月沃土」的其餘地區被劃為兩國的間接勢力範圍,由阿拉伯代理人統治,巴勒斯坦則成為各國共管的國際地區。作為回報,俄國將獲准佔領君士坦丁堡,並在小亞細亞半島重建作為沙皇附庸的「新拜占庭帝國」。1917年俄國崩潰後,關於君士坦丁堡的承諾被取消,相應地允許希臘控制愛琴海東岸的原土耳其領土,並給予庫爾德人以自治權。

「大敘利亞」理想的興衰:解開中東世界戰爭與和平的密鑰


1915-1916年,英國駐開羅高級專員亨利·麥克馬洪


換言之,《賽克斯—皮科協定》將1916年麥克馬洪許諾給老海珊的「大阿拉伯王國」(即後來的「大敘利亞」)分割成了至少四塊性質不同的領土,並且處在英法兩國的控制之下,從而使阿拉伯民族主義者的夢想化為泡影。1917年俄國革命之後,關於該協定的具體條款由俄國蘇維埃政權對外公布,在阿拉伯人中引發一片嘩然。但勞倫斯和費薩爾依然抱有微薄的樂觀情緒,認為可以通過協助英軍作戰的軍事努力扭轉大局。不過,1918年9月30日,英法兩國在倫敦達成的《關於阿拉伯東方佔領制度的協定》最終證實了阿拉伯世界再遭瓜分的命運:黎巴嫩和「大敘利亞」西部的管理權被交給法國殖民地當局,「大敘利亞」東部(今伊拉克)和外約旦由海珊家族委派費薩爾管理,包括巴勒斯坦在內的其他地區則由英國管理。

「大敘利亞」理想的興衰:解開中東世界戰爭與和平的密鑰



1919年,費薩爾·本·海珊和他的代表團成員以及顧問成員在凡爾賽宮外合影。他們此行是為參加巴黎和會而來。在他身後從左至右依次為私人秘書魯斯捷姆·海達爾;准將努里·賽德;法國顧問皮薩尼上尉;英國顧問勞倫斯上校(即「阿拉伯的勞倫斯」);哈桑·卡德里

費薩爾和勞倫斯還在做最後的努力。1919年,他們率領阿拉伯人代表團出現在巴黎和會上,試圖在最後時刻扭轉局面。但《凡爾賽和約》關於中近東「A類委任統治」模式的規定,不過是對《賽克斯—皮科協定》的原樣照搬:法國獲得了從亞歷山大塔勒延伸到巴勒斯坦以北的地中海東岸和半島北部地區,即「大敘利亞」北部的託管權,並按照居民宗教信仰的差異,將其劃分成黎巴嫩和敘利亞(「小敘利亞」)兩大板塊。英國獲得了「大敘利亞」中部和南部的美索不達米亞地區(後來的伊拉克)以及整個巴勒斯坦(相當於今天的巴勒斯坦和約旦之和)的託管權。阿拉伯人一無所獲,依然是殖民者統治之下的二等公民。

「大敘利亞」理想的興衰:解開中東世界戰爭與和平的密鑰



托馬斯·愛德華·勞倫斯與他鐘愛的布拉夫SS100 機車


與委任統治模式確立幾乎同一時期,阿拉伯民族主義者的怒火開始燃燒。首當其衝的是以費薩爾為中心的敘利亞激進民族主義者,面對《凡爾賽和約》的安排,他們決心以武力作為回應。1920年3月8日,「青年阿拉伯人組織」在大馬士革自行召開阿拉伯人國民大會,宣布不承認巴黎和會的安排,自行成立實行君主立憲制的「大敘利亞王國」,以費薩爾為國王。緊接著,費薩爾的哥哥阿卜杜拉(Abdullah bin al-Hussein)被推舉為伊拉克國王,兩國同意組成統一的聯邦。但法國人顯然不願接受這種自行其是的獨立:7月24日,1.2萬名裝備有坦克和飛機的法國黎凡特集團軍在大馬士革以西擊潰了費薩爾的4000名志願軍,將這位民選國王驅逐出境。敘利亞的激進獨立派隨後組建了社會民族黨(SSNP),繼續為「大敘利亞」而戰。

「大敘利亞」理想的興衰:解開中東世界戰爭與和平的密鑰



1913年,一批留學歐洲的穆斯林大學生在巴黎發起成立「青年阿拉伯人組織」。圖為1919年,該組織成員在大馬士革聚會


在阿拉伯人的獨立事業遭受重創之後,曾經與他們並肩作戰的倫敦政府提供了某些折中性的補償。1921年8月,英國在伊拉克託管地組建的國民政府宣布擁立費薩爾為該國立憲君主,並在1932年結束了對該國的委任治理。不過費薩爾一直堅持自稱「敘利亞及伊拉克國王」,這一頭銜也成為到今天為止,哈希姆家族費薩爾分支法定繼承人的傳統稱謂。至於一度被推舉為伊拉克國王的阿卜杜拉,他在1920年率領一支500人的志願軍佔領了安曼。英國隨後說服了他接受外約旦埃米爾國君主的頭銜,統治約旦河以東的巴勒斯坦土地。接下來的30多年裡,外約旦一直是「大敘利亞」理想最堅定的支持者,並堅決反對法國的存在。

「大敘利亞」理想的興衰:解開中東世界戰爭與和平的密鑰



麥加聖裔長海珊·伊本·阿里


費薩爾和阿卜杜拉的父親老海珊就沒有那麼好的運氣了。這位食古不化的大阿拉伯主義者同樣不願意接受巴黎和會的安排,但他夢想中的「大敘利亞」不是一個現代的君主立憲國,而是土耳其式的教權專制王國。1919年,海珊宣布將漢志省更名為漢志王國,自封國王,同時還給自己加上了「諸阿拉伯國家之王」的虛妄頭銜,這招來了另一個企圖統一阿拉伯半島的強力人物、內志(Nejd)蘇丹國國王伊本·沙特的忌憚。1924年,老海珊在土耳其廢除哈里發制度之前兩天自行宣布加冕為「全穆斯林世界的哈里發」,遭到伊本·沙特指揮的內志軍隊的進攻,被迫讓位給長子阿里,同時逃往外約旦避難。一年以後,內志軍隊攻陷麥加,滅亡了漢志王國,隨後組建了統一的沙烏地阿拉伯王國,今日阿拉伯世界的政治版圖至此大致成型。

「大敘利亞」理想的興衰:解開中東世界戰爭與和平的密鑰



猶太人與阿拉伯社會主義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另一項影響,是在中東造成了一個意義深遠的「猶太人之家」問題。既然英法兩國的強硬態度使得敘利亞、伊拉克和約旦的統一暫時成為不可能,那麼通過插手「猶太人之家」來蠶食巴勒斯坦領土,首先完成外約旦和巴勒斯坦的統一,就成為「大敘利亞」理想的支持者優先考慮的問題。


1917年,英國外交部在《貝爾福宣言》中做出了「在巴勒斯坦建立一個猶太人的民族家園,並將盡最大努力促其實現」的承諾,並獲得美國的支持。這一時期,猶太復國主義者一度與費薩爾旗下的阿拉伯人國民大會結成同盟,共同追求結束中東的被殖民狀態。但當新成立的外約旦埃米爾國開始染指巴勒斯坦領土,猶太人也開始向該地區大批遷入移民之後,雙方的關係很快急轉直下。1947年聯合國大會通過巴以分治協議之後,攤牌的時機越來越近;一年之後,1948年5月15日,中東戰爭在以色列宣布獨立的第二天爆發。

「大敘利亞」理想的興衰:解開中東世界戰爭與和平的密鑰



1917年10月,耶路撒冷,向英軍投降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士兵。此時距英法分割阿拉伯的《賽克斯- 皮科協定》簽訂已經一年


不出意外,在戰爭中表現最為活躍的是來自敘利亞、伊拉克和約旦的「大敘利亞」主義支持者。在阿拉伯聯盟派往巴勒斯坦的6000名「阿拉伯解放軍」中,來自上述三個國家的志願者佔據了2/3。阿盟正規軍投入戰鬥之後,約旦國王阿卜杜拉成為聯軍總司令。但國家分立造成的矛盾此時已相當突出:埃及國王不希望聯軍的勝利助長阿卜杜拉關於「大敘利亞」的野心;而在支持建立「大敘利亞」的勢力中,又存在約旦派、伊拉克派和「阿拉伯最高委員會」派的矛盾。在以色列人的反擊下,熱熱鬧鬧的聯合攻勢最終一敗塗地。

「大敘利亞」理想的興衰:解開中東世界戰爭與和平的密鑰



1921年3月28日,耶路撒冷,時任英國殖民地事務大臣的溫斯頓·丘吉爾(前排右二)與夫人(前排右一)會見約旦國王阿卜杜拉一世(前排右四),英國駐巴勒斯坦高級專員赫伯特·塞繆爾(前排右三)與夫人(前排右五)與其同行


第一次中東戰爭的失利推動阿拉伯世界的大變革進入了一個新階段。一方面,類似阿卜杜拉國王這樣的傳統主義者繼續在王朝政治的旗幟下踐行恢復「大敘利亞」的目標:阿以停戰達成之後,他迫不及待地吞併了約旦河西岸的巴勒斯坦土地,並在1951年被一位刺客暗殺。但缺乏堅實的社會和道德動力作為基礎的傳統統一模式,在20世紀50年代的世界裡已經後勁不足。1952年埃及革命之後,以納賽爾為首的新一代阿拉伯民族主義者開始嘗試一種全新的模式——「阿拉伯社會主義」。它鼓吹在國內進行中下層激進革命,建立超越黨派的層級代表大會制度,同時分別以土地改革、經濟國有化和帶有軍人政治色彩的威權體制鞏固政權;對外則追求阿拉伯世界的統一,在反對以色列的軍事鬥爭中,實現建立「大阿拉伯共和國」的夢想。


阿拉伯社會主義或者說納賽爾主義的出爐,使「大敘利亞」藍圖的構想進入了一個新階段。1954年和1958年,篤信復興主義(Ba』athism)的青年軍官團分別在敘利亞和伊拉克奪取政權,開始將傳統的「大敘利亞」理想與納賽爾的泛阿拉伯革命結合起來。1958年2月,敘利亞出人意料地宣布與埃及合并為「阿拉伯聯合共和國」(UAR),並向伊拉克發出了邀請。但聯姻造成的水土不服很快暴露出來:兩個獨立國家的合并意味著原有的權力核心需要打散並重新凝聚,以形成新的平衡和共識;但納賽爾派往大馬士革的代理人卻以征服者自居,埃及人要求敘利亞在政治、經濟和軍事上聽命於開羅,同時卻拒絕對敘利亞開放埃及市場。短暫的蜜月很快結束了;1961年,阿拉伯聯合共和國匆匆宣告結束。儘管開羅方面在1963年再度建議和伊拉克、敘利亞兩國合并,20世紀70年代又出現了卡扎菲倡導的利比亞、敘利亞、伊拉克三國合并案,但皆未能成行。

「大敘利亞」理想的興衰:解開中東世界戰爭與和平的密鑰



1958年,敘利亞和埃及宣布合并為「阿拉伯聯合共和國」,葉門也隨即宣布計劃加入,但由於種種原因未能實現。而這個「阿拉伯聯合共和國」僅僅存在了3年就宣告分裂。圖為2月1日,埃及開羅的市民在夾道歡呼,歡迎埃及總統納賽爾(右)和敘利亞總統舒克里·庫瓦特利(左)簽訂兩國合并條約


歸根到底,納賽爾倡導的阿拉伯社會主義在單一國家內都須以一黨—一人專權作為核心,在此前提下推動對社會和經濟的改造,這種模式天然地不適於形成跨國界、跨民族的結合。從敘利亞的老阿薩德、利比亞的卡扎菲到伊拉克的薩達姆·海珊,他們更樂於在國界之內充當「小納賽爾」,卻完全不願意承擔因阿拉伯世界的統一帶來的個人權勢的削減。要在這樣一種模式下實現「大敘利亞」理想,實際上只有一種可能:把對以色列的戰爭當成一場隱形競賽,在積累足夠多的外部聲望之後,再提出變更領土邊界的訴求。


從1956年到1973年,阿拉伯社會主義的實踐,始終與對以色列的全面戰爭相伴隨,甚至使「反以」成為第一合法性來源。但當埃及領導人薩達特在第三次中東戰爭之後改弦更張、主動與以色列達成和平協議之後,局勢逐漸失控:盟主的退出意味著阿拉伯國家喪失了取得最終勝利的希望。在這一前提下,各國的擴張主義舉動實際上已經沒有希望完成光復「大敘利亞」的整個方案,而淪為威權統治者增加個人威望的簡單工具:約旦通過和「巴解」組織的切割,最終放棄了染指巴勒斯坦領土的希望;而敘利亞之入侵黎巴嫩,以及伊拉克對伊朗和科威特的進攻,目的已不在增進整個阿拉伯世界的聯合,不過為滿足單一國家的野心而已。這種情況下,所謂「大敘利亞」理想,到21世紀初已經名存實亡,直到一股新潮流再度興起。


似是而非的「伊斯蘭國」


納賽爾主義並不是「二戰」後對阿拉伯世界進行全面改造的唯一政治理論。1952年革命之後,在美國流亡多年的作家、詩人賽義德·庫特布(Sayyid Qutb)返回開羅,納賽爾希望他出任新政權的教育部長,但庫特布從根本上反對新政權的世俗化改革目標。他加入了著名的遜尼派泛伊斯蘭主義社團「穆斯林兄弟會」,為其編寫宣傳品,並參與策划了顛覆現任政權、暗殺政府首腦的激進活動。1966年,庫特布被處以絞刑,成為所謂的「殉教者」,直接引發了埃及「聖戰者」組織的蓬勃興起。而在法庭上為他提供辯護的律師馬赫福茲·阿扎姆,就是後來的「基地」組織二號人物艾曼·扎瓦赫里醫生的舅舅。


如果說列寧的《怎麼辦?》為20世紀初的俄國革命提供了最富現實意義的行動綱領,那麼庫特布1964年在納賽爾政權的監獄中寫成的《里程碑》一書就是伊斯蘭世界的《怎麼辦?》。在該書中,庫特布相當有見地地指出了西方現有體制所依據的經濟決定論基礎的狹隘性,並斷言這一缺陷註定了西方現代性必將走向失敗的宿命。提出穆斯林為了自救和拯救全人類,必須恢復古老的伊斯蘭律法(Sharia),建立統一的「真伊斯蘭國」。但這個國家不可能在現有的基於民族認同而建立的國家架構中獲得實現,由於後者是西方現代性的遺產,已經沾染了Jahiliyyah(阿拉伯語「蒙昧時代」,這是《古蘭經》中的概念,指未獲真主引導之人)的毒素,而「真伊斯蘭國」必須是政教合一的。


如果說到這一步為止,庫特布的思想還與「二戰」後西方知識界反思現代性的相當一部分觀點不謀而合,那麼《里程碑》接下來的部分就顯得驚世駭俗了:真正的穆斯林應當嚴格遵守原初伊斯蘭教義,首先以中東地區的Jahiliyyah政權為目標、發動「聖戰」,最後在一場決戰中消滅整個西方文明,使現實世界與伊斯蘭教法最終合而為一。


1979年阿富汗戰爭爆發之後,巴勒斯坦流亡分子、法學博士阿卜杜拉·阿扎姆(Abdullah Azzam)秘密潛入了靠近阿富汗邊境的巴基斯坦城市白沙瓦,考察了從阿富汗越境來此休整的反蘇游擊隊的人員和裝備狀況,提出了在沙特設立招募點、將來自阿拉伯世界的「聖戰者」集中送往巴基斯坦參戰的計劃。在禍水外流心理下,沙特情報機關協助阿扎姆在吉達設立了多個招募點,在埃及、約旦、阿爾及利亞等國遭受打壓的激進分子紛紛湧向該地。在這一系列活動中,年輕的建築承包商奧薩瑪·本·拉登開始嶄露頭角。他與阿扎姆在白沙瓦建立了「聖戰者服務局」(Makhtab al-Khadamat),成為激進武裝分子的主要培訓基地。


這一切隨著扎瓦赫里在1986年的到來達到了高潮——阿扎姆是天才的政治吹鼓手,拉登是慷慨的資金贊助者,但這兩個人都缺少從事秘密政治活動的經驗和組織才能。而扎瓦赫里把整個埃及「聖戰者」集團的核心人物都帶到了白沙瓦,這些人中有前埃及警察阿布·烏貝達和阿布·馬斯里(後成為「基地」組織前兩任軍事指揮),前伊拉克軍官阿布·哈耶爾,埃及聖戰組織副領袖法德勒醫生和阿爾及利亞人艾哈邁德·烏德(後成為阿爾及利亞反政府武裝首領),這些人在監獄中幾進幾處,經驗豐富。只有當這個埃及人集團擔負起領導職責後,「聖戰」運動才能具備「可持續發展」的要素。1988年,「基地」組織在白沙瓦誕生。


「冷戰」結束之後,集結於中亞地區的宗教極端勢力藉助美國中東政策調控失當以及伊拉克、敘利亞等國舊政權逐步崩塌的機會,重新向西迴流。2013年,原「基地」組織伊拉克分支領袖巴格達迪在敘利亞境內宣布建立「伊拉克與黎凡特伊斯蘭國」,並在一年後入侵伊拉克西北領土。從版圖概貌上看,「伊斯蘭國」所宣稱的領土,與100年前的「大敘利亞」不謀而合,也是這一理想在沉寂多年之後的新一波復甦。不過和基於現代民族觀念的獨立運動以及統一阿拉伯世界的社會主義藍圖相比,「伊斯蘭國」不過是虛妄的復古主義產物,已經難以被稱為正常的政治規划了。


好 文 推 薦


不少抗戰主題的文學作品和影視劇,在描寫侵華日軍進行白刃格鬥的時候都會有類似的敘述或者畫面:訓練有素而又墨守成規的日本士兵百忙中也沒有忘了在白刃戰前按《步兵操典》退出子彈。

「大敘利亞」理想的興衰:解開中東世界戰爭與和平的密鑰



究竟有多少人因「二二八」而死,當時沒有嚴謹統計,三十多年後更難以查證。從一千至十萬,各種數據相差甚遠。

「大敘利亞」理想的興衰:解開中東世界戰爭與和平的密鑰



台灣,不可避免地,是雙方挑燈夜戰的主要原因。也是台灣,讓公報內容遲遲不能發布。

「大敘利亞」理想的興衰:解開中東世界戰爭與和平的密鑰


「大敘利亞」理想的興衰:解開中東世界戰爭與和平的密鑰


「大敘利亞」理想的興衰:解開中東世界戰爭與和平的密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哲學園 的精彩文章:

甚麼是:邏輯作為方法-EP12
伊斯蘭乾貨一批
文藝復興哲學研究的觀念性反思
中科院震驚調查:30年1000餘高考狀元下場悲慘

TAG:哲學園 |

您可能感興趣

元明時期的麓川王國,傣族建立的地跨中緬印老泰政權的興衰
歷史大融合:突厥汗國的興衰之路 ?
興衰背後:慈禧太后與維多利亞女王
中國歷史上三大影響王朝興衰的戰略要地
從中國歷史的興衰發展來看,儒家思想對中國是利大還是弊大?
東晉強悍驍勇的北府軍隊的興衰與榮辱!
神秘文化:巫道的興衰歷史
南宋的興衰:崖山之後無中國
東晉強悍驍勇的北府軍隊的興衰與榮辱
亞平寧足球的興衰史(下)
亞平寧足球的興衰史(上)
永寧鎮的興衰
豆瓣日記:冰與火之歌外傳——坦格利安王朝與七大王國興衰史 殘暴之極的暴君:梅葛一世
通貨脹縮與中國古代興衰的關係
南洋華人奮鬥血淚史縮影:南洋大學的興衰
豆瓣日記:冰與火之歌外傳——坦格利安王朝與七大王國興衰史萬劫不復的內戰:血龍狂舞第二章
豆瓣日記:冰與火之歌外傳——坦格利安王朝與七大王國興衰史萬劫不復的內戰:血龍狂舞第四章
明朝三大特務機關的興衰史!
順手牽猴:世界上最古老的博物館,見證羅馬的興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