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地坑院:人類穴居的現代遺存

地坑院:人類穴居的現代遺存


地坑院:人類穴居的現代遺存


三門峽市陝州區北營村地坑院 張儒雷攝/光明圖片


地坑院,也叫天井窯院、地下「四合院」,是一種建造在地下的窯洞院落。它是人類居住文明的活化石,是藏在地平線下的村莊,是刻在黃土地上的文化符號。


人類居住文明的活化石


窯洞建築,是人類在適應、利用和改造自然環境的過程中所創造的一種住宅,是人類建築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既可反映出當時的生態環境狀況,又能體現人與自然的密切關係。


《黃帝內經》記載:「往古之人居禽獸之間,動作以避寒,陰居以避暑。」《韓非子·五蠹》說:「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有聖人作,構木為巢,以避群害。」《孟子·滕文公》也說:「下者為巢,上者為營窟。」這些說的就是人類在穴居野處時代的居住方式。從考古學的角度來看,舊石器時代,人類的居住方式,先是構木為巢,以後住進山洞;到了新石器時代,先是地穴、半地穴,後來在地上建造房屋。從近年來的考古成果可以看出,至少在新石器時代早期晚段,居住在黃土高原地區的先民們就已經開始建造窯洞來居住了。20世紀90年代初,考古學家在山西翼城棗園遺址發現了距今7000年左右的房址,「是迄今為止山西境內發現時代最早的窯洞遺址」(山西省考古所編《翼城棗園》)。在黃土高原地區先後發現的陝西西安半坡、河南三門峽的廟底溝、仰韶等眾多新石器中期的古文化遺址中,出現大量半地穴式居住遺址,也是人類穴居建築的物證。

經過幾千年的演變,地面上的鋼筋水泥建築成為人類最主要的住宅形式。然而,在黃土高原的河南省三門峽地區的陝州、靈寶一帶,竟然保存著一種古老的地穴式住宅——地坑院。作為人類居住文化的一種獨特樣式,地坑院具有其他建築所沒有的特點和價值:它是目前為止世界上僅存的生土建築,是我國黃土高原地區黃土生態文化的遺存,是研究我國建築、農業、地質、環境變化不可替代的真實標本,是我國幾千年農耕定居文化發生、發展、演變、進化的活化石。


藏在地平線下的村莊


窯,從「穴」,從「缶」,原指燒制陶瓷器和磚瓦的一種地下土灶,後來沿用為人類居住的地下窯洞。


窯,有三種方式:靠崖窯,是一種將斜坡地挖成90度的直壁,從一側挖洞而成的窯;券箍窯,是在平地上用土坯、石頭或磚砌牆起拱建成的窯;而地坑院,則是從平地向下挖成正方形或長方形的天井,再在天井四周開挖窯洞而成。


黃土高原地區,地貌豐富,黃土深厚。最有代表性的是一種叫「塬」的地貌。這種塬的兩面或三面被河水長期切割成深溝,形成了半島式的土塬,厚達幾十米或上百米,周邊陡直如削,上面平坦如原,是最適合建造地坑院的一種地貌。人們從平地向下鑿坑,一般距地表6—8米不等,再根據居住人口的多少,決定挖多少窯洞,少的有6孔,多的有12孔。常見的是6—8孔窯洞,可居住兩代或三代人。院和窯洞依照通風、採光、出路決定朝向,以滿足人們生產、生活、環境美化和出行方便的需要。院內的窯洞除了居住窯以外,還有廚房窯、廁所窯、水井窯、飼養窯、倉庫窯等,一應俱備,一家人日常的吃喝拉撒等都不用走出窯院。在院子中央,向下挖10厘米左右的滲水坑,再在坑裡挖一個水窖,用來接收從窯院上方落下的雨水。其中的一孔窯向地面成斜坡狀挖一條通道拐成直角或弧形通向地面,是人們出行的門洞。地坑院與地面接觸的四周砌一圈青磚青瓦的檐,既可防止雨水飄落到院牆的立面,又美觀好看。檐上砌成高30~50厘米的女兒牆(或叫攔馬牆),一是用來擋住地面的雨水向院內倒灌,二是防止上面的牲畜、孩童掉進院里。在女兒牆的外面一般碾壓成有一定坡度的廣場,既可排水又可防止雨水下滲,還可用作打穀場。夏秋兩季,人們在上面將農作物脫粒晒乾,再在地坑院中的倉庫窯洞頂上掏出一個圓洞,將各種糧食直接灌倒下面的倉庫里,省時省力,方便直接。

一個個地坑院聚集起來,就形成了一個地坑院村落。小村十幾戶、幾十戶;大村上百戶、幾百戶。廣則星羅棋布,蔚為壯觀;小則曲徑通幽,一院一世界。千百年來,雞黍桑麻,子子孫孫,綿延不斷。這樣的居住村落,深深地藏在地平線下,被稱為中國最神奇的地下村莊。當地人們生動地描繪它們是「見樹不見村,進村不見房,入戶不見門,聞聲不見人」。


刻在黃土地上的文化符號


隨著人類文明發展腳步的加快,隨著人類工業化和信息化高潮的到來,地坑院自身存在的不足和缺陷也顯現出來:


交通不便,汽車等現代交通工具開不到院子里;通訊不暢,手機、電腦等數字化信息工具在窯洞里信號阻隔;居住環境條件較差,通風、採光、防潮等功能落後;佔地較多,一個地坑院面積少則0.3—0.6畝,多則1畝左右,這種用地需求與我國耕地日益減少的矛盾越來越突出。也正是由於這些原因,近些年來,居住在地坑院里的群眾逐漸走到地上,蓋起了平房、樓房,不少地坑院被逐漸廢棄。而這種建築離開了人類的活動,很快就會坍塌或被雨水沖毀,有的甚至已經夷為平地。


為了搶救這些珍貴的建築文化遺產,近幾年來,當地文物等部門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首先是對三門峽地區陝州區、靈寶市僅存的地坑院進行全部調查,有選擇地進行保護。二是將地坑院申報為文物保護單位,依法進行保護。目前,三門峽陝州區張村塬上的一部分保存條件較好的地坑院已經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制定了保護規劃,正在逐步進行搶救維修、加固。三是對地坑院的建築技藝,進行勘測記錄,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張村塬廟上村的地坑院營造技藝已經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四是倡導社會力量參與保護,在保護的基礎上將符合條件的地坑院開發旅遊,並徵集一些與地坑院文化有關的民俗文物進行陳列展覽。

天井,地坑,人居。地坑院,是一種建築,更是一種文化。(文/侯凡 侯俊傑 河南省三門峽市文物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光明日報 的精彩文章:

齊白石的人物畫最有特色
史家的「童心」:《史記》閱讀體驗
從文學作品看明治時期的日本女性
敬畏母語,是語文規範運用的前提

TAG:光明日報 |

您可能感興趣

中國最後的穴居部落、現代山頂洞人,他們的生活讓人羨慕
穴居人滅絕之謎:10倍現代人類佔據其棲息地
世界唯一的地下古村落,人類穴居的「活化石」!
人類可以穴居山洞,外星人卻住在地心
奇妙的地下世界,地球上的穴居人,住在地下守著無數珍寶
蒙古國貧富差距過大,窮人成了穴居人,並撿富人的垃圾為生
現代版男耕女織 實拍中國最後的穴居部落!
中國最後的穴居人,過著神仙般的生活
約旦沙漠深處,這裡有最後的穴居貝都因人
德國考古發現石器時代穴居野人使用的羞羞的性玩具
什麼?這裡是矮人族穴居地?難怪房子這麼矮小
探秘「亞洲最後的穴居部落」:中洞苗寨,與世隔絕!
現實桃花源,20戶人家山洞穴居,男耕女織
「仙女圈」困惑幾十年,土壤毒素?還是穴居昆蟲在地下的傑作?
魯宅最高境界,他穴居洞穴40年竟是因為看透女人
外星人證據 史前穴居人的人造心臟
穴居人會用牙籤嗎?
穴居人的童年也很漫長
穴居蟄伏類動物小型蟹類-螃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