堯舜何以成為千古帝王的典範?全都是儒家編造出來的
對中國歷史感興趣的朋友可能會注意到一個現象,古代一些大臣在給皇帝上奏章時,最喜歡舉的賢君例子就是堯舜,認為他們是千古帝王的典範。
不僅在奏章里大談堯舜之道,文人士大夫們在詩詞里也是盡情歌頌他們,比如杜甫就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詩句。
其實,這只不過是儒家編造出來的一個美麗的童話,無非是想提醒皇帝,皇帝可不是那麼好當的,上位之前必須接受嚴格的考驗,干不好必須讓賢。
那麼,這個童話是怎麼編造出來的呢?還得從《史記》說起。
《史記》記載,堯本名放勛,是帝嚳的兒子。帝嚳死後,將帝位傳給了摯。然而,摯不善,放勛得立,是為帝堯。
這裡有一個比較大的模糊地帶,摯到底如何不善呢?帝堯又是如何繼承帝位的呢?司馬遷全都是一筆帶過,他很可能也不知道具體怎麼回事,反正都是從古書里找的,或者聽別人說的。
不管怎麼說,既然讓帝堯繼位了,那他肯定非常賢明。司馬遷用了這樣的語句:「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雲,富而不驕,貴而不舒。」又一個半人半神的存在。
堯二十歲繼位,大概幹了六十年左右,想找個繼承人。有大臣說:「你的兒子丹朱很不錯。」堯大公無私的說:「丹朱品性頑劣,不行。」又有人推薦了共工,堯還是否決了。
最後大臣們推薦了鯀,堯讓他去治水,結果九年不成。按照《史記》記載,鯀是顓頊的兒子,按照輩分還是堯的叔叔,似乎有些亂,別急,後面還有更亂的。
到了堯九十歲時,有人推薦了舜。舜和堯隔了四代,祖上的順序是:顓頊-窮蟬-敬康-句望-橋牛-瞽叟。瞽叟就是舜的父親。看到這裡,很多人就有些暈菜了,為何如此混亂?我估計司馬遷也暈菜過,不過為了讓故事繼續,他就硬著頭皮編下去了。
吸取上次教訓,堯考察舜可是大費周章。先是把兩個女兒嫁給舜,也就是娥皇和女英,讓我們算算,舜該怎麼稱呼這兩位妻子呢?
經過二十年的考核,舜終於贏得了堯的信任。於是,110歲的堯將帝位傳給了舜,自己做起了太上皇(姑且這麼叫吧,真不知道叫啥好)。又過了八年,堯終於一命嗚呼。
經過這麼多的磨難,舜該順理成章的繼位了吧。不,他非常謙虛,把帝位讓給了堯的兒子丹朱,自己跑得遠遠的。但是,那些大臣不服啊,只認舜,不認丹朱。無奈之下,舜就只好當了這個天子。
看完了堯和舜的故事,你是不是覺得很離奇呢?連司馬遷都有些忐忑,在《五帝本紀》的最後,他特別說明了這些傳說的來歷:一是親自走訪,二是遍查古書。
司馬遷寫《史記》時離五帝時代已過了2000年,他在老百姓嘴裡聽到的估計都是神話傳說,比如盤古開天、黃帝飛升啊。幸好,司馬遷還有點唯物主義精神,沒把這些神話寫進史書里。
查古籍更是一頭霧水,上古時代的文字記錄還得通過現代考古。周朝典籍都是根據傳說寫的,先經過孔子等人一通刪減,然後經過秦始皇焚書坑儒,又成了一筆糊塗賬。
所以,關於堯舜的故事就是這麼拼湊來的,然後根據自己的想像和儒家理念,編造出了堯舜禪讓的故事,目的只有一個,讓儒家價值觀貫穿整個歷史發展進程。
當然,也不能完全武斷的說堯舜全都是捏造的,也可能確有其人,只是這細節存在太多失真的地方,不可盡信。閱讀歷史還得看看這歷史誰寫的,他的立場和價值觀是什麼。
即使到了現代,寫作歷史的人也是有自己的一套價值觀,然後根據客觀史料形成一套解釋系統,最核心的是能否解釋得通。正所謂,所有歷史都是當代史,哪裡有什麼絕對的真相。


※東坡故事40:官不讓做了,當個文人雅士總可以吧,影響力更大
※出身名門,卻身患怪病,手腳俱殘,最終自殺,他是盧照鄰
※東坡故事39:一首詩,讀出蘇軾的曠達與幽默,難怪朋友多
※為何上古時代五、六百年間只有五帝?真相其實很簡單
※宋之問吟詩卡殼,一個老和尚續完全篇,有人說他是駱賓王
TAG:沉香藝文志 |
※莫礪鋒:古代文史研究的典範是怎樣從郭沫若變成陳寅恪的
※劉邦:古代帝王屌絲逆襲典範,成功源於容人之量
※功德成神的典範,看開台聖王鄭成功信仰,原來保家衛國也能成神仙
※秦始皇真的那麼應該冠為暴君的典範人物嗎?
※它是岫玉中的精品,也是中國古代美玉的典範
※千古君臣典範?謊言!魏徵死後,唐太宗是這樣收拾他的
※一代大帝隋文帝堪稱帝王典範, 領著百姓到洛陽去討飯吃, 老百姓也是相當感動
※同樣的帶孕拍戲,楊冪、孫儷、蔡少芬成為敬業的典範,唯獨當紅的她成了萬人嘲的笑柄
※三國演義中的老黃忠,為何能成為所有將士的典範
※為何諸葛亮成了忠臣的典範,而司馬懿卻成了奸臣
※陳柏霖謝霆鋒玄彬木村拓哉,這些男星真的是從小帥到大的典範!
※《我的前半生》羅子君的堅強、勇敢和成熟是很多人學習的典範
※觀古今:故宮的寧壽宮竟是宮廷花園的典範,乾隆慈禧都居住過
※歷史上君臣典範並非周文王與姜尚,也不是唐太宗和魏徵,而是他們
※王凱曬出與劉濤的合影,網友:成熟女性的典範!
※史上哪位皇帝最怕自己老婆的?帝王中怕老婆的典範
※邱祖是踐行道家出世入世的典範
※彭于晏和向佐才是胖子逆襲的典範!
※古代家教成功典範:父子四進士,一門兩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