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家《朗讀者》:曾經那樣叛逆父母的我們,如今也成了被叛逆的父母
年少的時候,父母選擇用適合的愛引導我們;
年長之後,我們卻選擇用疏遠的愛回饋父母。
董卿主持的《朗讀者》節目又刷爆了朋友圈。看到第三期,已經覺得它不像一個簡單的節目。它擁有了有血有肉的真實人物情感,在別人朗讀的故事裡,遇見了自己的人生。
《朗讀者》迄今為止最大的催淚彈,應該就是作家麥家給兒子的一封信。那是一種很熟悉的感覺,像極了自己的父親——那樣的小心翼翼,那樣的笨拙,卻有那般真摯。
正如董卿說在這期節目當中,最讓她感動的是麥家。曾經叛逆的他,如今面對叛逆的兒子,選擇了理解和寬容。
不知道如今年長的我們,是不是已經能體會父母的理解和愛……
這期《朗讀者》的主題是選擇。
選擇是一次又一次,自我重塑的過程,讓我們不斷地成長,不斷地完善。
為人父母,為人子女,有時候選擇重如泰山。
就如同面對青春期叛逆的兒子,作家麥家就是鄭重其事地在選擇。
他希望儘可能地選擇一種好的方式,幫助兒子度過屬於青春期的苦悶和孤獨。
這是他作為父親的選擇。
曾經看過麥家的小說《解密》《暗算》《風聲》……他筆下的人物,一方面有超乎常人的天賦,一方面又軟弱到不行。他的小說讀來揪心,震撼,心痛。那時的麥家也憑藉《暗算》獲得了中國最高文學獎項「茅盾文學獎」,《解密》更是被翻譯成33種語言,是全球圖書館收藏量第一的華語作品。被英國《經濟學人》評為「2014年度國際十大虛構作品」。
而他早已被推上推到世界文壇的聚光燈下和熱鬧的全球媒體語境中。所有人都以為他功成名就,但不知其背後有整整3年,1000個日夜,在陪伴兒子走過苦痛的青春期,陪他受罪,陪他成長,陪他走出刀山火海。
面對兒子遭受挫折,他看在眼裡,疼在心裡。
有人說,如果一個男人在自己的父親那裡沒有體驗到真正的父愛,那麼在孩子身上他將有機會體驗什麼是真正的父愛。一個人往往要等到自己做了父母之後,才能真正理解自己的父母,體會父母深沉的愛。
有一次,在某媒體報道上看到了麥家寫的《致父信》。信中寫道年少時期的麥家非常叛逆,因為父親的毒打,導致對父親長達幾十年的憎恨。17歲時離家,也是故意想離開,離父親更遠的地方,並且從來不給父親寫信。整整十多年,麥家寫信的抬頭只寫母親,不寫父親。每次回家會給母親買很多東西,從穿的到用的、吃的,就是給父親買一包煙、一袋糖……在35歲之前,麥家一直把父親當仇人看待。
等到他自己做了父親才真正明白父親對自己的愛。那是怎樣的追悔莫及,那一封《致父親》,字字帶著血淚與懊悔。
麥家在《朗讀者》中對兒子的愛正是如此,他是過來人,他感同身受。作為父親,兒子對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兒子給他製造的麻煩,也令他印象深刻。
但是,他能理解兒子青春期的那種孤獨、叛逆、迷茫。雖然他曾經無數次想要放棄,但是最後還是選擇了堅持,選擇了陪伴。如同,天下所有的父母,當兒女身陷苦痛,恨不得自己去代替子女受罪。
後來,我看到有一個細節,麥家說在兒子出國前,他一大早就起來,準備給兒子寫一封信。心裡的話早就想好了,他有太多話想說,他的關心,他的牽掛,他的留戀。但他又知道,孩子不能永遠留在身邊,他不覺得讓孩子始終在自己羽翼下成長的這種做法是正確的……一落筆卻是寫了2個小時。這封信和另外的2000美金生活費一起夾進了筆記本里,放進了兒子的行李箱。
△手稿圖:麥家給兒子的信
他沒有把這封信直接交給兒子。他覺得可能相隔幾萬里兒子再來看自己的這封信,也許會更加珍惜。
後來,他等著,算著。等到時機差不多,他覺得兒子應該落地到家。
他才忐忑地發了一條微信問,有沒有找到錢?
兒子說有。
隔了許久,他又小心翼翼地問,還有看到別的嗎?
麥家盯著手機,一直沒有等到兒子的回話。
過了許久,兒子給他發了兩個流淚的表情。
聽到這裡的時候,現場所有的年輕人笑了。
董卿說,這就是年輕人對付自己父母的方式。
可是,麥家卻不以為然。
他說:他的這兩個表情卻把我的眼淚逼下來了。
節目里的麥家說到兒子給他的回答,他帶著一種滿足,還有高興。
看到這裡的時候,我突然心生難過。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父母的愛變得那樣小心翼翼。
每一次交流,每一句對話,都變得笨拙。
他們怕我們煩,怕我們會生氣,怕又惹惱了我們。
年歲漸長,我們和父母,終於互換了角色。
無論他是名人,亦或是普通人。
年少的時候,父母選擇用適合的愛引導我們,
年長之後,我們卻選擇用疏遠的愛回饋父母。
有人說,曾經那樣叛逆父母的我們,如今也成了被叛逆的父母。
我覺得「叛逆」並非只是青春期的大動干戈,也是年長之後我們對父母失去的耐心,失去的關懷,失去的責任。
小時候,我們對很多事情都感興趣,我們會問一大堆稀奇古怪的問題。父母或嚴厲的阻止胡思亂想,或友善地解答問題。那個時候,父母在我們眼中是崇拜的對象。
現在,父母落後了,跟不上時代的腳步了。有一次,看到有人說:她父親年輕的時候是個施工頭,手下管著幾百號人,一聲令下,萬人聽。那個時候,她覺得父親威風極了。像極了電影中的大哥。可是,就在前幾天,父親來她的城市找她。她看到,因為事故而鋸去一條腿的父親,獨自一個人拎著60年代的皮包,在人群中不知所措的張望……
她看到,忽然覺得很心酸。因為工作一直忙,很久沒有回去看過父親。每次父親打電話來,她情緒都不太好,久而久之父親也不敢多說。
過年期間,父親曾經希望她可以幫他把微信裝起來,這樣就可以和女兒視頻。可是,在教了幾次之後,父親還是記不住該怎麼發語音,該怎麼發照片,該怎麼視頻……後來,她終於還是說,我教了這麼多次你都記不住,你自己看著辦。
這樣的語氣,可能我們每一個人都對父母說過吧。
她的父親就不敢再多問了,她想起父親的表情,像犯了錯。
如今的時代,早就不是他們熟悉的時代了。去車站買車票,去銀行取錢,去醫院看病……衣食住行,都變得越來越電子化。
父母老了,他們越來越跟不上時代,他們怕被拋棄,他們對我們的依賴越來越重,而我們對他們卻變得越來越強勢。
年少時,我們依賴父母,父母給予我們最大的愛。
年長時,父母依賴我們,我們卻不懂回贈。
但是,我相信,總有一天我們會真正懂得父母的愛。也許,人生就是這樣的一個輪轉。每一種愛,都能讓我們更完善。
麥家說曾經非常討厭自己的叛逆期,但是這個經歷也讓他明白,自己的兒子這麼叛逆,他一直沒有放棄。這讓他覺得,這是自己應該還的債,同時他也不想做那樣的父親,孩子十幾年不跟自己交流的那個父親。所以,他一直在堅持,一直在忍受,用陪伴幫助兒子一起走過那段孤獨。
聽完麥家用最真摯的聲音,讀完給兒子的那封信,我已經有些淚目。
在信中,麥家希望兒子能夠勇敢、友愛,保護好自己並能感悟美的虛實,而後「就讓風雨與你同舟,就讓荊棘陪你前行」,如此,人生才能走的更為長遠。
信中並未對兒子課業成績提出嚴苛要求,也從未干涉未來的人生規劃,有的只是父親經由半生總結出的人生經驗,以及字裡行間最笨拙又最溫暖的愛。
當有一天,你發現父母對你小心翼翼的時候,他不是怕你,而是一份沉甸甸的愛。
回複數字關鍵詞,可查看往期精彩內容
【
961
】學校縱容霸凌,就是在培養惡棍!【
960
】她是林徽因的侄女,成就卻遠超林徽因【世界華人周刊(wcweekly)
版
權所有,華哥編輯】歡迎添加華哥微信(zglgag168)
歡迎分享
轉載須知
除註明外,內容均為世界華人周刊原創
轉載請回復「轉載」查看說明
個人轉發無需授權
▼
長按二維碼 關注看更多
▼
點擊:查看
《許淵沖:世人洞識漢詩美,漢譯英法唯一人》


※女子拒絕求婚:「你家連個廁所都沒有,要我嫁給你?」愛情和麵包,到底該選誰?|原創
※諾基亞回歸:那些年瘋狂的諾基亞「神機」,你用過哪一隻?|原創
※七旬老人閑魚招租找室友,面對養老問題,北京深圳居然態度大不同
TAG:世界華人周刊 |
※現在的社會,孩子成了「父母」,父母變成「孫子」,我們都悲哀了
※幽默笑話:去女友家見父母,未來岳父說我和他以前一樣
※莫言告訴你,好的家庭,父母該如此(做父母的看過來)
※寫給前妻的一封信:「我們不再是夫妻,但永遠是孩子的父母」
※經常被父母吼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
※我們是如何榨乾父母的?
※「我父母是如何成功騙我去相親的。」
※經常被父母吼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
※父母把家裝成這樣子,我真的無語了
※那些不被父母認同的婚姻,後來都怎麼樣了?
※幽默笑話:昨天去相親了,女孩和她父母 再加我在那種尷尬
※孩子們,我不想相親!——被逼相親的那些父母
※經常被父母吼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被父母偏愛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父親寫給叛逆兒子的話:父母不能把你怎樣,但是外面的世界可以!
※父親寫給叛逆兒子的話:父母不能把你怎樣,但是外面的世界可以
※不要將父母成為我們後來的遺憾
※《父母愛情》:她為了老丁而死,但一輩子也沒得到老丁的愛
※我們活成了我們父母的樣子,卻不希望孩子活成我們的樣子
※孩子撒謊,聰明的父母,應該這樣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