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中醫抗衰老五大傳統觀點

中醫抗衰老五大傳統觀點

「生命中最確定的事情是,我們都會走向衰老;最不確定的則是,死亡將於何時降臨。」這句古老的格言體現了人類悲壯的長壽夢想。這種追求本身,一方面顯示了人類自身的氣魄與膽識,另一方面也暗示了人類的抗衰路上必然會布滿荊棘。

中醫抗衰老五大傳統觀點

一 中醫對衰老過程和本質的認識

正常衰老是一個生理過程,但衰老的生理改變和病理變化並無明確的界限。隨著衰老的進程,抗病能力減弱,為老年病的發生奠定了病理基礎。同時老年病的產生和發展,加速衰老的進程。二者互為因果,易形成惡性循環。

自組織理論對衰老過程的研究具有指導意義。自組織理論認為,人體系統是一個自組織系統,人體所發生的衰老與疾病,是其「自己運動」發生了問題。機體的老化改變,緩解而直線式的表現為臟器功能的降低,導致自組織能力的缺陷或失調,這是衰老與疾病發生之源。抗衰防病必須由此入手,才是具有本質意義的途徑。

中醫對衰老的機制的研究源遠流長。《養老奉親書》記載:「年老之人,萎瘁為常。」老年人的主要生理特點是臟腑機能萎瘁,外表體竅也表現出衰老退化徵象,臟腑組織、四肢百骸功能衰退。

中醫衰老學說包括腎虛致衰、脾胃虛弱致衰、氣滯血淤致衰等幾種學說。《素問》強調衰老與否、衰老的速度,決定於腎氣的強弱。名醫李皋則十分重視脾胃在衰老中的作用,指出「胃之一腑病,則十二經元氣皆不足也……凡有此病,雖不變易他疾,已損其天年」。

這些理論都體現了自組織理論。中醫學認為,人體是一個自組織系統,出現不平衡狀態時,人體具有自動恢復到正常的能力,即自組織能力。進入老年期後,這種自組織能力減弱,導致對各種疾病的易感性增強。各種疾病的發生髮展又進一步破壞了人體的自組織能力,加速了衰老。

近年來,由淤致衰學說日益受到重視。《素問》記載,「使道閉塞不通……以此養生則殃」。「使道」即血脈,明確指出血脈不通有礙養生長壽。

由淤致衰學說體現了耗散結構理論。人體是一種耗散結構,是在與外部環境不斷進行物質能量交換過程中保持自身穩定的系統。現代研究表明,老年人存在著血液循環和微循環障礙,呈現一種嗜血栓狀態。淤血產生後,氣血運行受阻,臟腑得不到正常濡養,氣化功能受損;同時,代謝產物不能排泄,堆積體內,毒害機體,從而形成惡性循環,加速衰老。

西醫認為衰老主要是由遺傳因素決定的,但不能確定是否在個體生命剛開始時遺傳物質就預先有程序安排,到一定時限促發衰老;或是通過遺傳轉錄錯誤,造成遺傳不穩定,引發衰老。目前西醫對衰老的學說有十餘種,但還不能用單一理論來解釋全部衰老機制。

綜上所述,中醫始終是從自組織理論的角度來認識衰老的過程和本質,並將其運用於預防衰老、延緩衰老中,從而開創出更具本質意義的方法和途徑,正所謂,正本須先固元。

中醫抗衰老五大傳統觀點

二 《黃帝內經》的養生理論和方法

《黃帝內經》薈萃先秦諸子百家養生之道,從醫學角度探討養生與長壽,創造了不少養生理論和方法,以下是其主要觀點:

自然觀

天人合一,人體要順應自然規律,才能維持正常生命活動。「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苟疾不起,是謂得道。」根據四時不同,採用春養生,夏養長,秋養收,冬養藏,以及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方法,即以自然之道,養自然之生,取得人與自然的整體統一。

意志觀

「意志者,收魂魄,適寒溫,和喜怒者也。」發揮人的意志作用結合季節特點,調養精神意志。「春三月,此謂發陳,以使志生」;「夏三月,此謂蕃秀,使志無怒」;「秋三月,此謂容平,使志安寧」;「冬三月,此謂閉藏,使志若伏若匿」。概言之,人的精神意志,春應舒暢,夏當充實,秋要安定,冬宜伏藏,從而保持「身無奇痛,萬物不失,生氣不竭,精神專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藏不受邪矣」。

動靜觀

「能動能靜,解以長生。」主張形神兼養。按四時不同,養形調神。春天「夜卧早起,廣步於庭」;夏天「夜卧早起,無厭於日」;秋天「早卧早起,與雞俱興」;冬天「早卧晚起,必待日光」。

防治觀

「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夫病已成而後葯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擾溫飽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提出了未病先防的預防思想。「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外避六淫之邪,內免精神刺激,情志變動,達到未病先防。

精氣觀

「嗜欲無窮,而憂患不止,精氣弛壞,榮澀已除,故神去之,而疾不愈也。」精氣的盛衰決定人體的生長衰老過程,又是機體抗病的源泉。因此,養生必慎房事,積精全神。

食療觀

民以食為天。提倡「飲食有節」,維護後天脾胃之源。如「飲食自倍,脾胃乃傷」,傷則化源不足,易生百病。同時諄諄告誡人們,謹慎地調和五味,切忌偏嗜。「毒藥攻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是故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則骨氣以精,謹道如法,長有天命。」

中醫抗衰老五大傳統觀點

三 名醫施今墨抗病防衰養生理論

施今墨(1881~1969年),北京四大名醫之一。1915年,孫中山在京卧病,曾應邀參加會診;1930年,出診西安,為楊虎城將軍診治,藥到病除,載譽而歸;1935年,國民黨政府頒布中醫條例,規定了考核辦法及立案手續。北京第一次考核時,施今墨、蕭龍友、孔伯華、汪逢春被舉為主考官,隨後就有了「北京四大名醫」之說。

名醫施金墨多年的實踐證明,西醫在抗病防衰養生方法上不如中醫多樣有效,並對抗病防衰老提出了自然獨到的見解。他向國家獻出了自己多年精研的防病抗衰十大驗方,其中部分驗方被製成成藥,如「高血壓速降丸」、「神經衰弱丸」、「感冒丹」、「氣管炎丸」、「健延齡膠囊」,在每年的廣交會上為國家換匯上百萬美元。施老的抗病防衰幾大理論觀點:

觀點一

通調排補治疾病心腦腎同修防衰老

通調排補治疾病是指:通要平——通經絡;調要全——調臟腑;排要暢——排毒素;補要穩——補營養。

心腦腎同修防衰老是指:養氣血、調臟腑、填精髓、固本元。

觀點二

中老年疾病的根本病因是氣虛、陰損和血淤

病因之一:源於氣虛

老年人元氣不足,臟腑功能衰退,衛氣虛弱,衛外功能低下,一旦外邪侵襲,常易引起疾病。表現為少氣懶言、神倦無力、自汗、頭暈眼花、心悸失眠、面色蒼白、腰酸耳鳴、尿頻或失禁、易感冒等五臟氣虛的癥狀。

不難看出,衰老開始於氣衰。

病因之二:起於陰損

腎陰為元陰、真陰之所在,老年人精、血、津液的衰耗主要表現在腎陰虛方面,出現陰虛不能濡養腦髓、全身各臟腑組織及陰虛生內熱的病症。臨床表現為頭暈眼花、耳鳴耳聾、腰膝酸軟、口唇皮膚乾燥、手足心熱、失眠、遺精或潮熱盜汗及內臟陰液不足等方面。

由此而論,衰老與腎陰虧損有著密切關係。

病因之三:起於血淤

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功能衰退,既不能抵禦外邪,又不能保持血脈流暢而導致體內病理產物的不斷堆積,引起疾病的發生。氣血不足和氣滯血淤與衰老和老年病的發生有著內在聯繫。

友情推薦:綠之韻膠囊是以地龍、螞蟻 等為主要原料製成的保健食品,經功能試驗證明,具有調節血脂、延緩衰老補腎的保健功能。帝凡野葡萄利口酒對人體抗衰老方面有很強的功效,建議睡前一小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岐黃智慧 的精彩文章:

好羞羞!這個動作好處原來這麼多
春天已來,夏天馬上就到,減肥速瘦秘方大公布
血稠的5個表現,看看你有嗎?
清明節氣說養生
男人補氣、女人補血的艾灸法,太實用了,您也試試吧~

TAG:岐黃智慧 |

您可能感興趣

各家觀點:「中國教育第七大謊言」之我見
藏家觀點:迷戀宋代「五大名窯、八大民窯」會誤導收藏
新研究挑戰老觀點——「姨媽」大戰卵巢癌?
大摩觀點:美股策略
國際旅遊日四·二五大橋新參觀點將於本周三開放
看牙七大錯誤觀點,三大鐵律!
觀點:美國大選是全世界的事情
觀點-皇馬遭爆冷暴露齊祖弱點 他難成戰術大師
中美海軍此領域存在著巨大差距 俄專家觀點一語中的
宮女刺殺嘉靖,四大觀點!
中醫新觀點 I 鼻炎治療不在於鼻!
蘭花莖腐病的醫治觀點
大摩觀點:人民幣與中國經濟專題
周二大盤觀點:小五浪沖頂!
從中醫觀點看:子宮肌瘤:五體質要注意!
雞血石觀點
中國東風41洲際導彈何時服役?美專家觀點罕見一致
全國高校新聞宣傳研討會觀點
新觀點:子宮液內信息素影響胎兒表觀遺傳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