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為何如此牛B?憑一場罵戰,連升八級,民族英雄,死後千古頌揚
于謙,字廷益,號節庵,漢族,明朝杭州府錢塘縣人。
古代讀書人上京趕考,大多是為了升官發財,光耀門楣,但是于謙卻不是這樣想的。他一心當官,並非為了個人利益,卻是為了能給百姓辦事實,替百姓排憂解難,讓百姓安居樂業。
宣德元年(1426年),漢王朱高煦在樂安洲的反叛。于謙跟隨宣宗朱瞻基一起,平定了叛亂。明宣宗讓于謙數落一下漢王的罪行。沒有想到,于謙不開口則已,一開口便是千古絕罵。他聲色俱厲地數落了一頓漢王的罪行,漢王被罵得抬不起頭,後背大汗淋漓,趴在地上一直發抖,嘴裡不停地自稱「萬死」。
于謙當時還只是個七品御史,宣宗皇帝對這樣一個七品芝麻官根本沒有什麼關注,但是于謙這一千古絕罵博得了宣宗皇帝的青睞。他龍顏大悅,於是命于謙巡按江西,後來,于謙在江西任上替百姓平反冤案數百起,十分受當地百姓的愛戴。
宣德五年(1430),于謙被越級提升他為兵部右侍郎,巡撫河南、山西等地。
于謙到任後,先是不動聲色地便裝暗訪民間。他走遍了所管轄的地區,訪問父老相親,仔細考察當時情況,知道哪些地方應該興辦,哪些地方應該廢止或是革新,然後立即上書,得到宣宗皇帝的讚賞。他十分關心當地民間疾苦,曾一年上書幾次,稍有水旱災情,便上報朝廷,得到百姓們的擁戴。
正統十四年(1449年)土木堡之變,明英宗被瓦剌俘獲,他力排南遷之議,堅請固守,進兵部尚書。代宗立,整飭兵備,部署要害,親自督戰,率師二十二萬,列陣北京九門外,破瓦剌之軍。加少保,總督軍務。也先挾英宗逼和,他以社稷為重,君為輕,不許。也先以無隙可乘,被迫釋放英宗。英宗既歸,仍以和議難恃,擇京軍精銳分十團營操練,又遣兵出關屯守,邊境以安。其時朝野多事,乃獨運徵調,悉合機宜,號令明審,片紙行萬里外無不惕息。


※巾幗首相第一人,無丞相之名,有丞相之實!
※我國歷史上帝王累計559位,傳說中雷擊而亡的只有他
※抗日戰場第一位殉國的師長,血性男兒揮舞大刀與鬼子血戰
※經典老照片,第二次世界大戰著名圖片!
TAG:戴氏宗親俱樂部 |
※他是一代名臣,民族英雄,為何卻落得這樣的下場?
※勇猛比肩項羽的「千古一帝」冉閔,是否配得上民族英雄稱號?
※他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偉大的民族英雄,卻被後世唾罵了一千多年
※一位民族英雄,一位愛民如子的好皇帝,為何死後被斬頭示眾?
※三國最後一位諸侯,雄踞邊陲五十載,堪稱民族英雄
※冉閔根本不是什麼民族英雄,千古一帝
※此皇帝寵幸奸臣,還殺了民族英雄,卻因死前做了件事,被後世稱頌
※這個人本是民族英雄,拯救了漢族,但卻被後世史書污衊!
※一位寧死不屈的民族英雄,一首蕩氣迴腸的千古絕唱,充盈天地之間
※少年英雄率五百士兵戰勝五十萬,其父更是民族英雄,都遭冤殺
※這些抗日戰爭時的女兵,每一個都是民族英雄,第五張讓人淚崩!
※他曾是戰場上殺敵的民族英雄,現如今他的名字卻無人知曉!
※朱元璋的口號是恢復漢人的天下,做皇帝後,怎麼沒人叫他民族英雄
※此人是民族英雄,沒有他就沒有漢族,可他卻被後世唾罵了一千多年!
※少年英雄率五百士兵戰勝五十萬敵軍,其父更是民族英雄,都遭冤殺
※他是冷兵器時代第一猛將,也是中國史上被遺忘的民族英雄!
※「武悼天王」冉閔一再被鼓吹為民族英雄,滑天下之大稽
※此民族英雄一生戰績輝煌,死後墓碑前長滿雜草,周邊全是大小便
※他當之無愧!民族英雄不是一場兩場戰役就能稱之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