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撞見未來,探尋那片未知的風景——《撞見未來》閱讀札記

撞見未來,探尋那片未知的風景——《撞見未來》閱讀札記



撞見未來,探尋那片未知的風景——《撞見未來》閱讀札記


2016年3月9日至15日,人工智慧程序「阿爾法圍棋」在五番棋比賽中以4比1的總比分擊敗李世石。(新華社/圖)


第四次工業革命已然發端。人工智慧在各個方面取得了驚人的成就,像智能終端設備這樣的弱人工智慧工具己廣泛替代人類個體智能,像人工智慧棋手「阿爾法狗」這樣的強人工智慧系統正在不斷進化和升級,而更具顛覆性的超強人工智慧似乎也呼之欲出。萬物互聯、人工智慧、基因技術等新科技將重塑人類生產、生活方式,甚至價值觀念和思維模式。人類以往的科技基本都是改造外界,是對人類勞動的改進、加強或者替代。但技術進步的量變最終會引起質變,新一輪技術革命可能要革了人類的命,人的能力、地位、價值觀將面臨劇烈衝擊。與技術進步相伴而來的,不只是舒適與歡愉,更有對技術失控的深深憂慮。興奮與焦慮在人們心中同步累積,科技「奇點」或許會在不經意間降臨。


讓人們感到心神不寧的,還不止技術飛躍所帶來的衝擊,全球政治秩序也進入了一個動蕩不安的時期。英國脫歐、難民危機、反全球化潮流、民族主義的高漲、宗教保守力量的喧囂、右翼民粹主義的興起、文化與宗教的衝突、選舉政治的衰敗以及國際經濟秩序的紊亂,所有這一切似乎都標誌著一個「裂變時刻」。二戰以來的全球秩序和國內政治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裂隙,如果沒有重大的戰略性改變,將遭受難以擺脫的困境與風險。只有改變既有的價值觀與政治機制來克服極化的分裂,才能達成新的基本共識。


人類又站在了一個新的歷史關口。從全球的大格局來看,「現代性」尚未完成,許多第三世界的國家還在落後的經濟、混亂的社會政治秩序泥潭中掙扎,發達國家和新興經濟體也存在被遺忘的角落,很多人還沒有真正品嘗過「現代社會」的滋味。「後現代性」已然鋪開,「未來性」或者「後人類性」又在加速向人類飛來。前一個過程還沒有結束,後一個過程就開始了。傳統性、現代性、後現代性、未來性就這樣擠壓在一起,形成了時空壓縮現象。人類社會不論是在時間意義上,還是在空間意義上,都出現了一個愈來愈深遠的發展鴻溝,世界呈現出越來越明顯的碎片化景象。


換言之,人類面對的問題是結構性危機,技術、經濟、社會、政治問題交錯纏繞。但所謂危機,危險中也蘊含著機遇。狂風暴雨過後,也可能是風和日麗的美好。在這場即將到來的21世紀大海嘯中,要不迷失方向,不僅需要一張實用的地圖,還要有堅實的船舵。對於未來時代,我們需要一種整體性的、更富有解釋力的認知結構和行動指南。劉廣迎先生的最新力作《撞見未來》,就是這樣一個雄心勃勃的思想探索。

《撞見未來》開篇就說,人類正在逼近一個新的「奇點」,那就是物聯網、人工智慧與生命科學等領域的集束式爆炸性擴張,以及由此帶來的人類社會既有常識與秩序的徹底顛覆。「撞見」二字,頗為生動傳神,傳遞出人類被不意間拋入一個不確定時代的興奮與期待,以及隨之而來的惴惴不安,抑或手足無措。


讀罷《撞見未來》,深感這是一部奇妙的書。說它是一本學術性著作,通篇行文又是散文式的,充滿了文學修辭甚至時新的網路語言,作者顯然不想把它寫成邏輯和數字堆砌的書。說它是一本通俗讀物,但看似雲淡風輕的論說背後,能看出來是無數個埋頭閱讀思考的日子,其思想分量是沉甸甸的,深刻的洞見隨處可覓。學術與通俗,深刻與淺白,這種混搭的風格,大約正是作者所追求的境界吧。令人欽佩的是,全書還展現了建立在知識融通基礎上的寬視野和多角度思考。學科的分化和細化固然使得人類的知識體系變得越來越深入、精緻,但其副作用是整體思考能力的衰退,這已成為現代學科體系的一大痼疾。特別是當下,學院哲學離人類最急迫的的精神問題似乎越來越遠,越來越難以對人類社會的新變化作出充分的思考和回應,而親身參與社會巨變的技術專家們又往往缺乏人文思考的自覺。《撞見未來》則衝破了知識分割所設定的思想藩籬。作者跨越科學與人文、學術與思想的鴻溝,穿梭於物理學、社會學、心理學、哲學、宗教等各領域間,將各類知識巧妙地編織到了一起,作為對人類未來進行整體性思考的資源。


《撞見未來》內容分為兩大板塊:人類的解放事業和人類的建設事業。人類的解放事業有七大支柱,那就是可再生、可替代、可虛擬、可預測、可追溯、可分享、可穿越。「七可」把人類從資源有限性、勞動必須性、生命有限性這「三座大山」的壓迫下解放出來,是塑造全新人類社會的基礎條件。人類的建設事業則涉及自我的重生、經濟的革新、政治的重構、文化的轉型、 生活的暢想、企業的未來。作者還分析了人類建設時代的機遇與挑戰,甚至暢想了對後人類時代的超人時代。全書體系十分宏大,邏輯結構非常嚴整。「七可」是人類解放的前提條件,但人類要實現真正的解放,還須完成新的建設,從而實現人類的重生。人類的解放事業部分,洋溢著濃厚的樂觀主義情緒;人類的建設事業部分,既延續了總體的樂觀,同時又在一些地方表達了深層的憂慮。


好的作品總是能夠啟發讀者的思考。沿著作者提供的路標,我們或許可以說,未來科技進步帶給人類的,究竟是自由繁榮的鮮花,還是奴役的枷鎖甚至毀滅的種子,有賴於我們人類演化出怎樣的倫理準則和社會治理體系。從採集狩獵文明,到農耕文明,到工業文明,再到信息文明,人類發展的每一個新階段,都在以加速度的形式進行。倫理與制度能否跟上技術革命的步伐,是問題的關鍵。新一輪技術革命在時間上的急劇、影響面上的廣泛、變化幅度上的強烈,使得處在歷史性變化前夜的人類,不得不開始認真思考自身的命運和前途。我們必須像追問技術革命的奇點何時到來那樣,認真追問,人類將以何種精神目標來確證自我的存在,將以何種倫理和制度來應對技術革命奇點的降臨,從而保障和促進人類族群的福祉。


隨著科技的發展,困擾人類的「生、老、病、死」問題,將被全面納入技術的解決範疇。新一輪技術革命將會重新定義人類。基因技術會讓人類遠離遺傳疾病、更健康、更長壽、更聰明。美國未來學家庫茲韋爾甚至已經預言人類將在2045年實現永生。大腦科學和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說不定能在人腦中設計一個人工智慧介面。不止容貌、形體,甚至連意識、記憶、慾望和情感都可以「自定義」。也就是說,科技將不僅存在於人體外,還將進入人體,甚至侵入大腦和思維,讓人類具備全新的物理形態和身體構造。這是對人類自然進化進程前所未有的挑戰。19世紀後半葉,尼采宣稱「上帝死了」,要重估一切價值。隨著人被技術的「殖民」、人與機器的融合,人類的至高優越感、獨一無二性就會「死了」,這帶來的價值重估,無疑將比尼采所說的更具有顛覆性。人的精神身心將陷入更嚴酷、也非常危險的境地。

存在主義哲學家薩特相信,每個個體都是獨一無二的,是「我」決定了我自己的存在本質和意義。在一個以人類為中心的世界裡,個體的「真正自我」是永恆不變的,這就是人在本體論意義上的純潔性,它在人、自然和機器之間划上了一條界限。然而隨著技術對人的身體和心理的侵蝕,這條界限開始模糊起來。人作為人的完整性和獨特性面臨危機,本體論的純潔性開始面臨消解,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價值體系也就開始崩塌。面對人的新境地,如何守護人的自由生命本質?當科技進步把一切化約為「演算法」之後,我們應該倍加珍惜「演算法」之外的空間,給個人的自由、價值、情感留有一席之地。「我將如何生活」這一問題,必須得到人類的認真對待和回答,從而在根本上建立新的自我感、新的認同感。


在倫理層面,除了個人的價值認同問題,另外一個嚴峻的挑戰是「共存」的問題。人們如何對待永生的自己、如何對待他人、如何對待超級人工智慧?美劇《西部世界》講了一個人工智慧反抗人類的故事,其精彩之處就是揭示了人工智慧自主意識的可能性。當人工智慧擁有超強的深度學習能力,並且具有自我意識時,人類面臨的挑戰可能會超乎想像。傳統的倫理準則是以人類為中心,但隨著技術的進化,人們會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一種整體論的倫理準則必須被發明出來。人類是一個複雜的生態系統中的一元,只有致力於維護大的生態系統的穩定、健康和完整,才有可能給自身帶來有尊嚴的生活、和平與繁榮。


在倫理難題之外,還有制度上的挑戰。十九和二十世紀,工業革命帶來了生產上的進步和生活上的舒適,同時也伴隨著許多可怕的事情:從狄更斯筆下的煤窯到現代的血汗工廠,從血流成河的世界大戰到炮聲隆隆的局部衝突。世界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極為慘痛的代價,才將制度列車推到相對良性的軌道上,但依然有堆積成山的問題等待人們去破解。人類的政治與社會秩序跟上時代的步伐,何其難也!


技術進步要真正給人類帶來福音,而非災難,必須要有制度上的解決方案。德國思想家馬克斯·韋伯說,現代的科層制和過度理性化將人類關進了「鐵籠」,但如何逃出「鐵籠」,韋伯並沒有給出答案。技術進步也許就是打開「鐵籠」的那把鑰匙,它要求傳統的政治與社會秩序在新的人類時代實現華麗的蛻變。但這絕非易事。等級制的世界體系、社會體系,是會用新的技術來鞏固和強化現有的結構,還是被其碾碎?一個有趣的例子是,互聯網普及初期,人們歡呼世界是平的,但現在人們發現,在全球範圍內,在互聯網空間複製福柯式的控制體系似乎變得更加容易了。階層的鴻溝是會越來越寬,甚至出現像科幻小說《北京摺疊》所描繪的不同階層之間在空間意義上的隔離,還是社會變得越來越平,最終實現所有人的平等富庶自由?技術進步與社會制度之間的衝突或許會非常持久,甚至非常暴烈。人類幸福生活的登場,不會是一團和氣,而很可能是一個充滿喧囂、爭吵乃至流血、失控的場面。


此外,民族國家的屋頂已難以消納全球化時代劇烈變革所帶來的巨大衝擊。面對技術的飛速進步,一個民族國家並不能有效地應對和解決全球意義上的問題。例如,僅憑一個國家的力量去規制人工智慧和基因工程的倫理風險,其作用是微乎其微的。日益增加的全球化系統的相互依賴,要求每一個國家,甚至每一個組織、個體都要考慮單個活動與全球問題之間的深層聯繫。除非世界能夠聯合起來作出反應和調適,否則人類就無法有效地應對面前的威脅。而現有的國際協作體系已經暴露出了脆弱無力。

事實上,技術革命的速度如今已經大大超越了政治進程。人類的普遍解放,要通過一種新的普適性秩序來實現,它必然要求價值的再造、規範的再造、制度的再造。新的體系必須以更開放民主的公共治理和基於自治的社會結構為基礎,建立在新的價值觀與制度規範之上。帝國秩序要轉向共同體秩序,等級性的支配性秩序要轉向扁平化的平等秩序,單中心的主宰性秩序要轉向多中心的網路互動秩序,從而形成以包容性發展、普遍性自由、和平式共存為核心的人類新秩序。在這個新的秩序之下,人類能夠成為擁有人之常情同時也富有共情的世界公民,政治也能真正成為凝聚人心、激發偉大事業的眾人之事。


以上所談人類未來可能面臨的倫理與制度挑戰,皆受閱讀本書啟發而起。沿著《撞見未來》所描繪的人類解放事業和建設事業路線圖,還有許許多多有意思的話題等待我們去發現。劉廣迎先生以深刻的洞察力和敏銳的筆觸,在時代的潮汐之下把握結構性的力量和趨勢,為理解人類發展大變局探尋新的認知框架和可能性。閱讀《撞見未來》,是分享作者思想的盛宴,是一趟想像力的探險之旅,有春光旖旎,也有暴風驟雨;有一馬平川,也有崇山峻岭;有歲月靜好,也有激流險灘。跟著作者的思想腳步,可以去思考和探求未來的可能、人類的命運。閱讀的過程或許有點「燒腦」,但必定不虛此行。


(圖書信息:《撞見未來》,劉廣迎著,新華出版社2017年3月出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方周末 的精彩文章:

丘吉爾夫人的提醒:暴躁的上司最惹人反感
愛因斯坦被拒稿之後
18國讀者眼裡的中國網路小說
說理需要怎樣的「善意」
如何復活孩子的好奇心

TAG:南方周末 |

您可能感興趣

《異能》以後偷情被撞見就這麼解釋
看小黃片,被我媽撞見了
「遇見你,就跟撞見鬼一樣。」
當痛風撞見海底撈,要如何是好?
我撞見美女上司一件事情,本以為要被炒魷魚,卻沒想到
覓食的蜥蜴不慎撞見鷹,剛一抬頭看,眼睛就被直接戳瞎了!
他盜墓不為了錢,只為了玩,卻撞見了不該見的!
明星撞衫不可怕,可怕的是撞見她,誰撞誰輸!未有敗績!
撞見前男友,想舊情復燃該怎麼做
有了孩子後,夫妻做羞羞的事被撞見如何回答?看看她們的答案!
遊客無意撞見蜈蚣捕殺蜥蜴,未料是易如反掌
剛買的大奔,車標不見了,還以為撞見賊,沒想到一回頭,我就哭了
他深夜跑去尋葯撞見鬼,在爺爺從外回來後,他嚇蒙了
回家路上經過事故現場,第二天撞見了不該撞見的一幕
月光下,撞見不該看的場面
老道不入蛇坑,欲救親人,尋找鬼夫,竟撞見他偷情
前男友追著求救,笑著答應,半夜撞見一幕,竟震驚不已
撞見陰兵抓魂,嚇得不敢吱聲
撞見老公與初戀在床上,他卻當了她面說我沒有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