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籍何時得到「文物待遇」?

古籍何時得到「文物待遇」?

古籍何時得到「文物待遇」?



家底不清、人才緊缺、技術陳舊、資金不足等問題,是困擾古籍保護工作的幾大痼疾。雖然文物與古籍常常被並稱,但在實際中,古籍的待遇卻遠遠無法與文物相比。

登記難搶救更難


南京圖書館館長助理、江蘇古籍保護中心主任全勤說,「摸清家底」對拯救古籍工程至關重要,一切才剛剛起步,還有很多的珍貴古籍等待重見天日。大量存在於民間的古籍尚未進行統一的普查登記,據專業人士估計,數量至少在3500萬冊到4000萬冊以上。


南京圖書館歷史文獻部編目組負責人周蓉說,南圖耗時多年才將館藏古籍一一摸清,全國古籍的普查登記工作可能要花上數十年時間,而古籍搶救的工作卻等不及了。


南京圖書館是國內第三大公共圖書館,館藏古籍有160餘萬冊,需要修復的在56萬冊以上。周蘇陽是館內古籍修復組唯一的一名正式員工。

她無奈地說:「我可能這輩子也干不完這些活了。」她說,全組共有14個人,人均需修復4萬冊以上。每冊古籍約有100多頁,而平均每人每天只能修復2頁到3頁。


文物「熱」古籍「冷」


周蓉告訴記者,「文物一直是個備受人們關注的熱點,而古籍則相對冷清得多。」


全國文物普查於1956年、1981年已經進行了兩次,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於2007年開始,正在全面進行中。而此次全國古籍普查,則是繼清乾隆年間編纂《四庫全書》以來的第一次。而且,儘管古籍,特別是善本古籍應該屬於文物,但業界始終沒有給出一個確定的評判標準。


南京博物院院長龔良說,其他的文物擺在博物館,大家一看就可以了,古籍卻由於兼具文物性和文獻性,延伸出了「為人所用」的功能。古籍天生嬌貴,和其他介質的文物相比生命更加脆弱。水漬霉染、火燒燭燃、蟲蛀鼠嚙,無一不是致命傷害,甚至流傳過程中的過度摩擦都會導致紙質纖維的絮化。

他認為,如果古籍能和文物級別保持一致,在溫度、濕度等方面的保護標準上有硬性指標,就能被更好地保護。


古籍保護需要「軟硬兼施」


為了更好地保護珍貴古籍,南京圖書館專門採購了智能密集型書架,平時書架完全閉合,由電腦24小時監控,控制開關,確保恆溫恆濕。保管員告訴記者,這樣的設備據說全國只有兩套,一套在中央電視台,另一套就在南京圖書館。


南京博物院院長龔良認為,古籍是不可再生的文物資源,毀一本少一本,因此,硬體的配置一定要捨得投入資金。就現有的修復技術水平和人員配置數量,古籍修復的速度遠趕不上其自然破損的速度,因此,利用先進的設備延緩它們的老化就顯得非常重要。


周蓉告訴記者:「由於保護手段和科技手段的匱乏,能對外借閱的古籍不多,其文獻價值往往難以得到發揮。」

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尚且如此,更多硬體不達標的收藏單位和私人收藏家狀況更差,很多地方陷入了惡性循環,關注越少,保護經費越低。 龔良說:「可以用硬指標來規範珍貴古籍的保護和修復。」他建議借鑒國家文物保護和文化遺產保護的辦法,儘早出台相應的法規、條例和人才培訓計劃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深圳微生活 的精彩文章:

歷史與記憶──從黃炎培關於「新場黨獄」的記憶說起
全國可移動文物「摸清家底」:錢幣和古籍佔比最多
建川博物館舉辦第七屆紅色收藏交流會
「采西學」:學科次第之論辯及其意義——略論晚清對西學門徑的探討(下)
在「雜書館」里感受古樸與雅緻

TAG:深圳微生活 |

您可能感興趣

古錢幣是否屬於「文物」?
抗戰時期的文物是如何內遷的?我中華近兩萬箱文物竟安然無恙
越南不希望更多的文物被走私出境,文物需要得到保護!
漁民打撈到文物上交國家應有獎勵機制,不然古代文物得不到保護!
遇見文物,遇見歷史
文物和古玩是一碼事嗎?
是文物還是淫穢物?古董商賣「春宮鏡」被拘留
到底什麼算古董?什麼是文物?
民間文物何其多?民間文物何其少?
埃及有哪些逆天的文物?
看文物 憶歷史 勿忘國恥!
清軍是如何得到天下的?從這三件文物中就能找到答案!
如果看到這些古墓文物,就算白送你,萬萬不能收下!
是否屬於文物的古幣?市場價值幾何
盜墓賊聽到狗叫聲拔腿就跑 卻掉進古墓遇到文物
收藏無罪,古玩城購物何罪之有?——延安倒賣文物案判決之後
到底是誰穿越了:那些不像古人能有的古代文物
蜀漢文物青銅「搖錢樹」是怎麼來的?
周恩來聽說這文物被毀後連說三聲「可惜」,到底是何寶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