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百丈野狐之思考

百丈野狐之思考

百丈野狐之思考

百丈野狐之思考


百丈野狐之思考



文/然妙 圖/網路


南宋無門慧開禪師撰有《禪宗無門關》一卷,其中有篇非常有名的公案叫百丈野狐。說是百丈禪師說法之時,常有一位老人前來同聽,有一次,說法結束,眾人散去,唯獨這一老人不離去。百丈禪師便問:您是什麼人?老人答說:我不是人,我是野狐,在過去迦葉佛時曾在此山修行,當是有人問我:「大修行人,還落因果嗎?」我答:「不落因果」為此墮五百世野狐之身。如今,我想以同樣的問題轉問禪師,令我脫野狐之身,問說:大修行人還落因果么?百丈禪師答:「不昧因果」。老人言下大悟,便對禪師說,我將在今夜死去,請您明日到後山將我屍體以僧人的儀軌火化。

次日午後,百丈禪師召集僧眾說,大家一起為亡僧送行。寺內僧人奇怪,寺內大眾都安好,也沒有人病,不知為誰送行?禪師帶著眾人行至後山,在山後崖下,以手杖挑出一隻野狐的屍身,用亡僧的儀軌將之火化。事後回堂,在晚間開堂說法時,將這一段野狐因緣說與眾人聽。這時,黃檗禪師在坐下參學,聽後問道:他只回答錯了一句話,便墮入野狐身,那麼,如果說的是對的,又會生什麼呢?百丈禪師答:你近前來,我與你細說。黃檗近前,卻與百丈禪師一擊掌。百丈拍手笑說:我以為只有那隻紅狐狸悟了,沒成想,這裡還有一位紅狐狸。

百丈野狐之思考


百丈野狐之思考


公案到此就結束了,剩下的有疑團也罷,沒疑團也罷,都留著讓後人自己悟,無門關,原本就是用來參話頭的。因此,以下只以個人理解說幾句:


1


佛教因果觀的重要性,不落因果與不昧因果雖然只是一字之差,但其中的含義卻大有不同。不落因果,具有否定因果之理;不昧因果,昧是暗昧、糊塗的意思。不昧就是對因果不暗昧,不糊塗,是對因果有正確的認知。大修行人,種下的業因仍需受報,比如佛陀在迦毗羅衛國亡國時頭疼三日是受報當初敲魚頭三下的業;大目健連神通第一,卻甘願被亂石砸死,他知道這是他的業。聖人在承受業力之時,心中對因果清明,不生起怨恨、惱害、悲苦之心,不再造作新業,這樣才是不昧因果。野狐說不落因果,是因為對因果之理不明,錯說佛法,因此他以身試法,落於因果之中;百丈禪師是不昧於因果,既然能對因果明了,自然就能不再沉溺於因果當中,這也是野狐聽後有悟並脫野狐身的原因所在。因迷,所以入野狐,因悟,而脫野狐。百丈禪師在最後讚歎黃檗是紅狐狸,說明黃檗也是悟了,即已是悟者,自然能深刻體察因果之理,為此,即是不昧因果。兩人擊掌而笑,即是會心一擊,會心一笑。


2


因果關係,並非如口口相傳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一報還一報」,「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等簡單、單一循環的關係。因果關聯錯綜複雜,並非一言兩語所能概括,但是,相對於「善有善報」,我更傾向「善有樂報,惡有苦報」,讀經典佛語,關於善惡的因果說,大多以「善樂,惡苦」進行說明,現實當中的因果呈現,也確實以「善有樂報,惡有苦報」來解釋更為貼切。因此,雖然不敢說「善有善報」之語是錯誤的,但「善有樂報,惡有苦報」卻是更符合佛法。

3


一字之差墮五百世野狐身,這應該是針對佛教說法、著文者的告誡。所謂「依文解字,三世佛冤」,諸多出世的妙理如果用凡情來解釋,差的可不是十萬八千那麼遠,因此,說法、著文須慎重,錯說一字,就是墮落的開始。不僅如此,現如今流行的網路語,諸如:佛說,愛一個人不一定要擁有著,但放手的幸福不一定是幸福了。又如:佛說: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換來今世的一次擦肩而過;前世五百次的擦肩而過,換來今世的一次相遇;前世五百次的相遇,換來今世的一次相識;前世五百次的相識,換來今世的一次相知;前世五百次的相知,換來今世的一次相愛。等等……一些不堪入目的俗言艷語強加在佛的口中,不知是真的美好了,還是玷污了。這樣的因果,不僅僅是創作者需要承當,轉發的,流傳的也該算上一份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象佛學圖書館 的精彩文章:

《彌陀要解》 極樂四土的清凈程度
《瑜伽師地論》五停心觀 五、入出息觀(2):1、入出息修(下)
陪路上的小和尚拜山
《彌陀要解》 無問自說,三根普攝
西北所出宋僧行靖與凈源著述殘本考

TAG:大象佛學圖書館 |

您可能感興趣

百丈野狐 佛教故事
野狐嶺之戰的勝利者、成吉思汗的第三怯薛長:木華黎
野狐嶺戰役經過
故事奇談:寡婦上墳,狼口救下一隻野狐,奇哉怪哉,野狐竟然吃素
野狐嶺之戰:蒙古帝國搶奪大金國國運之戰,五十萬金人為之陪葬
史上九大滅國級戰役,昆陽之戰堪稱奇蹟,野狐嶺之戰堪稱傳奇
民間故事:大夫心慈救野狐,危難時刻野狐救命
此老野狐精也——讀汪曾祺
民間故事:尋寶人善行救野狐竟因此逃過一劫
民間故事:野狐狸精為禍村子,為非作歹!太貪吃喝,招致殺身之禍
用亡妹配冥婚,換回個媳婦藏地窖,呼啦啦來了一群野狐報恩索命
【佛經故事】野狐
野狐深山小路跪拜單獨遊客,是本能的求救還是真有前緣
野狐嶺之戰:蒙古滅金最重要一戰,蒙古為何能贏?原來是不怕冷
道士呵斥道:老野狐敢變成人樣?吳南鶴立刻就變成狐狸,非常難看
王安石寫了一首詞,蘇軾嘆息道:「此老乃野狐精也」
男子餵食野狐狸數年,雙方建立深厚情誼,約定時間每天見面
野狐嶺決戰前夕,金軍統帥提到了一個地名,部屬的心立刻涼了半截
王安石寫了一首詞,蘇軾看後稱他「野狐精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