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時尚 > 我們懷念的不只是張國榮,還有香港電影的黃金歲月

我們懷念的不只是張國榮,還有香港電影的黃金歲月

  


  每年臨到香港國際電影節、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獎前後,「港片之死」的悲悼之聲總會如約而至。這種聲音從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即已出現,感嘆的內容大多以黃金歲月不再為要義。


  對香港電影粉絲而言,一段美好歲月的逝去誠然值得感傷悲鳴,但撫今追昔之餘認清歷史弔詭與暴力之形跡依然有其必要性。香港電影的盛衰實在與香港這座城市的盛衰同為連理。

  


  與非洲、印度等其他被殖民地區不同之處是,香港被英國殖民之前實乃一無所有。英國成為香港的統治者之後,利用維多利亞港水深港闊、四季不結冰的優勢,將香港打造成一座轉口貿易城市。經年累積,漸有成就。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為換得英國政府的承認,新中國承諾暫時不收回香港。接著朝鮮戰爭爆發,香港成為了中國大陸與外部世界溝通的唯一橋樑,藉此「良機」,由轉口貿易城市漸趨轉型為工業城市。


  

  十年文革加「六七」暴動,讓在港居民的身份意識終於定版。1970 年代後,地鐵開通、廉政公署成立、九年制義務教育實施,這一系列良性政策使得香港經濟迅速騰飛。1984 年《中英聯合聲明》簽訂,「九七」大限成為港人心結。後面的故事無需多提,盡在不言中。


  我們談論香港電影的盛衰榮辱必須在這微縮版的香港史背景中進行。


  香港電影在五六十年代的漸漸起勢,很大程度上是原來上海電影業因為時局變化的移轉所致。海外華人彼時極端需要為大眾文化重要構成的電影,邵氏、電懋、長城、鳳凰、中聯、嘉禾這些香港電影業產業的支柱公司,生產的電影大多以武俠、功夫、倫理電影為主,輻射面包括了港、澳、台、新、馬、歐美唐人街,這些電影在意識形態層面、文化層面成為想像中國的影像投射體,離散海外的華人在一次次的銀幕文化共振中被連結到了一起。



邵氏影業

  七十年代中後期,以徐克、許鞍華、方育平、譚家明為代表的海外留學人員歸港,他們通過電視台的中介進入電影業,在八十年代初開始發揮威力。


  美國電影學者大衛?波德維爾著名的香港電影研究專著《香港電影的秘密:娛樂的藝術》,討論的香港電影絕大部分屬於八、九十年代,絕非偶然。只有這個階段的香港電影才是真正有關港人的身份、情感、記憶、經驗、想像的投射,才是其在世界影壇獨樹一幟的形式風格最波瀾壯闊的一次爆發歷程。讓無數港片迷無止境緬懷的香港電影黃金歲月正是於此開端。


  美國知名詩人兼影評人 Geoffrey O"Brien 在 1992 年 9 月份的一期《紐約書評》上撰文稱,「香港正在創造這個星球上最喧囂最缺乏反省意識的電影」。這個概括大抵準確,法國電影評論圈自 1960 年代以降最重要的影評人 Serge Daney,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不喜歡香港電影。癲狂,火爆,感性,縱情,這些都是這個階段香港電影最顯見的性格特質。如果要找一位此階段最具影響力、最能代表香港大眾商業電影創作實力的導演,非徐克莫屬。



徐克

  十三歲就開始用超 8 毫米攝影機、有著頑童性格的徐克在西方電影界有「東方斯皮爾伯格」之稱,他神乎其技的蒙太奇手法則又讓部分西方影評人把他看作「不那麼哲學化的愛森斯坦」。


  香港電影黃金年代的幾大浪潮,徐克都是推動浪潮的關鍵人物。他是最早在香港電影界實踐電影特效的人物(《蝶變》)。1980年代中後期至90年代初香港電影的兩股重要浪潮,由《英雄本色》開啟的英雄片浪潮、由《倩女幽魂》開創的人鬼片浪潮,徐克本人雖然不是這兩部電影的導演,但項目的始作俑者都是他。



倩女幽魂

  推陳出新、中西交雜是徐克創作的重要特色。《英雄本色》、《倩女幽魂》直至後來的《黃飛鴻》、《新龍門客棧》,都是新瓶裝舊酒。直至合拍片年代的《龍門飛甲》、《智取威虎山》,徐克依然延續了這種風格。


  徐克酷愛在大眾商業中夾雜意識形態思辨,《刀馬旦》討論了三種不同的政治抉擇,《黃飛鴻》中充滿了民族主義、感時憂國的討論,但在嚴肅的知識分子看來,這些討論都表面化的不值一提。理性思考在徐克電影中,甚至在絕大部分香港大眾電影裡面,其實不過是階梯,是通往感官愉悅終端的階梯。作為功夫片的《黃飛鴻》最精彩的部分肯定是令人瞠目的動作奇觀。



黃飛鴻


  徐克對香港動作片最大的貢獻,是他引以為傲的支點理論。徐克讓建立在雜技、戲曲基礎上的動作朝著超越身體極限運動發展的同時,用各種道具作為支點給予了這種動作發展的合理性。《黃飛鴻》系列第一集高潮倉庫大戰的部分是最能體現徐克這種思維的段落,徐克將倉庫布置成了近似嘉年華的遊樂場空間,梯子、繩子、木棍、秤砣都成為了可以利用的動作支點。徐克代表了香港大眾電影場面調度藝術與蒙太奇的最高水準。


  徐克之外,讓對西方同行大感興趣的另外兩位香港電影人自然是吳宇森與成龍。


  吳宇森的電影魅力很大程度上源於他對戲曲歌舞技藝以及傳統舊式倫理做的形式化改造,《英雄本色》的內核是中國舊式戲曲的苦情傳統,兄弟義氣、家族親情、法律正義之間的糾結在高度浪漫暴力化的動作場景中被放大到了極致,吳宇森赴好萊塢之後成功作品寥寥,很大程度上即源於始終無法將這種傳統中國倫理情意植入西方文本中。



英雄本色


  成龍是七十年代即開始活躍於香港影界的明星,他早年的動作片還是圍繞具體的功夫招式展開,進入八十年代後,他將搏命式極限動作、精心設計的喜劇橋段以及優雅靈活的雜技般動作技巧結合在一起,創造出了獨一無二的動作喜劇。



A計劃


  西方影評人喜歡將成龍與基頓、勞拉哈代組合比較,更敏感的影評人則在成龍的動作場景中看到了一代舞王 Fred Astaire 的痕迹。今年奧斯卡終身成就獎頒給成龍是好萊塢對香港動作片作出的世界性影響力的肯定。


  涉及香港的大眾電影自然不能忘了王晶。Daney 當年批評香港電影「除了謀求暴利外,根本全無作為」,這一點用來指代王晶也許並不為過。但凡事都有例外,完全原創的《賭神》毫無懸念是王晶最誠摯最成功的一部作品。


  《賭神》代表了香港電影黃金年代雜糅各種商業電影各種類型元素的非凡能力。賭術、動作、喜劇、黑幫、暴力,各種大快人心的商業要素都被服帖的糅合到一處。這部電影有一個元素也能代表這二十年代香港電影最重要的一個特質:身份政治。影片的戲劇性魅力是源自周潤發在賭神與白痴之間大開大合的高強度反差演出。



賭神


  周潤發自然是那個世代最矚目的巨星,但最現象級的演員毫無疑問是周星馳。周星馳的喜劇魅力與無厘頭文化在香港的大行其道是特殊的時代背景所致,反威權、顛覆、解構意識是冷戰前後歲月普遍化的文化特質。一旦時過境遷,無厘頭文化凋謝自然不可避免。這也是周星馳後來轉型導演後在新世紀第一個十年有意拋棄無厘頭文化的原因。



家有喜事


  九十年代香港電影的受眾已然不是藍領工人的天下,中產觀眾漸漸興起。有著泰國華僑身份的陳可辛成為了這類電影的代言人(《新難兄難弟》、《金枝玉葉》、《麻麻帆帆》)。《甜蜜蜜》將異鄉人漂泊無助的奮鬥歷程與緣起緣滅的愛情故事黏合到了一起。張曼玉在影片中的演出了代表了九十年代亞洲女星的表演巔峰,即便放寬歷史界限,張曼玉在整個九十年代精彩絕倫的演出,戰後的亞洲女星亦大概唯有高峰秀子可與之比肩。



甜蜜蜜


  二戰的結束催生了好萊塢的黑色電影,「九七」的到來陰差陽錯的催生了銀河映像。杜琪峰在「九七」之後,用風格化的場面調度技巧、多線索交叉進行的懸疑敘事技巧、充滿高度政治化隱喻的母題敘事,創造出了非常完整成熟的銀河美學。銀河美學是對香港商業化類型電影的強勁補充。



槍火


  沒有政府基金支持的香港電影工業,並不意味著無法生產藝術電影。王家衛的橫空出世即是意外又有著合理的一面。


  王家衛當年借殼英雄片熱潮推出風格標新立異的《旺角卡門》,第二部作品《阿飛正傳》即露出真容。在蘊積了十年之後,香港電影界終於出現了一位讓西方藝術電影圈側目,繼而為之瘋狂的影人。西方影評人第一次驚訝的發現,終於有一位香港導演可以與他們大談布列松、安東尼奧尼、戈達爾、法斯賓德。



阿飛正傳


  在《阿飛正傳》中,王家衛重拾香港電影 1960、70 年代普遍化的尋親母題,用懷舊、復古、迷離的影像追憶了一段逝去的時光,時鐘、百葉窗、水影、鏡子、景框成為了他日後電影的簽名式符號。


  在《重慶森林》中王家衛用白日夢的方式製造出了1990年代最具情感能量的愛情故事,一種處於臨界狀態令人迷醉的愛情。


  在《花樣年華》中,王家衛用細密、審慎、艷麗、浮華又充滿可觸質地的影像創造出了一種絕對東方化的曖昧情愫。統合最近十年各類西方媒體關於新世紀以來最佳電影的評選活動,《穆赫蘭道》與《花樣年華》堪稱奪命雙姝。



花樣年華


  王家衛在西方電影圈的粉絲,級別也很高。塔倫蒂諾觀看《重慶森林》哭泣的無法自已,索菲亞?科波拉在 2004 年的奧斯卡頒獎舞台上點名感謝王家衛,今年奧斯卡最佳電影《月光男孩》的導演巴里·傑金斯(Barry Jenkins)是王家衛的粉絲,從該片中明確可以看出傑金斯迷戀王家衛到走火入魔的程度。


  全球頂級藝術影展戛納電影節的話事人 Gilles Jacob 在2006年影展發布會面對記者質疑王家衛擔任主席資格的非議時,直接脫口而出,「選王家衛當主席,是因為費里尼死了,伯格曼不願意來。」


  斯科塞斯生平第一次也是迄今唯一一次拿下奧斯卡最佳導演獎,獲獎作品《無間行者》(The Departed)改編自香港電影《無間道》。這是最強大的電影帝國對香港電影非凡成就的終極肯定。



無間道


  《無間道》並非作者化的電影,它是劉偉強、麥兆輝、庄文強多年努力、聯手而為的結晶之作。早年是攝影師出身的劉偉強,在九十年代創造了風靡一時的《古惑仔》系列,這是《英雄本色》開創的英雄片浪潮的最高潮。劉偉強代表了香港影人反文本的傾向,他在九十年代最成功的幾部作品,除了《古惑仔》之外還有《風雲》,都是改編自漫畫。


  悖論是,《無間道》的劇本是香港電影全面向好萊塢學習的產物。悲劇是,《無間道》是香港電影半個多世紀以來偶然生髮、默默蘊積、直至綻放到高潮後的華麗終結。《無間道》是香港影人在失去了所有海外市場四面楚歌之際的一次天鵝絕唱。


  2004年1月1日,合拍片時代正式開啟。香港電影回歸母體。


  傳奇結束。


撰文:LOOK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ELLEMEN睿士 的精彩文章:

54個張國榮,你最愛哪個?
要不要口袋?對白T恤而言,這是個很重要的問題
今天,我應當是誰?
金城武:我不神秘, 是你們好奇

TAG:ELLEMEN睿士 |

您可能感興趣

懷念驃叔,也懷念那個黃金時代的香港電影!
民國上海灘老大,不是黃金榮,不是杜月笙,而是他!
杜月笙最怕一個人,不是黃金榮,也不是王亞樵,那麼是誰呢?
黃金榮和杜月笙之間不得不說的事,倆人從未翻過臉,只因他這樣
我們的黃金都去哪了?是否真有皇帝口中說的『賞賜萬兩黃金』
孩子在這個黃金時期睡覺,不僅長的高,而且智商也高
迪拜黃金街,只有你想不到的奢華
窮得只有黃金的國家,餓得飯都吃不起,卻年產黃金60噸
真的窮的只剩下黃金了,這個國家!
他們打造出一個黃金帝國,卻無法擁有屬於自己的黃金
這個國家的人們「枕著黃金睡覺」,有錢人都來到這裡當皇上!
一個窮的只剩下黃金的國家,一個字"慘",我有幸自己是中國人
她是黃金榮的女人,給其戴綠帽時留了心眼,讓黃金榮不敢追究她
寶寶在這個黃金時期睡覺,不僅長的高,而且智商也高
周大福不僅想把黃金賣給中國大媽,更想俘獲「少女心」
中國電影性意識最開放的黃金年代,如今再也看不到了
我們只看到了黃金那金燦燦的外表,卻想不到它的來歷竟是這般坎坷
擁有黃金的人們還會想要時尚的玫瑰金么?
農村地里的「軟黃金」,千年不腐不爛中國獨有,常被老輩人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