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百歲貝聿銘:東西之間

百歲貝聿銘:東西之間

貝聿銘是一個難得的跨文化樣本——他從東方和西方兩種截然的文化土壤中汲取了精華,又遊刃有餘地在兩個世界裡穿越。

百歲貝聿銘:東西之間



點擊以上封面圖


一鍵下單新刊「百歲貝聿銘」

貝聿銘這個名字,似乎是一個超越了時代的存在。與之相聯繫的那些建築物——美國國家美術館東館40年,盧浮宮「金字塔」30年,蘇州博物館10年,都被時間證明了永恆性,甚至到2012年,還有一座摺紙狀的聖堂在日本美秀美學院落成。建築師本人,也因為這些建築而持久——4月26日,貝聿銘即將100歲。


某種意義上,建築與我們面對的一些最重要問題息息相關——權力、榮耀、壯觀、記憶、身份。一個建築師是如何通過建築來回應這些終極問題,並將它們帶到永恆的?而超越建築師身份之外,貝聿銘又是如何見證和參與這一個世紀的歷史的?

百歲貝聿銘:東西之間



貝聿銘在盧浮宮金字塔模型前


更讓我們感興趣的,是貝聿銘對東西方文化的跨越。在西方現代性的想像中,世界最基本的秩序表現為兩組二元對立:時間秩序上的古代與現代、空間秩序上的東方與西方。作為兩種既對立又互補的精神因子,東西方的二元性也蘊含了人類精神終極結合的張力——西方理性的、倫理的、實證的、應用的精神正需要東方傾向於內心生活和直覺思維的精神的補充。


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們渴望從民族和國家的藩籬之中掙脫出來,去尋求一種更豐富、更包容的世界性視野。因此,如何跨越東方和西方之間的這道「玻璃門」,更成為人類命運的重要母題。


縱觀東西文化交流史,完成這種跨越的人寥若晨星。這其中,貝聿銘是一個難得的樣本——他從截然不同的文化土壤中汲取了精華,又遊刃有餘地在兩個世界裡穿越。前輩建築師柯布西耶(Le Corbusier)式的圓形鏡框和後面那雙神采奕奕的眼睛、永遠上揚的嘴角、考究又不至於古板的西裝,風度翩翩又有分寸感的態度,都給人一種精妙的平衡感,以至於貝聿銘多年的合作夥伴亨利·考伯(Henry N. Cobb)形容他為「文化意義上的男扮女裝者」。某種意義上,貝聿銘是東方和西方、藝術和商業、陰與陽、新與舊等多重矛盾的統一體。


貝聿銘(左)參觀蘇州園林(攝於上世紀80年代,蘇州美術館 供圖)

百歲貝聿銘:東西之間


身為一個華裔美國人,貝聿銘在他的建築王國里跨文化的成就斐然:包括1964年擊敗名氣大得多的路易﹒康(Louis Kahn),被肯尼迪總統的遺孀傑奎琳選為肯尼迪圖書館的建築師,此後兩人成為至交,因為和肯尼迪同年的貝聿銘看上去是一位貴族,更是一位有改革精神的年輕紳士,正如其亡夫予世人的印象;1978年,幾乎是美國最重要的公共文化建築——國家美術館東館建成,貝聿銘以充滿激情的幾何結構有力駁斥了現代主義運動已經衰落的論調,1983年更被加冕建築界的最高獎項——普利茲克獎;1980年,法國總統密特朗出人意料地邀請貝聿銘主持盧浮宮擴建工程,他的身份也在一定程度上幫了忙——一方面,他可以帶來新世界的靈感和效率,卻不會給人招搖過市的美國人的印象;另一方面,他的中國血統彷彿給他注射了預防針,使他得以抵禦法國的排外主義。

百歲貝聿銘:東西之間



1964年12月13日,貝聿銘和傑奎琳·肯尼迪出席新聞發布會,宣布肯尼迪圖書館修建基金已達到1000萬美元


這個1989年建成的玻璃金字塔在爭議聲中成為巴黎最新的「紀念碑」,也給貝聿銘籠罩上一層無往不勝的光環;更具跨越意義的是,自1979年中美建交之後,貝聿銘就作為中美關係的橋樑性人物,被屢屢邀請重返中國設計標誌性建築,包括1982年建成的香山飯店、1982年香港中銀大廈、1985年北京中銀大廈、2006年蘇州博物館新館,還有2009年華盛頓的中國駐美國大使館,在一定意義上完成了文化尋根和重建;而1996年的日本美秀美術館,2009年的多哈伊斯蘭藝術博物館,則是在更大跨度上對人類文化精髓的探尋。

百歲貝聿銘:東西之間



蘇州博物館看起來更像一座現代園林(蘇州博物館供圖)

百歲貝聿銘:東西之間


蘇州博物館片石假山(蔡小川 攝)


貝聿銘對文化的跨越當然不只局限在建築領域。正如尼采所說,「建築是一種權力的雄辯術」,儘管不願擔任政治角色,但在貝聿銘的一生中,卻屢次站在歷史事件的台前。最有戲劇性的一幕是1979年鄧小平訪美的破冰之旅中,在肯尼迪中心的一次招待晚會上,貝聿銘在其中兩幕間擔任了報幕員;美方還特意安排鄧小平在剛建好的國家美術館東館發表演講,該館的建築師正是貝聿銘。


而在此之前的一年裡,鄧小平已經兩次邀請貝聿銘來剛剛改革開放的中國,在紫禁城周圍留下美國式的現代化印記,而他最終選擇了在西北郊的香山建一座低層飯店,並影響了故宮周邊的高度限制政策出台。可以說,在貝聿銘身上並存著兩個世界,而他也同時被兩個世界所需要。

百歲貝聿銘:東西之間


百歲貝聿銘:東西之間



香山飯店是貝聿銘探索中國現代建築語言的第一次實驗(蔡小川 攝)


某種意義上,這出於歷史的偶然。如果將貝聿銘的一生分為三個階段,那麼,第一個階段是1917到1935年,他在中國,而且是一個某種意義上無法再現的傳統中國:他出生於1917年的廣東,封建帝制剛剛分崩離析,中國正掙扎著要以還在襁褓中搖搖晃晃的現代制度取而代之。貝聿銘的父親——銀行家貝祖詒帶著全家從廣東到香港,再到上海,既是尋找避風港,也是佔領橋頭堡,要在這個東西方文化的對撞點上尋找一條現代中國路徑。相對於半西方城市的上海,相鄰的蘇州則是傳統的中國城市,中學時期的貝聿銘會在每年暑假去蘇州的祖父家,學習一整套儒家禮儀。這個階段直到1935年,貝聿銘去美國求學,兩年後,「七七事變」爆發,中國成為一個回不去的故鄉。

百歲貝聿銘:東西之間



貝氏全家福(前排左一是貝聿銘)


第二個階段在美國,從他1935年去求學,到1978年以個人名義被邀請回國,正值美國現代主義建築最盛行的時期。他拜在現代主義建築奠基人之一的格羅皮烏斯(Walter Gropius)門下,又在其漫長的職業生涯中始終如一地捍衛者現代主義,也藉此確立聲名;第三個階段從1979年中美建交、中國改革開放至今,貝聿銘遊走在中美之間,東方和西方之間,作為尋根者,也作為更廣泛意義上的文化跨越者。


可以說,貝聿銘經歷了東西兩種文化最好的時期,又恰好躲過了它們的災難期和衰退期,從兩個對立又互補的世界中汲取了精華:中國賦予他儒家的洞察力、根深蒂固的平衡感,以及紮根傳統的貴族特有的權威感;而另一方面,美國使他能夠從過去的歷史重荷中解放自己,成為現代主義流派的代言人。

百歲貝聿銘:東西之間



貝聿銘與夫人陸書華


在貝聿銘所見證的這個世紀之初,東方和西方曾爆發過相互交流和碰撞的「火柴熱」,這場文化的發酵延續至今,我們每個人都被捲入其中,不僅要擁抱文化和制度那些激動人心的轉變和多元化,而且要面對傳統的世界觀和價值觀的空前裂變和崩塌。在這個過程中,什麼要拋棄,什麼要堅守?如何在全球化環境下建立一種既包容又自我的視野?對這些問題的思考,也是我們去深入觀察貝聿銘的原因。


在這組封面故事中,我們在紐約的貝氏事務所專訪了貝聿銘的兩個兒子——同樣是建築師的貝建中和貝禮中,聽他們講述了作為建築師和父親的貝聿銘;見到了貝聿銘的幾位前助手、項目參與者和傳記作者,還原了他的成名史、他最重要作品的出爐過程;去上海和蘇州尋訪了貝聿銘和貝氏家族的生活史,並實體探訪了貝聿銘晚年在中國的作品,還原他對中國現代建築語言的思考和實踐;還採訪到了包括法國前文化部長雅克﹒朗在內的「大盧浮宮」項目參與者,解密了這一貝聿銘的轉折性作品30年來的爭議與和解;建築學者唐克揚貢獻了一篇視角獨特的評論,關於貝聿銘是如何在「守」與「變」的文化困局裡突圍的;還有蘇州美術館的「貝聿銘文獻展」報道。

百歲貝聿銘:東西之間



貝聿銘的兒子貝禮中(左)和貝建中(於楚眾 攝)


讓我們以貝聿銘對自身跨越者身份的描述來進入這組封面故事:「如果你對人類情感的歷史——那也正是建築史的本質——進行思考,你會注意到,最為碩果累累的想像力的發展總是在兩種或兩種以上相互對立的思想或情感方式碰到一起時發生。這些思想或情感方式也許紮根於彼此非常對立的文化土壤中,但如果它們真的能碰到一起……那麼,一種出人意料的含義豐富的關係就會出現。由於我生命中的對立面逐漸獲得一種互補性,我在這些方面感覺到了發展。與此相比,這些年中我在設計建築方面取得的進步就不再那麼新穎、有用、令人振奮。這好比是播種和收割,季節和情緒的循環,光和洞察力的運動,你種下的東西什麼時候可以收穫,你永遠不會搞得很清楚,收穫也許是一次性的,也許是重複進行的。你也許會忘記你種下了某種東西——一種經歷、一種觀念、與某人的關係或一種哲學、一項傳統。然後,突然間它就開花了,而且是由截然不同的環境促成的。這樣的開花現象能穿破牆壁,甚至突破整個時代。

百歲貝聿銘:東西之間



關於本期封面,有任何想說的話,請積極留言。


精選留言將有機會刊發在下期雜誌的讀者留言區

百歲貝聿銘:東西之間


就是這個位置!


本期


更多精彩


| 封面故事 |


東方與西方,權力和榮耀:百歲貝聿銘(賈冬婷)


成為貝聿銘(李菁)


「在今天這個時代,他仍然會是一名偉大的建築師」(李菁)


重返中國:另一種現代路徑(賈冬婷)


尋找貝聿銘:兩個世界的源頭(賈冬婷)


「大盧浮宮」30年,爭議與和解(張星雲)

遠與近的貝聿銘(唐克揚)


貝聿銘文獻展:在作品之外(薛芃)


| 社會 |


時事:抗議聲中,「普京模式」陷入慢性衰竭(劉怡)


熱點:瀘州中學生墜亡後的七天(劉敏)


熱點:「渾水」做空者卡森·布洛克(劉周岩 孫大衛)


| 經濟 |


市場分析:債務危機的山東樣本(謝九)


| 文化 |


人物:梁博:選秀冠軍回歸(宋詩婷)

話題:當我們談論朗誦(駁靜)


話題:《越獄》第五季能否重回巔峰?(悅涵)


藝術:馬庫斯·呂佩爾茨:打破繪畫的魔咒(薛芃)


思想:同情的害處(薛巍)


書評:人生幾何,慾望三角(維舟)


| 專欄 |


邢海洋:人工智慧下的製造業,還轉移么?


袁越:更年期之後再懷孕


張斌:舊塞爾吉奧 新塞爾吉奧


宋曉軍:特朗普要玩「先軍政治」了?

朱偉:史鐵生:有限中無限的可能性(5)


朱德庸:大家都有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聯生活周刊 的精彩文章:

給你一把打開好奇心的鑰匙
哪些人被預先寫好了訃告?
買房的人,真的需要學會謙卑嗎?
從一個作家到自由主義分子

TAG:三聯生活周刊 |

您可能感興趣

百歲貝聿銘
百歲建築大師貝聿銘:我是蘇州人!
山東菏澤曹醫志願者邢艷萍:我和百歲老革命的「緣」
聽澄邁羅驛村百歲老人「講古」 光輝歲月青春激揚沙場
94歲任西泠印社社長、百歲老人饒宗頤書法欣賞
百歲老人自稱「希特勒」,在過去70年內一直東躲西藏
為什麼百歲蘭的葉片「長命百歲」?
長命百歲,宮崎駿
零下71℃的西伯利亞小鎮,居民渴望嚴冬,百歲老人常見
夢參長老百歲晉三華誕
貝聿銘昨迎百歲大壽,兩岸三地皆有建築代表作
百歲老人村的長壽秘訣:帶孫子、喝小酒、愛和鄰居嘮嘮嗑
百歲饒宗頤巴黎出席「蓮蓮吉慶荷花書畫展」
漁民捕獲30斤百歲老甲魚,背部奇怪東西驚呆眾人
西媒:68歲老人腎臟已滿百歲 成世界最長壽移植器官
揭開江蘇四千多百歲老人的長壽基因
海派巨臂 百歲老人朱屺瞻——荷花
孟陽百歲真經:拉筋三式
加拉帕戈斯——北有千年不老松,南有百歲長命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