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宋徽宗在中國歷史上如此出名竟是因為這個人?

宋徽宗在中國歷史上如此出名竟是因為這個人?

先秦諸子,金聲玉振,儒道墨法,小說縱橫……掃描二維碼關注【諸子百家解密】,仰春秋學術,慕戰國智謀!


文 |陳雨露


導讀:本文摘選自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陳雨露先生寫的《中國是部金融史》第二部之天下之財。俗話說文如其人,各位讀者究竟能從中得到什麼啟發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雖然我是一個奧地利學派的擁躉,對凱恩斯及其理論持強烈反對意見,不過這不妨礙我們進入有趣的中國歷史,以一種不一樣的視角去解讀那段歷史。


《易經》里的凱恩斯主義


一個人的生命基本不會超過一百年,去掉天真爛漫的孩提時代、耳聾眼花的耄耋之年,能建功立業的時間不過四五十年。短短四五十年的生命,無論名垂青史或者遺臭萬年,任何人想在史書上留下一筆都是一件難度極大的事情,皇帝也不例外。

無疑,宋徽宗趙佶實現了這個目標。


趙佶在中國歷史上之所以有名,不僅僅是因為他和李師師的風流艷史,甚至不僅是因為他冠絕古今的瘦金體,更是由於徽宗朝經濟金融政策的起伏跌宕。宋徽宗長於書法,卻不擅於經濟金融,徽宗朝所有經濟政策的背後都有另一位書畫天才的影子,就是北宋末年「六賊」之首的蔡京。


蔡京,王安石門生(王安石的門生、朋友基本都被《宋史》列入奸臣傳),熙寧三年進士。神宗、哲宗兩朝,蔡京在新舊兩黨之間遊刃有餘,無論新黨、舊黨都認可他的能力,對他的人品也沒什麼惡感。蔡京是王安石的學生,王安石曾在神宗面前推薦他為自己的繼承人;如此新黨,司馬光對他的評價是:如人人都能像蔡京一樣盡心儘力,何愁天下不治?


崇寧元年(1102年)蔡京拜相可謂是眾望所歸,人們認為蔡京一旦登上相位,所作所為將讓天下人拭目,就連宋徽宗自己也這麼想(庶幾成一代之業,以詔萬世)。


徽宗朝,這位政治智慧與藝術天賦齊飛的人先後四度為相,二十年間所作所為足以名標史冊(惡名)。王安石、蔡京師徒相承,只是蔡京結局比王安石更為凄慘,不僅父子、兄弟反目成仇,自己也身敗名裂、客死街頭。《宋史》對他的評價是「卒致宗社之禍,雖譴死道路,天下猶以不正典刑為恨」。

宋徽宗在中國歷史上如此出名竟是因為這個人?



殺了你,都不解恨!


如果讓我評價蔡京,可以這樣說:此人是一個天才,不僅是書畫天才,也是一個經濟學天才、一個錯位的經濟學天才!當代,人們將凱恩斯譽為「當代經濟學之父」。在中國,這套東西古已有之,其締造者和實踐者之一就是這位臭名昭著的蔡京,據蔡京本人說,他的經濟學思想淵源來自《易經》。


《易經》中有這樣的卦辭:「豐亨,王假之;豫大有得,志大行也。」人們這樣解釋「豐、亨、豫、大」:王者在最盛之時,應當一切都崇尚盛大,不必過分憂慮財貨不豐,應當順天理而動,王德自然如日行中天般地普照天下。

根據「豐、亨、豫、大」卦辭,蔡京獨創出一套前無古人、後有凱恩斯的經濟學理論:大家只有盡量花錢,才能迅速生產財富,天下如果有一個人捨不得花錢,就會有很多人沒錢賺,如果所有人都捨不得花錢,天下人就都沒錢賺。一千年後,凱恩斯重複了蔡京的理論:經濟蕭條的時候,政府要擴大財政赤字,以國家的力量擴建工程、完善公共設施,讓人們賺到錢,這樣就能刺激經濟儘快繁榮!否則,沒人消費,生產者就賺不到錢;賺不到錢,生產者就會壓縮生產;壓縮生產,就會產生更多失業;更多人失業,就會進一步壓縮消費,然後就是經濟危機。


根據「豐、亨、豫、大」理論,蔡京提出了自己的施政綱領,看起來跟後來凱恩斯的財政擴張政策也差不多:作為皇帝,宋徽宗要第一個帶頭捨得花錢,皇室和各級官衙要修造官衙、水渠、宮室、園囿,流民有錢賺就不會是流氓、流民有飯吃也不會去無事生非,天下承府庫就會越來越充盈,此所謂「豐、亨」;皇帝宮室、百官官衙、百姓住房才會越來越寬闊,所謂「豫、大」!


如此,天下可定!


蔡京這套理論聽起來還是挺靠譜的,跟凱恩斯一樣,兩者都在闡述一個邏輯:刺激消費、拉動經濟。


然而,史實告訴我們,在「豐、亨、豫、大」指導下,北宋最終走上了亡國之路。


蔡京錯在哪兒了呢?


西方經濟學告訴我們,在沒有達到潛在的增長速度之前,政府可以加大投資、刺激消費,以促進經濟增長;西方經濟學沒告訴我們,所謂「凱恩斯主義」是有前提的:以投資刺激經濟,所有市場參與者必須身處規範的市場,有明確的交易規範、有效的法律制度,並且不能存在一個壟斷一切資源的強勢主體。


一句話:投資和消費都是對的,關鍵要看誰投資、誰消費,在什麼時候投資、又在什麼時候消費。


我們說過,經歷了熙豐變法、元祐更化、紹述之爭,北宋王朝官家豪強勢力早已長成,對資源的控制能力已經滲透到社會方方面面。所謂「豐亨豫大」是在完全缺乏契約、產權、法律約束的前提下推行投資、消費政策,從經濟理性角度考慮,封建官僚將按照權力大小分配資源:投資的是皇室、花錢的是封建官僚,而賺錢的只有官商。


於是,我們看到了一位縱情山水、畫工、書法、妓館的皇帝,還有《水滸傳》里的生辰綱、花石綱!

在《中國古代漢語詞典》中,「綱」指代成批運送的貨物,所謂「生辰綱」就是各地封建官吏借皇帝生日之際成批向宋徽宗行賄;這位藝術天才還喜歡奇石,於是又有了「花石綱」。


太湖之上曾有一塊奇石,長四百餘丈、寬兩丈,石材玲瓏剔透、宛若天成,中唐年間白居易曾親手在石上栽下一棵樹苗。四百年後,樹苗已成參天巨木,地方官居然忽發奇想,要將巨石連同大樹一起獻給宋徽宗!巨石運抵京城汴梁的時候,總計花費了八千萬緡錢,相當於一戶中產之家二百年的收入!


這只是一塊石頭,一戶中產之家二百年收入也斷送不了北宋王朝。可怕的是那些出主意的封建官僚。


從廣大北宋人民住房情況來看,富裕人家一般會住獨門獨院,院子里偶爾也會有些石頭、假山……只要這家人稍微富裕點,封建官吏就會在人家的樹上、石頭上、房梁甚至大門貼上皇家標記,表示要取走這個物件送給皇帝。


這些物件不一定很值錢,但是,封建官僚會讓主人掏出來很多錢;我看上了,就等於皇帝看上了;主人不但要貢獻出這些物件,還要負擔運往汴京的費用;更離譜的,主人要早晚向物件磕頭,像對待皇帝一樣對待這些物件,否則,就是對皇帝不敬——「大不敬」,這可是要殺頭的罪名!


誰又能天天對著自家大門或者家裡一塊破石頭磕頭呢?有門路的托關係,拆牆破屋把這些物件恭恭敬敬請走;沒門路的,為此「破家者不可勝數」。


這才是「豐、亨、豫、大」錯誤所在:天下者,人人之天下,非一二人之天下,極少數封建官僚的揮霍無度,又焉能真的通過這種投資和消費刺激經濟增長?難怪脫脫在著《宋史》時曾擲筆慨嘆:宋徽宗無一般不曉、無一般不會、更無一般不愛,諸事皆能,獨不能為君爾!


一個社會,如果作惡者得不到應有的懲罰,反而可以心安理得享受搶奪來的財富,那麼,社會馬上就會喪失財富創造機制——既然創造不能擁有財富,又有誰肯去辛苦創造呢?一旦人們以毫無節制的消費為榮,社會風氣立刻就會變壞,《宋史》這樣描述徽宗朝的社會風氣:錢是所有人都喜歡的東西,骨肉至親可以因為錢離散,公卿大夫可以為錢殞命,市井之人可以為錢鬥毆致死……


當然,宋徽宗是感受不到這些問題的,他只是知道自己的錢越來越不夠花。神、哲兩位雖然摟了很多錢,大部分都被這兩位志大才疏的帝王在西夏邊事上用光了,靠沒收幾塊破石頭是遠遠實現不了「豐、亨、豫、大」的。


那麼,錢從哪裡來呢?

答:想要錢,找蔡京!

宋徽宗在中國歷史上如此出名竟是因為這個人?



蔡京的貨幣改革


崇寧元年,蔡京剛剛為相,就拿出了第一個斂財手段——幣制改革!


神宗朝、哲宗朝是北宋鑄幣最多的年代,新黨撈錢無論如何驍勇都沒對貨幣下手,也沒有禁絕私鑄,市面上流行貨幣被稱為「小平錢」,重量在三克左右,與隋五銖類似。


崇寧元年,蔡京剛剛拜相就在陝西路鑄行「當五大錢」,意指這枚銅錢可以當做五枚小平錢用。


從當時情況來看,推行「當五大錢」確實有情可原。陝西路歷來是與西夏交兵的戰場,在這裡做生意的基本都是西夏人和北宋官府。「當五大錢」發行區域就是宋夏邊境,主要目標是去西夏收購物資。對党項人,用點貨幣手段無可厚非,況且,「當五大錢」發行量很小,偶有流通進內地即被收藏起來,並沒有出現貶值。


崇寧二年(1103年),事情就不靠譜了。


十一月,蔡京下令,仿「當五大錢」在全國範圍內鑄行「當十大錢」,並在官鑄小平錢重中加入錫(這個時代的小平錢也被稱為「加錫錢」);同時,下令全國範圍內禁止私鑄貨幣,一年之內廢黜此前所有非官方貨幣。

靠鑄大錢斂財的朝代並不鮮見,蔡京「當十大錢」的奇特之處在於,同樣一種貨幣,在不同地區卻規定了不同的標準:陝西路、河北路、河東路等朝廷控制力最強的五路,「當十大錢」當十枚小平錢使用;淮南、荊湖路等四路當五枚小平錢使用;在兩浙路等商人勢力較強的地區則只能「當三」,實際上恢復了「當十大錢」的本來價值。全國還有一個地方不允許流通當十大錢,那就是蔡京的老家!看起來,蔡京還挺照顧老鄉。


這種極其離譜的貨幣制度立刻在全國範圍內造成了貨幣混亂,所有人都不敢再賣東西,所有人都急著買東西,因為手裡的貨幣隨時可能成為一堆廢銅爛鐵。當時的筆記小說有這樣的描寫:有錢人家紛紛修葺房屋,並提前買好所有材料,沒想到工人卻要求按日結算工錢,任何人都生怕錢砸在手裡;很多買賣人直接關閉了店鋪,生怕賺到錢(留下貨物還可以接著賣,錢就不行了),大白天來到市鎮上,卻買不到一束柴薪、一斗白米……


兩年後,蔡京非常鬱悶,因為,「當十大錢」並沒有帶來多少收益,無論皇帝、官家豪強還是升斗小民,對蔡京的幣值改革都極為不滿。更讓蔡京鬱悶的是,崇寧五年(1106年)二月天空中有一顆彗星,說什麼也趕不走。


民怨沸騰,天現異象,是一定要有人出來背黑鍋的!


當月,監察御史沈疇以「當十大錢」為由上疏彈劾蔡京:朝廷鑄造當十大錢已經幾年了,不但國庫未能因此充盈,反而導致物價騰貴;靠「當十大錢」發財的只有官家豪強,這些人盜鑄,販運有數倍之益,賺到錢後就瘋狂兼并土地,現在已經是盜賊烽起,萬民嗷然;結論:必須罷免蔡京!


市場之魂


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五月,蔡京第三次出任北宋參知政事,這一次,他在相位上足足待了八年。八年間,蔡京推行了很多在當時看來匪夷所思的財經政策,終於把北宋推入萬劫不復的深淵。


可以用一個不太精準的辭彙概括蔡京的第二招斂財政策——市場化,手段則是北宋另一種紙幣,錢引。


從漢武帝起,鹽鐵專營就是皇家撈錢的不二法門,只要壟斷了生產生活的必需品,天下人都得乖乖把錢交出來。熙寧年間以來,新舊之爭幾經反覆,不知多少人為青苗法廢立打破頭,惟獨沒人對鹽鐵酒茶專營說三道四!

宋徽宗在中國歷史上如此出名竟是因為這個人?


蔡京為相的時候,北宋已經形成了相當完備的鹽、鐵、酒、茶專營制度,即「禁榷」。在古文中,「禁榷」是一個很形象的辭彙,「禁」為禁止、「榷」的本意則是獨木橋,《史記》這樣解釋禁榷:「禁他家,獨王家得為之。」


當然,從西漢《鹽鐵論》開始,賢良文學就開始不遺餘力地攻擊鹽鐵專營,認為鹽鐵專營的本質是搜刮天下黎庶錢財。不僅如此,鹽鐵專營在各個方面都非常缺乏效率,創新自是不用提及。這些人是官商,官商、官商,官在前、商在後,借替朝廷斂財之機把更多錢裝進自己的腰包,除了他們自己先富起來,天下再沒有別人能後富起來。


熙豐年間的情況有點特殊,北宋朝廷為了調動各地的斂財積極性,禁榷收入大頭歸各路、府,朝廷只是不定期按一定比例徵調各地禁榷收入。為了增加自己的收入,所有州、道、府、縣都相當認真地對外地鹽鐵酒茶等各種專營產品進行了查禁——也相當不負責任地放任、甚至鼓勵本地專營產品流入其他地區!


儘管禁榷制度非常嚴格,但由於不同地區之間存在極強的競爭,鹽鐵專營執行下來也就大打折扣,北宋王朝所謂「鹽鐵之利」主要還是靠商稅。


在蔡京看來,這實在是太愚蠢了。


蔡京能從《易經》中悟到凱恩斯主義,當然也能在鹽鐵專營實踐中進行前無古人的創新:政和二年,剛剛回到相位的蔡京就開始「大變鹽法」、「大變茶法」……所謂「大變」,核心只有一個,那就是放開鹽、鐵、酒、茶專營,將生產、運輸、銷售環節全都留給民間!即,市場化!


對,您沒看錯,就是位居北宋「六賊」之首的蔡京放棄了鹽鐵專營,就是《水滸傳》中臭名昭著的蔡京在努力推行市場化。


政和二年,蔡京下令廢黜所有官營手工業工場、鹽場、茶場、酒場,所有禁榷制度下的產品,其生產、運輸、銷售都可由民間自定,只需在中樞朝堂領取特種行業營業許可證——錢引。


蔡京恢復了范仲淹的「錢引」制度。

「錢引」為宋仁宗年間范仲淹首創,雖然也是一種壟斷式的配額制度,相比王安石的官府壟斷鹽鐵經營畢竟還是好了很多。多少年來,錢引作為官方特許憑證一直有著良好的信譽,私商獲得錢引之後就可以自行組織生產、運輸、銷售專營商品,後期錢引甚至已經成為帝國通行的紙幣。


所謂「以錢請鈔,以鈔請鹽」。


當代,有人這樣評價蔡京廢黜禁榷,說他「轉變了官府在專賣領域的職能」、「恢復了市場定價職能」、「通過向商人徵收專賣引錢實現了稅收公平」。


僅以表面形式而論,以上這三條,條條站得住腳。買到錢引後,如何生產、如何運輸、又如何定價,商人自己說了算;專賣之利被隱藏在錢引里。所以,有人對蔡京「大變鹽法」的定論是:中國古代專賣制度的根本性演變,通過市場實現了交易公平。


真的是這樣嗎?


在論述這個問題之前,我想先澄清一個問題,所謂「市場經濟」並不是今天獨有,更不是幾個發達國家的專利。人類剛走出洪荒的原始時代,我們的祖先就已經開始了物物交換,這就是最初的市場。自漢代起,我們的貨幣經濟就已經高度發展,此後歷朝歷代都有大量貨幣存在,沒有市場、沒有商品經濟,要貨幣幹嘛?


有人的地方就一定會有交易,有交易就有市場,人就是市場,市場永遠不可能被廢黜。


不過,市場有很多種,不是每一個市場都能有效配置資源,更不是每一個市場都能建立公平的財富分配機制。正如我們今天的世界,絕大多數國家都奉行市場經濟,可是,一百多個國家中,能真正通過市場促進經濟的不過也就是西方老牌發達國家、金磚四國這麼幾個。


市場經濟的關鍵,不是市鎮里有多少地攤、多少門店,也不是價格管制、實物配給,誰來生產、誰來交換、誰來定價,那些都只是市場的表象!市場之魂是建立一個人人都能遵守的規則,包括最為強勢的托拉斯,也包括市場最後的仲裁者——帝國朝堂,大家都必須臣服在市場規則之下。


市場規則其實也很簡單:等價交換,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來描述,就是交換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一定要相等!

理論上,這個規則非常簡單,簡單到是一種人所共知的常理;實際上,這個規則執行起來又幾乎不可能。只要有交易者不具備同樣的起點,那麼,就一定會有人利用自己的優勢破壞遊戲規則,使得交換不再等價。比如,在地攤上討價還價,是因為買者不知道商品的真實信息,所以,賣東西的小販試圖利用信息優勢賣一個高價。


與街邊小販相比,市場上的強者更有可能藉助自身實力不斷違反規則,反而忽悠別人遵守規則,把利益讓渡給他們。國家永遠是市場中的最強者,也是市場最後的保護神,面對市場自身永遠無法解決的問題,國家會通過種種手段限制強者,使得市場回歸本源。


如果國家反其道而行之、率先違反規則,那麼,市場就會蛻變為最犀利的財富掠奪武器,所謂「規則」也就只是強者掠奪弱者的規則。


天下之財,以商奪之,摧之無形!


在廢黜官營專賣、推行市場化的同時,蔡京又想到了一個餿主意,跟《易經》里悟出的凱恩斯主義一樣,這個餿主意也非常有當代經濟學韻味:合同場法。私商在獲得錢引的同時必須按合同場法跟官府簽訂合同,核心只有一點:承認錢引流通時限根本不確定,沒人知道何時上一期「錢引」作廢,也不能以舊換新。


過期作廢、費用自理!


自此,天下富人好像變成了童話中的灰姑娘,都穿著傳說中的水晶鞋,別看舞會上衣著光鮮,一過午夜十二點就現出原形:很多人早晨起來還是富翁,晚上睡覺時卻發現自己變成了流丐,因為自己手中的錢引作廢了。


蔡京終於創造了世界貨幣史上的一個奇蹟:在不減少貨幣儲備(鹽鐵酒茶)的情況下,通過擅自更迭紙幣斂財!


過去,老師王安石雖然搞的雞飛狗跳,好歹還培養了一大批官商、天下還有一大批富人(先姑且不論這些人的錢是否合法);現在,學生蔡京專撿有錢有勢的下手(沒錢沒勢當不了鹽鐵商),州道府縣的鹽鐵專營之利也大部分被朝廷拿走,財富開始急劇向最強勢的封建官僚集中。


這不是市場,這是一場所有人反對所有人的戰爭,天下人都隨時有可能被剝奪財富乃至生命。

中國古代史中,私人土地接連州縣的時代只有兩個,一個是東漢末年的塢堡時代,另一個就是宋徽宗時代。同時,《宋書》也這樣為我們記載了蔡京的功績:朝廷再無錢財匱乏之虞,無論是宋徽宗私庫、國庫還是戶部,錢財都多得數不勝數,不知多少錢財被流水般花了出去。


天下盡為天子私財、四方之錢盡入中都,上溢下漏,而民重困!


——宣和四年(1122年)四月,童貫(與蔡京齊名的北宋六賊之一)率軍北征,在今河北高陽徵調廂軍,由於沒錢,地方州府早就不練兵了,「軍須之用,百無一有」、「城戍守御之物,悉皆無備」……此時,距女真入侵僅剩三年。


——政和七年(1117年),宋徽宗開始建私家園林——「艮岳」,十年後,艮岳建成,方圓十里,山高林深,飛禽走獸更是應有盡有。《水滸傳》中所謂的「花石綱」就是為了建艮岳在江南搜集奇花異石,不知多少人為此傾家蕩產。


——政和七年,洶湧的黃河在河北路決口(今河北滄州一帶),這個地區一半以上的人口被洪水吞沒;次年,江淮一帶大旱,水鄉變為人間鬼蜮。方臘這樣號召麾下流民:天下之財乃人人之財,現在,官家把貧人僅有的一點粟帛都拿走揮霍了,花石綱更是讓富人都無所歸依;諸君與其眼睜睜看著妻子兒女被餓死,不若隨我仗義而起,旬日間江南可定!


靖康元年,蔡京死於發配路上,遵從本人遺囑,門人在他的墓碑上只刻了這樣一句話:「開元之末,姚宋何罪」。


蔡京,你真的以為自己無罪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宋朝那些事兒 的精彩文章:

北宋第一火炮專家竟是他!
宋朝就有自動報時儀,這是真的嗎?
《水滸傳》里最悲情的英雄居然是他?
古代的刺青,今時的紋身:那是宋代行走在的「藝術」
宋朝是如何進入盛世的?真相令人吃驚!

TAG:宋朝那些事兒 |

您可能感興趣

這些名臣將士,竟然是我國歷史上最聰明的人?
這11個人是如何影響了中國歷史的?
元朝在中國歷史上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朝代?
這些人被誤解了近百年,歷史中的他們究竟是英雄還是漢奸?
中國古代歷史上的第一個間諜竟然是個女人?!
這個美國人在百年前就說,乾隆是個應該受到歷史譴責的暴君
歷史中一代名臣劉墉,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
誰才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名將?
歷史上的周瑜是個超級完美的男人 只因為這個缺點 讓他敗給了諸葛亮
這十個人是歷史上最著名的帝王師,諸葛亮排名靠後
中國歷史上在歷代文人眼中最唯美名妓是誰?
中國古代歷史上的第一個間諜竟然是個女人!
歷史上的這七個人,竟然矇騙了國人上千年
歷史上的袁世凱是什麼樣的?是個好人還是壞人?
此國歷史上只有兩個國名都是中國冊封的,現在還在使用
廣東十大歷史名人,尤其是近代名人輩出!
日本人知道中國拍了許多抗日戰爭片?他們又是如何拍這段歷史呢?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馬背詩人」是誰?讓我們記住這個大英雄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當世最強帝國,是這樣一個被人忽視的偉大王朝
甘肅歷史上十大名人!竟多是名將與亂世梟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