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老中醫沒有四診合參,為何也甚有效?

老中醫沒有四診合參,為何也甚有效?

近世之言中醫診斷者恆以非四診結合不能言病的話論說之,粗看其言甚是有理,細研其論則甚感泛泛而不能用。

試問編著該書者,哪一個著名醫家診病是看而又看,問而又問,聞而又聞,切而又切才下斷語?才列處方?

試問哪一個名老中醫半天看三四十人次而有時間去左看右看,左問右問,左聞右聞,左切右切?不能也,不可也,不是也。

余自幼愚陋,且喜讀書,又喜學而即用,初學小試,半天只看一人而尚難下定斷語,更談不上處方用藥了。

再觀名老中醫診病之法,均不如是也,詢之患者,服藥效否?皆曰:甚效。何以故?醫者曰:善於抓特點也。

及讀《素問三部九候論》:「帝曰:何以知病之所在?岐伯曰:察九候,獨小者病,獨大者病,獨疾者病,獨遲者病,獨熱者病,獨寒者病,獨陷下者病。」

始稍有悟。及讀《景岳全書》獨論篇才真悟其理——診病之道在於取獨字,在於抓特點也。

《景岳全書脈神章》言取獨法有:一曰部位之獨,二曰臟氣之獨,三曰脈體之獨。他說:

「獨之為義,有部位之獨也,有臟氣之獨也,有脈體之獨也。部位之獨者,謂諸部無恙,惟此稍乖,乖處藏奸,此其獨也。臟氣之獨者,不得以部位為拘也,如諸見洪脈皆是心脈,諸見弦者皆是肝脈,肺之浮,脾之緩,腎之石,五臟之中各有五脈,五脈互見,乖者病,乖而強者即本臟之有餘,乖而弱者即本臟之不足,此臟氣之獨也。脈體之獨者,如經所云:獨小者病,獨大者病,獨疾者病,獨遲者病,獨熱者病,獨寒者病,獨陷下者病,此脈體之獨也。」

余讀其論仍感泛泛而難於掌握,不如取以下方法:一取色之獨特,二取脈之獨特,三取腹診之獨特,四取舌象之獨特,五取天人相應之獨特,六取相似相應之獨特,更為好用。

例如:皮炎,但若夜間奇癢者,即可診為血燥生風,治以養血活血祛風。十二指腸壅積症,但見其尺脈大者,即可診為脾腎虛寒,治以溫補脾腎。

慢性胃炎合并胃下垂,但見胃脘壓痛,即可診為寒實結滯,治以溫中導滯。高熱不退,但見其舌質紅絳無苔者,即可診為熱入營血,治以清營涼血。而不必顧及其他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

您可能感興趣

中醫看病必須四診合參
從四診合參談到脈診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