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跟很多中國人一樣,日本人也不愛日本

跟很多中國人一樣,日本人也不愛日本



跟很多中國人一樣,日本人也不愛日本



很多中年人眼中,日本人至今也沒能脫離抗日神劇中手搖太陽旗、垂涎花姑娘的小鬼子形象。他們的商人在酒店中藏有抹殺歷史的書籍,他們的政客嘗試霸佔別國領土:這個國家彷彿永遠在重複過去的錯誤,不知悔改。


無數充滿偏見的故事使我們一葉障目,不見泰山;事實上絕大多數日本人並非如此,他們對曾經舉國瘋狂的時代充滿厭惡,民族自豪感降到了歷史最低,也不再源於對天皇的效忠和對他國的踐踏。


絕不可能再做忠誠的皇民

2013年,大阪市長橋下徹發表了令人震驚的極右言論,宣稱慰安婦為戰時日本士兵帶去了慰藉,因此是非常必要的。該事件該事件很快引發了來自中國、韓國以及世界上其他國家的的抗議。



跟很多中國人一樣,日本人也不愛日本



日本維新會共同黨首、大阪市長橋下徹有關慰安婦的言論,引起台灣、韓國民眾的抗議。2015年5月17日,橋下徹的「大阪都構想」被市民投票否決,在2015年12月任期結束後退出政壇。/視覺中國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人的反應:日本國內對橋下的過激言論有相當大的反彈。《紐約時報》稱,日本的一則民調顯示,約70%的受訪者認為橋下的言論是失當的;或許是憚於民眾的壓力,很多政界人士也紛紛與他劃清界限。有一些媒體甚至據此直接宣布了橋下政治生涯的結束。


過度膨脹的國家意識與極端民族主義曾將日本帶入戰爭的泥沼,戰後的隱痛無時不在提醒日本人需戒除盲目自大的壞毛病。



跟很多中國人一樣,日本人也不愛日本



2011年3月18日,東日本大地震之後,前往岩手縣山田町漉磯地區救災的緊急消防援助隊大阪府隊之車隊。/Wikipedia


2015年,NHK對全國20歲以上的公民進行行了一次有關戰後70年的民意調查,當問到1945年後的日本是一個什麼樣的社會時,87%的受訪者認為戰後構築的是「沒有戰爭的和平社會」。

在這份調查中,日本人認為戰後影響最大的事件前五名是:東日本震災、泡沫經濟的破裂、高度經濟發展、東京奧運會和日本國憲法的公布。而日美安保條約的締結、沖繩復歸、昭和天皇去世以及自衛隊創設等與國家意識相關的事件幾乎都非常居後。



跟很多中國人一樣,日本人也不愛日本



日本沖繩戰役紀念碑前為受害者禱告的老人。/KYODO


不可否認的是,謀圖回到過去的極右勢力在日本確實擁有存在的空間,他們終日叫嚷著日本帝國復興、否認侵略歷史;但這些極端民族主義組織在日本民眾看來並不是什麼善種。


聒噪的街宣車以及他們和黑社會之間曖昧的聯繫影響到了大家的正常生活。他們對主流政治的干擾也被視為是破壞正常正常秩序的行為。這些右翼勢力曾長期阻撓日本各大工會的集會;極端組織日本皇民黨還在20世紀90年代對前首相竹下登進行過長期的騷擾。


此外,他們還以暴力威脅自由派媒體。1987年,一名極右組織成員衝進《朝日新聞》社阪神支局,射殺了記者小尻知博。1988年,《朝日新聞》報道了裕仁天皇患癌病危的消息後,一個聽不了天皇壞消息的人從窗外往他們的辦公室裡面扔進進一枚閃光彈。



跟很多中國人一樣,日本人也不愛日本



日本右翼團體「敬愛倭塾」的街宣車。/Wikipedia

很難想像,日本民眾會信任這樣的組織。


國家的歸國家,社會的歸社會


日本人為什麼能夠快速脫離戰前激進的忠君獻身思想,轉而擁向溫和的民族認同呢?這主要得益於美軍佔領時期對日本國家和社會的分離。


美國在佔領期推行民主化的基本思想是:是:日本社會和民眾是良善無知的,他們只不過是被上層的極端民族主義者誤導了而已。所以佔領期的改革常常被稱為「從天而降的革命」——民主化先要移除上層的病灶。不論是東京審判、天皇的《人間宣言》,還是解體財閥;都是將舊國家機器與日本社會的分離的努力。


戰後廢除國家神道可以說是最具代表性的將國家與社會分離的舉措之一。神道的形態致使其本身很容易淪為政治控制的工具。同中國的儒家一樣,神道鮮有西方宗教對精神世界的內省與救贖;與其說神道是一種宗教,不如稱其為一種維繫整個日本社會聯繫的一種手段。



跟很多中國人一樣,日本人也不愛日本



2014年4月6日,日本川崎,當地民眾慶祝神道生育節到來,人們抬著粉色的巨型男性生殖器模型遊行。/視覺中國


江戶時代,神道並不是一個獨立的宗教,它的地位遠遠不及佛教和儒家,僅僅是前兩者的附屬品。明治維新後,神道被政府立為國家宗教,其敘事中的天照大神成為了日本最重要的神明,而它的後裔天皇則順理成章地成為日本的最高統治者。


政治家們有意將神道國家化,將國家意志輸入神道之中。通過將神道無孔不入地滲入中小學教育、重大國家節日以及大眾媒體中,來宣揚忠君思想。除此之外,政府還用財政資助神社,建立學校來訓練神職人員。從1868年到1945年,神道成為了日本政府用來整合國家的重要手段。

二戰時期,國家主義者利用神道中論證天皇、日本人與世界的關係創造出來了「八紘一宇」、「國體」等宣揚擴張的概念,藉由神道思想為海外侵略和軍事動員提供了合法性。


1945年後,盟軍在日本簽署了「神道指令」,認為國家神道給日本軍國主義提供了溫床,要求廢除一切政府與神道的聯繫。雖然國家神道的核心——天皇並未被罷黜;但是自裕仁天皇發表《人間宣言》,宣稱自己並不是神明之後,日本人就很少盲目崇拜和服從天皇,更不用說相信恢復日本帝國的鬼話了。



跟很多中國人一樣,日本人也不愛日本



1946年裕仁天皇簽署《日本國憲法》。/Wikipedia


斬斷神道——這一日本社會的信仰,和國家政治之間的聯繫取得了不錯的成果。1988年,天皇病危的消息傳出後,日本民眾中間出現了廣泛的同情;很多聲音據此預言道,天皇的去世可能會引發民眾對其在二戰中所作所為的同情,右翼勢力有抬頭的危險。


然而事實恰恰相反。1989年裕仁去世後,民眾對他的悼念僅僅止於對裕仁個人的哀思和對昭和時代的懷念。據媒體的報道,很多人在官方悼念期結束前就很快恢復了正常生活。同樣地,他的繼任者明仁是否會掌管神道教,或者謀求更廣泛的政治權力,也鮮有人關心——因為他們知道那是不可能的。


保守陣營內訌,復興帝國只是空想


京都大學教授村松岐夫提出,日本政治是一種「有規則的多元主義「,雖然政府和官僚十分強勢並且維持著現有秩序,但反對黨和各色的利益團體同時也有相當大的影響力;如果舉國不能真對一個政策形成共識,某個黨得到再多的票數、再多的席位,也只是徒勞。


另外,保守主義者其實也從未形成堅固的陣地。在日本,同情或支持極端民族主義的勢力主要有三者:自民黨、極右翼組織以及黑社會勢力。史卓納奇認為,這三者從未形成堅固的聯盟以有效地推行極端民族主義。恰恰相反,他們經常產生不同程度的鬥爭。


跟很多中國人一樣,日本人也不愛日本



現任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同時是現任日本自民黨總裁。/Reuters


右翼組織與自民黨歷來不和,他們認為,比起意識形態,自民黨顯然更在乎的是權力。自民黨與商界親密的關係在他們眼裡也是侵蝕國家精神的元兇。


除此之外,右翼組織的理想是復興二戰前的日本帝國;而自民黨則是依靠戰後新秩序而崛起的,這種完全相左的歷史觀使兩者很難真正結盟。如果自民黨真的接受了右翼組織的願景,那真是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即使在自民黨內部也很難達成共識,自民黨內部宗派利益複雜,派閥衝突激烈。自民黨的派閥政治由來已久,1955年自民黨成立時,就存在多達11個派閥。而今天的自民黨依然延續著這種傳統,包含了清和政策研究會、平成研究會、宏池會等大大小小十餘個派閥。



跟很多中國人一樣,日本人也不愛日本



日本前首相田中角榮。/AP


自民黨歷史上影響最深遠的爭鬥便是「角福戰爭」。田中角榮和福田赳夫這場從1972年開始的鬥爭,塑造了日本近年政界分野的基本圖景。角福戰爭中爭鬥最激烈的方面之一就是對外政策。比如在與中國的關係方面,田中角榮堅持與華修好,而福田則因為與蔣介石的關係而極力反對。

這種多元利益的環境已經不同於二戰前皇權主導的日本政治,很難預料不同聲音爭論下的日本社會到底走向何方,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它不會一頭撞向帝國復興的南牆。


寬鬆世代並不愛國


日本研究學者史卓納奇(Bruce Stronach)在研究日本戰後民族主義的著作Beyond the Rising Sun中指出,日本今天依然存在很強勢的民族主義,但其和二戰時期又國家引導的、政治化的形式不同,是一種社會文化意義上的民族主義。



跟很多中國人一樣,日本人也不愛日本



2016年1月11日,日本東京,年輕女子穿著和服參加一個遊樂園參加紀念日慶祝活動。根據政府公告,1995年日本僅120萬新生兒,標誌著日本少子化時代的開始。/Reuters


這種民族主義的基礎是日本民族共有的歷史、文化與社會連繫。日本是一個高度同質化的民族國家,據日本總務省統計局統計,在日長居的外國人僅佔總人口的1.4%;除了外國移民稀少,其境內少數民族:部落民、沖繩人等也只是全國人口中極少的一部分。


另外,史卓納奇在書中發現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日本人非常喜歡打聽別人的出身,用地域來標榜各自的特點。他認為,這種現象恰好反過來證明了日本境內的地域差異正在逐漸消弭。


據統計,2015年日本的城市人口已經佔總人口數量的93.5%,高度的城市化消解了本就不多的地域差異;再加上大量的人口湧向大城市,鄉村老齡化、少子化嚴重;日本各地正不可避免地變得越來越相似。



跟很多中國人一樣,日本人也不愛日本


2012年1月15日,日本福島縣,福島第一核電站癱瘓後20公里半徑禁區內的一整條購物街都空了。/Reuters


這種基於共同文化的民族主義帶來了相當程度的自豪感。很多民調顯示,日本人近年來民族自豪感在不斷上升。


2008年,NHK的一則民調顯示,20至24歲的日本年輕人中98%為自己是一名日本人而感到自豪。這份自豪已經不是上世紀30年代時的忠君思想,而是更多地來自對自己民族身份的認同和對社會現狀的肯定。


2016年內閣府大臣官房政府廣報室出版的民意調查顯示,日本人的對國家的自豪感因素排名前三的分別是:良好的社會治安、優美的自然環境以及卓越的文化藝術。而與真正與國家相關的因素:」團結一體的國家「只排到了第12名。



跟很多中國人一樣,日本人也不愛日本



2016年,日本人國家自豪感各項因素排名。/日本內閣府大臣官房政府廣報室


雖然日本經歷了20餘年的經濟不景氣,但在這20多年中,日本由一個依賴高增長的暴發戶轉變成了一個真正成熟的發達國家。


根據NHK的民調,日本人認為,他們的社會正在醫療、社會福利、高科技以及公共秩序等方面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

東京大學教授三浦篤認為,日本的民族自豪感過去被硬實力支撐著,而現在正依賴著軟實力。這種軟實力是風行世界的日本文化:動漫、流行音樂、保存完整的古迹和傳統文化都是日本人不情願出國旅遊的原因。



跟很多中國人一樣,日本人也不愛日本



東京漫畫公司在日本千葉縣動漫展覽上的模特。/Reuters


當年輕人們因為愛而自豪的時候,當他們熱衷於cosplay、電子遊戲和偶像的時候;讓他們再次回歸戰場,高喊萬歲進行自殺衝鋒的說法簡直不足一提。


而當他們因為輕易煽動起來的憎恨而高喊愛的口號時,才真的值得警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牛人班 的精彩文章:

這些改變歷史的大發明家,也是色情業的鋪路人
他比文章還渣,四段婚姻,為小三差點逼死妻子
中國那些賺翻了的富豪,最後都移民到哪裡了?
她30岁成了清华最年轻女博导,37岁攻克半世纪不解的科学难题
她30歲成了清華最年輕女博導,37歲攻克半世紀不解的科學難題

TAG:牛人班 |

您可能感興趣

中國人和日本人相比,誰更潮一些?
日本人最不能接受中國6大美食,每一樣都是我們最愛
日本在最初不叫日本,而這個名字是中國一個女人取的
日本在最初不叫日本,而這個名字是中國一個女人給取的
日本在最初不叫日本,這個名字是中國一個女人給取的
日本人說,一個中國人兩次打敗日本陸軍,我們卻淡忘了他名字!
美國把核彈投在日本,為什麼日本人卻不恨美國人?
美國人眼中的日本人是什麼樣?
奧運唯此日本少女,中國人日本人都愛她
日本人最喜愛的中國明星 最後一個你絕對想不到
天啊,日本的鄉下竟然這麼美!怪不得國人都要去日本
都是島國,日本與英國有哪些不同?日本人看了該生氣了
日本人為什麼如此看不起中國人?
美國總統可以是黑人,那日本天皇也可以不是日本國籍
日本人是不是中國人後裔?他們到底從哪來?
日本人畫里的中國人原來長這樣
中國最恥辱的一仗,戰前所有人都說:日本不值得一提
哪位聖人最愛國,死後一千多年,仍不許其書渡日本
日本人眼中的中國是什麼樣的?
日本人眼中的中國人特徵,他們說得對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