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援非行動:中國的反殖壯舉

援非行動:中國的反殖壯舉

中國與曼德拉的淵源

援非行動:中國的反殖壯舉

曼德拉

2013年12月5日,南非首位黑人總統、「非國大」(非洲人國民大會)領袖、反抗種族主義和殖民主義的鬥士——曼德拉逝世,享年95歲。他的逝世在世界範圍內引起了極大關注,多國政要參加其追悼活動,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稱讚「曼德拉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偉大的領袖之一」。

曼德拉最主要的功績之一,就是領導南非人民結束了南非的種族隔離制度,從而終結了非洲乃至世界範圍內的殖民主義統治,正因如此,他被稱為「黑暗中的一道閃電」,受到世界所有反對殖民主義的進步人士的推崇和敬仰。曼德拉在爭取黑人平等權利的鬥爭中,曾被捕入獄達27年之久,在惡劣的環境中,他的精神支柱,除了對自身事業正義性的篤信外,更有來自中國的反殖革命思想武器。

曼德拉喜讀《孫子兵法》,還從中國革命的成功中學到了寶貴的經驗。在自傳《漫漫自由路》和《與自己對話》中,曼德拉多次提及與中國的淵源。他說:從斯諾的《西行漫記》中,我看到了毛澤東的決心和非傳統的戰略促成他的成功。」並評價「中國革命是一部巨作,真正的巨作,如果你能了解他們抗爭的方式,你會相信那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是一個奇蹟」。這些來自中國的革命經驗幫助曼德拉組織成立了反種族隔離軍事組織「民族之矛」,並堅定了他們取得與殖民當局鬥爭勝利的信念。

除了思想上的指導,新中國還向「非國大」提供了一切需要的援助,其中就包括以培訓軍事幹部為主要形式的軍事援助。1953年,曼德拉派人前來中國尋求支持,中國政府熱情接待,安排「民族之矛」的一些高級成員來華接受軍事訓練。南非國防部Sigudu少將曾說:「中國在南非解放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應當值得慶祝,因為兩國之間的軍事關係可以追溯到殖民時代。如果不是中國向『非國大』的幹部提供軍事培訓,以及在非洲其他解放運動中所作出的貢獻,這片大陸將經歷更多的時間才能獲得自由。」

舉世公認,中國對南非及非洲反抗殖民主義壓迫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為世界反殖鬥爭和民族解放事業作出了彪炳史冊的貢獻。

援助非洲的背景和原因

非洲是一片美麗而富饒的土地,當地人民善良而淳樸。歷史上,非洲的大部分地區因環境閉塞而發展緩慢,當歐洲列國進入資本主義階段時,非洲中南部還處於由許多部落統治的原始社會。歐洲列強對非洲的礦產和人力資源垂涎欲滴,早在15世紀末地理大發現時期,就在非洲建立了一系列殖民地,並從事骯髒的奴隸貿易,擄掠非洲人到美洲等地為奴,為非洲人民帶來了空前的災難。至1884年柏林會議時,非洲大陸絕大部分地區已被英、法、德、意、比、荷等國瓜分完畢。殖民者在非洲瘋狂掠奪資源,把當地人民視若奴僕,進行殘暴的統治和壓迫。同時,非洲人民的反抗鬥爭也一直沒有停止,如蘇丹「馬赫迪起義」、南非「祖魯戰爭」等,但都遭到鎮壓。

經過兩次世界大戰,歐洲殖民國家的實力受到很大消耗,對殖民地的統治能力下降,更重要的是共產主義等進步思想廣泛傳播,各被壓迫民族的民族意識逐漸覺醒。到20世紀50年代,世界範圍內,反抗殖民統治的高潮再起,各殖民地紛紛爭取獨立。剛成立不久的新中國,對亞非拉受壓迫民族提供了各方面的支援,而這主要是出於履行道義和保障自身安全的雙重考慮。

眾所周知,中國在國際關係上,自古就講求道義,主張「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新中國成立後,在外交上提出和遵循「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主張世界各國各民族平等互利,這便自然使我們站在反對一切壓迫的立場上,將援助亞非拉人民作為自己的國際責任、國際義務。同時,中國在遭受殖民者壓迫上,與亞非拉地區有著相似的經歷,儘管舊中國名義上保持著獨立,但列強利用武力霸佔租界,踐踏中國主權,干涉中國內政,掠奪中國經濟,屈辱的經歷使中國人民與廣大殖民地人民感同身受,對殖民主義有著刻骨的仇恨,從而對殖民統治的存在不可能袖手旁觀。

另一方面,積極反對殖民主義是新中國生存和獲得較好國際環境的必要條件。新中國成立後,出於維護民族獨立和保護自身正當權益的考慮,剝奪了列強在中國的一切特權,殖民主義者不甘心失去奴役中國人民的權力;加上新中國的建立和發展對亞非拉被壓迫人民產生了極大的鼓舞作用,令帝國主義分子又怕又恨,於是採取種種敵對行為,妄圖顛覆人民政權。面對嚴峻的國際環境,出於鞏固自身安全和維護世界和平的考慮,新中國必然要採取支援反殖鬥爭的舉措,以加強民族國家陣營的力量。

況且,新中國的這種舉措並非沒有類似先例,最明顯的就是獨立後的美國,致力於將英法西殖民勢力從北美逐出,以防止殖民者捲土重來,如1812年的「第二次獨立戰爭」便帶有濃厚的反抗殖民主義色彩;南美洲的玻利瓦爾、聖馬丁等人也以將殖民者逐出整個拉丁美洲為最終目的,而未將反殖鬥爭局限於一國之內。這是因為殖民主義具有世界性,反殖民主義也具有世界性,只有將整個殖民體系推翻,新生的民族國家才能真正保證獨立的地位。從這個角度考慮,就會明白新中國援助包括非洲在內的亞非拉人民不僅順理成章、合情合理,而且十分必要。

對非洲的軍事援助

1952年7月22日,埃及發生了以加麥爾·阿卜杜勒·納賽爾為首的「自由軍官組織」領導的起義,推翻了法魯克王朝,並於1953年成立埃及共和國。埃及共和國於1956年7月宣布將被英法霸佔87年的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得到世界大多數國家的理解和支持。

英法殖民者惱羞成怒,聯合以色列於當年10月29日發動了入侵埃及的「第二次中東戰爭」。戰爭中,埃及軍隊面對佔優勢的敵軍,損失很大。11月7日,埃及大使向中國國防部請求軍事援助。國防部部長彭德懷就這一問題向毛澤東並中央請示,毛澤東說:「只要埃及需要的、我國有的東西,我們都可以並願意援助。」11月10日,我國無償援助埃及2000萬瑞士法郎,有力支援了埃及人民的反抗殖民主義鬥爭,是為中國第一次對非洲國家的援助。之後我國不僅繼續提供給埃及大批軍事物資,還派遣了工程技術人員對埃及進行經濟援助,對埃及民族政權的鞏固和發展作出了很大貢獻。

1954年,北非的阿爾及利亞也爆發了反抗法國殖民統治的「11·1起義」,法國投入50多萬軍隊進行鎮壓。為了支援阿爾及利亞人民,中國於1958年9月與阿爾及利亞臨時政府建交,成為繼一些阿拉伯國家之後第一個承認阿政府的國家。此後5年間,中國提供給阿爾及利亞價值7000萬人民幣的物資、軍火(包括各式槍支15萬支及一些火炮)和現匯等援助,幫助阿爾及利亞人民最終於1962年取得反殖鬥爭的勝利。

阿臨時政府負責人多次感謝中國沒有任何政治條件的援助,「在革命鬥爭的歲月里,阿爾及利亞戰士用的槍炮、蓋的毛毯、穿的衣服是中國送的。」阿爾及利亞總統布特弗利卡曾明確地說,「阿爾及利亞的解放要歸功於中國人民及其領導人,特別是毛澤東的影響。」周恩來稱那個時期的中阿關係是「患難之交」。需要指出的,中國「不怕戴高樂生氣」,堅決支持阿爾及利亞,直到阿爾及利亞獨立之後,中法才建立外交關係。對此,阿爾及利亞人民銘記於心,2012年阿爾及利亞獨立50周年時,向已辭世36年的毛澤東和周恩來授予「阿爾及利亞獨立貢獻獎」。

新中國援助埃及、阿爾及利亞即是為了給氣焰囂張的殖民者以迎頭痛擊,讓他們明白對亞非拉人民予取予奪的時代已經過去,更是世界性反抗殖民主義的互相配合。在埃及、阿爾及利亞反抗英法殖民統治前後,中國支援越南於1954年3-5月發起奠邊府戰役,殲滅法國殖民軍1.6萬,結束了法國在亞洲的殖民統治,鼓舞了法國在非洲殖民地人民反抗殖民者的決心,動搖了法國的殖民統治,而埃及、阿爾及利亞等國的鬥爭也牽制了殖民者的力量,對中國保持長期和平也很有好處。毛澤東就曾指出:「亞洲、非洲、拉丁美洲人民的廣大的反殖民主義、反帝國主義的鬥爭也幫助了我們。這就分散了敵人的力量,使我們身上的壓力減輕了。」

1964年-1978年,中國援助坦尚尼亞一定數量的武器彈藥,並援建海軍基地一處、飛機場一座,各類軍用器材870套,使之成為東南非洲獨立運動的基地。

技術援助

剛獨立的非洲各國大多發展水平不高,經濟社會面臨著眾多難題,為了幫助新生國家渡過難關,避免被殖民者顛覆或從經濟上控制,新中國在軍事援助外,還給予他們經濟技術援助。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中國援建的「坦贊鐵路」項目。

坦贊鐵路的構想早在20世紀初就已產生,但一直未能成為現實。1964年10月,處於中南非洲內陸的尚比亞宣布獨立,但其南邊的辛巴威(時稱羅德西亞)、東邊的莫三比克、西邊的安哥拉等國仍處於殖民者或種族主義者的統治之下,而尚比亞原有的運輸銅礦的通道都必須經過以上三國,至此被卡住了脖子,只能選擇通過已經獨立的坦尚尼亞的出海口來運出銅礦,這便要求修建坦贊鐵路。

坦、贊兩國開始曾尋求西方的幫助,但因政治因素而被拒絕,求助於聯合國和蘇聯也未能如願,遂轉而求助於中國。中國駐坦尚尼亞大使何英將此事上報周恩來,初步獲得肯定。1965年7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對坦尚尼亞政府和尚比亞政府提供不附帶條件的援助,總額分別達到7500萬英鎊和15,000萬英鎊,以修建該鐵路。1967年6月23日下午,周恩來與尚比亞總統卡翁達舉行了會談,雙方初步交換了意見。1967年9月6日,三國在北京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政府、尚比亞共和國政府關於修建坦尚尼亞一尚比亞鐵路的協定》。中國承諾修建該鐵路,並提供30年還款期限的無息貸款。

工程勘察於1968年5月在坦尚尼亞境內開始,1970年10月26日在坦尚尼亞境內開工建設。工程中中國先後派遣工程人員5.6萬人次,投入物資機械83萬噸。1975年6月7日全線通車,1976年7月14日正式移交坦贊鐵路局運營管理。中方共有66人在鐵路修建過程中獻出了生命。

坦贊鐵路修通後,成為把坦贊兩國聯結在一起的一條主要交通幹線,為尚比亞出口提供了一條新的、可靠的出海通道,打破了當時南非種族主義政權的封鎖,保證了尚比亞的主要收入來源。同時,這條鐵路也為支援南部非洲的民族解放鬥爭發揮了積極作用。坦尚尼亞前總統尼雷爾高度評價說:中國援建坦贊鐵路是「對非洲人民的偉大貢獻」,「歷史上外國人在非洲修建鐵路,都是為掠奪非洲的財富,而中國人相反,是為了幫助我們發展民族經濟。」坦贊兩國人民乃至整個非洲把坦贊鐵路譽之為「自由之路」「南南合作的典範」。

此外,我國還向衣索比亞、幾內亞、迦納、馬里、索馬利亞等眾多非洲國家提供了經濟技術援助,援建成套設備項目,並派出多支援外醫療隊。

對非援助的影響與意義

中國對非洲的援助範圍很廣,力度很大,成效顯著,影響深遠。對於中國「勒緊褲腰帶」的無私援助,非洲人民真心感激,中國援外人員與非洲兄弟同甘共苦、無私奉獻,有的甚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在非洲老百姓心中刻下對中國人的良好印象。直到今天,這仍然是我們在非洲的一筆無形資產。

但是,今天有一些人依然認識不到援非的重要意義和作用,認為中國在自身還很貧窮、困難的時候,對外大規模援助是圖「虛名」,給自己添包袱;甚至有人認為對外援助只是為了滿足個別領導人爭當「世界革命領袖」的成就感,成果有限,虛費國力。另外,在今天中國加大對非洲援助、投資規模,中非合作深化發展的情況下,一些西方國家帶著酸意,稱中國援非等行為是在搞「新殖民主義」。種種誤解,甚至是蓄意抹黑,不一而足。

誠然,如果僅從履行道義責任考慮,中國對非援助的規模確實過大。但是,中國援非與國家的根本利益更是高度一致的。

首先,如前所述,非洲人民對殖民主義者的反抗也是對中國的支援,減輕了我國當時所面臨的國際壓力。

其次,非洲在中國外交格局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是我國運籌外交全局、實現和平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助力。例如,1971年在通過恢復新中國在聯合國席位的「兩阿提案」,以及挫敗西方人權反華提案中,都離不開非洲國家對我國的支持。

第三,在經濟上,中國援助非洲的長期成果是豐厚的。非洲豐富的礦產和資源對於中國的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中國已成為非洲第一大進口商品來源國,若無中非傳統友誼造就的中非友好關係,這一切是不可想像的;高質量的援非工程對於中國建造是一個響亮的宣傳,為我國成為世界最大的建造承包商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無償的軍事援助為中國武器之後的有償出口非洲埋下了伏筆,為中國武器出口開闢了巨大的市場。

最後,中國對非援助從來不附加任何條件,不干涉受援國內政,援助中注重基礎設施的建設和提高受援國的持續發展能力,與非洲發展經貿關係堅持互利雙贏,得到受援國人民的高度讚賞和信任。所謂搞「新殖民主義」不過是西方面對在非洲影響力下降的局面下,受其殖民思維慣性影響,對中國產生的偏見和毫無根據的指責。

中國與非洲各國友好關係的長期保持,正是中國遵循國際道義,順應世界潮流,堅持和平共處原則,真誠援助被殖民主義壓迫的非洲人民的結果。在中國國力更加強大的今天,只要從戰略高度和長遠眼光考慮,在雙方自願互利的原則下,加大對非洲的援助幫扶,對於中非雙方仍然都是有利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史精華 的精彩文章:

揭秘七七事變後的南苑之戰
澳門回歸背後的交鋒
我眼中的歷史巨人毛主席
轟動上海灘的「花國名妓」謀殺案
毛主席:戰火硝煙中的詩人

TAG:文史精華 |

您可能感興趣

中國開國將軍中第一個「下不為例」,罕見一幕驚人壯舉感動國人
美十個國家齊齊動手 中國走捷徑完成壯舉
動物界的七大遷徙壯舉,讓人驚嘆生命的奇蹟
拉近衛星:美俄感嘆中國成第二個完成此壯舉的國家
和他們的「壯舉」比起來,俄航飛行員弱爆了
揭秘崖山之戰:十萬人投海殉國的悲烈壯舉
獨家武器平台、唯一關鍵技術,中國突破壯舉成常態,習慣就信了
史上最牛中國老爸:穿越52國 開車送女兒去美國上大學 壯舉驚動美國校方!
揭秘崖山之戰:十萬人投海殉國的悲烈壯舉!
中國無人機最大壯舉曝光:連追這國航母三天毫髮無損
中華歷史上的壯舉,明朝的航海之旅,鄭和七下西洋,傳播中華文化。
美國暖心老爸改造後院對抗癌症,創意壯舉感動網友
不應被遺忘的壯舉:「陽光動力」2號環球飛行
劉國梁賽前說了這句話,國乒眾愛徒紛紛開掛,團滅日本再現壯舉!
秦始皇做了一件事,堪稱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壯舉!
標準顛覆所有理念,權威媒體曝光中國六代機,又將完成第一壯舉?
再獲壯舉,裝備強國主動合作,歐洲心酸準備實施技術封鎖應對
航天壯舉震撼西方,媒體頻頻聚焦中國航天「新名片」、海上測控「新王牌」
中國海上又有新的壯舉,超大巨獸將浮出水面,美軍徹底心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