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談佛教與中國雕刻發展

談佛教與中國雕刻發展

談佛教與中國雕刻發展



談佛教與中國雕刻發展

中國雕刻,在未受佛教藝術影響以前,已經有長期的歷史,在殷周時代,就以民族獨創的風格,達到很高的成就。殷墟發掘出來的白色大理石鳥獸雕刻,通體有花紋圖案,勻稱典麗在世界史前藝術中,獨具特色。到周代,仍繼承著殷代的藝術,不斷發展。周代的玉雕,非常精美,如浚縣古墓出土和洛陽金村古墓出土的遺物,除雕玉的本身,有很高的藝術技巧外,還使用黃金和綠松石(西名土爾其玉)的鑲嵌藝術,在世界各大博物館中,展放異彩,得到很高的讚美。不過談以前的雕刻現在發現的,大率都是小型雕刻,無巨大的作品。到漢代才有大型雕刻發現。


西漢時霍去病墓前的馬踏匈奴象,以及豬、牛等石刻,作風雄偉樸質,代表著前漢時代帝國威力的強大。到後漢時,近似繪畫的淺浮雕非常盛行,普及于山東、河南南陽、四川等地。如山東嘉祥縣武氏祠的繪象,可為這一類的代表,但多是平面的,立體圓雕卻不多見。僅有嘉祥武氏祠的獅子,雅安高頤闕的翼獸等少數而已。到漢以後,南北朝時代,受了佛教的影響,給中國的雕則藝術,一種非常有力的新的刺激,中國的雕刻,逐漸轉入一個新的階段。


首先我們從石窟的雕塑藝術說起:鑿窟造象,是印度各宗教共有的習俗。如婆羅門教、佛教、耆那教、印度教等,都有此種建造的遺物。阿旃陀和愛樓拉是其最著名的洞窟。自佛教東漸,此種藝術,也隨之東來。在佛教東來的通路上,經過新疆維族自治區時,遺留有古代龜茲、高昌等洞窟的造象,經過甘肅河西走廊時,遺留有敦煌千佛洞、安西榆林窟、永靖炳靈寺、天水麥積山等石窟造象;再東進而有山西大同雲岡、河南洛陽龍門、山西太原天龍山、河北磁州響堂山、河南鞏縣石窟寺、山東雲門山、遼寧義縣萬佛堂等大小石窟造象蔚為盛覌。在江南的有棲霞山石窟造象,在四川的有廣元窟、大足石窟,以及巴中,通江等地石窟造象,分布旣廣,數目亦多,不能盡舉。從北魏到隋唐時期,中國的雕塑藝術,在佛教方面,創造了很多偉大的工程,以上所記的各石窟,大率是這一時期所留下的成績。其他全國各廟宇中的金銅、石刻、水雕、夾紵乾漆造象,還不計其數。佛教對於中國的雕塑藝術,無疑的起了很大的影響。


當佛教初來中國時,佛象就曾同時迎來:晉袁宏後漢記說:初明帝夢見金人,長大頂有日月光,以問群臣,或曰:西方有神,其名曰佛,陛下所夢,得無是乎。於是遣使天竺,問其道術,而圖其形象焉。後漢書所記,大致與此相同。又佛祖統紀中也有這樣的記載,並說:「蔡愔等於中天竺大月氏國遇迦葉摩騰、竺法蘭,得佛象、梵本經六十萬言,載以白馬,達洛陽。」蔡愔於明帝永平初遣赴大月氏,至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一說永平九年),偕沙門迦葉摩騰,竺法蘭東還洛陽,當時以白馬馱經,及白氈裹釋迦立象,因在洛陽城西雍關外,建立白馬寺,並在寺中壁上作千乘萬騎三匝繞塔圖,從這些記載上,可以知道當時的佛教經象是同時來中國的。中國的佛教雕刻,大槪就以之為最初的造象範本。

今傳最早的佛象雕刻,有三國吳時的遺物,這是佛教在中國南部傳播的結果。到南北朝時,中國南部與北部,佛教藝術,都發展得盛極一時。早期擅長佛象的藝術家,有東吳的曹不興、東晉的顧愷之、梁代的張僧繇、北齊的曹仲達等人,到唐代有吳道子,最為著名。曹不興善作佛畫,據說三國時代有天竺的僧人康僧會,到吳國傳播佛教,得到孫權的信仰,為立建初寺於建業,吳興人曹不興受康僧會帶來的佛畫影響,遂為中國佛畫家早期最有名的一人,康僧會是康國人,即中亞細亞的撒馬爾幹人,可見中國的佛畫一開始是從西域傳來的樣本學習的,畫象是如此,雕象的開始情況,大槪也是如此。這其間中國的藝術家們,經過長期的精心研究,逐漸創立了自己的式樣,張僧繇和曹仲達就創立了張家樣與曹家樣,有各自的特殊風格。


中國早期的佛教雕塑,從北魏時代,遺存有不少寶貴的作品,在敦煌雲岡炳靈寺等處的現存造象上,可以看出它的藝術風格的演進。在初期,我們從事造象的藝人們,大槪直接從印度傳來的圖象取法,例如雲岡的石佛洞,現存四十餘洞,把它區分為東中西三部分,其中東部三洞,中部十洞,西部九洞,比較重要。西部的所謂曇曜五洞,即編號第十六至二十的各洞。佛象最大,莊嚴巍峨,高達數丈,在東方佛教造象中,這是無可倫比的奇蹟。造象的作風,與印度犍陀羅藝術及其後的笈多藝術,均有相似之點,又均不全似,這是印度藝術傳入我國,有了新的融和之故,壁上的賢劫小佛,面容多作犍陀羅式。中部第一第二兩洞壁上,象一條連環畫的帶子,刻有佛傳故事九圖,接承犍陀羅的作風,為西部各洞所無。第三為六美人洞,前壁上層六美人,坐幃幕中,婉麗肥碩,也是犍陀羅式的姿態。中部藻井上的飛天,肥短如小兒,在印度鹿野苑笈多時代的雕象,佛背光上有肥而短的飛天,正與此相似,可以說兩者的藝術作風,有其共同之點。雲岡西部各小洞的晚期作品,飛天削肩瘦長,衣帶飄逸,與前者絕不相類。這正是中國藝術史上所說的「瘦骨清象」在北魏的晚期,佛教雕刻藝術已經逐漸「中國化」了。


到北魏太和十七年(公元四九三),遷都洛陽,佛教的中心地,也轉移到洛陽,在洛陽南四十里,伊水兩岸,更營石窟造象。其地斷崖如門,號稱伊闕,又名龍門。自東魏、北齊、隋、唐,次第繼續開鑿,至唐高宗、武后時,經營達於最高點。北魏時專開左岸(西)。隋、唐時重要的製作,也多開於左岸。右岸(東)則專為唐代的作品。左岸最重要的,有二十一窟,其餘小窟甚多。魏書釋老志曾記造窟三所,即用工力八十萬二千三百六十六,就全部石窟說,可知所費勞動人民力量之大。


龍門石刻造象的特點,更能融和傳統的藝術,創造出新的民族形式。可以說雕象藝術,最初吸收了印度的方法,到這時才完成了中國自己的風格。在雕造的技術上看,在龍門左岸第三窟北魏賓陽洞,佛象優美,比例更較雲岡為佳。其中伎樂供養人,與藻井的圖案,均典麗飄逸,在藝術史上,有很大的發展。在雲岡石窟,銘刻的文字,不過數處,龍門則每洞多有銘記,因此大率可以考知年代。魏以後隋唐的製作,愈益顯示出優秀的民族作風,形貌昳麗,含睇若笑,溫雅敦厚,富於情味。軀幹更多頎長,此種作風,東傳而至朝鮮、日本,造成東方佛教藝術的一個系統,業已脫離印度佛教藝術的母範,而獨自發育。


在我國西部的敦煌千佛洞與天水麥積山,更發展了泥塑的藝術,在佛教藝術史上,這是中國自己的創造。敦煌早期的彩塑,有北魏的作品,麥積山早期的彩塑,有大代景明三年(公元五○二)的墨書文字,也是公元六世紀初後魏的作品,從麥積山的北周和隋唐的彩塑,可以看出中國彩塑藝術的經過的道路。泥塑的藝術發展到唐代,有楊惠之等泥塑名手載在文獻。泥塑的藝術,較之金石材料,更能顯出雕塑家得心應手的妙技。自唐宋以來,各地寺覌,盛行泥塑,木雕,逐漸代替了洞窟石刻造象,這也是佛教藝術的一大演變。

中國的石刻佛象,在早期,也曾施以彩色,這在蘭州甘肅省博物館中,曾存有一石刻造象,當時所上的色彩,完好如新,末曾剝落,可以為證。在雲岡石窟中,也尚有幾處,保留著古代的色澤。其他如顯露在崖外的大佛,色彩久被風雨所蝕,洞內的佛象,更不少為圬漫所損,已失去了原來的精彩。曾記江南棲霞山(攝山)石刻諸佛,於三十年前,被裝修改覌。這都可以說是泥塑盛行,連精緻的石刻,甚至也被改造了。今存攝山舍利塔,雕刻優美,以此證知棲霞諸佛,當時也應是出於名工之手。至於麥積山石刻,因系礫岩,當雕造之初即曾外加泥塑,施以彩色,它與其說是石刻,無寧歸於彩塑之中,更為正確。麥積山第135號窟中有石造立佛三尊,第127號窟,有石造坐佛一尊,石材非本山所出,都很精美,可見泥塑與石雕,在當時就是並行的。


鑿窟造象的技術,中國與印度相同,但造窟的形式與造象的形式,在中國都有變化,與印度不同。此外尚有各寺廟中的造象碑,自北魏以來,也非常盛行。碑碣的制度,本來是中國社會所固有的,不過自從佛教輸入後,才有造象碑。佛教造象碑,有很偉大的作品,例如北魏永熙二年(公元五三三)大造象碑。至武定元年(公元五四三)功就,施工歷十年,方始完成。最上刻佛象,其次護法,再次維摩詰經變,再次諸供養人,下為碑文,圖文並茂,此碑可為造象碑中的代表作品,被美國波士頓博物館盜去已久。他如日本東京大倉集古館,存一北朝造象,背光後刻諸雜技藝,也非常精美。造象碑盛行於北朝,是佛教藝術中的獨創形成。


雕刻經幢,也是我國佛教藝術中所特創的。經幢本來是以織物製成,在幢上書經,故名經幢。隨風飄轉,以代誦讀。在中國取其經久不壞,用石雕刻而成,其上所刻的經文,多是真言宗的咒語,唐代曾留下不少這一類的遺物。到遼金時代,陀羅尼經的經幢,尤其盛行,在佛教雕刻中,這是中國自己獨創的形式,為印度所無。


佛教雕刻,以佛象為主,佛象的式樣,在中國曆世都有變化。佛象之在印度,因系熱帶衣著極薄,且多偏袒右臂,裸露胸膛,如雲岡第十七窟至二十窟的本尊,都是所謂「偏袒右臂式,」衣服從左肩斜披而下,至右腋下。衣服的邊緣搭在右肩頭,右胸及右臂都裸露在外。衣褶為平行、隆起的粗雙線。第八窟和二十窟的左右夾侍是所謂「通肩式」,寬袖的薄薄的長衣緊緊貼在身上,隨了軀體的起伏,形成若干平行弧線,領口處為披巾,自胸前披向肩後。以上兩種衣服的式樣,在早期的佛教造象中是很流行的,大槪是原從印度傳來的式樣。其後演變為中國的服裝式樣,如雲岡第十六窟的本尊是「冕服式」,衣服為對襟,露胸衣,胸前有帶繫結,右襟有帶向左披在左肘上,衣服較厚重,衣褶距離較寬,作階段狀。第十九窟左窟中,垂腳坐的大佛,衣服也是這種式樣。從這種式樣,可以推知其從印度接承的圖樣。大槪「偏袒右臂式」和「通肩式」,比較為早期的形式,根據外來的型範所造。「冕服式」是中國式佛象的特點,聯帶的,有些菩薩象的中國式樣,是下身著裙,上身為左右兩肩披下的兩條飄帶,十字交叉在腹前,而代替了偏袒式上身懸掛瓔珞的裝扮。由衣服裝飾的不同,可以看出中國與印度氣候不同的影響,在造象藝術上,而有不同的表現。


自唐以後,佛象和菩薩象,更加中國化,中國的雕塑家們,在中國人中間,選取美與健康的典型,作為標準,面容和肌肉,都表現出美與力量,佛、菩薩、力士,也就是最可愛的形象。衣飾、背景、用具都逐漸的中國化,佛教與中國雕塑藝術,作到了融合一致。我們看大同華嚴寺的遼金時代佛象,與南寺明代佛象,去雲岡甚近,但是作風不同。這就是其演變的結果。

到元代以後的佛教雕塑,曾受尼泊爾藝術家阿尼哥的一些影響。阿尼哥傳弟子劉元,所作佛象,寬眉細腰,是其特點。這種形式,在西藏佛象中尤其普遍,清代的喇嘛教雕刻,即由這一藝術傳統,發展而來。中國的雕塑,把外來的形式融合在自己民族形式之中,在一千五六百年的過程中,大大的豐富了自己的藝術,這些偉大的成就,今天是值得我們愛護並繼續發展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浪佛學 的精彩文章:

嘎瑪仁波切:即使是慈悲也要有智慧
衍慈法師:修行如去心垢身心得清凈
禪詩賞識:還鄉道不成
禪詩欣賞:碧澗泉水清
想要成就只有靠放下內心

TAG:新浪佛學 |

您可能感興趣

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非洲雕刻藝術精品展
中國古建築中的雕刻藝術,精美絕倫!
瑪瑙雕刻藝術之雕刻技法
中國四大石窟之一,被譽為中國古代雕刻藝術的寶庫,為工匠點贊
中國古代雕刻藝術寶庫——雲岡石窟
《創意@雕刻》雕刻出的一系列中世紀建築的微型雕塑
教你如何鑒賞崖柏的根雕藝術《雕刻篇》
紫檀藝術雕刻,西行途中,感悟木雕之美
淺談藝術鋁窗花,雕刻鋁單板的工藝及未來的發展趨勢
精美絕倫的古建築中雕刻藝術
戰國玉器雕刻技藝
中國四大名硯手工雕刻
雕刻髮型—女發
中國玉石雕刻大師楊曦,試論玉雕創作的時代性
老外也敢自稱雕刻大師?中國雕刻教你做人!
《創意@藝術雕刻》 骷髏羊頭
中國禪宗始祖:菩提達摩綠松石雕刻
美國雕塑家用紙板雕刻中國居民
中國玉石雕刻大師趙顯志,漫談玉雕俏色巧雕的幾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