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重磅!幹細胞與再生醫學正式寫入《上海市醫學科技創新發展「十三五」規劃》

重磅!幹細胞與再生醫學正式寫入《上海市醫學科技創新發展「十三五」規劃》

乾貨 | 靠譜 | 實用

重磅!幹細胞與再生醫學正式寫入《上海市醫學科技創新發展「十三五」規劃》



來源:上海市衛計委4月17日


節選如下:

四、主要戰略舉措和重點任務


(一)瞄準國際,發展醫學科技前沿技術


把握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大趨勢,融入全球醫學科技創新網路,提升本市醫學科技在全球醫藥價值鏈中的影響力和競爭力。


1. 發展精準醫學。聚焦惡性腫瘤、心腦血管疾病、內分泌代謝疾病、罕見病等,加強精準醫學技術研究,形成對標國際的疾病診療規範,引導疾病診療和預後預測從「通用型」向「個體化」、「精準化」發展。加快人類表型組、分子診斷、生物治療、幹細胞與再生醫學等精準醫學領域發展,加快新型疾病特異性分子標誌物和藥物靶標研究等,促進精準醫學發展。


全文


各區衛生計生委,申康醫院發展中心、有關大學、中福會,各委直屬單位,有關醫療機構,市社會醫療機構協會:


根據《上海市衛生計生改革和發展「十三五」規劃》要求,我委組織制定了《上海市醫學科技創新發展「十三五」規劃》,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


特此通知。


上海市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


上海市醫學科技創新發展「十三五」規劃

為進一步加快本市醫學科技創新,更好發揮科技創新對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和促進健康產業發展的支撐作用,深入貫徹落實《關於全面推進衛生與健康科技創新的指導意見》(國衛科教發〔2016〕50號)、《中共上海市委 上海市人民政府關於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意見》(滬委發〔2015〕7號)、《上海市人民政府關於印發的通知》(滬府發〔2016〕57號)、《上海市人民政府關於印發的通知》(滬府發〔2016〕59號)等精神,制定本規劃。


一、「十二五」醫學科技發展成就


「十二五」期間,本市大力推進醫學科技創新體系建設,醫學科技創新能力明顯增強。臨床醫學等11個學科在教育部學科評估排名位於全國前列。血液病學、內分泌與代謝病學、心血管病學、骨外科學、泌尿外科學、燒傷外科學和口腔頜面外科學等16個優勢學科在全國處於領先地位,腫瘤免疫與癌基因組學等領域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制定了艾滋病、肝炎、惡性腫瘤、心腦血管疾病等一批重大疾病的技術指南、診療規範和防控策略。加強傳染病檢測、診斷、救治等環節的技術研究,有效提升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能力。成功研發上市復方丹參多酚酸、扶正化瘀膠囊等新葯,新型藥物支架、組織工程生物材料、高端醫學影像設備等國產化工作取得新進展。醫學科技創新成果不斷湧現,共獲得國家科技獎38項,佔全國衛生系統該獎項的28.3%。


二、「十三五」醫學科技需求和發展形勢


「十三五」時期是本市落實「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要求、基本建成「四個中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關鍵時期,加速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進軍,努力建設成為卓越的全球城市以及創新、人文和生態之城。本市的醫學科技創新要與城市發展的新定位、新目標相匹配,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相適應。


(一)健康上海建設對醫學科技創新提出新要求


推進健康上海建設是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的重要體現。隨著本市經濟社會發展,居民的健康需求水平不斷提高,人口老齡化和生活方式的轉變使居民健康面臨「雙重疾病負擔」,心腦血管疾病、惡性腫瘤等慢病負擔迅速上升,工業化、城鎮化、人口老齡化等帶來的健康問題日益嚴峻,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等傳染病威脅仍較突出,新發突發傳染病對經濟社會的影響加大,對健康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標準和要求。因此必須把握國際醫學科技進步的大方向,著力推進醫學科技前瞻性布局,提高重大疑難疾病的防治水平。


(二)全球科技創新中心為醫學科技帶來新機遇


按照國家戰略部署,「十三五」期間本市將努力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作為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主要領域,醫學領域必須融入全局建設,成為全球科技創新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抓住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重大機遇,加強醫學科技發展的頂層設計,完善醫學科技創新制度和平台,推動科技資源整合與成果轉化應用,提高醫學科技創新發展質量,加快建成亞洲醫學中心城市。


(三)全球生物醫學創新為醫學科技開闢新空間

隨著現代生命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全球生物醫藥科技創新高度活躍,呈現「雙向嵌入、交叉融合、系統整合」的態勢,醫學科學研究不斷深入、拓展。現代組學技術、幹細胞與再生醫學、分子與功能成像、生物治療、數字化醫學的發展日新月異,傳統醫學與現代科技加快整合,轉化醫學理念已融入科技創新各領域。醫療大數據的系統集成和深度挖掘成為推動創新的源泉。因此必須順應全球科技發展的新趨勢、新方向和新空間,全面提升上海醫學科技創新能力,大力推進國際化發展方向。


對照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形勢、黨和政府的新要求、人民群眾的新期盼,上海醫學科技創新發展尚面臨一系列挑戰:1.醫學科技管理體制機制還不適應創新驅動發展的需要,存在多頭管理、缺乏整合協同等突出問題,開放協同的科技創新平台和機制有待完善;2.國際話語權、標準制定權和參與權需進一步提高,臨床研究能力有待加強,病理、老年、康復等學科領域仍較為薄弱,臨床診療規範與技術標準缺乏「中國方案」,跟蹤模仿性研究多於原始創新性研究;3.醫學科技成果轉化機制還不完善,醫學基礎研究、成果轉化與臨床應用之間的通道不暢,重要應用價值研究成果轉化率低。


三、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和共享的發展理念,深入貫徹全國科技創新大會精神,按照「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戰略要求,以全面提高公眾健康水平、著力支撐衛生與健康事業發展為主線,以實現國家科技發展戰略需求和滿足民生迫切需求為導向,加快醫學科技制度創新,搭建醫學科技創新集聚平台,進一步提升科技治理能力,促進中醫藥創新發展,提高醫學科技創新的質量和效率,為建成亞洲醫學中心城市,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做出重要貢獻。


(二)基本原則


一是堅持科技引領。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緊跟全球醫學科技創新潮流,發揮上海醫學科技資源集聚的優勢,全面融入全球醫學科技創新,成為我國重大疾病領域醫學科技創新的領跑者、新型醫學技術領域科技創新的全球合作者、臨床診療規範與技術標準的制定者。


二是堅持需求導向。面向國家重大需求,準確把握當前人民群眾面臨的主要健康問題,聚焦急需發展的關鍵技術,搭建醫學科技創新系統集成平台和核心創新平台,在我國重大疾病的醫學科技原始創新方面取得標誌性突破,在提高重大疾病防治能力方面走在全國前列並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三是堅持制度創新。加快醫學科技制度創新和平台搭建,打破學科邊界、機構限制和管理壁壘,推動醫學科技創新資源整合,激發醫學科技創新活力,形成科技創新活躍的氛圍。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推動產學研深度合作,促進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的緊密結合,大幅度提高科研成果轉化應用效率。


四是堅持開放協同。融入全球醫學科技創新網路,服務國家醫學科技重大戰略,構建以著名醫學科研機構為重點、輻射全球的醫學科技創新體系,推動科研數據、科技資源、實驗設施的開放共享,促進醫學科技資源的綜合集成和高效利用。

(三)發展目標


總體目標:到2020年,基本形成與上海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目標相匹配的醫學研究與創新體系,鞏固上海醫學科技發展領先地位,醫學科技影響力、輻射力顯著增強,中醫藥國際化和標準化建設位居國內前列,為建設亞洲醫學中心城市提供支撐。


具體目標:


1. 科技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醫學科技創新平台和若干研究型醫院,努力在精準醫學、轉化醫學等重點領域取得突破,主持和參與國際多中心臨床研究,形成一批具有國際話語權的重大疾病診治規範和標準,學科建設與臨床研究接近國際先進水平,重大疑難疾病的診治能力保持全國領先,國家科學技術獎項保持「十二五」高位水平。


2. 科技創新人才隊伍不斷發展。繼續培養和引進高水平醫學科技創新人才,培育健康相關專業青年人才,加快公共衛生等薄弱和緊缺領域人才的國際化培養,著力打造全球醫學科技創新人才高地。「兩院」院士、外籍院士以及在國際重要學術機構任職人數進一步增加,國際影響力進一步顯現。


3. 科技創新機制體制不斷完善。跨部門、跨領域的統籌聯動與協同創新機制基本建立,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制度不斷健全,逐步形成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知識創新、企業技術創新、醫療衛生機構轉化創新相結合的協同創新體系,產學研互為支撐、協同發展,科技成果轉化率和貢獻率不斷提高。


4. 中醫藥創新能力進一步提高。成為中醫藥防治重大疾病臨床研究基地,建設中藥復方現代創新研究基地,打造中醫藥國際化、國際標準化和中醫藥國際教育培訓基地,鞏固中醫藥文化傳承和發展研究基地。

重磅!幹細胞與再生醫學正式寫入《上海市醫學科技創新發展「十三五」規劃》



四、主要戰略舉措和重點任務

(一)瞄準國際,發展醫學科技前沿技術


把握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大趨勢,融入全球醫學科技創新網路,提升本市醫學科技在全球醫藥價值鏈中的影響力和競爭力。


1. 發展精準醫學。聚焦惡性腫瘤、心腦血管疾病、內分泌代謝疾病、罕見病等,加強精準醫學技術研究,形成對標國際的疾病診療規範,引導疾病診療和預後預測從「通用型」向「個體化」、「精準化」發展。加快人類表型組、分子診斷、生物治療、幹細胞與再生醫學等精準醫學領域發展,加快新型疾病特異性分子標誌物和藥物靶標研究等,促進精準醫學發展。


2. 發展轉化醫學。從臨床實際需求出發,聚焦新技術、新設備、新器械、新材料和新藥物等的研發與應用,堅持醫理、醫工等多學科交叉融合,加快心腦血管疾病、惡性腫瘤、內分泌代謝疾病、出生缺陷、老年性疾病等重大疾病轉化研究,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成果並實現臨床轉化應用與推廣,搭建研發機構、醫療機構與創新企業間的合作與轉化平台。探索轉化醫學研究的體制機制建設。


3. 發展智慧醫療。加快推進數字與移動醫療技術創新,融合互聯網、物聯網、移動通訊技術與醫學技術,支持新型智能可穿戴醫療設備、信息採集設備和醫院物聯網設備等研發。在健康管理、疾病預警監測、疾病診療和護理、功能康復等領域,應用基於移動網路和具備智能感知、遠程傳輸、控制功能的遠程指導平台、應用終端及其相關軟體,構建適合各類場景的移動診療系統。加快提供結構化電子病歷和「互聯網+醫療」智能便民服務,實現互聯互動、數據共享、實時結算、及時響應的高效醫療服務功能。


(二)主動融入,服務國家重大項目


以國家級重大醫學科技計劃和項目為著力點,培育一批具有國際聲望的醫學專業研究機構,形成一批處於國際領先水平的醫學技術成果。


1. 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建設。建設代謝性疾病、消化系統疾病、口腔疾病、老年疾病等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堅持臨床需求導向,以規範化診治為目標,建設協同創新網路,打造生物大數據研究中心;開展前瞻性臨床協作研究,研發診療新技術、新方法、新藥物,打造臨床醫學和轉化研究高地,成為全球臨床醫學研究的核心區域。


2. 國家轉化醫學科技基礎設施建設。以醫療機構為主體,整合各類資源,建立轉化醫學研究基礎科學設施,構建開放協同的多學科研究力量和技術平台,開展貫穿基礎研究、研發應用、臨床實踐、衛生政策等領域的轉化型研究,提高成果轉化效率,促進腫瘤、心腦血管疾病和代謝性疾病等相關診斷和防治的新技術、新產品和新葯開發。


3. 國家肝癌科學中心建設。聚焦肝癌研究關鍵問題,建成國家肝癌科學中心,使之成為國家肝癌研究優勢資源共享平台、高層次肝癌研究人才培養基地和國際學術交流與合作中心。綜合應用分子生物學和現代高通量技術,整合腫瘤分子生物學、基因組學和蛋白質組學等研究,開展肝癌生物治療新途徑和綜合治療新方案的探索。

4. 國際熱帶病聯合研究中心建設。按照「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的原則,以國內外熱帶病防治科研基地為支撐,建設國際熱帶病聯合研究中心。開展重要熱帶病和寄生蟲病生物學基礎研究,以及熱帶病診斷技術、藥物和疫苗研發,開展空間流行病學與監測預警技術研究,制定適用於現場防治工作的預警方案。


5. 國家醫學中心和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推進國家醫學中心和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開展全國和區域內疑難危重症的診斷與治療,示範、推廣適宜有效的高水平診療技術,輻射和引領國內醫學發展和醫療服務能力提升;建立全國主要疾病登記以及相關流行病學和公共衛生信息監測系統,組織開展全國多中心、大樣本的臨床研究;協助制定疑難危重症的防治規劃,編製疾病防治指南、技術規範和有關標準。


6. 國家重大傳染病防治專項。以「協同性、多中心、規模性」為主要特點,開展流行病學與防控干預研究,自主研發傳染病診斷、預防和防護產品,制定適合國情的重大傳染病臨床治療方案,建立與發達國家水平相當的防治技術平台,推廣應用研究成果,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全面提高我國傳染病的預防、診斷、治療和控制水平。


7. 國家重大新葯創製專項。針對嚴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多發病和常見病以及罕見病,創製重大新葯,重點支持處於臨床和臨床前研究階段的品種。堅持「仿創結合、系統集成」原則,研製重大疾病及突發疾病的急需藥物,開展國際多中心臨床研究,研製安全有效、質量可控的化學葯、中藥和生物葯。


8. 全民健康保障工程中醫藥傳承創新工程。按照國家《全民健康保障工程建設規劃》要求,建設中醫藥傳承創新工程,重點打造中醫藥科技創新和臨床研究中心,推動中醫藥服務資源和臨床科研有機結合,建設具有國際水平的中醫藥學前沿科學技術平台。


(三)平台支撐,完善醫學科技創新體系


完善創新支撐平台,集聚創新鏈各環節和多學科力量,形成資源有機融合、協同高效的醫學科技創新體系。


1. 建設科技創新平台。建設上海市衛生與健康發展研究中心,針對衛生重點和難點問題、醫學發展前沿問題等,聚焦一批重大醫學科技創新工程和項目,強化「醫研企協同」。建立研究型醫院評價指標體系,推進研究型醫院建設。規範樣本庫建設,建立統一規制、集中管理、分散保存、開放共享的樣本庫資源管理平台。支持醫學技術、信息、人才等要素跨區域流動。


2. 打造協同創新集群。打破學科界限和行政隸屬關係,整合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和邊緣學科,統籌推進基礎研究、應用研究、產品研發、臨床應用與規範化推廣、成果轉移轉化和產業化,加強關鍵技術研究,推進共性技術、核心部件、重大產品、臨床解決方案「全鏈條、模塊化」研究,實現重點領域跨越式發展,加快技術與產業融合。


3. 推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平台建設。依託上海醫藥衛生技術轉移服務平台,做好科技創新服務、科技成果轉化評估、知識產權和專利服務工作,推進新技術、新產品等研發與轉移轉化,全面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完善科技成果信息管理,積極推動科技成果開放共享。引導和鼓勵醫療機構建立健全內部成果轉移轉化機構,設立專門部門,培養專業人才。

4. 開展中醫藥國際標準體系研究。構建中醫藥國際標準的「上海模式」,建設以上海為核心的中醫藥國際標準化研究中心,確保我國在中醫藥/傳統醫學國際標準化競爭中的主導地位。研究發布《海外中醫中心機構設置標準》、《海外中醫藥健康服務技術標準》,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設立若干海外中醫中心。加快傳統醫學國際疾病分類研究與服務評價中心建設。


(四)服務企業,促進生物醫藥產業健康發展


把握全球生物醫藥產業發展新趨勢,堅持質量為本,優化產業結構,加快產業聚集,促進本市生物醫藥產業高端化、智能化和國際化發展。


1. 激發企業創新主體活力。堅持企業創新主體地位,積極推動產學研醫結合,提升協同創新能力,搶佔生物製藥、高端醫療裝備等重點領域制高點,推動生物醫藥領域的最新成果與企業對接轉化。推進健全藥品安全追溯體系,鼓勵企業開展新葯國際臨床研究或產品國際認證,推動產品進入國際主流市場。


2. 發展高新技術和高端醫療裝備。支持質子重離子放療技術臨床應用,擴大收治病種,優化治療方案;重點聚集創新性強、附加值高的數字醫學影像設備、個性化定製器械與體外診斷儀器、微創介入與植入醫療器械等方向,形成以重點企業為龍頭、關鍵零部件協調配套的高端醫療器械創新鏈和產業鏈,為早期診斷、精準診斷、微創和精準治療提供支撐。積極推進自主研發製造的國產大型醫用設備的示範應用。


3. 優化服務流程。加快臨床急需的創新藥物、醫療器械產品審評,加快制定新型診療技術的臨床應用技術規範,推動創新醫療器械優先審批,加快創新醫療服務項目進入醫保目錄,促進新技術進入臨床應用。


(五)分類指導,推進醫學學科建設


保持並發展優勢學科水平,加強重要薄弱學科建設,拓展新興交叉學科,培植領先學科新的增長點,促進本市醫學學科體系的進一步完善。


1. 打造高峰尖峰學科。以內涵建設為重點,鞏固和發展肝臟腫瘤、血液病學、內分泌與代謝病學、心血管病學、骨外科學、泌尿外科學、燒傷外科學、口腔頜面外科學、乳腺外科學、聽覺醫學等傳統優勢學科和領域,堅持「聯合、開放、競爭、流動」,對學科建設項目實行動態式管理,進一步激發學科活力。


2. 夯實重要薄弱學科。逐步強化臨床護理學、老年醫學、康復醫學、全科醫學、急診和重症醫學、兒科學、心身醫學與精神衛生學、臨床麻醉學、臨床檢驗與病理學、臨床藥學等重要薄弱學科的建設,堅持學科、人才、項目和成果「四位一體」聯動發展,以學科建設帶動人才培養,以項目研究完善學科體系。

3. 加強公共衛生學科。以服務本市重大公共衛生需求為導向,加快婦幼衛生與兒童保健學、傳染病學、衛生檢驗學、輸血醫學、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學、流行病學、環境衛生與職業衛生學、循證公共衛生與衛生經濟學等學科發展,提升本市公共衛生服務和保障能力。


4. 提升區域醫療中心學科水平。按照「重在臨床、強化預防、突出社區、加強與扶持並舉」的原則,做實做全區域醫療中心,結合區域實際,培育特色專科,不斷提升區域醫療中心學科水平。


(六)優化環境,創新醫學人才發展


優化人才集聚與培養的支撐體系,採用資助、引進、培訓、交流、團隊建設等多種形式,打造層次分明、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醫學科技創新人才隊伍。


1. 培養和引進高水平醫學科技創新人才。積極推進國家和本市「千人計劃」,形成更具競爭力的人才集聚制度和更加靈活的人才管理機制。依託國家和本市高層次人才培養計劃,培養一批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醫學科技領軍人才、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優秀學科帶頭人,培養和聚集一支具有國際視野、與國際標準接軌的醫學科技創新人才隊伍。


2. 實施公共衛生人才專項培養計劃。以服務本市重大公共衛生需求為導向,重點培養20個公共衛生高端創新團隊,提升上海公共衛生在國際組織的「參與權、話語權和規制制定權」,擴大國際影響力。建立和完善以培養「防治結合型」公共衛生醫師為目標的規範化培訓制度。


3. 培育衛生相關專業青年人才。加強健康相關專業技術人員培養和繼續醫學教育,實施優秀青年人才培養計劃,積極發現、引導、支持並培育有創新潛力的青年人才,促進其成長為中青年骨幹和學科帶頭人。


(七)整合協同,加強醫學聯合攻關


打破機構限制和管理壁壘,推動本市優勢研究力量整合和集中,協同開展高質量多中心臨床研究、聯合突破關鍵技術等,促進醫學臨床科技資源的綜合集成和高效利用。


1. 重大疾病多中心臨床研究。聚焦高發病率、高患病率、高致殘率和高死亡率的重大疾病,以學科優勢特色為基礎,開展符合國際規範的多中心臨床研究,建立高質量的臨床研究資料庫,形成一批規範化可推廣的臨床指南、標準或專家共識,培養一批臨床處置能力強、臨床技能過硬、結構合理的臨床型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加強對國內領先、國際先進的診療技術和臨床經驗的推廣應用。

2. 常見惡性腫瘤防治關鍵技術研究。研究高通量、高靈敏度的疾病篩查與預測預警技術,研究基因診斷、特徵分子檢測、分子影像診斷、無創病情判斷和複發監測技術。對肺部腫瘤、肝臟腫瘤、胃腸腫瘤、女性腫瘤等常見惡性腫瘤開展早期篩查方案研究,探索建立常見惡性腫瘤早期篩查體系;開展常見惡性腫瘤的臨床綜合治療方案研究,以及治療後康復技術和管理研究。


3. 慢性疾病前瞻性隊列研究。探索惡性腫瘤、心腦血管疾病、內分泌代謝性疾病等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及其併發症的社區預防管理模式,通過臨床醫學、流行病學、醫學遺傳學等多學科共同參與,建立同一社區人群多種慢性疾病前瞻性隊列,開展疾病相關性與因果關係研究,系統分析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致病因素、發病機制和影響因素。


(八)惠及民眾,實施醫學專項計劃


把握當前面臨的主要健康問題和需要發展的關鍵技術,圍繞人口健康領域重大問題,不斷提高投入產出效益,讓醫學科技創新成為人民福祉的重要保障。


1. 健康老齡化專項。研究適用於特大型城市,可推廣、可複製的老年醫療護理服務模式。開展老年常見疾病干預研究,延緩疾病的發生髮展,降低併發症發生率。形成老年疾病的預防及診療規範,促進老年人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質量。開展骨關節炎、老年骨質疏鬆與骨折、老年認知障礙等老年疾病預防關鍵技術研究。


2. 婦幼健康專項。開展產前篩查的關鍵技術研究,探索預防、檢出及治療胚胎源性疾病的適宜技術;建立臨床資源庫,開展基於隊列的新生兒和兒童疾病預防診療新技術新方法研究;開展女性易患疾病的篩查、診斷及早期干預技術、輔助生殖新技術及評價等研究,開發推廣婦幼保健、生殖健康、避孕節育和優生優育新技術新產品。


3. 海派中醫藥專項。推進海派中醫流派臨床傳承基地建設,形成若干以流派優勢和特色為核心的中醫診療中心。開展中醫藥防治方案循證評價研究,難治性疾病中醫藥治療方案優化及評價研究,中藥臨床用藥精準性及中藥上市後臨床再評價研究,中醫藥健康管理與慢病防控研究。充分利用現代科技和互聯網技術,構建中醫臨床在線輔助決策系統,建成面向行業應用和公眾服務的中醫藥大數據推廣示範應用中心,創新中醫服務模式。


4. 適宜技術專項。以群眾健康需求為導向,注重發揮市級醫院的臨床技術優勢和輻射能力,通過加強與區域醫療中心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合作協同,開展適合於基層的診療技術臨床研究,進一步在基層普及應用並推廣常見疾病的預防和干預技術、防治模式,提高基層衛生服務能力。


5. 科普示範專項。堅持「健康教育、健康傳播、健康促進」的理念,讓醫學科技發展的恩惠普及民眾,推進醫學科技融入生活,倡導「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實現上海建設「健康城市」的目標。建設醫學科普惠民示範點,創新科普服務模式,優化「示範點」運行機制,培育品牌醫學科普活動。鼓勵和引導各類醫療衛生機構和科技工作者圍繞健康相關知識、醫學科技成果,開發原創性科普展教具、課件、圖書、影視等精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促進醫學科普與藝術、旅遊、體育等融合,豐富科普推送內容。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醫學科技全行業、全過程管理的統籌協調


加強醫學科技創新、學科和人才建設工作的全行業管理,強化頂層設計,制定配套政策。完善與政府相關部門的聯動協作,形成有利於創新資源向醫學科技匯聚的工作機制。優化有利於原始創新多樣性的管理服務模式,暢通醫學科技原始創新的溝通渠道,建立符合國際規範和學術權威的全球專家庫和專家評審機制。按照本市加強財政科技投入聯動與統籌管理工作要求,健全以政府為主導,醫院、學校、科研院所和社會機構等共同參與的本市醫學科技多元化投入機制,著力加強醫學科技經費保障。


(二)完善醫學科技創新與轉化的激勵機制


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創新文化與環境,鼓勵科研人員持續研究和長期積累;對從事基礎前沿研究、臨床應用研究、成果轉化研究等人員建立分類評價制度,重點激勵有重大科技貢獻的領軍人才、青年拔尖人才和優秀創新團隊。健全鼓勵創新的分配激勵機制,相關醫療衛生機構可參照高校和科研院所享受科技成果轉化收益獎勵分配政策,轉化收益用於人員獎勵的部分不計入單位績效工資總量;科技成果轉化所得收益,研發團隊所得不低於70%;加大科研人員股權激勵力度,提高醫學科研人員薪酬水平,充分體現其創新與轉化的價值。


(三)強化醫學科技目標與績效的監督管理


按照「全程、動態、規範」的管理要求,切實加強對科研基地、實驗室生物安全、新技術評估、生命科技倫理辯護與管控、知識產權保護與轉化應用的監督管理。開展「學科、人才、項目、成果」序貫的「全鏈條式」管理,通過第三方評估,嚴格准入與退出機制。加強對科研經費執行的過程監管,改進科研經費使用的績效評價。對實施的重點項目進行定期督查,嚴格考核,提出相應對策建議,動態調整計劃的實施。


附:名詞解釋


1.研究型醫院:是以新的醫學知識和新的醫療技術的產生和傳播為使命,堅持臨床和科研並舉,在自主創新中不斷催生高層次人才和高水平成果,推動臨床診療水平持續提高,為醫療衛生事業和人類健康做出重要貢獻的一流醫院。具備以下五個特徵:以提高臨床診治水平為目的,以持續自主創新為動力,以造就臨床和科研水平兼優的拔尖人才為關鍵,以建設持續引領本領域技術進步的優勢學科為基礎,以為醫療衛生事業和人類社會做貢獻為己任。


2. 協同創新集群:是指跨越原有學科界限和行政隸屬關係、以某一骨幹和帶頭學科為主體的,整合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和邊緣學科,包含醫學基礎研究、臨床研究、轉化應用、工程學、材料學等協同合作,體現新的學科生長點特色的創新研究學科群。重點加強各團隊間的協同創新能力,爭取在若干醫學領域突破一批領先的關鍵技術,實現重點領域跨越式發展。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轉化醫學網 的精彩文章:

第三屆中國母胎醫學大會:構建遺傳病檢測的新維度
Cell Reports:解密血細胞的「前身」,隱藏頗深!
基因缺失為藥物研發開路
從表觀遺傳學入手,逆轉「衰老時鐘」!
CRISPR「挑戰」抗生素!或解決全球耐葯問題!

TAG:轉化醫學網 |

您可能感興趣

我國細胞技術類再生醫學創新型技術產業發展戰略研究
進入「雙一流」建設學科的醫學高校
部委省共建醫科大學改革與發展論壇舉行 圍繞醫學人才培養深入交流
中西璧合博胎兒共識,申城再聚展醫學新篇——第七屆中國胎兒醫學大會暨產前臨床遺傳學培訓課程圓滿落幕
首屆營養轉化醫學學術大會在重慶隆重召開
醫學界又一創舉,「心身醫學」打造新平台模式
醫學跨界新聞 北京大學開設健康傳播專業
全球頂級醫學雜誌《柳葉刀》發布IgA腎病最新治療進展
昆明 第三屆華夏醫學微創論壇暨雲南省不孕不育規範診治與預防研討培訓班暨雲南省女醫師學會婦科分會成立大會
曹雪濤院士:我國能夠引領幹細胞與再生醫學技術的一些重要領域,推動中國醫學科學的發展,造福人類
生物醫學前沿講座:創新藝術與再生醫學
重新制訂再生醫學規則手冊
中華醫學會第十五次全國精神醫學學術會議報道
醫學手術迎來新革命
現代醫學最神奇的五大技術
第三屆華夏醫學微創論壇
壹舟煥能艙發布 亮相航空醫學技術轉化發展論壇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臨床幹細胞研究中心公開招聘
道醫學堂丨二生三(開發潛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