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留學畢業回來,為什麼沒法好好上班呢?

留學畢業回來,為什麼沒法好好上班呢?

本文轉載自


「艾達,你什麼時候變成主管了?」


辦公室里本來安靜的氣氛被一句高分貝的女聲刺破。坐在座位上的艾達感到頭皮一緊,用手撐著腦袋,手掌擋著臉,不願應聲回頭,去正視身後怒氣沖沖的臉龐。在領導出來解圍前,她只能在心裡默默罵著髒話。


這是她第一次感受到原來一家20人左右的創業公司也有「辦公室政治」。


這份工作是她從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UCSD) 念完本科後,回國做的第一份工作。當初入職的理由很簡單,在朋友圈裡和這家公司的CEO討論美國大選,互相留言時被相中,得到了工作邀請。一開始只是以兼職的方式合作,後來CEO直接許諾她來公司擔任創意策劃主管。

為了這份工作,她把一家廣告公司的 offer 放棄了,認為一個中層崗位會是自己職場的一個好起點。


但是這個「空降」的主管,卻並沒有得到團隊的認可。在她入職時,CEO並沒有及時和團隊明示她的職稱。一周之後,當同組的另一個從創業初期就加入的同事發現自己竟然被劃歸到一個初來乍到的新同事的手下,氣不過,便公開在辦公室里叫板。


現在回想起來,這次極為尷尬的經歷確實是造成那次離職的導火索。


艾達出國念書的時候,並沒有體會到什麼是「Culture Shock(文化衝突)」,反而是回國工作之後才發現種種不適,強烈感覺到個人期待和工作環境之間的落差。「我現在變成一個不想上班的人。」


「但實際上我是很熱愛工作的」,她補充道。


在中國與全球化智庫(CCG)研究編著的《中國留學發展報告(2016)》中指出,2015年度,中國在海外留學的學生有126萬人,約佔世界國際留學生總數的25%。這意味著每四個國際留學生中,就有一個是中國的海外留學生。


通常而言,比起國內的本科應屆生,似乎擺在留學生面前的工作選擇會更多。但是更多的選擇,並不意味著順遂和滿意。


如果將留學作為職業跳板來看待,其實充滿了不確定性。


留學生的中國職場不適應


在本科畢業回國的半年時間裡,艾達換了三份工作。

從創業公司辭職後,她嘗試做了一個月的自由職業,之後進入了國內一家知名廣告公司當管培生。而現在,入職還不到兩個月,艾達又決定要辭職。


艾達聽廣告公司HR說,員工在入職兩周後到一個月之間是最容易跳槽的。因為在那個時間段,員工會發現公司和他期望得到的東西不一定相符,所以會考慮跳槽。


當初,艾達在面試管培生崗位時,對方許諾說管培體系可以在各個崗位輪崗,而且會有一個「導師」計劃,讓新人可以快速學習和成長,並且承諾工作晉陞前景會很好。


可是入職後,艾達才發現公司在上海的分部,管培機制根本不成熟。她在團隊裡面的角色不過是一個英語比較好的實習生,每天的日常工作是幫領導做一些手記的工作,或者為了品牌活動需要,註冊一堆賬號在貼吧灌水。


其實之前在小型創業公司工作,雖然感到「辦公室政治」所帶來的壓力,但是比起微妙的人際關係,更讓她不能接受的是自己的能力在工作中得不到真正的成長。


雖然頂著「創意策劃主管」的頭銜,但是實際分配到手頭的工作,是負責寫公眾號推文。


有一次,主管直接給了她一條外國視頻的鏈接,讓她將這個視頻的內容原封不動地轉成文字,寫一篇文章。雖然最後內容瀏覽量也達到了10萬+,但是艾達心裡覺得沒什麼意思,這和自己的理念不符,她是個很尊重版權的人。


而且實際上,最後這樣的推文雖然流量高,但是實際為公眾號轉化粉絲的比率並不高。艾達覺得如果是以轉粉為目標的話,應該有其他更高效的方式可以實現,並不一定要寫推文。在團隊的會議上,她直接向CEO提問,寫這樣一篇微信推文的意義是什麼?


事後,回想起來,艾達承認這也是自己作為職場新人犯下的欠缺考慮的錯誤,「不該問那麼多問題」。


可是她心裡又有另外一個聲音說自己之所以會去追問是因為她關心這個工作,想知道公司未來發展方向是什麼。

當發現實際工作內容和自己所期許並不相符,艾達果斷地選擇了離開。「當你做得非常不開心的時候,你會對你的價值產生懷疑,是不是我的人生只能幹這種事情了呢?」


另一個讓艾達受不了的職場文化是加班。


在廣告公司,加班似乎成為了行業內心照不宣的慣例。但艾達覺得很多同事之所以會加班是因為上班時間太晚了。有時候,她的上司下午三點才來公司,五點才通知艾達等等七點和她開個會。到點,只聊了十分鐘,又被別的事情叫去了。艾達感覺自己這一天等待的時間全都是被浪費掉的。


上司經常晚上留在辦公室點外賣,然後加班到很晚。有時候晚上11、12點還會給她發微信,安排工作的事情。艾達會通過觀察上司的生活,來假想自己四、五年後的模樣。


她覺得自己還是一個家庭觀念比較重的人,想要每天準時回家和爸媽一起吃晚飯,也想要在晚上有時間做自己的事情,而不是全部被工作佔據。


她不願通過努力,去過著現在她的上司過的那種生活。


之後,每當其他同事問她「下班之後有事嗎」,艾達都會回答「有事」。然後準點下班,回家吃飯。


本科畢業後,艾達一直不覺得找工作是什麼棘手的事情。但是真正踏入職場的時候,她走得並不順利,甚至有點迷失自己到底能做什麼。


在這群回國工作的留學生群體中,像艾達這樣頻繁轉換職業、不斷試錯的,只是其中一部分。據《中國留學發展報告(2016)》調查數據顯示,超過60%的留學回國人員在基層崗位工作,實際薪酬低於其期望薪酬,所學專業與工作匹配度、工作滿意度均較低。


從英國留學回來的小魚現在在一家金融報紙做記者。但她剛回國時,一心想要進入金融行業工作。

對於她而言,現在這份工作是一個「曲線救國」的決定。


在國內念完管理學的本科後,小魚選擇去英國布里斯托念一年金融專業的碩士。2016年畢業回到上海求職,她一開始只給券商機構投遞了簡歷,但是在幾次面試失敗之後,她了解到自己在英國學的金融量化分析那一套知識和目前國內的金融市場是有斷層的。有一次,面試官直接和她說,量化分析在國內市場不是很成熟,接受度並不高。


由於金融是留學熱門專業,每年產生大批畢業生。行業入職門檻相對較高,每年招聘的人也少。即使擁有碩士學位,小魚還是遺憾自己的證書考得太少,敲門磚墊得不夠高。


現在她的工作內容是負責采編金融信息,偶爾也會得到機會作為媒體嘉賓,去參與某些高大上的金融會議。她希望能夠從報道金融新聞開始,先接觸圈內人,然後找機會再真正進入到這個圈子。


然而因為她對媒體行業完全不了解,每周主編讓她報選題的時候,她都會特別焦慮,完全沒有主意,感覺自己壓力特別大。


工作了一陣子後,小魚心裡打起了退堂鼓,懷疑自己這樣的工作選擇是否真的正確。


在彷徨失意的時候,她開始繼續給不同的金融機構投遞簡歷,騎驢找馬。


想要去的行業門檻高,難進;目前手頭的工作,又不是自己真正喜歡的。小魚說自己現在「又焦慮,又毫無辦法」。


在國外求職的不安感增加


在中國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發表《2016年中國留學回國就業藍皮書》里,有數據顯示只有兩成留學人員學成後,選擇繼續留在國外工作。

小魚當初在畢業後是否回國工作這個問題上,沒有太多猶豫,「要說完全沒有一點想要留在國外的想法肯定是假的,但是要在英國留下來工作並不容易」。


近年來,英國政府已經推行一系列關於赴英留學的新規定。比如將留學生的免費醫療變更為收費項目、禁止留學期間打工等。尤其在英國宣布脫歐之後,新上任的女首相對待留學和移民的態度一直保守且強硬,在2017年有可能會進一步推出收緊政策。


所以拿到畢業證後,小魚索性什麼也沒想,就回國了。


A君在美國馬里蘭州念書,2017年碩士畢業。因為男友還要繼續留在學校念三年博士的原因,本來沒有打算留在美國工作的她,開始給當地的公司投遞簡歷。


有次投遞了一份在紐約的工作,對方HR是個中國人,在面試結束後,建議她最好在紐約租房,以後面試其他工作方便些。A君覺得說得有道理,便雷厲風行地搬到紐約找工作。


房子租在Newport ,對面就能望見曼哈頓。面積小而擁擠的曼哈頓,不斷有人想擠進去。

留學畢業回來,為什麼沒法好好上班呢?



A君所看見的曼哈頓


房子是和另外兩個中國女生合租的,A君住在被單獨隔出來的客廳房間里。租金一個月約1000美金,還不包括142美金的水電費、打掃費和300多美金的停車費。

但實際上,來紐約後,當地的面試機會也並不多,大概一周只有一次。


更多時間裡,她都是坐在有四扇大窗戶的出租屋隔間里,看著電腦,繼續投遞簡歷。


每一封工作簡歷都要根據所投遞的公司及崗位做相應調整,而且每封郵件的附函都需要重新寫。雖然是「海投」,但是一天能夠投個十封就算不錯了。


A君算了算,在求職的這幾個月里,她大概投了幾百封簡歷,很多都石沉大海,連自動回復的郵件都很少收到。


她還根據一些過來人的求職經驗,如果了解到哪裡有招聘會的話,都會出門參加。另外,她也嘗試過直接在LinkedIn上私信某公司的HR,自薦或者詢問有沒有開放的工作機會,鮮有迴音。


「我覺得美國(找工作)也很靠關係啊。如果靠海投,能找到工作的幾率非常小」,A君說。她和其他研究生同學交流得來的信息是,有些就業情況比較好的畢業生是通過公司在學校設立的校園招聘會,得到工作或者實習機會。校招通過後,學生留用的機會也比較大。


二月的紐約天氣陰冷,有時候從窗外望出去儘是一片陰鬱的景色,A君開始懷疑,「是不是自己真的不行?」


後來,A君得到了一家中國人開辦的小型貿易公司的工作offer,而且還能給她提供抽取H-1B簽證的機會。但是她綜合考慮再三還是放棄了。


原因是公司只能按照兼職的工作形式支付工資,而且除了薪酬和工作簽證外,不提供其他福利和保障。


一個月後,A君覺得這樣的生活沒法繼續下去了,於是迅速決定離開紐約,回到馬里蘭,就像當初決定要來的時候一樣。

最近她除了備考一個職業資格證書外,已經陸續開始在各個留學群里發布物品轉賣信息,轉租公寓,轉賣汽車,轉讓所有五月份帶不回國的東西。


如果當初出國留學時就有考慮要在美國找工作的話,A君說自己肯定會更偏向選擇 OPT ( Optional Practical Training,專業實習)有三年時間的專業,就不用擔心短期內的簽證問題。


OPT,是指美國F1學生簽證畢業後的實習期,通常是一年。在OPT到期後,如果沒有辦法拿到H-1B工作簽證的話,就不能繼續留在美國。

留學畢業回來,為什麼沒法好好上班呢?



數據來源:CCG,《中國留學發展報告(2016)》


前段時間,Summer才剛到機場送走了一個因為OPT到期回國的朋友。


Summer是2016年從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念完本科畢業,主修專業是傳播學,副專業是視覺藝術數字視頻和電影製作。


她現在在洛杉磯工作,是一名以攝影為主要工作的自由職業者。有合適的機會,她也會跟著好萊塢的電影劇組工作,擔任助理導演或編劇等工作。


這在很多人眼裡,是令人艷羨的工作條件。

但是Summer也把「回國」列在自己一年以內的計劃中,沒有想過要續自己的工作簽證。雖然回國工作對於她而言,可能也會有各個方面的壓力。


對她而言,選擇做一名自由職業者,也就意味著在為期一年的OPT期結束後,即使有公司願意給她提供H-1B簽證抽取機會,也不一定能夠抽中。


「你不能指望一個不確定的事情來做計劃」。


自由職業或者創業是不是更好選擇?


成為自由職業者,對於Summer而言,是一個聽從自己內心的選擇。


在四年本科留學經歷中,Summer轉換了好幾次專業。最早學的是經濟學,之後轉到心理學專業。在大二的時候,她重新選擇了視覺藝術作為主要學習方向,但是感覺學習內容太過於實驗先鋒,純粹藝術家的路線並不適合自己,才開始將傳播學和視覺藝術數字視頻和電影製作作為自己的學習方向。


大三時,Summer參加了學校組織的「48小時電影節」活動。她作為導演,帶領團隊獲得了「最佳影片」。這對於當時還只是一個非常業餘的學生而言,無疑是一個莫大的鼓勵。


那是她第一次意識到自己原來是有能力在導演這一行做下去的,而且如果自己之後不做這一行的話,將來一定會特別後悔。


在很多人看來,選擇做自由職業或者創業,是很多不想受到公司或機構的既有框架束縛的年輕人展現自我能力,實現自我表達的途徑。


Summer一直在籌備個人的短電影作品,以「barrier(障礙)」為主題,講述現在年輕人心理上的障礙,生理上的障礙,包括和技術的關係。

但是商業工作在擠佔Summer製作個人作品的時間與精力。


有時候,她可能一整個禮拜都跟著同一個劇組工作,早上七點出門,晚上十一點到家。因為連續工作,強度過於集中,往往在結束一個項目後,她會休息一周不工作。


朋友想要約她吃飯聊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即使提前約好了時間,她也可能臨時接到工作項目,不得不爽約。


在成為自由職業者後,Summer才了解到除了自己本職的工作外,還有很多瑣碎、耗費精力的事情需要兼顧,就好像自己在打理著只有一人的創業公司一樣。每次完成項目之後,還要抽出時間和精力給客戶開具發票。在剛畢業的時候,她對如何開票一點概念都沒有,還是向自己老師求助才學會的。


現在Summer已經實現了自己的經濟獨立:雖然沒有積蓄,也沒有問家裡再要過錢。


但是這意味著,自己要承擔每個月的房租,還有攝影、攝影器材和個人短電影拍攝項目的投資。


在這個行業裡面,不同項目的待遇也是浮動的。甚至,如果希望進入一個大劇組,學習片場經驗的話,可能連續跟組工作四、五天,都拿不到錢。


隔一段時間沒有接到項目的話,Summer就會很著急,感到壓力很大。


時間、收入的不穩定,都是對於做自由職業的年輕留學生的考驗。


艾達回國後也有嘗試過一個月的自由職業生活。可是她發現那也並非自己所追尋的生活。她很看重商業規則,但是她遇到的一個客戶並不按照合約來,明明已經過了合同寫明的付款日了,仍然遲遲不支付尾款。


所以在接了四筆業務之後,她並不想繼續以此為生,反而重新選擇回到職場上班,「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創業、都會在他的人生中成就一番大事。大多數人都是默默無聞的。這就是生活啊。」


有調查顯示,留學回國人員中有超過11.9%的人選擇了創業,這個比例遠高於國內大學生畢業創業比例,約3.0%。


自由職業和創業,都格外強調自我實現。但是實現個人理想的道路上,充滿了曲折和艱辛。另一方面,年輕人也很可能因為心裡裝載的「目標」太過於遠大,反而迷失了方向。


艾達認識一個從常春藤名校畢業的男生,畢業後曾在矽谷工作,後來回到北京。很多朋友都以為男生是主動從矽谷的公司辭職的,但是男生有一次在聊天時坦白,自己當初其實是被老闆炒掉的。


那時候,他一直想要做一件大事情,覺得老闆分配到自己手頭的工作太簡單,不願意去做。老闆給他布置了一個建模任務,他覺得這東西沒什麼意思,一直拖著不完成。


被勸辭後,他回到國內原本打算創業。當時他接觸到的已經是國內非常優秀的投資人了,但是他總覺得和自己想像得不一樣,不滿意,最後罷手,說「我不要做了。」


兜兜轉轉五年後,這個男生現在在國內一所高校教書。在朋友眼裡看來,他過得依然不快樂。不過男生說比起以前,自己現在心態更好了,不再覺得自己非要實現一件大事情不可。


艾達在這個男生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她也一直覺得自己是要做一件大事的,不願沉下心來面對職場上的種種小事,結果很迷茫,「一直在換,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


比起職場成功,更重要的是認識自己


前段時間,艾達看到一份三十歲以下三十位華裔創業傑出青年榜單。她簡單地掃了一眼,發現上面有六個都是她的微信好友。


這種同伴壓力常會滲入她的生活,讓她感覺到緊迫感。畢竟那些和自己一樣年紀輕輕的朋友,都已經卻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但是自己現在卻連工作都沒有穩定下來,更別說一個具有前景的事業方向了。


父母雖然對她的工作選擇沒有太多干預,每次在家裡聊天的時候,他們都會表示出很開明的態度,只希望女兒能夠過普通,快樂的生活就好了。


「我爸媽本身非常優秀,而且他們很勤奮,他們周圍的人都很勤奮」,每次和爸媽出去應酬的時候,艾達都會感到很大的壓力。而且父母很容易受到他人影響,有時候不自覺地用錢來衡量成功,把「某某某年薪多少多少萬」這樣的話掛在口邊。


放眼整個留學生群體,能夠被列入傑出青年榜單的年輕人畢竟只是少數。


而像艾達這類赴美就讀本科的學生群體越日益壯大。留學低齡化的趨勢在未來還將繼續加劇。這群學生,他們在學習、成長過程中受到西化教育和精英教育的影響很深,大多在國內的高中教育階段就上的是國際學校。


從本科畢業時,艾達是自己朋友圈裡唯一一個回國的。


那時候父母希望她能夠更多地陪在自己身邊。艾達還記得自己乘飛機回國時,斷斷續續哭了一路,因為完全不知道自己回國後的生活會是什麼樣的。


家庭在教育成本的高額投入,會給愈早出國留學的年輕人施加無形的壓力,讓他們愈迫切地渴望通過種種方式儘快去證明自己的價值。


雖然艾達在找工作的過程中並不如意,但是她一邊也有在籌備自己的個人作品。這個作品,是獨立於工作之外,她可以證明個人價值的方式。


艾達在2012年出國留學前,和朋友一起拍攝製作了一個關於留學生的短片。發布後,當年在網路上就有超過二十萬的點擊量,引發一陣熱議。那時候她覺得出國留學是好事。


後來,在她出國念書的四年時間裡,她一直跟拍了五個和她一樣18歲出國留學的年輕人。 四年下來,積累了容量非常龐大的視頻素材,原本打算在自己畢業後剪輯成一部短視頻的。


但是出國後,她自己對待「留學」這件事的看法發生了巨大的轉變。


原先,她認為社會上有些人是戴著有色眼鏡看待出國留學的年輕群體,比如說認為他們都是富二代,或者說出國之後不好好讀書。但在出國後,她看到人們所批判的事情在留學圈裡,的確存在著。


並不是所有留學的人都是精英,或者說,「留學」這個經歷並不是那些成功者之所以成功的原因。


在艾達看來,優秀與否更關乎個人,「只是說留學給了他們一個更快的平台,讓他們可以在短時間內得到更快的成長」。


在美國念本科的前兩年,艾達是一個很會「玩」的人,那時候覺得一定要融入進當地集體當中。可是後來她發現社交得到的東西並不一定是真的,只有自己真正學到的東西才是真的。所以在本科最後一年,她沒有出去實習,也沒有做其他時間,在學校里埋頭學習。


父母對她的選擇似乎並不滿意,更希望她能與提前與社會銜接。但是在艾達看來,那段日子,是她記憶里很純粹的一段生活回憶。


艾達有時仍會止不住和留在美國的朋友抱怨工作上的事情,有一個朋友告訴她說,不能停留在懷念國外生活和暢想國內生活應該如何改變這個點上,「你永遠都不知道,還以為自己是被黑了。但其實是你忘記了觀察大家在做什麼。」


艾達把這段話記在了自己手機的備忘錄里,想到會翻出來看看。


這半年工作選擇的波折,讓她意識到要提醒自己「接地氣」,不要太武斷地評價別人,要去試著理解現在以及未來將要一起共事的人。


另外,她不再急著要趕在一個迫近的時間節點前完成自己的個人作品。之前感到焦慮的原因在於自己太想要在年輕的時候就做出一件大事,「沒有想過人生竟然這麼長」。


艾達最近接到一份創意總監的offer,領域是和自己本科所學相關的人工智慧行業。工作地點在北京。


父母並不太支持她去北京,可是她還是考慮去嘗試一下,因為這是自己感興趣的。


說到更長遠的職業規劃,艾達希望能去大學裡謀一份穩定的工作。這樣每天可以準點下班,保證自己有充裕時間可以完成想要做的事情,看電影,看書,寫東西,剪輯自己的片子。


身邊朋友不太相信這是艾達會選擇的工作類型,畢竟這個敢在公司例會上直接問CEO很多個「為什麼」的女生,看起來不像是會選擇安分工作的那一類人。


在回國求職的半年時間裡,她對自己的認識也在發生轉變。她說雖然自己之前也沒有想到,但是不得不承認,在內心深處,她仍然是一個非常看重家庭,喜歡穩定的人。


「留學的過程、成長的過程,就是你試圖去研究你是誰」,艾達說,「我也在找我是誰。」


中國三明治(China30s) 成立於 2011 年 3 月,是一個倡導普通人進行非虛構寫作的平台,讓寫作成為處於時代夾層中「三明治」一代的解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美國留學申請 的精彩文章:

小女孩爆炸後倖存,笑容明媚了炮火中的天空…她笑得好美,我卻看到了心碎
哈里王子:我花了20年,才放下生命中最重要的她
酗酒、吸毒、拍裸照,她7歲成名就被親媽拉去陪酒,卻在19歲被所有女孩羨慕。真正決定我們的,是如何對待過去
半年考托10餘次,多次100+的托福老司機親授,那些關於托福的一切!
申請美國前30商科金融專業,難度有多大?

TAG:美國留學申請 |

您可能感興趣

「媳婦,你還好嗎?我馬上就要回來了!」
老婆,你在哪,回來好嗎?
那些年在AI 醫學影像上燒的錢,怎麼才能賺回來?
鏟屎官我們玩放風箏的遊戲好不好?你先回家,我隨後就飛回來了
姐夫,我姐馬上要回來了,你這樣教我學攝影不好吧?
如果我活著回來,嫁給我好嗎?
你好,我回來了
去英國留學的人啊,為什麼還會回來?
媽媽,你還好嗎?女兒回來了!
我有錢了,你回來吧,好嗎
剛從韓國回來,怎麼沒人來接機呢?
為什麼你家的花,買回來沒幾天就蔫了?
月子沒做好 如何補回來?
假如她回來跟你複合,你還要嗎?會和好嗎?
家裡一貧如洗,他們還送女兒出國留學,「為了回來更好賺錢」
老婆,外面玩累了,回來好不好?
假如前任回來找你,你會和好嗎?
你為什麼不把你很喜歡的前任追回來?
這哥們去了趟太空就再也沒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