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南宋經濟比金國的經濟強多少?

南宋經濟比金國的經濟強多少?

南宋(1127-1279),中國歷史朝代之一。北宋滅亡後,宋室皇族在江南建立的政權,同時也是中國歷史上經濟最發達、文化高度繁榮、科技進步的一個重要朝代。

金朝(公元1115年-1234年)是中國歷史上由女真族建立的北方政權。金世宗、金章宗統治時期,金國政治文化達到巔峰,金章宗在位中後期由盛轉衰。金宣宗時期,外受大蒙古國南侵,內部政治腐敗、民變不斷,被迫遷都汴京(今河南開封)

南宋經濟實力不俗,活力充沛,潛力不足

1,耕地總面積。688-700萬頃。今天的6億畝,今天是18億的紅線。畝產312斤。一直到1950年代還是這樣。

2,糧食總產量。孝宗時1400億斤。南宋人口七八千萬,人均2000斤。是1980年代的2-3倍。

3,農業勞動生產。1980人均生產3100斤。

4,手工業發展。印刷業,造船業,紡織業。

南宋的經濟活力

投入一斤種子,產出15倍,歐洲才5倍上下。

1,市場經濟的助推。第二次商品經濟高潮,第一次是戰國。漢武帝告緡給終止了,很多破產的。晚唐開天之後恢復,兩宋高潮。商品由高端奢侈品擴展到日常民生用品,糧食布匹牲畜等。木材,魚苗,農具,市值都很高。遠洋貿易到達東非。擁有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商業能轉移吃飯的口,農村人少了,糧食產量反而上去了。

2,民營手工業的崛起。竹子做紙漿。麻沙鎮一條龍產業。民營手工業興起,出現僱傭關係。

宋朝商業繁榮表現及原因探析

  宋代商業評述

  在許多人看來宋朝大概是中國歷史上王朝中最糟糕的一個了,「弱宋」二字似乎就是人們對這個統治中國大部或半部300多年之久的朝代的印象。的確,按中國傳統對每個朝代的評價標準來看宋朝確實如此。北宋時未能收復燕雲十六州實現大一統,南宋時更是偏安於江南一隅。但是如果我們改變一下自己的視角,試試按另一種標準來看待歷史,不是只看王侯將相的「千秋功績」,而是按社會經濟的發展、人民群眾的生活來看,也許情況就會大不相同。

  歷史上眾多的朝代中,宋代的商業可謂是最發達的,商業領域中出現了許多新的東西,一些記錄也令後來的朝廷望之興嘆。那麼宋代何以稱得上是古代商業最繁榮的朝代呢?它表現在哪些地方呢?

  1.紙幣的出現和商業資本的擴大。宋代商業的繁榮造就了一大批富商,良好的商業經營環境又使得他們財富與日俱增。據史料記載,北宋首都汴京富商雲集,家產10萬貫文以上者比比皆是,資產百萬者已不足為鮮,一些從事海外貿易的富商年收入可達千萬。商業資本的擴大和商品交換的日益頻繁,使貨幣鑄造量猛增,但也無法滿足需求。

  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此時在北宋時期應運而生。至南宋,紙幣的品種又有所增加,主要有東南會子、川引、淮交、湖會四種,且有不同的面額。除幣種有所增加外,發行數額也大大增多。這些都大大便利了商業活動。

  2.區域性市場的形成與發展。宋代眾多的水陸交通幹線、支線,將地區性中心城市與其它縣、鎮聯結起來,形成了全國性的商業網路,這也是宋代商業繁榮的一個最顯著的特徵。

  北宋時期的商業網路已形成若干區域市場,主要有以首都汴京(開封)為中心的北方市場、以蘇杭為中心的東南市場、以成都為中心的川蜀市場和以陝西、河東一帶為主的西北市場等。南宋時則又形成了以首都臨安(杭州)為中心、以建康(南京)為樞紐,聯結長江中下游和東南沿海一帶的商業網路。這些區域性市場的形成,是宋代商業繁榮的一個重要標誌。

  3.商品品種增多,商業種類日益細分。宋代的許多農產品也成為商品,加之手工產品,使商品的品種量大增。當時作為商品的農產品主要有糧食、茶葉、蔬菜、水果、絲、麻、布等,手工產品則更多。一些商品還具有了地方特色,形成了特產,如景德鎮的瓷器、蜀錦、端硯、晉銅、吳紙、建州茶等。商品品種的增多必然使商業經營者更加細分化。據史載,北宋時東京市上至少有160種行業。到了南宋,臨安的市場上已發展到440行之多。

  4.城市商業繁榮,超越了地點和時間的限制。宋代城市突破了市坊界限,街道兩旁和居民區都有商業活動,坊巷橋頭及隱僻去處都有買賣,顯示出宋代的商業高度繁華。北宋都城汴梁城還出現了早市和夜市,突破了以往商業活動的時間限制,呈現出全面繁榮局面。

  5.形成了「草市—市鎮—城市」的三級市場網路體系。宋代商業繁榮體現在城市,同時也表現在集鎮和農村市場。宋代出現了漢口鎮、佛山鎮、景德鎮、朱仙鎮四大商業名鎮。與此同時小販、貨郎走街竄巷,活躍了農村市場,豐富了農民生活。

  6.兩宋時期海外貿易十分發達。南宋時期海外貿易甚至成為政府財政收入重要來源。宋朝的海外貿易超過了前代,成為當時世界上從事海外貿易的最重要國家。同中國進行海路貿易往來的國家和地區十分廣泛。據《諸蕃志》記載,同中國進行海路貿易的國家和地區多達50多個。其中以阿拉伯半島和馬來群島的國家為主,東方以朝鮮和日本為主。甚至宋代海外貿易拓展到了歐洲和非洲的不少國家、地區。

宋代的商業如此繁榮,有哪些原因呢?

  1.商業政策的改變。自西漢始,封建政權一直實行抑商政策,商業的發展受到一定限制。宋代開始,政府實行恤商政策。首先免除了一些商稅。政府不但不歧視商人,還盡量保護商人利益,有時還允許商人做官,商人的社會地位也隨之提高。這就調動了廣大商人經商的積極性。北宋初年,帶有抑商色彩的坊市制度被完全取消,城內的市場也不再由官府設定,商人們甚至可以自由地選擇交易的時間和地點,交易的場所大大增加。北宋還首次在縣以下的商業繁榮地設立鎮市,將軍事防區變為商業貿易區,這都是中國古代商業的一次重大的變化。

  2.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

  農業是工商業的基礎,農業發展了,工商業才有發展的基礎。宋代農業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都有了較大的進步,促進了農業的發展。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得到應用和推廣。生產技術的進步首先體現在生產工具的改進上。犁、耙等農業生產工具改進後,更便於生產。在北宋的墓葬中,往往發現成組的鐵制農具,表明了農民對精耕細作的重視和耕作程序的增多。由於生產技術的提高、農具的改進和灌溉事業的發達,宋朝的耕地面積不斷擴大,單位面積產量得到提高。當時,江南地區畝產米可達二至三石,甚至還出現了畝產米達四石的記錄,明顯超過唐代的水平。

  農田水利的發展是農業增產的必要的條件。南方在灌溉中使用水車。水車有一種是筒車,利用水力推動水輪,帶動輪上的水筒旋轉,把水引到高處。還有一種是腳踏的翻車。翻車引水。效率大大提高。兩宋的水利事業是一個有成就的部門,宋朝政府重視黃河疏浚與治理,每年都要調發數十萬民工治理黃河。對開封和洛陽附近的河系進行整治,收到了應有的效果。除此之外,各地還進行堰、塘、渠、壩的治理。

  手工製造業的發展。宋代手工業有很大的發展,比如紡織業、採掘業等行業都有了很大的發展。除官營手工業外,民間手工業有較大規模的手工業作坊。

  3.產品的商品化程度大大提高。由於農業在耕作技術、農具、作物品種上都有很大改良,使得作物產量大為提高。生產物除了交納賦稅、滿足自己需用外,有了相當的剩餘,這些剩餘的生產物通過商業渠道輸往市場,加大了產品的商品化程度。而手工業的巨大發展更是極大地豐富了商品種類。

  4.兩宋時期封建制的生產方式是租佃制(分成和定額制)。租佃制生產方式是生產力發展到一定水平的結果,是生產關係的一次重大進步。這種封建剝削方式的改變,使農民對地主的人身依附關係減弱。佃客可以在一定條件下可以離開原地主而佃種其他地主的土地。同時,佃戶購買少量土地之後,就可以自立戶名,成為封建國家的稅戶。在宋代,貧富無定勢,田宅無定主,有錢則買、無錢則賣的現象相當普遍。

  由於土地所有權的轉換加速,農民獲得了更大的自主權,這為商業和手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大量的可用勞動力。農民的地位也發生了變化,不再世代依附於某一地主,封建隸屬關係比較鬆弛,農民有更大的自主權,階級矛盾得到了緩和,從而刺激了生產力的提高,使社會生產水平較前代進了一大步,進而推動農業、手工業的發展。

  5.海外貿易的興盛。兩宋時期,對外經濟文化交流主要依賴東南海上交通。宋政府為了增加財政收入及收購進口物資來滿足皇室、官僚的生活需要,對海外貿易十分重視。早在971年(開寶四年)北宋就設置市舶司於廣州,以後又陸續在杭州、明州、泉州以及密州的板橋鎮、秀州的華亭縣設置市舶司或市舶務。南宋政府又在通商口岸創辦外商招待場所,如杭州有懷遠驛,明州、溫州有來遠驛等,對外國商人和商船採取一系列保護措施。

  北宋時,海外貿易之盛,遠遠超過前代。正如美國學者斯塔夫里阿諾斯在他的《全球通史》中這麼寫道:「宋朝值得注意的是,發生了一場名副其實的商業革命,對外貿易量遠遠超過以往任何時期。」

  6.經濟重心南移,為國家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新動力。江南地區自條件優越,氣候適宜、土地肥沃、地廣人稀、水資源充足、交通便利等。而北方戰亂頻繁,北方人民大批南遷,為南方增加了大量勞動力,並帶來了先進生產技術和工具。南方相對穩定,這為江南經濟發展創造了穩定環境。而且南方統治者發展實力,重視發展經濟,鼓勵開墾荒地、興修水利。此外,新農作物在江南的大量引種推廣,推動了農業生產發展。而海外貿易發展促進了江南商品經濟的繁榮。

  7.國內相對和平的發展環境。儘管兩宋時期邊境一直不太和平,但國內尤其是南方還是相對和平的。此外通過與遼國、金國簽訂和平協議,為經濟發展提供了和平的環境。儘管要付出一定的財力和物力,但由此帶來的經濟效益卻遠遠大於付出的。

  以上就是我對宋代商業的認識,和對宋代商業繁榮原因的探究。

  儘管宋代在政治上、軍事上不是很成功,但我們也不能否認宋代商業繁榮、經濟發達、居民生活相對富足安定的偉大成就。從這個角度來看,我認為宋代還是一個比較成功的朝代。而宋朝政府對商業採取的許多措施直到今天仍值得人們去借鑒。

南宋的經濟

  南宋與印度洋北岸的阿拉伯帝國構成了當時世界貿易圈的兩大軸心,鑒於此,美籍學者馬潤潮把宋代視為「世界偉大海洋貿易史上的第一個時期」。

  南宋時候,水田增加,產量進一步提高。太湖流域的蘇州、湖州等地,稻米產量很大,當時流傳著「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棉花的種植擴展到長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綿紡織業成為產棉區的主要農村副業,有了一套擀、彈、紡、織的棉紡織工具。南宋所造的船,上面已裝有指南針,並且具有較強的抗風力。海外貿易的主要港口有泉州、廣州和明州,對外貿易東達日本、朝鮮,西至非洲一些國家。

  南宋對中國後世歷史發展之影響。中外學者普遍認為,兩宋文化直至20世紀初都是中國的典型文化。其中許多東西在以後的一千年中是中國最典型的東西,至少在唐代後期開始萌芽,而在宋代開始繁榮。

  南宋開啟了中國社會的平民化進程,並出現了歐洲近代前夜的一些特徵,如大城市興起、市民階層形成、商業經濟繁榮等現象,美國、日本學者普遍把宋代中國稱為「近代初期」。南宋時期,全國經濟重心完成了由黃河流域向長江流域的歷史性轉移,這是中國傳統社會發展中具有路標性意義的重大轉折。

  一、農業

  南宋農業概括而言,因人口南移、國土促狹而導致的糧食壓力及因軍費開支而造成的財政危機,使農業承受更為沉重的負擔,因而只能向生產的深度和廣度進軍。水利田和梯田的開發,沿邊屯營田的開墾,擴大了農田面積。較之北宋熙豐時期掀起農田水利建設高潮而言,南宋的水利更具持久、經常修復的特點,而且探索出一條大中型水利官修為主,小型水利維修民辦公助的經營模式,地方鄉紳與富戶扮演了小型水利興修和管理主角的模式。南宋時期,土地買賣更為盛行,「千年田換八百主」成為頗為恰切的概括。

  在成批官田的出售中,在中國歷史上首開招標競買(實封投狀)的拍賣方式。但官僚依賴權勢,大地主、富商以雄厚的實力巧取豪奪,仍然導致土地兼并和高度集中。自耕農擁有土地戶均數較北宋下降,下戶、無產稅戶及僱農等貧困戶比重上升,租佃經濟成為農村最主要的經營方式。賦役負擔不斷加重,二稅之外有各種苛斂雜稅和附加,使農民負擔極重。另一方面,由於稻麥二熟製為主的連作制及精耕細作耕作模式的推廣,有效提高糧食單產和總產,為商品性農業的發展,園藝及經濟作物的擴種開闢了廣闊的前景,使南宋農業經濟出現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的景象。其農業生產力發展水平之高,居當時世界領先地位。

  南宋農業中最顯著的特點之一,是租佃制發展到前所未有的歷史階段。地主招募客戶耕種土地,客戶只向地主交納地租,不承擔其他義務。在大部分地區,客戶契約期滿後可以退佃起移,人身依附關係大為減弱。客戶直接編入宋朝戶籍,承擔國家某些賦役,不再是地主的「私屬」,因而獲得一定的人身自由。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南宋農民可以比較自由地遷徙,轉向城市從事手工業或商業的活動。

  某種意義上而言,租佃經濟是南宋農業及農村經濟發展最重要的動力。租佃經濟的主體是農民,其中既有佔有生產資料的自耕農、半自耕農,也有主要靠租種土地生活的貧下戶及完全沒有土地的佃農。正是他們的創造性勞動,創造了南宋王朝的物質財富。其法律意義上的政治地位和生活狀況較之前朝及後代有明顯的改善,因而在生產勞動中有較高的熱情和積極性,其所創造的高度發達的農業生產力,在當時世界處於獨領風騷的領先地位。作為租佃經濟的另一面,是南宋王朝的統治基礎——地主(田主)佔有80%以上的生產資料——土地資源,主要靠剝削佃農的剩餘價值發家致富,同時也向國家交納巨額稅賦,與農民共同創造及鑄就了南宋較高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

  南宋較之北宋而言,在土地制度方面,「不立田制」,不抑兼并,以更強的力度持續推進。土地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更為廣泛,土地買賣極為盛行,有關法律日益嚴密;土地所有權的轉移更加頻繁,租佃經濟與土地買賣成為南宋農業的本質特點。貧富差距、兩極分化繼續加大。

  農業生產,南宋出現了古代中國南糧北調的新格局。由於南宋政府採取興修水利、鼓勵墾荒的措施,加上北方人口的大量南移和廣大農民的辛勤勞動,南宋時期,農作物單位面積產量比唐代提高了兩三倍,總體發展水平大大超過了唐代。南宋時期農業的發展使江浙地區在元初成了中國農業最為發達的地區,出現了中國南糧北調的新格局。

  二、製造業

  南宋的紡織業、造船業、制瓷業、造紙業、印刷業和火器製造業都有較大的發展。

  南宋的手工業生產達到了中國古代手工業發展的新高峰。南宋時期,紡織業規模和技術都大大超過了同時代的金國,南方自此成為了中國絲織業最發達的地區;瓷器製造業中心從北方移至江南地區;造船業得到空前發展。

  1、冶煉法

  南宋發明了「冶銀吹灰法」和「銅合金鐵」冶煉法;開始使用焦煤煉鐵(歐洲人在18世紀時才發明),是中國冶金史上具有重大意義的里程碑。

  2、絲綢

  隨著棉花種植的推廣,到南宋末年,江南一帶較為普遍地紡織棉布了。根據南宋詩人艾可叔的《木棉詩》可以看出,當時已經有了房車、彈弓、織機等工具。南宋的紡織業達到了較高的水平。南宋蠶桑絲綢生產,已形成了一整套從栽桑到成衣的過程,為明清的絲綢生產技術奠定了基礎。

  3、造船業

  南宋地處江南,交通運輸多用船隻,因而造船業較為發達,泉州、廣州等地都是當時的造船中心,能製造大型遠航海船。[58]

  4、制瓷行業

  許多官窯隨著一起遷到南方,如著名的修內司官窯設於臨安鳳凰山下。景德鎮已經發展為全國著名的制瓷業中心,產品銷售各地,所燒瓷器極其精美,有「饒玉」之稱。

  三、商業

  自秦以來的歷朝一直奉行「重農抑商」政策。到了宋代,商人社會地位得到了提高。南宋開創了古代中國商品經濟發展的新時代。商業與農業同被視為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士、農、工、商,皆百姓之本業」成為社會共識。

  南宋繼續「農商並重」的國策,出現臨安、成都等全國性的著名商業大都市和形成四通八達的商業網路,衝破了長期以來「市」、「坊」分離的封閉式坊市制度,出現了住宅與店肆混合的「市坊合一」商業格局。南宋商品交易規模龐大,商稅加專賣收益超過農業稅的收入,改變了宋以前歷代王朝農業稅賦佔主要地位的局面。

  在南宋官營手工業作坊中,僱傭制度代替了強制性指派和差人應役招募制度,工匠受到的人身束縛大為鬆弛。這種新的經濟關係,不僅推動手工業經濟的發展,又促發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萌芽。

  四、紙幣

  南宋時期,紙幣大量流通,逐漸代替銅錢成為主要交換手段。南宋的紙幣分為「交子」和「會子」。交子主要在四川地區使用,會子則分為「東南會子」、「兩淮會子」和「湖北會子」三種。不過,南宋後期因為大量發行紙幣,造成貨幣貶值,物價飛漲。

  南宋的紙幣是在交子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起來的,主要是圖案更加精美,防偽措施更加完善,反映了南宋在商品經濟上的繁榮。

  五、貿易

  宋金兩國在淮河設置稱作「榷場」的貿易市場。除了榷場,民間的私下交易也較多。

  宋朝從960年趙匡胤立都東京開始,歷經三百多年。中國在宋朝尤其是南宋時期,由於耕種土地減少與絲綢之路的阻斷,西夏在南宋立國時取得了河湟地區(今青海東部),陸上貿易停止,被迫轉向以商業經濟尤其是遠洋貿易為主的商業經濟模式,所有貿易幾乎是經由海上絲綢之路。由於歲幣支出龐大,南宋王朝內部稅收繁重。經濟幾乎一面倒在與西方的貿易之上,促成海上貿易之繁華。商人在這一時期得到了最大的解放,並最終取得了商業經濟的大繁榮,開始出現早期的資本主義生產關係。

  當時南宋的經濟總量已佔世界的60%。南宋的時候,最大的城市臨安府和成都府人口已過百萬,而此時歐洲還在中世紀黑暗的統治下過著悲慘的生活。宋朝的四大發明,使航海技術跨入了海洋時代,遠洋的商船有6層桅杆,4層甲板,12張大帆,可以裝載1000多人,航行於世界各地,令世界各國的人民驚嘆不已。

  從海外貿易看,南宋開闢了古代中國東西方交流的新紀元。對外貿易港口近20個,還興起一大批港口城鎮,形成了南宋萬餘裏海岸線上全面開放的新格局,這種盛況不僅唐代未見,就是明清亦未能再現。與南宋有外貿關係的國家和地區增至60個以上,範圍從南洋、西洋直至波斯灣、地中海和東非海岸。進口商品以原材料與初級製品為主,而出口商品則以手工業製成品為主,表明其外向型經濟在發展程度上高於其外貿夥伴。

  六、城鎮發展

  江南市鎮不僅工商業十分發達,而且在社會形態上也日益呈現出城市化的特點。這在古代江南社會,尤其是農村社會的發展史上,無疑有著相當重要和深遠的意義。

南宋經濟的發展

  范文瀾、蔡美彪等著十卷本《中國通史》

  南宋統治確立後,作為社會主要矛盾的地主與農民的階級矛盾,一直在不斷發展。

  依據一一五九年(高宗紹興二十九年)的不完全的統計材料,南宋統治下的人口共有一千六百八十四萬。但經過高宗、孝宗兩朝,一一九○年(光宗紹熙元年),人口的統計數到達兩千八百五十萬。這個數字已經接近於北宋神宗時全國人口的統計(北宋最高人口紀錄是一一一○年即徽宗大觀四年,四千六百七十二萬)。由於逃避賦役和其他原因,無論北宋或南宋的人口紀錄數字,都大大低於實際的人數,但紀錄數字的增減,也顯示出一個大概的趨勢。南宋統治時期,人口在急速增長。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北方漢人大量南遷的緣故。北宋時,經濟發達的地區都在南方。大批勞動人民的南遷,使南方經濟得到進一步的發展,為宋朝在南方立國抗戰,提供了物質基礎。但另一方面,以趙宋皇室為首的貴族、官僚、地主來到南方,瘋狂地掠奪土地,霸佔莊田。土地兼并的加劇,成為南宋經濟發展中的一個極為突出的嚴重問題。隨之而來的,必然是廣大自耕農的破產和廣大佃農更加被束縛在地主的土地上,遭受苛刻的壓榨。南宋王朝在不斷地擴大官田的佔有,並且在不斷加強賦稅、徭役的敲剝。

  廣大農民和其他被壓迫的人民,在反抗金朝南侵的同時,紛紛起來,對南宋地主階級的壓榨,展開不屈不撓的反抗鬥爭。鬥爭採取了多種形式,一直發展為武裝起義。農民階級反抗地主階級的鬥爭,貫串著南宋統治時期的歷史。

  (一)經濟的發展

  一、農 業

  北方勞動人民大批南遷,和南方農民一起,進一步開發了江南的農田,交流了耕作經驗。某些農作物品種的傳播,也有利於農業的發展。

  農田的開墾——南宋時圩田更加發達。如江東路官圩有田七十九萬多畝。太平州官、私圩合計佔全州耕地面積的十分之九。宣州宣城縣有官圩十七萬畝,私圩五十八萬畝,約佔全縣墾田的一半以上。浙西路圍田相望,達一千四百多所。浙東路越州鑒湖和明州廣德湖周圍上百里都被修造圩田,澱山湖四周被圍墾幾十萬畝。圩田因為土質肥沃,灌溉便利,所以能常年保持豐收,糧食產量很高。

  圩田的修築是廣大佃客辛勤勞動的成果。如合肥的三十六處官圩,以二十二庄為單位,「以戶頒屋,以丁頒田」,共有佃客六百多戶,一千多丁。佃客不斷改進圩田的修建技術,使生產得以提高,但在地主苛重的地租剝削之下,「飽腹無粟菽,強扶南畝犁」,過著「無米無柴」、「面有菜色」的痛苦生活。

  江東、淮東、兩廣和長江江面上,都能見到「木架田丘」隨水高下浮沉。陸遊曾在長江蘄州江面上見到架田,是在木筏(音伐f2)上鋪土作蔬圃。范成大詩說:「小舟撐取葑田歸」,描寫平江府農民種植葑田(即架田)的情景。福建、江西、浙東、四川的農民,開墾山壠為田,層起如階級,遠引溪谷水灌溉,種植水稻等農作物。兩浙路農民在沿海塗泛地區,疊土石作堤,以防潮水。塗泥干後,種植作物,當地稱為「塗田」。寧宗時,台州寧海縣有塗田六百多畝,黃岩縣一萬一千多畝,臨海縣二萬四千多畝。浙西、淮東、江西新墾的沙田也極多,孝宗時,三路共括到沙田二百八十多萬畝。理宗時,建康府五縣,共有沙田十六萬二千多畝。

  南宋的墾田總面積,文獻不見記載,但從圩田、葑田、山田、塗田、沙田等的大量開墾,可以看出,當時農田面積在逐步增加。

  水利的興修——宋朝南遷,勞動人民修浚水利更多。《宋史·食貨志》說,南方水田之利富於中原,故水利大興。高宗時,潭州農民修復龜塘,灌溉官私耕田一百萬畝。眉州農民修築通濟堰,使蜀州新津和眉州眉山、彭山等縣三十四萬多畝田得到灌溉,原來的荒野都變為沃壤。抗金將領吳玠率領士兵在興元府褒城縣修築光道枝渠,把以前的旱田全改成水稻田。幾年以後,又修築興元府山河堰,溉田二十三萬多畝。光宗時,淮東路農民創築紹熙堰,數百里內田地都得到灌溉之利。泰州的捍海堰,北宋末年,被海水衝決堰堤。孝宗、寧宗朝,兩次修築,規模比前更大。

  在農民群眾興修水利的同時,官僚、地主大規模地霸佔江湖開墾圍田,造成了水害。孝宗說:「浙西自有圍田,即有水患。」官僚、地主等「豪宗大姓」憑藉權勢,在蓄水處強築塍(音呈chéng)岸,圈佔田畝。遇天旱獨據上流,使周圍的民田無水灌溉。遇水澇只顧泄放,以民田為壑(坑谷。壑音荷hé)。宋朝雖然不斷下令禁止,甚至開掘某幾處圍田,但總不能阻止豪族地主所造成的這個禍害。

  稻、麥的培育——水稻是南宋占第一位的糧食作物,種植更為普遍。經過農民長期的培育,南宋水稻品種繁多,僅兩浙路六七個州縣,就有秈稻(秈音仙xi1n)

  粳稻(粳音經jīng)一百四十多種,糯稻五十多種,其中有一些是當時的優良品種。北宋時移植到中國南方的占城稻,南宋時普遍種植,成為早秈稻的主要品種。各地農民根據本地的土壤和氣候條件,又從占城稻原種培育出新的良種。占城稻成為廣大佃客和下戶常年食用的主要糧食。

  浙西路平江府適宜栽種粳稻,所產粳米「玉粒香甜,為天下之甲」。浙東、江東的農民還培育出好幾種抗澇、耐寒、耐旱的水稻良種。池州的農民還栽種從高麗傳來的「黃粒稻」,稻芒長,穀粒飽滿,是一種少見的良種。

  成書於高宗紹興年間的陳敷《農書》,總結了兩浙路農民的耕作經驗。陳敷指出,種植水稻,必須先治好秧田,在秋冬就再三深耕,使經受霜打雪凍,土壤酥碎,明年春季再耕肥。種子必須經過揀選,用鰻鱺(音蠻麗m2n lí)魚頭骨熬汁浸泡。播種前,在秧田撒上石灰,以防除螟蟲。陳敷還注意到各地施肥的方法,作了詳細的介紹。陳敷駁斥了「田土種三五年,其力已乏」的「地力減退」論,指出,只要用肥料來治理,土壤就更加精熟肥美,地力也保持新壯。婺州、衢州的農民,家家戶戶收蓄糞土,堆成一座座小山,市井之間,掃拾無遺,所以土膏肥美,稻根耐旱,米粒精壯。蘇州的農民用河泥作肥料,毛珝(音許x() 《吳門田家十詠之一》寫道:「竹罾(音曾z5ng)兩兩夾河泥,近郭溝渠此最肥,載得滿船歸插種,勝如賈販嶺南歸。」生動地描寫了當地農民積肥的情景。

  兩浙路農民在秋收後耕田,明年二月又耕,稱為「耖田」(耖音紹ch4o)。由於深耕熟犁,土細如面。大暑時節,決塍放水,讓太陽曝晒,使苗根堅固,稱為「靠田」(即擱田或烤田)。苗身既固,沒有倒伏的危險,再車水入田,叫做「還水」。重行灌水後,遇旱不枯。稻子長高,再耙田幾遍,直到收穫。

  優良品種的培育和耕作技術的講求,促進了水稻單位面積產量的提高。高宗時,兩浙路產量最高。明州畝產谷六七石,是宋朝的最高紀錄。其他各路產量都要低些:京西路每畝產谷三石,江東路徽州上田畝產米二石,湖北路上田畝產谷三石,下田二石,湖南路桂陽軍畝產一石。

  北宋時,南方種稻地區已開始種麥。但直到宋朝南遷以前,長江流域和沿海種麥仍然很少。高宗時,北方人口的大量南遷,江浙、湖湘、閩廣諸路出現了「西北流寓之人遍滿」的局面。北方人愛吃麵食,因而麥價激增,擁有麥子者大獲其利,倍於種稻。加上釀酒和軍隊的馬料都需要大量麥子,官府曾三令五申地勸誘民間種麥,官府的屯田、營田也大面積種植。佃客交租只有秋課,種麥的收穫全歸佃客,更加促進了佃客種麥。到南宋後期,麥子的種植已經相當普遍,除兩廣以外,兩浙、兩湖、江東西、福建、四川等路,大多在水稻收割後種上麥子,有的地區還種植春小麥,正月播種,夏季收割。

  棉花的種植——北宋時,棉花種植區還局限於氣候較熱的兩廣和福建。南宋時,有關植棉的記載逐漸增多。如一一九二年,有的地方官在漳州的《勸農文》中,要求百姓更加多種吉貝(棉花)、麻苧,說「可供備衣著,免被寒凍」。南宋後期,棉花栽培區迅速擴大,越過了南嶺山脈和東南丘陵,北向長江和淮河流域推進。元初王禎《農書》說,南宋後期,棉花「種藝製作之法,駸(音親qīn)北來,江淮、川蜀既獲其利」。南方農民初步掌握了一套植棉技術。每年農曆二三月開始播下棉籽,棉苗出土後,每月鋤草三次。棉有一百二十個棉鈴,就算「上品」。棉花的纖維長度一般有一寸左右。成書於一二七三年的《農桑輯要》一書,記述了棉花的栽培法,是南宋後期農民種植棉花的經驗總結。

二、手工業

  宋朝南遷後,手工業生產也伴隨著農業繼續向前發展。反映著南宋的歷史環境和歷史條件的特點,手工業各部門的發展,呈現出很不平衡的狀態。由於頻繁作戰的需要,應用火藥製造武器,有很大的發展。水上交通和海外貿易的發達,促進了造船業的進步。海外貿易輸出大量瓷器,刺激了瓷器產量的增長。紡織業中,由於棉花種植的推廣,開始出現了用棉紗織布的棉織業。宋代礦產多分布在北方,南遷後礦產大為減少,礦冶業成為一個不甚發達的部門。

  兵器製造——南宋在各地興辦許多作坊,製造兵器。其中發展較快的是火器。建康府都作院,在一二五九年到一二六一年的兩年多時間裡,就生產火器三萬八千多件。江陵府的作院,每年能生產鐵火炮一二千隻。一次撥交襄、郢等州的火器就以萬計。這樣高額產量的武器作坊的出現,表明南宋火藥的應用和火器的製造已經有了很大的發展。在反抗金軍和蒙古的戰爭中,還使用過新創製的霹靂炮和用竹筒裝火藥製作的火槍、突火槍。

  造船業——北宋末,長江有「萬石船」。南宋時,大的海船,可載重幾萬石,深闊各幾十丈,比北宋的船要大好幾倍。周去非《嶺外代答》說,渡南海航行的海船,舵長數丈,一船載幾百人,積一年糧食,還能在船上養豬和釀酒。這種巨型的海舶在當時世界上是罕見的。遠洋海舶行駛在南海到波斯灣的廣闊海面。船上繼續使用指南針導航。吳自牧《夢粱錄》說:海商船舶進入大洋,「風雨晦冥時,惟憑針盤而行,乃火(伙)長掌之,毫釐不敢差誤」。

  制瓷業——南宋瓷窯增多,各地瓷器產量有不同程度的增長。瓷窯的規模較大,近年發現的許多窯址,堆積面積都很廣。如四川廣元瓷窯鋪窯址,堆積長二百五十米。有的窯址堆積廣達二十畝,高到二十米。元蔣祁《陶記》說,景德鎮窯「陶工、匣工、土木之有其局,利坯、車坯、釉坯(釉音右y^u)之有其法,印花、畫花、雕花之有其技,秩然規制,各不相紊」。說明南宋後期瓷窯內部已經有一定的分工,燒制瓷器劃分了幾個不同的工序和工種,這顯然是一種進步。

  江西的景德鎮窯在南宋時有較大的發展。吉州窯和浙江龍泉窯以及廣東、福建沿海地區的瓷窯,也都發展迅速,是重要的瓷器產地。

  紡織業——紡織業仍然是廣泛分布於城鄉的重要手工業。南宋統治區只是北宋的半壁江山,但南宋通過各種賦稅,每年剝奪到的絲、麻等紡織品的數量,竟然超過了北宋時期的總額,達到一千萬匹以上。這種狀況,不僅說明南宋賦稅的加重,同時也說明,紡織品的產量確有很大增長。浙西、浙東和四川是南宋絲織業的中心,能織造多種精美的高級絲織品。廣西和四川是麻織業的中心,出產的麻布,運銷各地。

  南宋紡織業中一個最重要的發展,是棉織業的出現。南宋以前,紡織的原料主要是絲、麻。所謂布,也是指麻布。南宋時,隨著棉花種植的發展,南方勞動人民發明了一套捍、彈、紡、織的棉紡織工具,用棉花紡紗織布。這是我國手工業發展史上的一個重大事件,是南宋時期的一個重要成就。

  廣東雷、化、廉三州棉織業最先發達。當地生產的「吉貝布」(棉布),有幅闊匹長、細密潔白的「慢吉貝」和幅窄質粗的「粗吉貝」等多種。海南島黎族人民還能用織機生產出綵線交織成花紋的棉布,在廣西一帶銷行。由於棉紡織業剛剛興起,南宋還沒有把棉布列入賦稅剝奪的項目。棉紡織在農村的和農業相結合的家庭手工業中得到發展。

  印刷和造紙——北宋時發展起來的印刷業,南宋時更加發達。

  宋朝用科舉選拔文人執政,學校的建立和書籍的印刷流通,都成為應舉得官的迫切的需要。印刷業的發達,也為學術的發展提供了物質條件。

  南宋的官府、官員和民間書坊都從事雕版印刷,印本書廣為流傳。臨安、福建和四川,是印刷業的中心。臨安國子監的印本,號稱「監本」,印刷技術較高。福建建陽縣的麻沙、崇仁兩鎮印書極多,並銷行到海外。現存南宋印本書籍證明,當時的印刷術已發展到較高的水平。

  印刷書籍需要大量紙張。印書紙的製造,逐漸在造紙業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如四川廣都生產楮皮紙和竹紙,專用來印刷圖書、簿籍。成都和徽州、池州、平江府等地造紙業的發展,仍然集中表現在講求紙張的精美,製造多種精緻的箋紙,供文人書寫。

  礦冶——宋神宗、王安石變法時,礦冶業曾發展到高峰。南遷後,淮水和漢水以北地區的大量礦藏,不再為宋所有。開採和冶煉技術雖然又有提高,但產量猛跌。這在孝宗以後,日益明顯地表現出來。金銀礦,在高宗、孝宗時停廢一半以上。銅產量,在宋神宗、王安石變法時曾達到年產一千四百多萬斤,超過英宗時一倍。南宋時銅礦減少,主要依靠黃銅(又稱鍮石。鍮音偷t#u)生產。黃銅是銅和鋅的合金,北宋禁止民間生產。南宋大量生產黃銅,一一六二年達到五百一十八萬多斤,佔總產量的四分之三。其餘四分之一,是使用膽水浸銅和膽土煎銅法,產膽銅一百八十七萬多斤。北宋時大量采煉鉛、錫。神宗時,鉛年產九百十九萬斤,錫二百三十二萬斤,是宋朝的最高紀錄。孝宗時,鉛產量十九萬多斤,錫只有二萬多斤。鐵是製造兵器所必需,但鐵礦十分之九都在北方。南宋用提倡民間采煉和改進冶鐵技術的方法,儘力增加鐵的生產。高宗時,曾達到年產二百十六萬多斤,相當神宗時年產量的十分之四。

  南宋手工業各部門的成就,是廣大手工業工人的勞動成果。和北宋一樣,南宋的手工業仍然有官營、私營和家庭手工業等幾種封建的經營方式。

  兵器製造全由南宋官府嚴格控制。高宗時,設立御前軍器所,由官營的作坊製造兵器,有兵匠二千人、雜役兵五百人,另有徵發的民間工匠若干人。孝宗備戰,役使工匠達五千七百多人,又從各州軍調撥兵士一千多人。工匠分軍匠、民匠兩種。民匠是各地按照簿籍輪流差派,每四十天一輪換。由官府發給低微的工值和往來路費。還有很多是遠鄉農民,「離家失業,不無愁嘆」。在軍器所受到嚴重的壓迫,出入要被「搜檢」。監官們還往往強迫工匠為他們服私役。

  官營的礦冶業,仍由朝廷派遣監官管理,差調兵士和招募民間坑戶生產,給以工值。如鉛山銅礦,坑戶采煉銅一斤,給工值二百五十文。坑戶因工值過低,往往散走。

  和北宋相似,制瓷、造紙和礦冶等部門,都有大量的私營手工業作坊。南宋因礦冶衰落,鼓勵民間采煉,因而出現一些新現象。高宗時,曾採用神宗一度實行過的制度,金銀礦由民戶采煉,官府抽取二成,其餘由坑戶自己出賣。孝宗時,建寧府松溪縣坑戶採礦煉銀,官府收三成,坑戶得七成。福州的鐵礦,官府收二成,其餘八成也由官府拘買。這顯然由於鐵是南宋迫切需要的產品。這些私營的礦冶,都由官府派官監督生產。所謂坑戶,一類是當地土豪,從官府取得采煉權,奴役工匠勞動,從中剝削取利。另一類是勞動工匠,他們象佃客遭受分成租的剝削一樣,遭受著官府的直接剝削。

  高宗、孝宗時,福州還有一些銅、鐵、鉛礦,由所謂「有力之家」的坑戶向官府承佃經營,交納定額的稅錢。專門從事冶煉的爐戶,也出現定額稅制。如福州七十二家爐戶,按高爐、平爐、小爐的不同,向官府交納不同的定額稅。

  遍佈於廣大農村的家庭手工業,仍然以紡織為主。生產的紡織品主要用來交納賦稅和償付地主的高利貸,再有剩餘,才能自己支配。北宋時出現的以從事紡織為主的「機戶」,南宋時有逐步增多的趨勢。官府也逐步加強了對他們的壓榨和「拘占」。如秀州華亭、嘉興、海鹽等縣的機戶,常被官府徵調去,織造鹽袋。成都府的機戶,被官府強迫集中到官營的錦院織錦。在南宋官府的種種壓榨下,機戶不但難以發展,而且難於繼續存在。如常州原有很多機戶,織「晉陵絹」,後來即逐漸消失,晉陵絹也不再生產。

  隨著南宋對礦冶的提倡,一些礦區附近的農民,也兼營冶煉。如潼川府路的銅山縣,有農戶二百家,在農閑時,入礦采銅。有些地區的農民,還到較遠的礦區去作工。

發達的南宋經濟和腐敗的南宋朝廷

  南宋(1127年-1279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朝代,宋高宗趙構在臨安(今杭州)重建宋朝,史稱南宋,與金朝東沿淮水(今淮河),西以大散關為界。南宋與西夏、金朝和大理為並存政權。南宋偏安於淮水以南,是中國歷史上封建經濟發達、古代科技發展、對外開放程度較高,但軍事實力較為軟弱、政治上較為無能的一個王朝。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經濟最繁榮、科技最發達、文化最昌盛、藝術最高深、人民生活水平最富裕的朝代。宋代是為中國最爭光的朝代,也是當時世界上發明創造最多的國家。宋朝也是中國為世界貢獻最大的時期,中國歷史上的重要發明一半以上都出現在宋朝,那時中國所謂的四大發明的三項被發明或是開始得到大規模實際的運用,火藥、指南針、印刷術、紙幣、垂線紡織,瓷器工藝的重要改革等。宋朝航海、造船、醫藥、工藝、農技等都達到了古代前所未有、後難比及的高度。宋朝還發展起一門新科學,技術科學。這些輝煌的成就與宋的綜合文明有直接聯繫。宋代的GDP是佔全球的50%。國家的綜合實力無論是質量還是數量宋朝都是當時世界的第一大國。宋朝已經達到了封建王朝的頂峰,已經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

  宋朝是中國古代唯一長期不實行「抑商「政策的王朝。宋朝開創以來,即治坑礦、組織茶鹽開發。因而大量從土地中解放出來的農民投入商業手工業中,民間經濟受到刺激,突飛猛進。創造了空前的財富與繁榮。在宋朝立國之初,宋太祖趙框胤就號召人們「多積金、市田宅以遺子孫,歌兒舞女以終天年「,宋太宗也曾下詔「令兩制議政豐之術以聞「,令官員們研究理財求富之道。宋神宗則認為「尤先理財「,發過「政事之先,理財為急「的詔令。這些政策導向使商業大潮興旺,商貿高速發展,錢莊業迅猛發展,促使宋朝在世界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出現了最早的紙幣和銀行。銀行可以貸款、異地付款。北宋時期就大量開採金、銀、銅、鐵、煤等礦藏,全國各地也出現了世界歷史上最早的製造工廠和加工工廠。如造船廠、火器廠、造紙廠、印刷工廠、織布廠、各地的官窯等。廠里的工人按期領工資。南宋時的軍器所工匠竟達七八千人。造會子局,有徒工一千二百餘人。綾錦院織工達到四百餘人。除公辦的工廠外,一些私辦的工廠也相繼大量的出現與繁榮。因為經濟的空前繁榮,宋錢幣鑄造量非常大,如宋神宗時全國年鑄幣506萬貫。(唐朝最盛的開元盛世年鑄幣32萬貫)。

  2 手工業的發展

  宋代手工業有很大的發展。除官營手工業外,民間手工業有較大規模的手工業作坊。徐州利國監有36處鐵冶,每處的工匠都在幾十人至百餘人不等。官府手工業主要是為皇室服務,它的發達並不意味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就總體來說,民間手工業的產品發展是重要的方面,其產品是封建經濟的補充,但在一定程度上,產品不少要拿到市場上進行交換,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

  礦冶業在兩宋的手工業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北宋初期,全國有礦冶的場所201處,到宋英宗時,增加到271處,今河北邢台、福建同安、安徽繁昌都發現冶煉的遺址。河北、河東、陝西、中年等路大量開採石炭(煤),南方出現了開採煤炭的煤井。徐州等地用煤來進行冶煉,用木風箱進行鼓風,生產出來的鐵質量相當高。開封城內數百萬居民仰仗石炭作為炊事用的燃料。至宋神宗元豐元年,利國監每年向國家交鐵課38萬斤,磁州(今湖北磁縣)上交的數量達197萬斤。其它如金、銀、銅、鉛等的開採,數量相當可觀,質量也屬上乘。神宗時,鉛的產量增加到900餘萬斤,錫的產量是230萬斤。

  礦冶業發展,加上當時戰爭的形勢。兵器製造業也很發達,特別是火藥武器的製造受到相當特別的重視。南宋政府每年製造的武器有340餘萬件之多。由於礦產資源多在北方,所以就整個情況來看,南宋時期的礦冶業不如北宋。煉鐵、煉銅主要在江西,其次是兩廣。採煤主要在江西。元朝的兵器工業又有了長足的進步,金元時的火器製造成就尤其顯著。元人製造的火銃反映火器業技術的進步。

陶瓷業。宋代的陶瓷業在前代的基礎上有了長足的進步,從南到北都有有名的產地,其中定、汝、官、哥、鈞是五大名窯。定州(今河北定縣)定窯生產的產品,主要是白瓷,胎薄瑩白如粉。工藝精巧,其裝飾有印花,刻花、繡花。精美的產品,很多用為貢品,汝州(今河南臨汝)產的瓷器是一種青釉器,「色近雨過天青」,在北方的瓷器中尤為有名。開封官窯的產品專供朝廷使用。有粉青、有淡白、油灰,以粉青為佳。哥窯在今浙江的龍泉,以章氏兄弟二人先後建造窯的產品精緻而享有盛名。鈞窯在穎昌府陽翟(今河南禹縣),其所產的瓷器色若玫瑰,間以紫紅和青藍,堪稱極品。在各種精品中江西景德鎮的產品在宋真宗時期,已經聞名遐邇,景德鎮瓷器到南宋有了一個較大的發展。到了元代,景德鎮成為製造瓷器業的中心,政府設浮梁瓷局進行監督。龍泉窯、鈞窯的產品和技術都有了發展。中國的瓷器遠銷海外。

  造船業。宋代造船業相當的發達,全國出現了許多造船業的中心。其中有明州(今浙江寧波)、溫州(今浙江溫州)、台州(今浙江臨海)、虔州(今江西贛州)、吉州(今江西吉安),潭州(今湖南氏沙)、鼎州(今湖南常德)等。福建製造海船。內河的民用船隻製造技術有了很大的提高,船上的各種操作設備得到改進,提高了航行速度增強了航行的安全性能。宋朝還創造了有許多密封隔艙的密艙法,一艙漏水,船仍可航行。宋朝造船已採用船身逐漸削尖的辦法,使船吃水深、阻力小、船體平穩。這些造船工程原理,至今還在運用。洞庭湖一帶的造船技術精巧,南宋楊么起義時使用的車船是一種新型的戰船。另外在一些航運的樞紐交通集散地方,還有修理船舶的場所。造船業的發達,是當時經濟發達的表現,又對經濟的發展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造紙業。造紙業的發展和當時的雕板印刷的繁榮有著密切的關係。造紙業的重要的產地集中在南方。不少地方根據各地的原料,生產自己的帶有特色的產品,如四川和江西清江的藤紙、浙東的竹紙,徽州的龍鬚紙,平江府春膏紙。造紙的工藝也有了相當的進步。造紙業的發達又促進廠文化的繁榮。此外,制墨、制筆、制硯業都有了相當程度的發展。

  製紙業的發展帶動了印刷業的進步,北宋雕版印刷在前代的基礎上又有了發展,北宋修的書都有各種印本,除政府印製書籍外。各地的地方政府和民間坊刻印製書籍相當普遍。杭州、成都和福建的建陽是印刷業集中的地區。北宋時已經有套色印刷的技術,元朝印製的無寶交鈔上有彩色的圖案,北宋仁宗時布衣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元朝進一步又有木活字與錫活字,這是中國的偉大發明、對世界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製糖、製鹽、制茶等。製鹽業有解州安邑(今山西運城西北)、解縣(運誠西南)的池鹽,沿海一帶是煮海水製鹽,四川成都等地產井鹽,陝西、河北及河東等地生產土鹽。製糖業主要在兩浙、福建、廣東、四川等地。宋代產茶區重要的手工業是制茶業,杭州等地部有自己的名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宋朝 的精彩文章:

宋朝李嵩繪畫作品欣賞
五代至北宋初年軍事家、武術家,宋朝開國皇帝
我們為什麼愛宋朝
宋朝的斬馬刀,源自唐刀,威力不亞於日本刀
宋朝的反腐有智慧,官員是歷代當中最廉潔的

TAG:宋朝 |

您可能感興趣

蘇格蘭經濟增長比英國整體慢太多
一千年前的中國宋朝究竟有多強大?經濟繁盛國民富裕
一千年前的中國宋朝究竟有多強大?宋朝經濟繁盛國民富裕
你知道當年偽「滿洲國」的經濟多強大嗎?
歐洲小窮國的經濟逆襲
日本經濟與中國經濟差距有多大 國人了解真相沉默了
德國東部經濟增長強勁
中國第一經濟大省,經濟總量輕輕鬆鬆超越一個歐洲發達大國,驕傲!
中國經濟最強省與美國最強州之間,還差多遠?
美國多數地區經濟溫和擴張
中國強烈反對薩德,韓國經濟界大感緊張
小小的韓國為什麼明星卻這麼多?韓國娛樂業占自身多少經濟比重?
唐朝和隋朝比,誰的經濟更強大?
半壁江山的南宋為什麼在經濟上是富國?
京杭大運河,古代中國的「黃金」經濟帶
東南亞一國家:經濟最不發達,貧富差距大,喜歡我國廣東菜
中國與美國,誰才是世界經濟超級大國?
中國經濟規模超越美國?
中國、美國和歐元區的經濟正在推動全球經濟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