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她在電視直播中開槍自殺,我們不應該忘記她

她在電視直播中開槍自殺,我們不應該忘記她

封面圖.jpg


文:郭連凱 | 微信公眾號:迷影至下(ID: Filmlast)
責任編輯:黃小希 半島
題圖來源:Unsplash


大概兩周前寫好的一篇,可以說是傾注了較多的心血,當時重看了《克里斯汀》和《凱特扮演克里斯汀》這兩部電影,而後花了半天時間寫出來,過程中心情非常沉重,時不時就要站起來喝口水、溜達一下好喘口氣。寫到最後一句話差點喚醒抑鬱癥狀,真的是可怕的電影,更是可怕的事實。

「為了遵守頻道40(Channel40)呈獻給觀眾最鮮活的血腥內容,全部逼真呈現的宗旨,接下來你將見證我的第一次自殺嘗試…」


「In keeping Channel 40』s policy and bringing you the latest blood and guts, and living color. You gonna see the first attempt of suicide…」


緊接著,坐在桌子後面的Christine Chubbuck從自己的包中掏出一把點38手槍,對準自己的耳後,扣動扳機。


「砰」的一聲,巨大的槍響震耳欲聾。

這位29歲的新聞女主播,頭顱重重的撞到桌子上,像脫線般的木偶,應聲倒地。


427713005272050885.jpg


這並不是電影,這是發生在1974年7月15日早晨9點的一起真實事件。


ChristineChubbuck。這個工作體面,外表光鮮的年輕女孩,就以這樣的方式,在新聞直播中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她的死亡成為人們熱議的焦點,尤其直播所覆蓋之地,她所處的佛羅里達州,ChristineChubbuck瞬間成為家喻戶曉的名字,這是她在死前也沒有達到的成就。隨後,她的死訊變成了報紙上的白紙黑字,一張肅穆的照片配上陳述性的文字,這邊是她留給世界的最後印記。

451029532134070401.jpg


而那段她開槍自殺的影像資料,則被轉交給了Channel40的台長,現存於他的妻子手中。


而在2007年的一次採訪中,Christine的弟弟Greg說自己也有一份錄像帶的拷貝,但自從姐姐離世,便被他永久保存,再也沒有拿出來過。


除此之外,這段視頻再無流傳,無論你如何搜索,也不會在任何地方看到這段視頻。


除了7月15日觀看直播的毫無防備的普通市民之外,再也沒有任何一個人見過Christine生命的最後一刻。

更新補充於4月1日:我是去年10月看的這兩部電影,隨後在互聯網上進行了地毯式搜索,得到的是沒有視頻資料流傳的結論。這次寫這篇文章是在3月中旬,由於在國內翻牆不便,就沒有在進行搜索(當時維基百科上寫的依然是無視頻資料流傳),但大家也可以看到下面評論區有人貼出了鏈接,我點進去看了(需翻牆),確實是Christine的自殺視頻資料,但視頻來源,真假都不得而知,在YouTube也有眾多分析視頻,關於視頻的真假,眾說紛紜,甚至有自稱當年看了直播的人站出來說這個和自己記憶中的一樣,或者不一樣。


現在流行的有兩個說法:


一是真的就是當時的視頻資料,如何流出不得而知。


二就是因為之後提到的這兩部電影的出現,讓Christine的自殺事件重回大眾視野,於是有人按照當時的年代感拍攝了一段極其真實的假自殺視頻並上傳。

但無論如何,這段視頻我再也沒有勇氣點開第二次,模糊的畫面與聲音,卻是我看過的最可怕的一段影像。而如果放在現在,互聯網的統治和自媒體的爆發會讓她的自殺變成一場盛大的社會行為主義。


不出1分鐘,這段視頻就會被上傳到YouTube,接著便是全世界的各個社交平台,當然包括微博、微信。而這個人本身也會像在大庭廣眾之下被解剖一樣,從各個角度被為我們還原一個完整的ChristineChubbuck的形象。


但在電視錄像還沒有普及的那個年代,Christine Chubbuck的死,變成了一個謎,沉寂了42年。


直到2016年的聖丹斯電影節,兩部關於她的電影同時出現。


268421452057912498.jpg


一部是標準的劇情片《克里斯汀》,另一部則是有劇情片屬性的紀錄片《凱特扮演的克里斯汀》。


兩部故事背景為一個人的影片同時出現並不多見,我們先說一下由RebeccaHall主演的這部《克里斯汀》。


這是一部非常流水線化,劇作中規中矩,製作中規中矩的片子。120分鐘的影片唯一亮點就是RebeccaHall影后級別的表演(如果影片足夠出色,能夠堅持到頒獎季,RebeccaHall拿到一個影后提名簡直輕而易舉)。


但它卻為我們拼湊出了一個完整的Christine的形象,這也是她首次脫離了那些枯燥的採訪稿,變成了活生生的人,呈現在觀眾面前。


391710699735238760.jpg


Rebecca扮演的Christine,還原度極高


影片跟隨Christine,忠實的描述了她在自殺前幾個月的生活狀況,也呈現了這個在外人眼中形象姣好,也有著一份體面工作的年輕女性極度壓抑的內心。


Christine從小出生在教育良好的中產階級家庭,嚴格的家教讓她在成長過程中一直恪守自律,讓她的性格變得獨立、甚至有些孤傲。


這也是她直到29歲都沒有過一個男朋友的最主要原因。


而在她的內心,一直都想與一名男性結合,結婚生子,卻總是事與願違。


禍不單行的是,她隨後患上了婦科疾病,不得不切除半側卵巢,醫生告訴她自己必須要在2、3年內懷孕生子,否則將再也沒有這個機會了。但她到29歲都沒有一次性生活,又到哪裡去懷孕呢?


失敗的感情經歷以及更加渺茫的感情前景,這是Christine心中的第一塊巨石。


在工作中,Christine是一個能力非常強,且有自己獨立觀點的新聞人。


但由於目光短淺的領導、和喜歡霸佔功勞的同事的存在,Christine一直都沒有得到自己夢寐以求的升職機會。


隨著轉職到大城市巴爾的摩工作的機會花落他人,她失去了最後的希望。


一片暗淡的工作前景,是Christine心中的第二塊巨石。


在青少年時期,父母離異之後,Christine一直和自己的母親與弟弟Greg一起生活(Greg在電影中並未出現)。


但自己的母親確實沒有盡到一個母親應盡的義務,整天遊手好閒,往家裡帶稀奇古怪的老男人尋歡作樂,抽煙喝酒飛葉子。Christine在自己生活帶來的壓力之外,還要應對額外的來自母親的壓力。


混亂的家庭狀況,是Christine心中的第三塊巨石。


這些都是造成她壓抑性格的原因,而壓垮她內心的最後一根稻草,則是周圍人對她的漠不關心。


Christine曾不止一次的向周圍人透露過自己的自殺傾向。她曾向自己的同事開玩笑,說自己會在晨間節目中開槍自殺,向自己的領導提議做一期關於自殺的專題節目,前去槍支用品店購買點38式手槍,甚至詢問當地警察向哪裡開槍才是最佳的一擊斃命的自殺方式。


但沒有人在意。


可憐的Christine,在抑鬱症的巨大心理陰霾之下,決意自殺。


她選擇了最具諷刺意味的自殺方式,在一段極具諷刺意味的自白之後,將黑洞洞的槍口對準了自己的頭顱,扣動了扳機。


這不是什麼驚世駭俗的人物傳記。ChristineChubbuck和現如今千千萬萬抑鬱症患者,因抑鬱症自殺的悲劇靈魂一樣,他們都是再普通不過的生命。


v2-679e2c91e687fb474e3ebb38fc286889_b.png


寫到這兒,ChristineChubbuck的故事已經講完了。但這篇文章才剛剛開始。


因為,以ChristineChubbuck事件為背景的第二部電影,才是這篇文章的重點——《凱特扮演的克里斯汀》


v2-82179f5e5bc6f5b22b423cc341e55b13_b.png


從類型上看,這是一部紀錄片(Documentary),但在IMDb的資料頁上,後面還跟著一個與之完全相反的類型,劇情片(Drama)。


翻開獎項,又會發現這部電影獲得了2016年聖丹斯電影節的最佳紀錄片劇本獎。


這是大眾對於紀錄片的一個廣泛誤解:紀錄片就是導演帶著攝影師拎著攝像機到地方一通亂拍,完全不需要劇本的支撐。


所以當中國紀錄片導演王兵在去年的威尼斯電影節憑藉《苦錢》多的地平線單元最佳劇本獎的時候,還招致了不明真相的國內影迷的一陣嘲笑。事實上,幾乎所有紀錄片都是有劇本作支撐,只不過劇本在整部電影中所佔的比重多少各有不同。聖丹斯電影節專門為紀錄片設立的最佳劇本獎就是最好例證。


而《凱特扮演的克里斯汀》又不同於一般的紀錄片,它是介於紀錄片和劇情片中間,分別吸取了兩種類型的特點的新型產物。


在英文中,我們可以將它稱作Docufiction,或者Docudrama,都是紀錄片和劇情片詞根的打碎重構。


這部電影設定了一個非常簡單的故事背景,一名導演找來了演員KateLynSheil(曾出演《紙牌屋》第一季的一個小角色),想讓她在一部ChristineChubbuck的傳記片中扮演Christine的角色。


423516567092644769.jpg


Kate Lyn Sheil


這不是之前提到的《克里斯汀》,而是一部為了拍攝《凱特扮演的克里斯汀》而捏造出來的不存在的電影。


在這個背景之下,影片記錄了Kate通過一系列方式體驗自己即將扮演的角色Christine Chubbuck的過程,直到最後一幕:試圖通過電影手法重現Christine開槍自殺的場景。


這部電影中,劇情片的部分在於整個背景設定,影片中所提到的Christine傳記影片是假的,裡面的一些傳記片片段也是假的,一切都是劇本中寫好的。


導演給出了故事的整個大框架和一個較為模糊的發展方向,然後將一切都交給Kate自己,讓她以真實的姿態去體驗Christine這個角色,就像真的要拍這部傳記片一樣。


用Kate的原話來講,這是一次幾乎沒有劇本的探索。


於是,我們在影片中看到的一切記錄Kate在體驗這個角色的反應都是在劇本的掌控之外的,包括影片最後,那個驚世駭俗的自殺重現。


但在提到那個自殺重現之前,還是先說一些別的。


和《克里斯汀》一樣,《凱特扮演的克里斯汀》同樣試圖通過多角度來還原Christine這個人。


但不同於《克里斯汀》傳統的敘事體形式,《凱特扮演的克里斯汀》用的依然是紀錄片形式的拍法,主要集中在走訪交流這一層面上。


但在此之中,導演又運用了一種類似劇情片的鏡頭語言,例如多機位、明顯的劇情剪輯痕迹等,這些都是在劇情片中更為常見的。


這樣的做法使得《凱特扮演的克里斯汀》在類型上的定義和觀感就更加的模糊,與此同時也達到了另外一種非常奇特的表達結果。


拿影片中的一段舉例,通過走訪Christine生前的親友得知,Christine喜歡游泳,於是Kate變穿上比基尼從海灘走向了海中。


她戴著為了模仿Christine而做的假髮,試圖體驗Christine生前為數不多的愛好。


一浮一潛之間,假髮掉了,Kate艱難的調轉方向,撿起假髮重新戴上,努力的讓自己變成Christine的模樣。


v2-2826703e6e176c2fa0b00f3e7dcc5d5c_b.png


在一波一波的海浪中,她沒有支撐,就如同42年前,在生活中沒有任何支撐,可憐的Christine。


這一場戲,像極了今年的奧斯卡最佳影片《月光男孩》中的一場經典橋段。


這是一個劇情片才會運用到的鏡頭語言,在《凱特扮演的克里斯汀》這樣的記錄屬性電影中運用,達到了一種別樣的效果。


而在這一系列的角色體驗——


從外表上:將皮膚晒黑,改變髮型,用隱形眼鏡改變眼球顏色;


到內心上:與Christine的生前親友、上司聊天,到Christine買點38式手槍的地點買槍等等;


在這個過程中,Kate慢慢發現,Christine只不過是一個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抑鬱症患者,她的死並不驚天動地,唯一值得書寫的也只有她自殺的方式。


Kate試圖讓她的自殺變得有價值,試圖讓Christine變成一個偉大的人。


但她失敗了。


所以當影片的最後一幕,他們試圖重現Christine自殺的那一個場景的時候,一向演技優異的KateNG了,不止一次。


每當她說完本文開頭那段自白,掏出手槍對準自己的頭顱按下扳機前的那一刻,她都退縮了,即使手中的槍沒有子彈。


v2-e45b7f480238f982afe3660583e13fd3_b.png


在幾次嘗試依然無法拍攝成功之後,Kate將槍口對準了攝像機,她咬著牙,要求導演和其他劇組人員做出解釋——


她想知道導演為什麼想要拍攝這一場戲,


為什麼想要看這個曾經可憐的靈魂的生命最後一刻,再次重現在大銀幕上。


沒有人回答,Kate沉默了幾秒,將槍口對準自己的耳後,那是大腦掌管呼吸系統的地方,這次她沒有猶豫,按下扳機。


一聲槍響,腦後的血袋如期迸裂,血滴四濺。


這並不是真實的自殺,卻讓觀看這部電影的每一個人如同目睹真實的自殺一樣不寒而慄。


尤其是經過了長達100分鐘的構建,5分鐘內數次開槍前的緩慢掙扎,


最後扣動扳機的那一聲巨響,就顯得更為駭人。


一靜一動之間,Kate已經倒在了桌子上,她的手上,身後的牆上布滿了鮮紅的假血,假髮上滿是黏膩的暗紅。


是什麼造成了Kate前後對於扮演Christine這個角色的態度如此大的反差?


除了前面提到的——在Christine個人層面,Kate發現她就是一個走不出抑鬱深淵的普通女孩而已,不願重現她的悲劇——之外,在她的走訪過程中,發現除了Christine的親友以及前同事,這個小鎮上的其他居民早已忘記,或者說從來就不曾知道還發生過這樣的事件。


Christine前同事的一句話:誰還記得昨天的報紙頭條(Who remembers yesterday』sheadline?)。雖說誇張,但卻在理。


是啊,這個話題性至死,娛樂至死的年代,每一個人的意外死亡都會變成一次全民性的哀悼行為藝術。


就拿不久前「天津大悅城幼童墜樓」事件舉例,各家自媒體爭先報道,一時間各類分析文章層出不窮。


而在一片的蠟燭表情當中,一些在微信中明碼標價販賣其家長跪地哀嚎視頻的人,也格外的刺眼。


這樣的「吃人肉」行為令人作嘔,但絕不缺買家。


這種獵奇文化在互聯網大行其道的如今變得更加猖狂,在google上搜索gore你便能發現一種全新的令人驚愕的血腥亞文化,人們像餓瘋了的禿鷹一樣在上空盤旋,尋找著鮮血和內髒的蛛絲馬跡。


在這樣的環境之下,媒體們也將更多的筆墨和版面留給了有話題性的新聞,


就像文章開頭所說的:「呈獻給觀眾最鮮活的血腥內容,全部逼真呈現」。


Christine的抑鬱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因為自己所追求的的新聞理念和大環境實在格格不入,也導致了她的懷才不遇。


這便是《凱特扮演克里斯汀》的偉大之處,它無數次的將鏡頭對準Kate素顏的滿是瑕疵的臉,漸漸的模糊了Kate和Christine之間的界限;


隨著影片的進行,這兩個時間和空間上都毫無交集的年輕女性漸漸融為一體,Kate也在最後跑出了擲地有聲的最後「遺言」。


凱特扮演克里斯汀》將一個抑鬱症女孩自殺的故事打碎、重現、重構,挖掘出了更有價值的社會意義。無獨有偶,對媒體「吃人肉」的諷刺的影視作品多年來就一直以來都不算稀缺。


從比利·懷德的《倒扣的王牌》到西德尼·呂美特的《電視颱風雲》,再到近年來的《夜行者》和《隧道》。這些影視作品都從不同的角度揭露了醜惡的媒體行業的嘴臉。


值得一提的是,《電視颱風雲》的編劇靈感便來自Christine Chubbuck的自殺事件。


v2-4ca0cb127b7807c62a005ac54c985946_b.png


但就像我們分不清是凱特扮演克里斯汀,還是凱特扮演凱特扮演克里斯汀一樣,這些作品利用醜陋的媒體人來製造影片本身的話題性的行為是否也是一次話題利用呢?


我們誰都說不清。


1974年7月15日,年輕的Christine Chubbuck在新聞直播中結束了用子彈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但我們不能忘記,殺死她的真正兇手是誰。


本文首發自巴塞電影


作者簡介:郭連凱,北京郵電大學國際學院,個人公眾號:迷影至下(ID: Filmlast)


v2-79e0533e779782110be538d59e4f40b1_b.jpg


112.PNG


今日討論


信息時代下


媒體是把雙刃劍


你所認為的媒體應該是如何的?

被開玩笑了,不敢生氣怎麼辦?
你眼中那麼多「別人」,自己在哪裡?
【人類行為研究所】你迴避社交,才不是因為你內向
【可以,這很心理】中國人的壓力感如何排解?
怎樣找到適合自己的減壓方法?

TAG:心理健康 |

您可能感興趣

你不給看電視,我就不吃飯=你要分手,我就自殺
既然不上映,那我還是叫它《自殺小隊》吧
我想上吊自殺 不要攔我
「如果你不回來,我就自殺」
他下跪自殺來挽回我,還要繼續這段感情嗎?
「我想自殺!」抑鬱症可能已悄悄找上你,只是你並不知情
他好心救人卻被訛,在他不甘污衊自殺後,他來報仇了
我早戀時,父母打罵我還關禁閉,當時氣得我想自殺
一通未知來電擋下自殺念頭,他決定用一輩子來報答她
她在網上直播自殺,母親在直播評論嘲她嘩眾取寵……這下,她真的走了……
她遭男友拋棄跳樓自殺,當她再次回來時候,他被吃了
史上第一個在電視上直播自殺的主播,這片你不看也要知道
妻子出軌後悔,我說離婚她就扇自己耳光,還要去自殺
她與男友分手自殺報復,當她再見到他後,她後悔不已
看我不順眼,你可以裝瞎,也可以自殺
如果不是為了藝術,我應該很早就自殺了!
「先讓你愛上我,再在你面前自殺」的復仇方式,這部電影做到了!
我居然一直在忙著自殺?
在我決定自殺的前幾秒,她忽然打了個電話給我…十年後,我們結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