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桓溫生平簡介

桓溫生平簡介

桓溫(312年-373年),字元子,譙國龍亢(今安徽懷遠縣龍亢鎮)人。東晉重要將領及權臣、軍事家,譙國桓氏代表人物。官至大司馬、錄尚書事。宣城內史桓彝長子,因領兵消滅成漢而聲名大盛,又曾三次領導北伐,掌握朝政並曾操縱廢立,更有意奪取帝位,但終因最後一次北伐大敗而令聲望受損,受制於朝中王氏和謝氏勢力而未能如願。死前欲得九錫亦因謝安等人借故拖延,直至去世時也未能實現。因桓溫獲賜謚號宣武,故《世說新語》稱其為「桓宣武」。其子桓玄後來一度篡奪東晉帝位而建立桓楚,追尊桓溫為「楚宣武帝」。

為父報仇

桓溫出生後還未夠一歲,就被溫嶠稱許,父親桓彝於是以「溫」作為桓溫的名字。年少與殷浩齊名。咸和三年(328年),桓彝在蘇峻之亂中被蘇峻將領韓晃所殺,當時桓彝所駐涇縣的縣令江播亦有協助。桓溫當時極度痛心,且一直想著為父報仇。桓溫十八歲時,江播已死,江播的三名兒子則在守喪,但他們仍有防備桓溫,將刀刃藏在杖中。桓溫則以弔唁為名,得以進入三人守喪的廬屋內,立殺江彪,及後追殺其餘兩人。

出鎮外地

後桓溫娶南康長公主,拜任駙馬都尉,並承襲父爵萬寧男。咸康元年(335年)任琅琊太守。後升輔國將軍。建元元年(343年),桓溫配合征西將軍庾翼的北伐行動,假節任前鋒小督,進據臨淮。三個月後,桓溫升為都督青徐兗三州諸軍事、徐州刺史。永和元年(345年),庾翼病死,臨終前上表求以兒子庾爰之接掌荊州,作為自己繼任者。但輔政的何充則推薦桓溫,桓溫於是於當年獲升任安西將軍,持節都督荊司雍益梁寧六州諸軍事、領護南蠻校尉、荊州刺史,代替庾氏鎮守荊州。

平滅成漢

永和二年(346年),桓溫趁成漢內部不穩,漢主李勢荒淫無道令國家衰弱,決心征伐。當年十一月就上表朝廷,並立刻率領益州刺史周撫、南郡太守譙王司馬無忌和建武將軍袁喬等進攻成漢。當時朝廷內部多數都認為蜀地險要偏遠,而且桓溫兵少而深入蜀境,都為他擔憂。次年三月,桓溫進兵至彭模,並聽從袁喬全軍進擊,只帶三日糧食直攻成都的計謀,只留參軍孫盛和周楚以弱兵在彭模守輜重,桓溫則親自率兵直攻成都。

及後李勢所派抵抗桓溫的將領李福嘗試襲擊彭模,但在孫盛等人奮戰之下被擊退。而桓溫進兵時遇到守將李權,三戰三勝,並一直逼近成都,李勢於是在笮橋率所有兵力抵抗桓溫。桓溫前鋒初時陷於不利,參軍龔護戰死,箭矢更射到桓溫所騎馬匹以前,兵眾十分恐懼而要撤退。但當時戰鼓鼓手卻錯誤雷鼓命兵眾進攻,袁喬於是拔劍領兵與成漢軍激戰,終大敗對方,桓溫於是進攻至成都城下並燒了城門。成漢人見此,再無鬥志,李勢亦乘夜棄城逃至葭萌。不久,李勢決定投降,桓溫受降並遷李勢及成漢宗室到建康。

桓溫平蜀後留駐成都一個月,在當地舉任賢能,表彰美善。又以成漢舊臣譙獻之、常璩等人作為自己參佐,成功安撫當地人民。桓溫即將返回荊州時,隗文、鄧定等人在蜀地叛亂,桓溫與袁喬、周撫等各自領兵討伐,都將對方擊破。後桓溫領兵還鎮江陵(今湖北江陵縣)。永和四年(348年),朝廷以桓溫平蜀的功勛,升桓溫為征西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封臨賀郡公。

待機掌權

桓溫雖然滅掉成漢,聲名大振,但亦因此令朝廷忌憚他功高不能控制,輔政的會稽王司馬昱於是擢升揚州刺史殷浩處理朝政,以抗衡桓溫日漸增長的勢力。永和五年(349年),後趙君主石虎死,北方因石虎諸子爭位而再度混亂。桓溫見此,即進據安陸,並上疏請求北伐,但久久都沒有迴音。至永和六年(350年),朝廷以殷浩為中軍將軍、都督五州諸軍事,委以北伐重任,以此抗衡桓溫。桓溫亦知朝廷以殷浩抗衡自己,感到很不忿,但桓溫亦知殷浩為人,並不憂心。當時桓溫除本官所都督六州外亦加都督交、廣二州共八州,此八州士兵和資源調配都不由朝廷掌握。故此當時桓溫屢次上表請求北伐不果後,再次上表請求北伐並立刻自行率四、五萬兵沿長江東進武昌,便令當時人心驚駭,殷浩亦曾打算辭官迴避,而司馬昱亦要寫信勸止桓溫,終令桓溫退兵回荊州。朝廷及後讓桓溫進位太尉,但桓溫辭讓不拜。

隨後兩年,殷浩都有率兵進行北伐,但沒有成果,反倒屢次戰敗,軍需物資更被略奪殆盡,令朝野怨恨。永和十年(354年),桓溫趁機上奏列舉殷浩罪行,逼使朝廷廢殷浩為庶人。桓溫開始掌權。

桓溫北伐

北伐前秦

永和十年(354年)二月,桓溫奏免殷浩後不久便發動第一次北伐,親率步騎四萬餘人進攻武關,水軍直指南鄉(今河南淅川縣滔河鄉),命司馬勛從子午道(秦嶺棧道,通向漢中)進攻以關中地區為根據地的前秦。桓溫後率軍在藍田(今陝西藍田縣)擊破氐族苻健軍隊數萬人,進駐長安東面的霸上,逼使前秦君主苻健以數千人退守長安小城。當地民眾很多都以牛和酒款待桓溫軍,而老人亦感觸得哭泣著說:「沒想過今天還能看到官軍!」然而,桓溫未有聽從順陽太守薛珍所言追逼長安,反待敵自潰。六月,苻雄率所有軍力在白鹿原擊敗桓溫。九月,因桓溫本想收割作軍糧的麥子被秦軍搶先收割,並堅壁清野,令晉軍糧秣不繼,被迫徙關中三千多戶一同撤返江陵。撤軍時更遭前秦軍攻擊,死亡失蹤者數以萬計。

桓溫在北伐期間,王猛曾經前來拜見,並大談當世之事,並署任王猛為軍咨祭酒。桓溫撤退時曾請王猛一同南行,並任命他為高官督護,但王猛沒有跟隨。

收復洛陽

永和十二年(356年)三月,桓溫打算髮動第二次北伐,請求移都洛陽,修復園陵。雖然桓溫上奏十多次都不被允許,但朝廷卻拜桓溫為征討大都督,督司、冀二州諸軍事,主征討之事。七月,桓溫從江陵起兵發動第二次北伐。八月,桓溫進軍洛陽以南的伊水,當時羌人姚襄正在圍攻洛陽,見桓溫攻來,於是撤去洛陽的圍城軍隊去抵禦桓溫。桓溫終在伊水大破姚襄,姚襄逃走。及後,據有洛陽的周成獻城向桓溫投降,桓溫於是成功收復故都洛陽。桓溫及後拜謁各皇陵及修復其中已被毀壞者。桓溫留穎川太守毛穆之、河南太守戴施等守護洛陽,自己則領三千多家歸降的人民南遷至長江、漢水一帶,返回荊州。昇平四年(360年),桓溫進封南郡公。

隆和元年(362年),前燕將領呂護進攻洛陽,桓溫派庾希及鄧遐助陳祐守城。桓溫亦上奏請求晉室遷都洛陽,又建議南遷的士族返鄉,朝廷畏懼桓溫,不敢有異議;但士族們卻已安於南方,根本不願北返。在此憂慮之時,揚州刺史王述認為桓溫只是以遷都之名威壓朝廷,並非真心想還都洛陽,只要表示順從便可,毋須實行。詔書下達後,晉室始終沒有還都洛陽。

興寧元年(363年),桓溫獲加授侍中、大司馬、都督中外諸軍事、錄尚書事、假黃鉞。次年,桓溫率水軍移守合肥,朝廷改以桓溫為揚州牧、錄尚書事,並兩度征桓溫入朝。桓溫在第二次徵召時才入朝,行至赭圻時停止並留駐當地。當時前燕又再進攻洛陽,守將陳祐留兵出奔。司馬昱知道後,於是於興寧三年(365年)與桓溫商議征討之事,並讓桓溫移鎮姑孰。但同年因晉哀帝死,征伐之事就暫停。同年,前燕攻陷洛陽。

北伐前燕

太和四年(369年),桓溫為了樹立更高的威望,發動第三次北伐,並請與徐、兗二州刺史郗愔、江州刺史桓沖及豫州刺史袁真等一同討伐前燕。而桓溫其實一直都希望控制郗愔在京口(今江蘇鎮江)所統領的精兵,郗愔子郗超時為桓溫參軍,便修改了父親寫給桓溫的書信,變成以老病辭任二州刺史職位,並勸桓溫接掌自己所領軍隊。桓溫看信後十分高興,桓溫亦因而得以自領徐、兗二州刺史。及後,桓溫正式起兵,率五萬人從姑孰出發北伐。

桓溫前進至金鄉,因大旱引水讓水軍舟船得以進入黃河。當時郗超認為如此難以運輸補給,建議直攻前燕都城鄴城,或者停駐黃河、濟水一帶管理漕運,積聚足夠的物資待次年夏天才進攻。但桓溫都沒有聽從。桓溫派軍先後攻敗湖陸守軍、在黃墟迎擊的慕容厲和林渚的傅顏,前燕於是向前秦求救,桓溫亦前進至枋頭。桓溫及後沒有再進逼前燕,反希望以持久戰坐取全勝。九月,因袁真無法開通石門以通水路運輸,而前燕亦斷了桓溫糧道,桓溫見戰事不利而糧食又已盡,更聽聞前秦援兵將至,於是燒船、棄輜重鎧甲,自陸道撤退。途中遭前燕騎兵追擊,損失三萬餘人;更被前秦軍在譙郡擊敗,於是這次北伐以大敗告終。

廢帝立威

桓溫北伐後,命人修築廣陵城池並移鎮當地。又因北伐失敗而感到十分羞恥,並將罪責推給未能開通石門水道的袁真。袁真不甘心被桓溫誣以罪責,而上奏桓溫罪狀又不果,於是以壽春(今安徽壽縣)叛歸前燕。同年袁真逝世,太和六年(371年),桓溫率軍擊敗前秦援軍,並攻陷壽春,俘斬袁真子袁瑾。

桓溫雖然自從363年獲錄尚書事開始就干預朝政,而且自負有才能,早就有異志,所以才發起北伐希望先建功勛,然後領受九錫並進圖篡位。但因第三次北伐遭前燕及前秦擊敗,聲名和實力都減弱,圖謀不成。壽春被桓溫攻下後,參軍郗超知道桓溫的心意,於是建議廢立之計而加強桓溫聲威。桓溫亦早有此謀,於是在當年便廢晉廢帝司馬奕為東海王,改立司馬昱為帝,即晉簡文帝,自己以大司馬專權。

多所廢徙

桓溫隨後就因厭惡殷氏和庾氏強盛,又忌憚時任太宰的武陵王司馬晞的軍事才幹,於是先上奏彈劾司馬晞「聚納輕剽,苞藏亡命」,並誣司馬晞將成叛亂禍根,成功將司馬晞及其子司馬綜免官。及後又派弟弟桓秘逼迫新蔡王司馬晃誣稱自己與司馬晞、司馬綜、著作郎殷涓、太宰長史庾倩、太宰掾曹秀、散騎常侍庾柔等人謀反。桓溫下令將他們收付廷尉,晉簡文帝只有哭泣。後在桓溫意願下,廷尉上奏要賜死司馬晞,簡文帝不願,下詔要再作議論。桓溫於是上書請誅司馬晞,言辭十分嚴厲急切。簡文帝見此,只得寫書給桓溫:「若果晉室國祚長久,那麼你就應該依從早前的詔命從事;如晉室大勢已去,那你就讓我退位讓賢吧。」桓溫見後,流汗色變,而司馬晞亦只被廢為庶人,未被誅殺。但庾柔、殷涓等人都被族誅。桓溫此後,威勢極盛,連謝安見他亦對他遙拜,更以君臣稱作二人關係,足見當時桓溫權勢已經比皇室更高,如同君主。

未得九錫

次年,簡文帝死,死前遺詔由桓溫輔政,如諸葛亮、王導的先例。當時群臣都因桓溫權勢而不敢以皇太子司馬曜為帝,反等待桓溫的決定。尚書僕射王彪之則以太子即位之正當性釋除群臣疑慮,迎司馬曜繼位為晉孝武帝。桓溫原本寄望簡文帝會將帝位禪讓給自己,或讓自己仿效周公為君主主理朝政。如今兩者皆否,大失所望,因而十分怨憤,更懷疑這是王坦之、謝安做的。不久,朝廷下詔桓溫入朝輔政,並加前部羽葆鼓吹,武賁六十人,桓溫辭讓。寧康元年(373年),桓溫入朝拜山陵,朝廷詔謝安及王坦之到新亭迎接桓溫,百官拜於道側。三月,桓溫患病,停建康十四日後退還姑孰。當時桓溫表示想受九錫,多番催促,而王彪之及謝安見桓溫病重,則借修改袁宏所寫的錫文暗中拖延。七月己亥日(8月18日),桓溫逝世,享年六十二歲,至此錫文仍未完成。朝廷追贈丞相,謚號為宣武。喪禮依司馬孚、霍光的儀式,葬姑孰青山。

更多歷史,敬請關注王昆明細說歷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王昆明細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前秦苻堅生平簡介
祖逖生平簡介
羊祜生平簡介
清水之盟經過
高平陵之變經過

TAG:王昆明細說歷史 |

您可能感興趣

簡文帝臨終前召桓溫入朝輔政,桓溫為什麼拒絕?
「文化」人之間的噩夢,桓溫的生存之道
桓溫走時,王猛為什麼不追隨桓溫?
桓溫部隊遇強兵緊急撤退,士兵慌亂下擂錯了戰鼓,結局令桓溫大喜
東晉梟雄桓溫之霸氣名言:人如果不能流芳百世,那麼也要遺臭萬年
王猛為什麼要離開桓溫?想用事實證明上司失誤,薛珍倒了大霉
桓溫的荷爾蒙,才是我們懷念的魏晉風度
桓溫北伐——青史留名芳百世,卻是半和一秀才
雲遮霧罩的桓溫第一次北伐:昔日戰術失靈,王猛橫空出世
指尖上的歷史/晉宮抉桓溫突然發難
走神秘主義道路,桓溫能否迎來命運轉折?
桓溫究竟是鞠躬盡瘁的諸葛亮,還是挾天子令諸侯的曹操?
被潑皮牛二拖死的梟雄桓溫:廢立成笑柄,篡位變空談
桓溫,一個最能代表魏晉風骨的男人!
北伐夢碎,桓溫最終進了《晉書》的叛臣傳
諸葛亮死後112年,一封古信被大將桓溫挖出,桓溫:諸葛終可瞑目
東晉北伐三大隱患:桓溫虎視眈眈,內部相互掣肘,輕信中原降將
指尖上的歷史 /晉宮抉(45)桓溫突然發難
東晉大臣桓溫下令撤退,士兵卻給搞錯了,稀里糊塗的將敵軍滅了
淝水之戰後東晉為什麼不乘勝滅前秦?對東晉威脅更大的是桓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