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高考恢復40年:那時沒人懷疑「知識改變命運」

高考恢復40年:那時沒人懷疑「知識改變命運」


我們絕大部分人都經歷過高考,也往往覺得,高中生活太枯燥無味,整日除了背書,就是做題。然而,在1966到1977年高考廢除期間,許多知青在艱辛勞作之餘,依舊堅守著對知識價值的認可,暗自盼望著「高考」這一公平競爭機會的來臨。


1977年10月,《人民日報》頭版頭條發表《高等學校招生進行重大改革》,宣布恢復高考,全國上下一片歡騰。「老老少少」爭相報名,結婚生子的人和在校高中生同場競技,師生、父子、叔侄一起上大學的情況也並不罕見。


40年過去了,對於高考,我們早已不再萬眾期待。但我們應該回望那段歷史,看看那時的人們是如何備考的,那屆高考對個人及整個社會產生了怎樣重大的影響。回顧的同時,我們或許還會發現,那時的經歷對如今勢在必行的高考改革不無警示意義。


1977:個體命運的轉折與社會常態的回歸


撰文 | 楊津濤

中國高校招生制度在1949年後經歷過幾次大變。1952—1965年,實行的是全國統一招生考試制度;1966年「文革」爆發後,高校停止招生;1970年,北大、清華等學校進行「推薦制」試點;1972年,高校全面恢復招生,實行「自願報名、群眾推薦、領導批准、學校複審」的招生原則,給予「具有兩年以上實踐經驗的優秀工農兵」推薦資格,至於應屆高中生,或者進廠務工,或者下鄉勞動,失去直接升學的機會。


直至1977年,恢復高考,積壓十一年的歷屆中學生,才又一起走進考場。他們是名副其實的「老老少少」,「老三屆」(1966、1967、1968年三屆初高中)的畢業生,很多超過30歲,早已娶妻生子;而同場競技的在校高中生,還不到20歲。甚至有的地方出現師生、父子、叔侄、兄弟同考,一起上大學……



高考恢復40年:那時沒人懷疑「知識改變命運」


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報》頭版頭條發表《高等學校招生進行重大改革》,宣布恢復高考。(資料圖)



廢除高考


「無產階級化」的大學只有工農兵才能上


1966年「文革」爆發後,「分數挂帥」「智育第一」「分數面前人人平等」等,被作為「資產階級政治」理念大肆批判,高考制度隨即被廢止。


1971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提出了「兩個估計」——1949年後的「前十七年」「毛主席的無產階級教育路線基本上沒有得到貫徹執行,教育制度、教學方針和方法幾乎全是舊的一套」,學校教師「大多數是擁護社會主義,願意為人民服務的,但是世界觀基本上是資產階級的」。既如此,大學要實現「無產階級化」,就要儘可能多地招收工農兵學員。


清華、北大、北航等7所大學1971年試招工農兵學員8916名,從階級出身看,來自工人、貧下中農、革命幹部和其他勞動人民家庭者,佔到總數的99.8%。1972年大多數高校都開始實行「推薦制」,當年北京11所高校招收的工農兵學員中,初中以上學歷者僅20%,初中畢業者佔60%,還有20%新生的文化程度相當於小學。為讓新生具備聽課能力,高校不得不增設半年的文化補習班。


高考恢復40年:那時沒人懷疑「知識改變命運」


北大學生,1972年4月。當時,大學生都是「工人,農民,士兵學生」。



很多1977年考上大學的人們,都有參加推薦被刷下來的經歷。首先,政審關不好過,「黑五類」出身的青年,表現再好,都是沒有機會的。作家陳建功高中畢業後到煤礦做工,1973年得到師傅們一致推薦,加之又發表過歌頌「工農兵上大學」的詩歌,以為穩操勝券。誰知道因為父親是「臭老九」,自己有「反動言論」,陳建功還是被擋在大學門外。


更重要的是,所謂「推薦」,並無實際標準,全憑領導一句話,以至在很多地方,上大學成為幹部子女的一項特權,流傳著「學好數理化,不如有個好爸爸」的說法。


早年在四川下鄉的薛道華,所在公社1976年獲得兩個推薦上大學的指標,一個給了他,另一個給了某休養院副院長的孩子。實際錄取時,薛道華上大學的名額被休養院另一副院長的子女頂替,他被安排到成都無線電機械學校,結果當時縣文教局局長的女兒也要上學,又把薛道華擠到了「中師」——溫江地區師範學校。開學時,薛道華抱怨了一句:「我填寫的大學錄取表,怎麼會錄取到中師?我有點想不通。」第二天,他的中師錄取通知書也被收走了。



高考恢復40年:那時沒人懷疑「知識改變命運」


《我的1977》



作者:陳建功 等

版本: 中國華僑出版社 2006年12月


恢復高考


1977,「恢復統一高考從今年開始」


1977年6月,「文革」結束已經半年多了,但中央對高等教育改革尚無指示。在太原召開的全國高等學校招生工作座談會上,有些教育工作者想改革「推薦上學」,又不敢否定「兩個估計」,於是推出了一個折中方案,即在工農兵學員之外,允許成績突出的高中應屆畢業生直接上大學;同時,將上大學的文化門檻,由初中程度提升至高中水平。時任教育部副部長的李琦後來說,「在當時的情況下,能夠提出上述規定無疑是可貴的,但這樣局部的改進顯然不能適應客觀形勢發展的需要」。那麼,要恢復高考,必須中央直接推動了。


太原會議後不久,鄧小平復出,要求「找一些敢說話有見解的,不打棍子,不戴帽子,不是行政人員,在自然科學方面有才學的,與『四人幫』沒有牽連的人」,參加在北京召開的科學和教育工作座談會。


與會者談到高校招生弊端,武漢大學副教授查全性直言,「一是埋沒人才,一些熱愛科學有前途的青年選不上來」,「二是卡了工農兵子弟上大學,他們如果沒有特殊關係是上不了大學的」,「三是壞了社會風氣,助長了不正之風,而且愈演愈烈」,「四是嚴重影響了中小學學生和教師的積極性」。他希望恢復全國統一招考,「今年能辦的事就不要拖到明年去辦」。吳文俊、鄒承魯等與會學者紛紛對查全性的發言表示同意。



高考恢復40年:那時沒人懷疑「知識改變命運」



查全性,著名電化學家,武漢大學教授、博導,中科院院士。在其積極建言下,停止了11年之久的高考於1977年冬季恢復。


時任教育部高教司司長的劉道玉回憶,鄧小平在查全性發言後說,「『十六字』方針必須推倒,恢復統一高考從今年開始。」教育部部長劉西堯說:「今年恢復高考來不及了,招生工作會議已開過了。」鄧小平說:「今年就改,看準了的,不能等,重新再召開一次招生會議就是了。」最後,他提出:「今年就要下決心恢復從高中畢業生中直接招考學生,不再搞群眾推薦。從高中直接招生,我看可能是早出人才、早出成果的一個好辦法。」

於是在太原會議後,1977年又召開了第二次全國高校招生工作會議。會議期間,鄧小平找劉西堯等談話,要他們推翻陳見:「『兩個估計』是不符合實際的,怎麼能把幾百萬、上千萬知識分子一棍子打死呢?」「你們的思想還沒有解放出來,你們管教育的不為廣大知識分子說話,還背著『兩個估計』的包袱,將來要摔筋斗的。」


在很多回憶中,當事人都特別提及鄧小平對政審的簡化,「招生主要抓兩條:第一是本人表現好;第二是擇優錄取」,避免考生因家中親屬的「歷史問題」被牽連。



高考恢復40年:那時沒人懷疑「知識改變命運」


鄧小平和恢復高考後的大學生



在教育部發布的《關於1977年高等學校招生工作的意見》中,規定工人、農民、知青、複員軍人、幹部和應屆高中畢業生,在20-25歲;「對實踐經驗比較豐富並鑽研有成績或確有專長的」,在30歲以下,只要滿足三個條件:「政治歷史清楚,擁護中國共產黨,熱愛社會主義,熱愛勞動,遵守革命紀律,決心為革命學習」「具有高中畢業或相當於高中畢業的文化水平」「身體健康」,都能報考。


為了最大程度招納人才,還特別規定,「在校的高中生,成績特別優良,可自己申請,由學校介紹、參加報考」。具體招生工作,「實行自願報名,統一考試,地市初選,學校錄取,省、市、自治區批准的辦法」。由於「文革」期間沒有統一的教學大綱,中小學教育有名無實,各省教育水平差別很大,所以此次高考由各省自主命題。



高考恢復40年:那時沒人懷疑「知識改變命運」



備戰高考

從頭來過,全國上下手忙腳亂


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報》頭版頭條發表《高等學校招生進行重大改革》,宣布恢復高考。當天,天南海北的知青也從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的播報中,聽到了這個突如其來的消息。在很多回憶中,他們不約而同地用杜甫那句「漫卷詩書喜欲狂」形容當時的心情。知青們有機會上大學了,但要複習,一沒有時間,二沒有資料。



高考恢復40年:那時沒人懷疑「知識改變命運」



無論是廠里做工,還是鄉下務農,想參加高考的青年們都只能在工作之餘,擠時間複習。在山裡插隊的劉延民每天從早上6點到晚上7點,要喂三次大豬、六遍小豬,還要準備飼料、砌豬圈、墊豬圈等,只能利用有限的空餘複習。參加1977年高考前,王新輝在一個山村中學當老師,要在批改完學生作業、備好課後,才有時間複習下要考的內容。他回憶,「時常是一邊吃飯,一邊背記,晚上一邊洗腳,一邊看書」,不得不通宵達旦。


無論是廠里做工,還是鄉下務農,想參加高考的青年們都只能在工作之餘,擠時間複習。電影《高考1977》再現了這一場景。


相比於時間,複習材料更加緊缺。當時文理科都要考政治、語文、數學,文科另考史地(歷史、地理),理科另考理化(物理、化學),外語作為參考,不計在總分。為能獲得這些科目的資料,考生們各顯神通,有人拿出留了十年的中學教材,有人得到城裡親戚寄來的油印材料,還有的人只能手抄各種習題。


材料都是有多少複習多少,現在任教於首都師範大學的孫文泱回憶,他姑姑從上海寄來好幾冊《幾何》《代數》,有了豐富的數學材料;弟弟在一個中學任教,幫他找歷史老師要了十幾頁有關中國史的填空題;世界史資料用的是他爸爸單位發的周一良、吳於瑾《世界歷史》;地理內容不多,只有一些傳抄的材料。


複習之餘,考生們還要想報專業的事。「文革」剛剛結束,人們對於「文科」心有餘悸,傾向於學理工科、技術類的科目。後來從事黨史研究的薛慶超曾說,「在七七級大學生中,凡是報考文科的,基本上都是因為報考理工科,沒有考上大學的把握,才這麼做的」,這種說法當屬實情。


歷史學者雷頤從軍隊報考大學文科,成績高於重點分數線,但雷頤的父親希望他放棄入學,補習下數理化,來年再考,上個理工科大學。總的來說,當年大多數考生填報學校和專業時,都比較隨意,首選把握最大的或最熟悉的。在他們當時看來,只要能上學就好,上什麼學就相對不那麼重要了。


高考恢復40年:那時沒人懷疑「知識改變命運」



「對於一個曾經以千萬人的青春為代價、狂熱地廢除過考試制度的社會來說,更應該珍惜這來之不易的考試制度,並不斷使之更加科學、合理,更趨完善。」——「老三屆」、學者雷頤


招考部門也和考生一樣忙亂。1977年召開了兩次招生會議,錯過了正常的招生日期,直到當年10月,招生意見才通報到各省。高考已經11年沒有進行過了,現在一恢復就是面對幾百萬人參加的大考,無論是考前命題,還是對監考人員的培訓,都極為緊急。


如遼寧在得到恢復高考消息的第二天,就組織了20多人的命題組,送到一個遠離市區的賓館裡工作。直到這時,命題組的老師們才得知基本原則——考查範圍不超過高二,以基礎知識為主。20餘天后,經過數十次審核和校對,遼寧省高考試卷才交付印刷。



高考恢復40年:那時沒人懷疑「知識改變命運」


1977年山東高考試卷



在當時,印刷試卷的紙張需先向本省計劃委員會申請,再由出版局調撥,但恢復高考時已屆年尾,沒有多餘的紙可供使用,一些省份於是奉命徵用了準備印刷《毛澤東選集》第5卷的紙張。由於經驗不足,河南、山東一些地方把正反兩面的試卷,只印了一面,導致考生需要參加補考;吉林延邊印刷試卷時,對廢紙處理不當,出現了泄題情況。


即使是裝試卷的麻袋都不敷使用,那時麻袋是防洪和戰備的專用物資,如雲南是省委親自下令,才徵用了2000多條麻袋。當時在江蘇組織高考工作的胡星善說,「試卷印妥後如何包裝,用什麼袋子,裝多少份,有什麼保密要求,袋子上需要何種說明等等,必須精心設計,現做實驗、現寫說明、現訂貨、現投產……」,一切都是從頭來過。


高考恢復40年:那時沒人懷疑「知識改變命運」


1977年的高考報名點,時常能看到大齡考生拖兒帶女來報名



考場實錄


公平的回歸改變了不正常的教育秩序


時隔十年,能重新走進高考考場,大多數人用行動表示了對此次機會的珍視。在北京監考的魯崇英回憶,「我原來想,青年們被『四人幫』毒害了這麼多年,個別人考試答不上來,可能搗亂。沒有想到,考場秩序會這樣好,考生態度會這樣端正。學生真的變樣了。有些過去被『四人幫』一夥罵得抬不起頭來的老教師,今天看到學生這樣遵守紀律,尊重老師,嚴肅認真地對待考試,感動得熱淚盈眶。」


其實魯崇英擔心的事,並不是沒有發生。如一名遼寧考生在數學試卷上寫詩,控訴「四人幫」當政,自己失去學習機會:「寒冷考試場,心緒漫無邊。猶念『四害』滔天罪,坑殺青少年。蹉跎晃十年,禍國談何淺。罪當千剮難消恨,報國恥空拳。華主席英明,一舉澄空間。江山絢麗花萬朵,抒志在明年」。



高考恢復40年:那時沒人懷疑「知識改變命運」



考生水平普遍不高,還是在遼寧考場上,史地試卷有一道題問:「中國的四大發明是什麼?」有考生回答:「大鳴、大放、大字報、大辯論」,還有考生說「長矛、大刀、火箭、原子彈。」語文試卷有一道題要求翻譯:「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考生答:「姐夫領著小姨子去游泳,到那裡後看見游泳的人很多沒有下去,那是不道德的……」如此種種,並不鮮見。

自古就有的考場弊案,1977年高考也不例外。河北省故城縣發生了一場特大舞弊案,縣委書記以下數十名幹部涉案。縣委書記馬連寶共有6個女兒,前三個女兒都通過「推薦」上了大學,他還想故技重施,把高中在校的四女兒送進大學。


馬連寶先後找到文教局長、招生辦主任,讓他們「幫忙」。考點負責人給縣委書記家「小四」換了三次考號,安排成績好的學生坐在她旁邊;考試期間,馬連寶派通信員以送葯為名,給女兒傳送答案。故城的其他多名縣委常委也利用職權,或者巧妙安排座位,或者改試卷。被查處後,馬連寶說:「我不知道今年(招生)辦法改了。」——公平確實回來了。


即便在考場上發揮良好,也不意味著你能正常上名校。1977年高考,取消了原本要查祖孫三代的政審,沒有了充滿黑幕的「推薦上學」,但「文革」十年的思維慣性,並不會因一個文件、一次高考就改變。在高考政策的執行中,還是有不少考生受到政審的刁難。在教育部發布的《招生工作簡報》里,經常能看到一些成績很好的考生,或者因為父親是國民黨,或者由於母親是「右派分子,與日特有聯繫」,而被縣裡扣押材料,無法錄取。



高考恢復40年:那時沒人懷疑「知識改變命運」


1977年12月11日,恢復高考後的第一批考生精神抖擻邁入考場。



王代文兄弟的經歷更為荒誕,他們出身教師家庭,參加1977年高考一起上線後,有幹部公開質疑:「這是什麼政策,讓地主資本家的子女上大學!」「他們家只能去一個!」這兄弟兩人同母異父,王代文的生父被認為是「畏罪自殺」,他本人則「對現實不滿」——在給朋友的信中說「近段時間新歌不多」,同時「走資本主義道路」——在裁縫鋪里幫人裁過一兩件衣服。於是王代文的弟弟去上了大學,他只好第二年再考。


1977年有570萬人參加考試,經過擴招,本科、大專總共招生27萬人,錄取率4.8%,是中國高考史上錄取率最低的一屆。同過去的「推薦制」相比,這次考生質量得到了保證,清華大學在黑龍江錄取的7名新生,有5人數學考了100分;在廣西錄取14人,數學平均80分,物理85分。北京大學在福建錄取的文、理科新生,最低分290分。高考選拔人才的功能終於開始恢復了,中國又有了真正的大學生。



高考恢復40年:那時沒人懷疑「知識改變命運」


1978年錄取通知書


到1978年,高考制度確定下來,但還是很特殊。制定複習大綱必須照顧當時考生的實際水平,負責物理編寫的老師擔心,「這幾年中學教三機一泵,一下子轉成力學,彎子太大」「考動力學,但不知道中學是不是有天平」。大綱最大限度地兼顧了考生的特殊性,如歷史考題以中國史和近現代史為主,外語考題要求在初三水平。參加這一年高考的人數,超過了1977年,達到621多萬,直到2003年這一紀錄才被打破。


恢復高考,最大的意義在於恢復了公平。當初從學校走出後,走進工廠,下到鄉間的年輕人們,不會想到還有機會重回校園,成為作家、科學家、領導幹部,他們的命運確實是因這次高考而改變。但是,當我們注意到5%左右的錄取率,也會知道,真正因為這次高考改變命運的人,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多。高考的意義,更多地還是改變了中國不正常的教育秩序,是中國逐步走向正軌的一個標誌。


本文整理自2017年4月22日《新京報·書評周刊》B02—B03版;作者:楊津濤;編輯:孔雪,張進。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本文來自騰訊新聞客戶端自媒體,不代表騰訊新聞的觀點和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京報書評周刊 的精彩文章:

從今天起,做個養貓的人
枷鎖與悲憫:中國科幻何以立足?
被衣服遮蔽和裹挾的,是女性不由自主的意志和身體
在清華北大畢業買不起房,讀書還能改變命運嗎?
我們的存在輕若薄紗

TAG:新京報書評周刊 |

您可能感興趣

馬云:2018年這幾大行業,是所有普通人改變命運的機會,你知道嗎
2019年,無數人改變命運的絕佳之年!
BBC跟拍14個孩子50年,揭開人生殘酷真相:唯有知識才能改變命運
被分享100萬次的文章:如果想改變命運,請堅持做這7件事
改變命運有多難?跟罕見病戰鬥30年,我的經歷你想不到
BBC跟拍14個孩子的50年,揭開人生殘酷真相:唯有知識才能改變命運
窮人想改變命運?千萬別有這4種習慣,第4種最害人
6.25日運 夢想讓我與眾不同,奮鬥讓我改變命運
對於本命年24、36、60屬豬的人來說,將會是改變命運的一年
20多歲的女生千萬別想著依靠嫁人來改變命運
轉運啦!這3生肖3年內徹底改變命運,一年更比一年好,難逃富貴
中年危機?她是如何從35歲改變命運,成為世上最有權勢的女人
只需2800萬就能改變命運!莫雷一念之差,放走了第三偽核
18歲泰國網紅花800萬整容,術後形如兩人,果真醫術改變命運
18年前借800元改變命運 女子QQ加6000好友只為尋恩人
2019,無數人改變命運的絕佳之年!(深度)
因名字而改變命運的將軍!19歲參加革命,1955年成開國上將
人能不能改變命運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不認命是國漫人的命
為了改變命運,他瞞著家人復讀7年,歷經艱辛終於考上大學!
知識改變命運:越早看清這個真相,人生才越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