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小記者首次走進「非遺美食」 體驗北泉手工面製作工藝

小記者首次走進「非遺美食」 體驗北泉手工面製作工藝


新華網重慶教育頻道4月24日電 被評為重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北泉面,細勻如絲、潔白似雪、中心通空、味道鮮美、回鍋不膩,那是怎樣的製作工藝造就了口碑良好的北泉面呢?4月22日,新華重慶小記者驅車前往了位於北碚縉雲山的重慶北泉面業有限公司,跟隨北泉面第六代傳承人肖浪一同走進「幕後」,探秘其中奧秘。



小記者首次走進「非遺美食」 體驗北泉手工面製作工藝


烘乾房內,掛滿了正在北泉面。新華網發(喻盾 攝)


據了解,北泉面完整製作過程有28道工序,除了烘乾,其餘工序全部都是手工完成的。為了讓小記者能快速的實踐體會到制面過程,肖浪已為小記者準備了醒好的麵糰。現場,只見醒過的麵條在面師的獨特手法下,麵糰初步變細,並在麵條表面灑上豌豆粉,再刷上一層香油繼續醒面。



小記者首次走進「非遺美食」 體驗北泉手工面製作工藝


上棍工序中,第六代傳承人肖浪正在教授小記者製作技巧。新華網發(喻盾 攝)


「先要繞一個圈,再交叉繞,如此重複……」在經過了扯環條、堆條等工序後,肖浪把一根竹棍,一根鐵棍插在牆上的孔裡面,把盆中的麵條搓成菱形,熟練地將麵條在兩根棍上繞環。「這是上棍的環節,要在棍子上繞環60圈才算規範。」 肖浪解釋道。


在一旁看得躍躍欲試的小記者們也上前,在肖浪手把手的指導下,略顯生疏地進行嘗試。體驗過的小記者表示,有一點難,但是非常有趣。肖浪也表示,上棍屬於工序中較難的部分,初學者都不好掌握。



小記者首次走進「非遺美食」 體驗北泉手工面製作工藝


小記者在肖浪的指導下嘗試拉麵。新華網發(喻盾 攝)


如果說上棍是工序較難的部分,那麼扯撲工序就是最有趣的部分了。首先肖浪將上棍後放在槽中繼續醒的面,撲上粉,再用面棍將麵條分開至根根分明,「這就是北泉面,第二天回鍋依然絲絲分明的訣竅。」 肖浪談到。


都說北泉面細勻如絲、潔白似雪,在陽光的照射下,更是細膩精緻。為了讓小記者們能更好的體驗拉絲的工序,肖浪將「舞台」搬到了室外,並將分好的麵條掛在插孔中,分步驟將面拉扯成細絲,可達到2米、4米的長度。



小記者首次走進「非遺美食」 體驗北泉手工面製作工藝


小記者正在嘗試將麵條拉扯成細絲。新華網發(喻盾 攝)


最後一道工序則是切面環節。被烘乾的麵條,按要求進行切割,並在切的同時,要反覆篩選,將成型不整齊的面剔除。「最好的北泉面,在切割的中央幾段,這裡的面細如髮絲。」肖浪對小記者說道。


「整個工序中,除了烘乾房內有機器,都是全手工的,非常了不起。」現場陪同家長表示,今天真正見識到了「慢工出細活」的匠心精神。



小記者首次走進「非遺美食」 體驗北泉手工面製作工藝


兩位師傅正在進行堆條工序。新華網發(喻盾 攝)


當小記者問到「如何傳承延續手工面發展」時,重慶北泉面業有限公司負責人楊順超談到,北泉手工面始創至今已有近150年,一代代相傳下來,要求的就是要有「匠心打造品質」的這一種精神。(郝夢爾)


責任編輯 任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華重慶教育 的精彩文章:

新華重慶小記者走進五號工廠陶藝工作室體驗陶藝

TAG:新華重慶教育 |

您可能感興趣

千年古剎——北泉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