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比107篇造假論文更可怕的,是SCI論文都能買

比107篇造假論文更可怕的,是SCI論文都能買

近日,著名出版商斯普林格決定撤回107篇同行評議造假的論文,這些論文全部來自中國學者。學術不端再一次成為焦點。


評職稱、晉陞、加薪、評選各類稱號都與論文掛鉤的體制,催生了一系列灰色產業。


甚至有人對「冰點」的記者直言,在SCI上發文章,「不過就是完成一件流水線上的產品」。


全文共3906字,閱讀大概需要7分鐘。


被買賣的SCI競賽

記者 | 郭路瑤


編輯 | 陳卓


SCI竟然被賣了。


面對這條簡短的新聞,29歲的「SCI職業寫手」陸志明壓根兒不以為然。這位微生物學博士畢業生,曾拒絕了被視為「香餑餑」的兩所高校副教授職稱,自願成為一個「槍手」。


在大多數人眼裡,這個全稱《科學引文索引》、59年前由美國人創立的資料庫十分「高大上」,是評價科研水平的「硬指標」。但對陸志明而言,在上面發文章,不過就是完成一件流水線上的產品。


最近,加拿大湯森路透集團宣布,將旗下包括SCI資料庫在內的知識產權和科學信息業務,高價拋售給一家與科研毫無關係的投資公司。聽說這個消息,美國微生物協會立即與這項「扭曲了科學」的指標說拜拜。陸志明看到網路上有人提問SCI被賣「對國內乃至世界學術圈會產生怎樣影響?」他毫不猶豫地寫下「有個毛線影響」。

比107篇造假論文更可怕的,是SCI論文都能買



校園裡,一則代寫論文的廣告。視覺中國供圖


「現在科學本來就是個產業,是功利的。」陸志明說。兼職兩年全職一年,他經手SCI論文多達25篇,結婚和房子首付的錢就是這樣攢出來的。而他所認識的另一個小團隊,一年的業務流水量就達到2000多萬元。

與灰色市場的繁榮相呼應的,是我國在這場「國際SCI競賽」中嗖嗖往上躥的得分。在2014年,我國SCI論文數量便高達25萬篇,僅次於美國,是英國的兩倍。中國在這場競賽中的投入也越來越大。在科研經費的比拼中,中國雖然屈居第二,但年均16.6%的增長速度卻讓其他選手望塵莫及。


然而,一邊是科技論文「第二大國」的輝煌成績,一邊是創新指數在40個主要國家中排第18名的尷尬現實。有學者呼籲「論文崇拜撐不起科技強國」,簡單要求論文發表的期刊和數量,只會折騰掉大筆科研經費。但是,對於另外一些學者來說,在我國的國情下,量化的評價指標總比人為主導要強得多。


在SCI論文代工廠的流水線上,不到1年就能生產一篇博士畢業論文


隨著我國SCI論文體量的日漸龐大,陸志明所在公司的業務也蒸蒸日上。


銷售部、市場部、產品部、實驗部、技術支持部,光看部門組成,他們公司與其他公司並無不同。只不過,從這些流水線上誕生的,是一篇篇SCI論文。


作為一個權威的引文資料庫,SCI通過科研論文被引用的頻次來體現科研成果和學術期刊的影響力,每年都會公布所收錄刊物的影響因子排名。而陸志明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一篇發表在影響因子5分以下期刊上的SCI論文,他們在半年至9個月內便可搞定所有實驗量。這種在他眼裡「沒啥技術含量」的實驗「體力活」,全部交給本科和專科生組成的團隊。他們中許多「連實驗原理都不懂」,但「操作技術相當高」。


接下來,包括博士和碩士在內的技術支持部門要花差不多兩周的時間,根據數據「從零整出一篇能發表的SCI論文」。從數據分析、撰文繪圖到語言潤色,他們如同堆積木般熟練。加上前期的實驗和後期的投稿,最多不超過一年半,一篇能達到博士畢業要求的論文,便從他們手中印到了SCI國際英文期刊上。


招攬顧客之類的「雜活」則不需要他們費心。在這個嚴謹而高效的工作鏈條上,一個個部門之間環環相扣:銷售團隊聯繫客戶;市場部通過調研了解需求,並且收集客戶反饋;產品部根據客戶告知的研究方向,在一周內列出該領域的研究前沿和熱點,並且呈現給客戶。此後,陸志明所在的部門給出詳細的實驗方案和預算,客戶認可後簽約。

比107篇造假論文更可怕的,是SCI論文都能買


畢業、評獎、評職稱,對論文需求催生了一個巨大的代寫市場。圖片來自網路


上海交通大學科技史教授江曉原,對此早就見怪不怪。「SCI刊物一點都不神秘,很多公司都能搞定。」江曉原反覆強調。「國內的考核體系卻往往認為,如果你能在SCI期刊上發表論文,你便牛得很。」在他看來,SCI如今儼然已成科學界的「黃金俱樂部」,特別是在發展中國家,期刊一經收錄即登龍門。


事實上,SCI每年收錄的刊物多達8000多種,「有不少水刊」。他舉例說,有的期刊就是單純地刊登實驗報告,哪怕是同類型的實驗,只要具體對象和數據不同,便可能多次發表。如今不少期刊推出了電子版,篇幅不再受限,更導致魚龍混雜。


而且,在江曉原看來,影響因子這把看似公正的尺子,其實也會說謊。


一方面,期刊可以通過一些手段提升自己的影響因子。另一方面,被引用次數越多,也不一定說明科研價值越大。極端情況下,一篇極其糟糕的文章也經常被當作反例引用。


正如江曉原所調侃的,「蘿蔔快了不洗泥」。在讀博的5年時間裡,陸志明一共發表了5篇SCI論文,其中兩篇發在了所在領域排名前五和前十的期刊上。而如今,他一年完成的SCI論文多達十幾篇,大多發在了中低端雜誌上。


當雞的數量增大到100萬隻,鶴恐怕就很難被注意到了


根據多年的追蹤觀察,江曉原覺得,「SCI槍手」的產業鏈已經逐漸浮出水面。


去年3月,英國現代生物出版集團宣布撤銷43篇SCI醫學論文,其中41篇來自中國。短短5個月之後,德國施普林格出版集團又撤銷了64篇論文,全部來自中國。


所有被撤銷的論文均由第三方公司代為投稿,他們在推薦審稿人時提供虛假的郵箱,自己投稿自己審,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然後將偽造的審稿意見發回雜誌社。在江曉原看來,這已經成了不少「槍手公司」快速發稿的秘訣。

在成為「全職槍手」前,陸志明曾兼職的公司便走了這條路子。但如今他所在的公司講究「絕對正規」,保證客戶的安全。因此,他們有很多「回頭客」。有些客戶從博士到走上一線,一直依靠他們公司發表論文,有人代寫論文形成的研究都成了體系。


在這個成果生產鏈條上,陸志明是那隻「下蛋的雞」,但孵出的蛋卻不屬於自己。看著那些沒有自己署名的論文,陸志明卻並不感覺失落,因為他很清楚,「自己只是在做服務業」。


他服務的對象大多是公立醫院的臨床醫生。「不進入這個行業,你根本不知道他們對於科研外包的需求量。」


在中國的醫院裡,醫生要臨床和學術「兩頭挑」,不像美國的醫院,臨床型和學術型醫生大約10∶1。SCI論文顯然成了他們升職路上的「攔路虎」,陸志明因此覺得,自己某種意義上給客戶清除了路障。


正是這種巨大的需求,讓這個興起不到10年的行業像氣球般膨脹。陸志明的工作從單純地代寫文章拓展到了設計研究方向和實驗細節,而他們的實驗室也像陀螺般越轉越快。在他看來,業績增長的背後,正是國家對科研硬指標的逐漸重視,以及隨之而來的日益龐大的基礎研究體量。


2014年,我國發表的SCI論文總數與14年前相比,已經翻了5倍。而在上世紀末本世紀初,北京市所有科研機構發表的SCI論文數量,加起來還不及一所哈佛大學。有科研工作者回憶,那時SCI論文還是新鮮事物,所在的學校給予現金獎勵,但大家仍然感覺高不可攀。

比107篇造假論文更可怕的,是SCI論文都能買



單一的評價體系也是催生論文代寫市場的原因之一。 圖片來自網路


陸志明所在的公司成立於2007年,那時SCI論文已經普遍與評職稱掛鉤。同時期,井岡山大學一位教師3年內在國際SCI期刊《晶體學報》上發了70篇文章,成功被提為副教授,此後又被曝出論文造假。

在這些壓力和誘惑的驅使下,有不少客戶找到了和陸志明一樣的代寫者。「單純地寫一篇,沒有設計實驗的環節,公司簽的合同就是3萬元。」


這些流水線上的標準品,最終變成了「學術泡沫」,湧入我國每年20多萬篇SCI論文的洪流中。江曉原認為,優秀論文早已不能在這些泡沫中「鶴立雞群」了,他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打比方說,泡沫泛濫最直接的後果便是當雞的數量增大到100萬隻的時候,遠遠望去一大片,其中有幾隻鶴恐怕就很難被注意到了」。


他大聲疾呼,「我們已經過了計劃經濟的時代,不應該再搞計劃學術了!」生物科學家饒毅也曾在科學網博客上尖銳地指出,「SCI在中國科學和教育界長成了一個畸胎瘤。」評價科研成果,逐漸變成只看發在了哪兒,發了多少篇,影響因子多高,發了什麼卻沒人關心。


定量分析評價當然存在問題,但只採用同行評價並不可行


事實上,如何避免純量化的評價標準帶來的負面效應,不只令中國科學家頭疼。


在獲得諾貝爾醫學獎後,美國科學家蘭迪·謝克曼「任性」地宣布,不再向《細胞》《自然》《科學》三大「所謂的頂級雜誌」投稿。他自己創辦的期刊也完全不採用影響因子這一指標。理由是,「人們往往覺得那些數字看起來更客觀,但其實它們都是錯誤的」。


對於這一事件,「SCI寫手」陸志明依舊很淡漠。「所有的評價指標到最後都得量化,這個沒法避免,就和找工作要看985和211高校一樣。」在他看來,單方面地宣布不公布影響因子,不過是掩耳盜鈴。


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副院長武夷山,早在5年前便對論文代寫代發現象做過深入的調查,不過,他得出的結論並非要一刀切掉職稱評定中的量化指標,而是要想辦法改進其中的不合理之處。


14年前,當越來越多的大學開始採用量化指標來評價科研績效時,這位科學計量學專家在論文中寫道,「與過去那種主觀隨意性較大的評價方式相比,無疑這是一個可喜的進步。」


同時,他也警告,對待這些指標要慎之又慎,如果過於強調單個研究人員論文發表量和引用量,就容易誘導他們走捷徑。

後來,在和英國一位教授探討這一難題時,他們取得了共識。「既然總有人通過做手腳來應對指標,那指標就不能太少。」他曾供職的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設計了20多項學術計量指標,除了影響因子,還包括擴散因子、權威因子、被引半衰期等等。


而且,「槍手」陸志明覺得,國家總得採用一個「性價比最高」「犯錯率最低」的篩選手段,這個篩子不可能完美。


在量化指標存在漏洞可鑽,但又不得不用的情況下,武夷山提出,最好的辦法是將定量評價與同行評價擰在一起。


一個月前,他用1000多字的篇幅,詳細介紹了一位美國學者提出的科研基金分配新模式。學者們相互評估學術水平,並給同行排名,排名越靠前的學者獲得的經費越多。同時,充分數字化的信息系統,可以識別出潛在的利益衝突,以及相互關照構成的關係網路。


學術界的同行們則在評論區七嘴八舌地討論開了。有人鼓掌,有人跳出來質疑,也有人中肯地提出改進的建議。不過,他們大多都認為,現有的評價體系得改革了,公認的學術實力或者研究的市場價值,才應該是評價的標尺。


(應採訪對象要求,文中陸志明為化名)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冰點周刊 的精彩文章:

錢理群談空心病:與「民國那些人」相會
醫學期刊里的鮑勃·迪倫
擁抱大眾的小眾畫家
走出「13號室」
永遠的南京·辛德貝格

TAG:冰點周刊 |

您可能感興趣

做1000台手術不如發1篇論文? 你花高價排的專家可能是靠論文造假上位的
做1000台手術不如發1篇論文?你花高價排的專家可能是靠論文造假上位的
ICLR2019七大爭議論文:是評審不公,還是論文真不行
300篇 CVPR 2019 Oral 論文精選匯總,值得一看的 CV 論文都在這裡
我們今天想介紹的這篇論文,剛剛中了CVPR 2018最佳論文
10小時搞定LaTeX,論文排版從此不再是煩惱!
ICLR 2019論文接收結果揭曉:24篇oral論文有沒有你?
擁有解耦表徵的無監督學習是不可能的!硬核ICML 2019最佳論文出爐
NeurIPS 2018,最佳論文也許就藏在這30篇oral論文中
MIT發明10美元AI觸覺手套:既能識別物體,又能稱重,論文已上Nature
擁有解耦表徵無監督學習是不可能的!硬核ICML 2019最佳論文出爐
不被大神Hinton認同,否定現有同行成果,谷歌這篇燒腦研究最終拿下ICML2019最佳論文
在 IJCAI 2019 上,阿里不僅貢獻了 11 篇論文,還展示了最新的 AI 技術
曠視14篇CVPR 2019論文,都有哪些亮點?
AI領域必看的45篇論文
投稿量激增56%,CVPR 2019接收論文的關鍵詞是什麼?
此文全篇只有4句話88字,卻成就古典文學最早的駁論文
「送」5篇SCI論文,意味著什麼?
MIT發明10美元AI觸覺手套:識別物體,又能稱重,論文已上Nature
有情商的AI是什麼樣的?一窺微軟ICLR2019AI情感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