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明末遼東三大帥:一個傳首九邊,一個被罷官,一個被凌遲處死

明末遼東三大帥:一個傳首九邊,一個被罷官,一個被凌遲處死


熊廷弼、孫承宗、袁崇煥,他們都是大明王朝後期在遼東的軍事統帥,在抗擊後金入侵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做出傑出貢獻,被後人尊稱為遼東三傑。但是他們三人的下場卻都很凄慘。


熊廷弼(1569年—1625年)江夏人,少時家境貧寒,放牛讀書,刻苦志學。萬曆二十五年,中鄉試第一名,次年中進士。萬曆三十六年(1608年),熊廷弼受命巡按遼東。他拒收禮物,核查軍情,審查將吏,風尚、綱紀大振,很有聲望。後因棒打生員致死一事,與巡按御史荊養智相互彈劾,罷官回鄉。



明末遼東三大帥:一個傳首九邊,一個被罷官,一個被凌遲處死


萬曆四十七年,明軍在薩爾滸之戰中慘敗。為挽危局,升熊廷弼為遼東經略。熊廷弼的策略是以守為主,反對浪戰,並聯合朝鮮牽制後金。到任後,斬逃將,造軍器,修城堡,召置流民,安定民心,調兵遣將扼守衝要,守備大固,後金軍一年多內不敢輕進。明熹宗初立,熊廷弼被給事中姚宗文、御史馮三元等人所彈劾。姚宗文原任戶科給事,因守喪離職,曾寫信給廷弼,讓他為己請求一官。熊廷弼沒有聽從,姚宗文心生怨恨,後來他復職於吏科,巡視遼東,回來後就上書詆毀熊廷弼。最終熊廷弼罷官。


天啟元年,瀋陽、遼陽相繼失陷,遼河以東全部淪陷。熊廷弼再次被召入朝,他提出著名的三方布置策:在廣寧厚集步騎以牽制後金主力;在天津與登、萊(今蓬萊、掖縣)各設巡撫,置舟師,乘機入遼南;在東面聯合朝鮮從後方打擊後金;在山海關設經略,節制三方。明朝再次讓他擔任遼東經略。當時王化貞為巡撫,此人雖有膽略,但對後金的軍事力量估計不足,主張三個月內蕩平後金,造成「經撫不合」的局面。當時內閣首輔是葉向高,他是王化貞考進士時的主考官,他支持王化貞而放棄了熊廷弼的策略。王化貞擁重兵守廣寧,而熊廷弼則徒有經略虛名,僅有數千軍士。王化貞不聽節制,擅自出兵,被努爾哈赤打敗,損失數萬明軍,廣寧失陷。王化貞在熊廷弼面前痛哭流涕,熊廷弼嘲笑他:「你那個四萬軍隊三個月蕩平後金的計劃,進行得怎麼樣了?」王化貞建議再設法阻擊後金軍隊,熊廷弼說:「已經晚了,現在只有保護老百姓入關去!」把全部積蓄放火燒掉,帶領難民入關,關外大量土地喪失。



明末遼東三大帥:一個傳首九邊,一個被罷官,一個被凌遲處死


天啟二年(1622年)二月,朝廷追究責任,熊廷弼、王化貞都判了死刑。後來,熊廷弼讓汪文言用四萬兩金子賄賂內廷請緩期執行,後來卻違背了四萬金的許諾。魏忠賢大為惱恨,發誓要儘快殺掉熊廷弼。天啟五年(1625年)八月廷弼被殺,朝廷將他的首級在北方的九處軍鎮輾轉示眾。熊廷弼家全部資財被抄,連親戚、本家都被查抄,長子熊兆珪也自殺身亡。


孫承宗(1563—1638),字稚繩,保定高陽人。萬曆三十二年( 1604)中進士。瀋陽、遼陽失陷後,孫承宗以知兵,被任命為兵部尚書、東閣大學士。



明末遼東三大帥:一個傳首九邊,一個被罷官,一個被凌遲處死


當時明軍面臨著一個是主守關防,作積極的防禦,還是固守關門,作消極防禦的問題。對此,明前線將領意見不一。首輔葉向高難以斷定,孫承宗提出自己親往實地考察。在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後,孫承宗權衡利弊得失,支持袁崇煥主守寧遠的積極防禦意見,並正式提出了「以遼人守遼土,以遼土養遼人」的戰略方針。天啟二年八月,孫承宗被任命為遼東經略。他實施「欲保關門,必先固遼西;欲復遼東,亦必先固遼西」的戰略計劃,積極部署寧錦防線。經數年艱辛的努力,寧錦防線成為後金騎兵不可逾越的障礙,在此後的二十餘年間,從努爾哈赤到皇太極,始終都沒能完全打破這道防線,基本上穩定了遼西走廊的戰局。



明末遼東三大帥:一個傳首九邊,一個被罷官,一個被凌遲處死



在遼東四年,孫承宗重用袁崇煥等一大批忠直的人才,邊防日益鞏固。「自承宗出鎮,關門息警,中朝宴然,不復以邊事為慮。」逐漸扭轉了原先的那種頹敗之勢。正當他銳意恢復之際,卻遭到了來自魏忠賢的打擊。


孫承宗功高權重,譽滿朝野。魏忠賢為長久把持朝柄,一心想把孫承宗也拉到自己一邊,故進行過多次試探,但均遭到拒絕,由此懷恨在心。天啟四年(1624)十一月,孫承宗西巡至薊、昌,報請以十一月十四日入朝賀萬壽節,並面奏機宜。魏忠賢得知,恐其擁兵「清君側」,大懼,「繞御床哭,上亦為心動」,當即命內閣擬旨,以「無旨擅離信地,非祖宗法」為名,令其返關。孫承宗無奈,只好返回。事後,閹黨利用這件事攻擊孫承宗「擁兵向闕,叛逆顯然」,但熹宗沒予理會。

天啟五年(1625)八月,山海關總兵馬世龍,誤信自後金逃歸的降虜生員的話,派兵渡柳河,襲取耀州,中伏遭敗。閹黨藉機小題大做,圍攻馬世龍,並參劾孫承宗。孫承宗氣極,連上二疏,自請罷官。九月,返鄉。


崇禎二年(1629),皇太極率軍避開寧錦,假道內蒙,從喜峰口突入塞內,直指北京。崇禎帝囚系並最終殺了袁崇煥,軍心渙散,將士東歸。在此危難之際,明廷再次起用孫承宗,「詔以原官兼兵部尚書守通州」,統籌全局。孫承宗協調各路軍隊,聯合行動,經數月艱苦作戰,取得「遵永大捷」,將後金軍驅逐出關。


此後孫承宗再任遼東經略,仍堅持積極防禦的方針,繼續加強寧錦防線,決心重築大凌河、右屯二城。崇禎四年(1631)七月,大凌河城還未修完,後金突然兵歸城下,並於當天開始圍城,明軍倉促閉門拒戰。寧遠巡撫邱禾嘉「屢易師期,(宗)偉與(吳)襄又不相能,遂大敗於長山」,大凌河失守,引起了明廷內部的互相傾軋,「延臣追咎築城非策「。孫承宗連疏引疾,求退。崇禎帝為平息朝議,准其歸籍,孫承宗第二次被排擠下台。


崇禎十一年,後金兵深入內地。11月9日圍攻高陽。賦閑在家的孫承宗率全城軍民與之血戰。三天後,城破,孫承宗被俘,因拒不投降,被活活勒死,其五子六孫全部戰死。

袁崇煥(1584年-1630年),字元素,廣西藤縣人,祖籍廣東。萬曆四十七年進士,任福建邵武知縣。 1622年,任兵部職方司主事,出關考察關外,還京後自請守衛遼東。築古寧遠城今遼寧興城衛戍。



明末遼東三大帥:一個傳首九邊,一個被罷官,一個被凌遲處死



1626年努爾哈赤攻寧遠城,袁崇煥堅守孤城,取得寧遠大捷,努爾哈赤遭到用兵44年來最嚴重的慘敗。1627年(天啟七年),皇太極親率數萬軍隊,進攻寧遠、錦州,袁崇煥又擊敗皇太極,取得寧錦大捷。後因遭到魏忠賢黨羽彈劾,罷官回鄉。



明末遼東三大帥:一個傳首九邊,一個被罷官,一個被凌遲處死



崇禎即位,任命袁崇煥為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督師薊、遼,兼督登、萊、天津軍務。七月,皇上召見崇煥。崇煥慷慨陳詞,計劃五年復遼,皇帝大喜,賜尚方寶劍。


1629年,袁崇煥當眾宣布毛文龍十二大罪狀,以尚方寶劍斬文龍於皮島。同年,袁崇煥擊退皇太極的渡河進攻,並上疏說:「臣守寧遠,寇被臣創,決不敢侵犯臣界。只有遵化一路守戍單弱,宜於彼處設一團練總兵」。但沒有得到崇禎皇帝的足夠重視。當年十月,皇太極果然率兵繞境蒙古,由喜峰口攻陷遵化,兵臨北京城下。袁崇煥聞訊率部急行前往北京,在廣渠門外大敗後金軍。據《明史》袁崇煥傳記載,皇太極施用反間計:「會我大清設間,謂崇煥密有成約,令所獲宦官知之,陰縱使去。其人奔告於帝,帝信之不疑。十二月朔再召對,遂縛下詔獄。」不過很多學者則傾向於認為崇禎殺袁崇煥是因為朝廷內閹黨餘孽的誣陷,皇太極的反間計只是袁崇煥落獄之因。



明末遼東三大帥:一個傳首九邊,一個被罷官,一個被凌遲處死



1630年(崇禎三年),袁崇煥以「通虜謀叛」、「擅主和議」、「專戮大帥」等十大罪狀的罪名「磔」死。伏刑之慘,毛骨悚然,當時北京百姓都相信袁通敵,恨之入骨,「劊子手割一塊肉,百姓付錢,取之生食。頃間肉已沽清。再開膛出五臟,截寸而沽。百姓買得,和燒酒生吞,血流齒頰」(《石匱書》)。崇煥死後,佘氏義僕為其收斂骸骨,葬於北京廣渠門內廣東義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前瞻資訊 的精彩文章:

有人打報告要給毛主席鑄銅像,毛主席批了你絕對想不到的六個字
他是周恩來最傳奇護衛,是毛主席重慶談判時貼身「二虎一龍」之一
1949年蔣介石為何曾不敢去台灣而計劃流亡菲律賓?
他曾讓最強盛的蘇聯蒙羞,毛主席帶頭起立為其鼓掌
被唐朝打得一路西逃的潰敗之軍,稱霸異域滅了個大帝國

TAG:前瞻資訊 |

您可能感興趣

遼東鎮山三猛將:薛仁貴一來全跑,射穿一將,自斃兩將,一箭搞定
魏、蜀、吳三分天下外,在三國時代還是一個遼東還存在一個國家
明朝末年到底有多黑暗?遼東三傑沒一個好下場
明末遼東三傑下場最慘的兩個:被皇帝斬首後,首級送到邊關展覽
古代遼東曾有一小國,幸虧被唐太宗滅亡,否則將成為第二個日本!
明朝遼東的第一望族 後來歸順滿清 朝廷一半官員都來自這個姓氏
三國以外還有一國,雄踞遼東五十年,最後被司馬懿所滅!
三國時期的第四個國家,清理董卓獨霸遼東,對曹操的封賞不屑一顧
遼東第一大將:刀法一絕,追殺李世民,最終命喪海岸
遼東兇悍將:八個火頭軍圍攻都打不過,薛仁貴帶病一照面就給挑了
袁崇煥死的冤不冤?曾在崇禎面前誇下海口,五年之內收復整個遼東
這一仗全殲倭寇,50大車俘虜,三百年倭寇不敢進犯遼東
這個小國曾是遼東的霸主,中原曾多次討伐未果,後來卻自己亡國了
三國時期的第四國,盤踞遼東的公孫淵,怎麼被司馬懿輕鬆消滅的?
大明最牛女將,從西南打到遼東無敵手,古今憑戰功封候唯一女性
三國正史上最讓對手頭大的四大名將,全都不得善終——遼東上將
老丈人遠征遼東,送女婿一匹馬,女婿害怕跑上山,果然撿了一條命
遼東楓葉啥時好看?本溪老邊溝打探,今年最紅將從十月四日開始
他是明末抗金名將,曾立下大功,最後卻因個人私怨而放棄遼東大好河山
唐太宗征遼東收穫最滿意戰將,三箭定天山,坑殺突厥十幾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