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焦樹德:「痛在心口窩,三合共四合」

焦樹德:「痛在心口窩,三合共四合」

「良附丸、百合湯、丹參飲、失笑散,均為治療胃脘痛的古方,但每方又各有特長,把這三個或四個藥方合為一方,共治其所長為一爐,並互糾其短,發揮它們治療胃脘痛的共濟作用,在臨床上常常出現令人難以想像的奇效。」

焦樹德:「痛在心口窩,三合共四合」

「痛在心口窩,三合共四合」。這是我在幼年時代,外祖父教我背誦的一句口訣。1942年我開業行醫,在臨床上親自運用後,才漸漸對它有了越來越深的理解。

「心口窩」指上腹部胃脘處,「三合」是三合湯,「四合」是四合湯。

這句治病口訣是說對胃脘痛,要用三合湯治療,必要時還須再加一湯(兩味葯),共成為四合湯。

另外,要記住,此湯以治療久痛難愈,或服其他葯不效的胃脘痛為其特點,對新患的胃脘痛根據辨證論治進行加減,也有效果。

通過40多年的臨床應用,理解也逐漸加深,摸到了一些加減方法,成為筆者治療胃脘痛經常使用的方劑,常常收到令人難以思議的良好效果。

今不揣淺陋,把三合湯,四合湯治療胃脘痛的一些個人經驗,介紹如下。



焦樹德:「痛在心口窩,三合共四合」

一、三合湯

高良姜6~10g,制香附6~10g,百合30g,烏葯9~12g,丹參30g,檀香(後下)6g,砂仁3g。

(一)主治

長期難愈的胃脘痛,或曾服用其他治胃痛葯無效者,舌苔白或薄白,脈象弦,或沉細弦,或細滑略弦,胃脘喜暖,痛處喜按,但不能重按,大便或干或溏,虛實寒熱癥狀夾雜並見者(包括各種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壺腹部潰瘍,胃黏膜脫垂,胃神經官能症,胃癌等所致的胃痛)。

(二)方義

本方是以良附丸百合湯丹參飲三個藥方組合而成,故名三合湯。

其中良附丸高良姜、香附等組成。主治肝鬱氣滯、胃部寒凝所致的胃脘疼痛。

高良姜辛熱,溫胃散寒。《本草求真》說:「同香附則除寒祛郁」。

香附味辛微苦甘,性平,理氣行滯,利三焦,解六郁。李杲曾說:「治一切氣」。「消食下氣」。

二葯合用,善治寒凝氣滯胃痛。寒凝重者,重用高良姜,因氣滯而痛者,重用制香附。

百合湯百合、烏葯組成。主治諸氣諸氣膹郁所致的胃脘痛。

百合性味甘平,主入肺胃,降泄肺胃鬱氣,肺氣降,胃氣和,則諸氣俱調;配以烏葯快氣宣通,疏散滯氣,溫順胃經逆氣。

二葯合用,既能清泄肺胃鬱氣,又能防止百合平涼之性,有礙中運。

再參《本經》說百合能「補中益氣」,王好古說烏葯能「理元氣」。

故本方更適用於日久不愈、正氣漸衰之證。

丹參飲丹參、檀香、砂仁三葯組成,是治療心胸、胃脘疼痛的有效良方。

其中丹參味苦,性微涼,活血祛瘀,通經止痛。

《吳普本草》說:"治心腹痛"。"檀香辛溫理氣,利胸膈,調脾胃"。

《日華子本草》說:「治心痛。」

砂仁辛溫,行氣調中,和胃醒脾。

三葯相合,以丹參入血分,又配以檀香、砂仁,既能活瘀滯,又能理胃氣,再兼丹參功同四物,砂仁兼能益腎「理元氣」、「引諸葯歸宿丹田」,故對久久難愈、氣滯血瘀、正氣漸虛的胃脘痛,不但能夠活瘀定痛,並能養血、益腎、醒脾、調胃

以上這三個藥方相合,組成三合湯則既主氣又主血,既主寒又主滯,治療心腹諸痛,既能治病,又能益人,功效比較全面。

(三)加減法

寒凝為主,遇寒痛重,得暖則舒,苔白脈緩,或沉弦,證屬胃寒盛者,可減丹參為20 g,加砂仁為6g,高良姜用10g,再加吳茱萸5g,乾薑3g。

兼有胸脘發悶,泛惡吐水,喜干食,不欲飲水,便溏,舌苔白膩,脈濡,證屬中濕不化者,可加陳皮10g、半夏9~12g、茯苓10~15g、木香6~9g、煅瓦楞子10g。

兼有右脅或兩脅脹痛或隱痛,情緒不佳則胃痛加重,喜長吁、噯氣,大便時干時軟,脈象沉弦或弦細,證屬肝鬱犯胃者,可輕用高良姜,重用香附,再加柴胡9g、厚朴10g、炒川楝子10g、綠萼梅5g、白芍藥10g,把檀香改為9g。

兼有口苦,舌苔微黃,雖思冷飲食,但食涼物痛又加重,胃中似有灼熱感,脈略有數象,證屬標熱本寒者,減高良姜為5g,加炒黃連6g、炒黃芩9g、千年健12g,去砂仁。

兼舌紅無苔,口乾不欲飲水,飯後遲消,大便少而澀,或乾燥,證屬中焦氣化不利,津不上輸者,可加知母9g、焦三仙各9g、香稻芽10g、葛根9g。

大便色黑,潛血陽性者,加白及9g、生藕節15~20g、茜草炭12g,減良姜為5g。

舌紅無苔,口乾,喜稀飲食,夜間口渴,胃中有灼熱感,食欲不振,大便乾澀不爽,脈象沉細數,或弦細略數,證屬胃陰不足者,可減高良姜為3g,去砂仁,加沙參9g、麥門冬6g、知母9g、白梅花3g。



二、 四合湯組成

即在上述三合湯中,再加失笑散(蒲黃6~10g,五靈脂9~12g),四個藥方合用,故名四合湯。

(一)主治

同三合湯,但又兼有胃脘刺痛,痛處固定,唇舌色黯或有瘀斑,或夜間痛重,脈象沉而帶澀,證屬中焦瘀血阻滯者。

(二)方義

焦樹德:「痛在心口窩,三合共四合」

在三合湯的基礎上,又加蒲黃活血散瘀,《本草綱目》說蒲黃「涼血,活血,止心腹諸痛」。

五靈脂行血止痛,《本草綱目》中說「治男女一切心腹、脅肋、少腹諸痛,疝痛,血痢,腸風腹痛」。

二葯合用,再配合丹參,活瘀止痛的功效增強,對中焦有瘀血阻絡而發生的心腹疼痛有良好療效。

四方合用,既有氣葯,又有血葯,既能祛邪,又兼益人,所以對久治不愈的胃脘痛,能發揮特有的效果。

(三)加減法

兼有嘔血、便血者,須改用蒲黃炭、五靈脂炭,再加白及10g、生藕節20g,或藕節炭30g、三七粉(分沖)2 g、伏龍肝(煎湯代水)60~100g,香附也要炒黑,可去砂仁。

如無嘔血、便血,但大便黑色,潛血陽性者,也可用蒲黃炭、靈脂炭,或再加白及、烏賊骨等。其餘加減,同三合湯。



三、典型病例

張某,女,49歲,歌舞團演員。1985年10月18初診。

素有胃痛已五六年,近6個月來病情加重。漸漸消瘦,面色萎黯,舌苔根部較白,胃部疼痛喜按,得熱減輕,脘部發堵,腹部發脹,精神不振,全身乏力,食欲不振,二便尚調。右手脈象細弦,左手脈沉細。

於10月04在某醫院做胃鏡檢查,診斷為多發性潰瘍,欲收住院治療,但因無床,在等空床的時間內,來找我診治。

根據其疼痛已久,久病入血,並見痛處固定。腹脹脘堵,右脈細弦,診為氣滯血瘀所致的胃脘痛再據其喜按喜暖,知兼有虛寒

治法採用溫胃調肝,行氣活瘀之法,以四合湯加味,處方如下:

高良姜10g,香附10g,百合30g,烏葯10g,丹參30g,檀香(後下)6g,砂仁5g,吳茱萸6g,生蒲黃9g,五靈脂9g,茯苓15g,木香6g。

水煎服7~14劑。

二診(11月5日)

進上藥後,胃已不痛,精神好轉,右手之脈已不細,弦意亦退。感胃部發堵,但已不發脹。

再守上方,稍事變動。

上方烏葯改為12g,檀香改為8g,砂仁改為6g,五靈脂改為10g,加桂枝9g、蘇梗10 g。

7~14劑。

三診(11月20日):近日因恚怒,又有胃痛,但較以前輕。改檀香為9g,桂枝改為6g,加白芍藥12g。再投7劑。

1975年11月28住入某醫院。

12月5日胃鏡檢查:10月4日所見之潰瘍,已經癒合。不再治療。

四、結語

良附丸、百合湯、丹參飲、失笑散,均為治療胃脘痛的古方,但每方又各有特長,把這三個或四個藥方合為一方,共治其所長為一爐,並互糾其短,發揮它們治療胃脘痛的共濟作用,故在臨床上常常出現令人難以想像的奇效。

最近把近年用三合湯及四合湯治療的胃院痛病例15例(有複診結果的),進行了初步小結。

其中肝鬱乘胃證10例,氣滯血瘀證3例,胃虛肝乘症1例,中焦虛寒證1例。15例中包括潰瘍病5例,慢性萎縮性胃炎4例,淺表性胃炎6例,急性胃炎1例。

病程最短的4天,最長的50年,以1年以上至15年者最多,共佔11例。

經用三合湯和四合湯冶療,其治療給果是:顯效(5診以內疼痛消失者)7例,有效(2~3診疼痛減輕者)8例。沒有一例無效。

由此看出二方確是治療胃院痛非常有效的經驗方。

文摘自《實用中醫內科雜誌》1987年第1卷第2期

推薦關註:全新大家中醫3.2,推出【工作室】功能,幫您樹立個人口碑,積累優質患者,打造屬於自己的中醫工作室,助您實現「半日臨證半日讀書」的夢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家中醫 的精彩文章:

五苓散治膝骨關節炎案
印會河:疏肝散結方治療前列腺增生
顏德馨:五苓散加蒼朮可治脂肪肝
經方治療脫髮醫案舉隅
李培生:理中湯之主證 、 方義與臨床應用(推薦)

TAG:大家中醫 |

您可能感興趣

手足麻木:原來道醫 李東垣 焦樹德都用這首方
焦樹德 丨30種常見中藥的用藥心得
國醫焦樹德:胃疼「喝點熱水」就好了?來看這碗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