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光耀九州一耀州窯刻花斗笠碗

光耀九州一耀州窯刻花斗笠碗

耀州窯是中國傳統制瓷工藝中的珍品,宋代六大窯系。位於今陝西省銅川市的黃堡鎮,唐宋時屬耀州治,在唐代就是中國陶瓷燒制的著名產地,宋代更進一步達到鼎盛,成為我國「宋代六大窯系」中的一個窯系,是北方青瓷的代表。唐代開始燒制黑釉、白釉、青釉、茶葉末釉和白釉綠彩、褐彩、黑彩以及三彩陶器等。宋、金以青瓷為主。北宋是耀州的鼎盛時期,據記載且為朝廷燒造「貢瓷」。金代延續北宋時期繼續發展,元代開始轉型,走向末落,經明代、清代,終於民國。光耀九州一耀州窯刻花斗笠碗

耀州窯刻花斗笠碗

耀州窯始於唐代,北宋末為鼎盛期,宋代六大窯系,終於民國。其窯址位於陝西省銅川市黃堡鎮,舊稱同官,宋代時屬耀州,故名「耀州窯」,包括陳爐鎮、立地鎮、上店鎮及玉華宮等窯在內。是宋代北方民間青瓷的主要產區之一。宋代晚期以青瓷為主,胎薄質堅,釉面光潔勻靜,色澤青幽,呈半透明狀,十分淡雅。裝飾有刻花、印花,結構嚴謹豐滿,線條自由流暢。紋飾多滿布器內外,種類繁多,有牡丹、菊花、蓮花、魚、鴨、龍鳳等,風格粗放健美,生動自然。器形有碗、盤、瓶、罐、壺、香爐、香熏、盞托、注子溫碗、缽等。耀州窯在宋時北方的青瓷窯場中最負盛名,堪稱翹楚。於神宗元豐(1078-1085)至徽宗崇寧(1102-1106)的三十來年間,曾為朝廷燒制貢瓷。其不凡的制瓷技巧和洒脫活潑的風格對當時各地窯場產生了很大影響,得到廣泛推廣,由此形成了一個自北而南的範圍廣闊的耀州窯系。耀州窯系以黃堡鎮為中心,襄括了河南宜陽窯、寶豐窯、新安城關窯、廣東西村窯、廣西永福窯、內鄉大窯店窯等多個窯場。各窯製品均與銅川窯相似,僅由於所用原料有差別,胎質與釉色也有些微不同。唐和五代時胎質稍松,呈灰色,釉質失透,有乳濁感;宋代青瓷胎體較堅簿,胎色灰褐或灰紫,釉質瑩潤透明,釉色青綠如橄欖,釉薄處呈薑黃色;金、元時胎質稍粗,胎色呈淺灰或灰色,釉面多數薑黃,青色者少。釉質稀簿而不潤。裝飾手法上以刻花和印花為主,刻花尤為精美,刀法犀利流暢,剛勁有力,立體感較強。裝飾藝術上,紋飾豐富多彩。紋樣有動物、人物、花卉和圖案等。紋樣中的動物有龍、鳳、獅、犀牛、馬、羊、狗、鶴、鵝、鴨、魚、鴛鴦等。人物有嬰戲、佛象、力士等。花卉有蓮花、牡丹、菊花、梅花、水草等。圖案紋有:八桂紋、三角紋、回紋等。在紋飾上,五代以前古樸大方;宋時豐富多樣,且技藝精湛,出類拔萃;金元時日趨簡單。耀州窯的燒造工藝和裝飾技法,對全國各地的影響較大,除陝西境內的一大批窯仿燒外,它的技藝還傳到河南省的臨汝、禹縣、寶豐、內鄉等窯,傳到廣東的西村窯、廣西的永福窯,形成了以黃堡鎮窯為首的一個龐大的窯系。

耀州窯青瓷的主要特點:紋飾刻的非常清晰,帶有北方人的性格特點,史籍上記載又叫刀刀見泥。

耀州窯的傳統工藝主要體現在原料的采配、成分及加工,泥料的儲備及練揉,手工拉坯及修坯,手工雕花、刻花、劃花、貼花、印花,釉藥的選配、製備及敷施,匣缽、窯具的製作及裝窯,火焰氣氛及燒成等七個方面。一件製品完成要經過採料、精選、風化、配比、粑泥、陳腐、熟泥、揉泥、手拉坯、修坯、釉料精選、配製、施釉、手工裝飾(雕、刻、貼、印)、窯具製作、裝窯、燒窯等17道工序。各工序都有相應的技術要求,掌握相關技藝的人被稱為「匠人」。

耀州窯以銅川黃堡鎮為中心窯場,沿漆河兩岸密集布陳,史稱「十里陶坊」。同時還有立地、上店村、陳爐鎮、玉華村等窯場,依次排列,綿延百里。經過金元兵災及各朝代的動蕩變遷,各陶場均已停燒,惟有陳爐鎮延續至今,成為西北地區的制瓷重鎮。陳爐鎮11個村莊幾乎家家燒瓷,被譽為「陳爐不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全鎮作坊並為國營陶瓷廠。20世紀70年代,在李國楨等專家的幫助下,恢復了耀州窯的傳統技藝,生產出耀州青瓷、黑釉及剔花瓷、白釉及剔花瓷、蘭花瓷、鐵鏽花瓷、花釉等六大系列陶瓷,成為銅川市的支柱產業。近20年來,在現代化工業產品的衝擊下,陳爐鎮的陶瓷業一度蕭條,加之年輕人紛紛出外打工,年紀大的「匠人」相繼去世,使得流傳了一千多年的傳統陶瓷技藝面臨著後繼無人的危險,急需搶救。
光耀九州一耀州窯刻花斗笠碗

耀州窯刻花斗笠碗

燒制唐三彩、白瓷、青瓷、黑瓷和醬色釉瓷等

耀州窯梅瓶

品種,以青瓷最負盛名。其青瓷產品的特徵和鑒定要領是:

(1)胎色灰白,胎質堅硬,露胎處呈現醬黃色。

(2)釉色青黃、深沉,釉層較厚,器物往往上部厚,下部薄,胎釉交接處呈薑黃色。此外,青釉釉面上有的出現小的露胎褐斑,為其它青瓷所不見。

(3)器型豐富,盤 、碗、杯、碟、瓶、壺、罐、爐、盒、香薰、注壺、注碗、盞、缽、燈、枕等均有,器物造型多變,有花瓣式、瓜棱式和多折式,外形美觀。其中力士爐頗具特色,爐身底座四周跪有力士。

唐代

唐末、五代青瓷採用劃花裝飾,紋飾題材多為水波與花草紋。晚唐、五代盤、碗一般採用支釘支燒,通體滿釉,足內有3個支釘痕。

1、器胎特徵:早期多呈深灰色,僅少數為灰、黃色,胎質比較粗糙,有顆粒狀石英和少量較大氣孔,燒成後往往有點狀鐵斑痕出現。盛唐青瓷,胎呈淡黃色,較粗糙,胎土不太均勻,內可見氣泡和顆粒狀物質。到中晚唐時,胎質漸密,胎色呈灰和黑灰色,胎土往往出現小的點狀鐵斑。

2、器釉特徵:盛唐青瓷,釉料不夠精細,釉色青褐或青黃,透明度差,釉面往往缺乏光澤,甚至出現木光。中晚唐時,青瓷釉呈灰綠、灰青或青中顯灰色,釉薄,玻璃質感強,透明度好。

3、造型特徵:中唐以前造型較少,均為厚壁,以後造型漸多,器壁漸薄。

4、裝飾手法:貼花、繪彩、並開始劃花和戳印花。

5、裝燒工藝特徵:唐代主要採用三足支墊方法,燒成後盤碗內底中心均留有三點燒痕。

6、施釉特徵:初唐施於口下,後漸向下發展;中唐時,器外大部飾釉,僅眮下和器底露胎;中唐以前,施釉不均勻,見有垂釉和流淌現象。到晚唐,施釉部位再下,以至器外往往變為通體施釉。

7、底足特徵:早期以器壁厚不挖足(假圈足),到中晚唐時期,盤碗底足為流行的寬矮圈足(玉璧型底),這種玉璧型底的發展規律是,時代早則挖足淺而少,所留玉璧足特別寬,時代晚則挖足漸深,玉璧足漸窄,晚唐時圈足演變為細窄的玉環底。在整個唐代,該窯底足都做大底,器底露胎。

8、產品特徵:瓷器有,黑、白、青、黃褐、花釉、茶葉沫、外白內黑、外青內黑、白釉綠彩、白釉褐彩、素胎黑花、青釉下繪白彩、青釉黑彩、黑釉剔花填白彩、白釉褐綠彩等高溫釉瓷,還有唐三彩、低溫單彩釉和硫璃瓦等。

五代

1、器胎特徵:早中期為黑胎器,呈深灰、黑灰、鐵灰、黑色等。胎外表施有較厚的白色化妝土。器表多不見唐器中常見的黑點狀鐵斑。白胎器為稍晚期,質地相當純凈,色相當白,呈潔白或白中略灰色調緻密度和均勻度與宋器比要稍差,不施化妝土。

2、器釉特徵:黑胎的青釉瓷,釉色為,暗藍的天青色、微灰的湖青、湖綠、湖藍等色,玻璃質感強,透明度好,常有開片,為裹足釉;白胎的青釉瓷,釉多呈淡青、淡天青、青白、粉青等色,少數呈湖青和湖綠色,透明度好,亦有開片,較黑胎器少,為該窯歷代青瓷中最為淡雅的瓷器。

3、造型特徵:多仿晚唐與五代的金銀器皿,比唐代清秀,器物底仍較大。

4、裝飾手法:劃花、剔花、貼花、戳花、捏塑、鏤空、繪畫化妝土(極少見到)。

5、裝燒工藝特徵:早期採用一器一支墊(三足支墊)一匣缽進行單件支燒燒成後盤碗滿釉裹足上或外底心留有三點支燒痕,後來又發展為三點或一大堆托珠法,燒成後裹足釉的足底釉面上,留有三小堆托珠燒痕或底足粘滿砂粒;晚期採用了刮掉足底釉的新方法。

6、施釉特徵:通體施釉到底,多飾裹足釉。

7、底足特徵:器物底仍較大,做玉環底,足多外撇。

8、產品特徵:除青瓷外,兼燒少數黑釉、醬釉及白釉褐綠彩瓷。

宋代

宋代裝飾技法主要是刻花、印花、劃花及模印刻劃相間,以刻花、印花為主。北宋中期刻花發展成熟,刀法犀利,線條剛勁有力,刀痕有斜度,是宋代刻花技法中最優秀者。北宋晚期的印花也很精美,布局嚴謹對稱勻衡。紋飾有纏枝蓮、把蓮、牡丹、纏枝菊、波浪、飛鶴、飛蛾、犀鶴、博古、海水游魚、蓮塘戲鴨和嬰戲圖案等,龍鳳紋則是宮廷瓷器專用題材。水波紋外一般刻劃以六角形邊線,水波中三魚多見。嬰戲圖案則以盪鞦韆為主。宋代花紋裝飾特點:早期於器面刻 劃簡單的花瓣紋;中期則花紋滿布器面;到了晚期花紋線條大多纖巧。 宋代器物足端無釉,足內有釉。

1、器胎特徵:早期胎有深淺兩種,深者為黑灰或鐵灰色,外施化妝土,淺為淺灰色,不施化妝土,均多含有黑色鐵質小顆粒和氣孔;中期全部為淺淡灰白色,無鐵質小顆粒,不施化妝土,但有明顯的白色介面層;晚期和南宋多呈灰白色,少數有淺灰和土灰色,不施化妝土。

2、器釉特徵:早期多數為青灰或青黃色,少數有與五代近似的青綠和淡青色;中期幾乎都為橄欖青色玻璃質金瑩透明度好,釉面光澤度強,釉雖薄但硬度大,很少發現唐五代尚有的流釉、堆釉和干釉現象,很少見到釉面無光和橘皮釉現象,胎釉結合非常緊密;晚期和南宋又出現了暗青、青綠、青黃、淡青、月白等多種色調。

3、造型特徵:造型清秀,底足漸小,作高窄直圈足,製作都很規整。

4、裝飾手法:有劃花(五代剔花和宋代刻花的輔助手法)、剔花(宋初尚有延續,中期後不見)、刻花、印花、貼花、捏塑、鏤空。

5、裝燒工藝特徵:均採用刮掉器物底足釉裝燒工藝。

6、施釉特徵:施滿釉足底露胎。

7、底足特徵:早期底足較寬,足底往往粘有石英托珠,紋飾簡單,由於初將燒柴改為燒煤,燒成氣氛不穩,產品色澤與五代和宋中期相比,普遍發暗;中期壁薄質細,緻密度超過此前產品,底足增高,以飾釉後再經二次精修的高窄圈足為特徵;晚期盛行斗笠狀小碗,以足底變矮、器胎變薄、出現雞心底為特徵,還盛行印花器。

8、產品特徵:除青瓷外,兼燒少量黑、白、醬釉及兔毫、油滴結晶釉瓷。

金代

金代產品瓷胎呈灰白色,青釉呈色偏黃。大量使用陶范印花,滿布器面的花紋逐漸減少,而在盤、碗內壁,大量出現菊花、蓮花、水波、魚鴨紋等,構圖簡單,呈圓圈形。金、元時期一般採用疊燒,盤、碗內有疊燒痕,也有用一缽一器裝燒的,則僅足端無釉。

1、胎釉特徵:前期胎呈淺灰色且略顯偏褐,此時很少見到宋橄欖色,多見豆青和翠青色,還燒有月白釉瓷;後期改為專為大眾燒造的大路貨,胎呈土白色、淺黃色、白中微黃、白中微棕黃等色,緻密度和精細度略差,青釉呈青黃、黃青、薑黃等色。盤碗內底有澀圈。

2、造型特徵:造型渾圓厚重,碗口部加厚,口壁甚至厚於腹壁,呈倒柱式造型。

3、裝飾手法:刻花、印花。

4、裝燒工藝特徵:金元明各時期,所使用的窯爐結構及燃料均與宋代相同類,但金後期至元明,通風和爐體日漸增大,爐內氣氛的變化也不在認真控制,所產青瓷幾乎都具有薑黃色特點。

5、施釉特徵:器內外施釉,足底露胎。

6、底足特徵:玉環底,器底多飾釉,但底足多不經二次修整,足內牆外斜,外底多呈雞心狀,紋樣多層次分布。 月白釉創燒於宋代晚期,成熟於金代,胎於同期青瓷相似,宋晚期月白釉,青度大,白度小,近似淡青色,釉層亦薄,還常在盤晚內壁或內心加飾印花裝飾;到了金代,青色大大減弱,而白度明顯增強,一般器物往往呈灰白或月白色,上乘者往往呈青白色,以白中隱隱透出青色為特點,多為素麵,渾圓敦厚,釉層加厚,透光性差,如蠟似玉。

7、產品特徵:前期以燒制豆青釉和月白釉青瓷為主,後期燒薑黃釉為主,同時兼燒黑釉、醬釉及兔毫、油滴結晶釉瓷。

元明

元代產品器外一般施半釉,挖足淺,足較寬,似玉環底足,足內心有乳 狀凸起。1、胎釉特徵:前期胎呈土白、土黃、黃白色,底足露胎部位呈土黃色、棕黃色或棕紅色,釉多呈薑黃色,少數為青黃色,器內滿釉,多數有瑟圈,器外薑黃釉施釉部位,初期與金代相似,為通體施釉,外底心亦施薄釉,隨後改為外底和器足無釉露胎,還燒黑釉、醬釉、茶葉沫釉、白釉及少數白地黑花瓷。後期和明代變化很大,薑黃釉瓷已降為少數,胎釉更為衰落,胎多呈土白、土黃色,底足露胎部位往往為棕紅、棕褐色;青釉除薑黃色外,還見黃色、黃褐色、青褐色等;器外少見滿釉。多施釉不到底,腹下露胎現象;此時,多見白地黑花瓷,還有白釉、黑釉、醬釉和茶葉沫釉瓷,器物施釉部位,大體與同時期薑黃釉瓷相似。

2、造型特徵:元代時,最流行斂口圓腹大碗。造型趨簡單。

3、底足特徵:玉環底特徵為加寬,足內牆外斜,並演變為寬直圈足,挖足較深過肩,寬圈足加高。

4、產品特徵:前期以燒薑黃釉青瓷為主,後期以燒白地黑花為主,同時兼燒黑、白、醬、茶葉沫釉瓷。、

清代

清代陳爐窯在傳承傳統制瓷技藝的基礎上又有新的發展。其產品除白地黑花、黑瓷和白瓷外,還創燒了香黃釉瓷以及黃白、黑白複色釉瓷等特色品種

民國

清代晚期到民國初期則出現了具有當地特色且廣受民眾青睞的青花瓷,裝飾特徵是各類富有民間色彩的文字題款的廣泛流行和運用,豐富了陳爐窯的內涵。光耀九州一耀州窯刻花斗笠碗

耀州窯刻花斗笠碗

耀州窯盛唐瓷器產品中出現了青瓷器,但數A、種類都比較少。僅見有碗缽之類,碗的造型多為直口圓唇圓腹餅足式,以器壁厚不挖足為特徵,這種餅形足也被研究者稱為「假圈足」。到中晚唐時期,盤碗底足演變為唐代流行的寬矮圈足,亦稱玉璧形底。這種唐玉璧形底的發展規律,是時代早一些的挖足淺而少,所留玉璧足特別寬.時代晚一些的挖足漸深,所留玉璧足亦越來越窄,到晚唐時演變為圈足細窄的玉環底。在整個唐代,該 窯底足都作大底,因器底稱胎,採用了三角支墊尖端支於盤碗類器物內心的裝燒法,燒成後留有三點支痕。

到五代時期,該窯器物造型多仿晚唐與五代的金銀器皿,青瓷釉色有淡灰青、青綠、淡青、粉青、淡天青、天青等色調。紋飾方面,除了使用晚唐開始出現的細線劃花裝飾,還出現新的裝飾技巧,如雕花、貼花及剔刻化妝土。這一時期器物最明顯的時代特徵是器底較大,足多外嫩。通體施釉到底,多飾裹足釉,在器底或足底多留有三角支墊或托珠支墊的痕迹。光耀九州一耀州窯刻花斗笠碗

宋代耀瓷造型清秀,底足漸小,作高窄直圈足,製作都很規整,而且多留有二次修坯的痕迹。其工藝過程為第一次修坯時底足留的較寬,隨後施釉。釉干後對器足再次修整,燒成後在底足部位留有明顯的加施修削痕迹,又演變出雞心底,圈足亦變為矮小圈足.宋代粗州瓷可分為早、中、晚三期。早期為真宗乾興元年(1022年)以前,器底較寬,足底往往粘有石英托珠,紋飾多簡單。由於初將燒柴窯爐改為燒煤,燒成氣氛不穩,產品與五代和宋代中期以後比,普追發暗。中期為仁宗至神宗時期(1023一1085年),是耀州窯的鼎盛時期,器胎因淘洗和煉製精細,壁薄質細,緻密度超過此前產品。器物底足增高。以飾釉後再經二次精修的高窄圈足為特徵。晚期為哲宗時期(1086一1127年)以後,盛行斗笠狀小碗,以器物底足變矮、器胎變薄出現雞心底為特徵。盛行印花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玩通古今 的精彩文章:

「天價古董在人間」你有眼光也可以瞬間變成百萬富翁!
收藏界的五種亂象
我們細數歷年來成交的一些「天價瓷器」
紅山文化之謎豬龍還是熊龍?
《人民的名義》爆紅!官員的背景書畫都有門道!

TAG:玩通古今 |

您可能感興趣

耀州窯鳳凰牡丹刻花梅瓶
耀州窯刻花菊瓣紋雙魚盤
耀州窯青釉藥王塑像
秋窗冷燭醉耀州
讀懂耀州窯
宋代六大窯系——耀州窯
耀州窯-鑲嵌在黃士地里的一顆耀眼明珠
耀州窯青釉盤口瓶
耀州窯代表瓷珍
宋代名窯——耀州窯 耀州窯市場價格
耀州窯:「黃堡陳爐星月逝,華光青釉熠輝生」
花紋題材豐富的耀州瓷瓶
耀州窯:鑒賞
耀州窯:範金琢玉千載傳
制瓷精如琢玉:一文讀懂耀州窯
重溫耀州紅色記憶:張占虎血灑讓義堡
哪三項改革,讓耀州窯的燒成工藝鼎盛於宋朝?
耀州窯瓷器市場怎麼樣
難忘家鄉味——耀州蒸碗紅薯丸子
收藏乾貨:耀州窯「刻花、劃花、刻花」三種裝飾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