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失血、痔瘡、割包皮,西醫能做的手術中醫也能做

失血、痔瘡、割包皮,西醫能做的手術中醫也能做



失血、痔瘡、割包皮,西醫能做的手術中醫也能做



寫於戰國時代的《周禮·天官冢宰》中將宮廷醫官分為四種:食醫、疾醫、瘍醫和獸醫。這裡的「瘍醫」就類似現在的外科醫師。


根據《史記》記載,春秋時代的神醫扁鵲,曾經替公扈和齊嬰兩個人做心臟移植,將兩人的心臟互換以改變心性。至於三國時代的華佗(145—208):東漢末年醫師,與董奉、張仲景被並稱為「建安三神醫」,更是讓人津津樂道。


由此可以看出兩千年前人們對於外科的想像。

接下來你將看到:


金瘡:古人如果被捅了能怎麼辦?


失血、痔瘡、割包皮:中醫也能做手術


外科為什麼沒能在中國火起來?


金瘡:古人如果被捅了能怎麼辦? -+-金瘡就是由刀劍銳器所造成的傷害。這類兵刃是從前的主要武器,由戰爭或是鬥毆所造成的肢體傷殘或開膛剖腹,應該極為常見。 《聖濟總錄》成書於1117年,由太醫院編,以宋徽宗名義頒行。全書兩百卷,包括內、外、婦、兒、五官、針灸、養生、雜治等,共六十六門,其中是這樣寫金瘡的: 「論曰金刃所傷,有腸出者,有腸出已斷者,視其輕重之證,可決死生。」



失血、痔瘡、割包皮,西醫能做的手術中醫也能做



元大德年間重校本《聖濟總錄》


這段描述一個人的腹壁被刀刃所傷,導致小腸外露,此時會有三種狀況——


若是小腸被截斷,而體外只看到一個斷端,那是必死無疑,近則一日,遠則三日。這樣的觀察很正確,因為當腸道被截斷又無法接續時,傷者會在幾天之內死亡。

另一種狀況是「腸有兩頭見者」,即被截斷的兩個斷端都在體外,於是可以將之縫合接續。將腸道接合是很正確的做法,這樣傷者才可能存活,不過在接續腸道後,塗上雞血可就不是理想的做法,因為塗上雞血非但無助癒合,更會導致感染,使傷者死亡。


第三種狀況是「腸有出而不斷者」,即腸道沒有被截斷,只要小心地將小腸推回腹腔再縫合傷口。不過「以大麥粥取其汁,洗腸而納之」反而可能造成感染,使傷勢惡化。


關於腹破腸出的狀況,公元1427年,明朝古籍《秘傳劉伯溫家藏接骨金瘡禁方》上還有這樣的說法:「醫者麻油搽手,然後送腸納入。」也就是用麻油當潤滑劑,將小腸複位。



失血、痔瘡、割包皮,西醫能做的手術中醫也能做



但若因為小腸外露時間太長,變得脹氣而難以複位時,「即將麻油搽腸滋潤,又用一人托住其腸,再用一人暗含冷水一口,當面一噴,其人必驚,而托腸之人要乘勢將腸一推推入,自然收好,即捻定傷口,用銀絲或絲線縫口」。


顯然過去的醫者對於腹破腸出的狀況並不陌生,也做過各種嘗試來將小腸複位並縫合傷口,甚至還提出一個方法來判斷預後:


「腸雖歸復內中,傷否目力難知,即取火酒一小杯,令患者飲之,使人嗅其傷處,若聞火酒氣味,其傷不可治矣。」


這個測試方法很有意思,讓傷者喝下一杯火酒,然後由腹壁的傷口處嗅聞,就能判斷腸道是否破損穿孔。如果能聞到酒味,就代表腸道穿孔,


必死無疑。

從以上敘述可以推論,當時醫師仍沒有進行剖腹手術的能力,所以只能接續露出體外的腸道,沒有辦法進入腹腔找尋腸道斷端將之縫合。


失血、痔瘡、割包皮:中醫也能做手術 -+-


談到由刀刃所造成的傷害時,除了肚破腸流外,還有一個可能危及生命的問題就是失血。


公元610年,隋代《諸病源候論》中有這樣的記載:


「去血四五斗,脈微緩而遲者生,急疾者死。」


這是說在創傷失血的傷患,若脈搏「緩而遲」,存活機會較大,若脈搏「急疾」就可能死亡。此種說法是有道理的,因為脈搏加速的患者通常代表有較大失血量,而脈搏穩定代表失血量較少,也較可能存活。



失血、痔瘡、割包皮,西醫能做的手術中醫也能做



《諸病源候論》作者巢元方,提出了著名的「經絡活氣血和」論


因為肛門瘙癢、腫痛而就診的患者很多,現在是如此,過去也是如此,所以古籍中有許多相關敘述。

公元1174年,宋代《三因極一病證方論》一書中有許多相關描述。


「牡痔者,肛邊腫痛,突出一枚,五六日後,潰出膿血自愈。」這種就是肛門膿瘍,一開始會又腫又痛,幾天之後會破開流出膿血,待膿瘍排盡後會自動痊癒,然後漸漸形成肛門瘺管。


從這可以發現,肛門膿瘍和痔瘡的成因雖然不同,但當時都被認為是痔瘡,治療方面也多以藥物為主。


公元1742年,清代《外科心法要訣》中有結紮痔瘡的記載:


「凡遇痔瘡癭瘤,頂大蒂小之證,用線一根,患大者二根,雙扣系扎患處,兩頭留線,日漸緊之,其患自然紫黑,冰冷不熱為度。輕者七日,重者十五日後必枯落,以月白珍珠散收口甚效。」


對於「頂大蒂小」的痔瘡,可用藥線結紮,再逐漸收緊,數日之後痔瘡就會掉落。類似的做法現在還有人使用。


對於肛門瘺管的治療,清代《醫門補要》中有這樣的建議:


「用細銅針穿藥線,右手持針插入漏管內,左手執粗骨針(要圓禿,頭鐫深長槽一條,以便引針) 。插入肛門內,釣出針頭,與藥線打一抽箍結,逐漸抽緊,加鈕扣系藥線梢,墜之七日管豁開,摻生肌葯一月,收口。如虛人,不可掛線,易成癆不治。」


這算是相當詳細的手術步驟,先將針線穿過瘺管,然後逐漸束緊,數日之後就能切開瘺管。這樣的瘺管切開術是有效可行的,在今日依然可見。



失血、痔瘡、割包皮,西醫能做的手術中醫也能做


《外科圖說》部分刀剪鉗物件圖


清代《醫門補要》中也有割包皮的手術,主要是想解決包皮過長所造成的包莖:


「龜頭皮裹:大人小孩,龜頭有皮裹包,只留細孔,小便難瀝。以骨針插孔內,逐漸撐大。若皮口稍大,用剪刀,將馬口旁皮,用鉗子鉗起,量意剪開,速止其血。」


這種手術方式和現在割包皮方式很接近,手術有兩個重點:其一是剪掉的包皮要適量,才不會影響勃起的功能;其二是要止血完全。


不過,因為過去沒有電燒可以幫助止血,直接動刀割包皮時,出血問題較難解決,所以作者也提供了另一種做法:「或用細針穿藥線在馬口旁皮上穿過約闊數分,後將藥線打一活抽結,逐漸收緊,七日皮自豁,則馬口可大矣。」


這個方法執行上較簡單,只要將針線刺穿包皮,再從包皮的開口拉出來,然後收緊線頭打一個結並逐漸收緊,幾天後包皮就會被切開,解決包莖的問題。在缺乏有效麻醉、止血工具時,這的確是較可行的方法。


外科為什麼沒能在中國火起來? -+-


無論在哪一個文明中,醫學的肇始都是偏向哲學、玄學,漸漸地才會進入科學思維。要觸發這樣的蛻變,解剖學扮演著極為關鍵的角色。外科學的進展與解剖學更是息息相關。



失血、痔瘡、割包皮,西醫能做的手術中醫也能做


達芬奇解剖圖手稿 但在傳統禮教的約束之下,解剖是不被鼓勵的。歷史上大聲疾呼,提倡實證醫學的名醫是清代的王清任,他的著作《醫林改錯》以開門見山的標題,講明要修正醫學的錯誤之處。


他認為想要診斷疾病,就必須先了解五臟六腑,但在他學醫過程中,卻發現有許多矛盾的地方,這讓他興起想要搞懂人體解剖的念頭。


有一回,灤州稻地鎮瘟疫盛行,大量孩童死亡,貧窮人家多半將屍體裹在草席中下葬。當地習俗是將遺體淺埋,刻意讓野狗啃食,當地人相信這樣有助於下一胎的存活。於是墓園經常可見許多被啃食得肚破腸流的屍體。


王清任每天騎馬經過,發現可藉此機會認識解剖構造,於是每天清晨到墓園仔細觀察這些殘缺屍體,並互相參看,這才發現古籍中所繪之臟腑形圖,和真實的人體完全不同。


1830年,王清任下定決心要刊行《醫林改錯》,也寫了這段文句以明志:


「今余刻此圖,並非獨出己見,評論古人之短長,非欲後人知我,亦不避後人罪我,惟願醫林中人一見此圖,胸中雪亮,眼底光明,臨症有所遵循,不致南轅北轍,出言含混,病或少失,是吾之濃望,幸仁人君子鑒而諒之。」



失血、痔瘡、割包皮,西醫能做的手術中醫也能做



清咸豐刊本《醫林改錯》

王清任《醫林改錯》一書不但改正了數千年貽誤,更是邁向實證醫學的一大步。可惜他的學說沒能突破傳統觀念禁錮,不但被主流醫學批評為標新立異、離經叛道,還被譏諷是「在骸骨中學醫」。


一個讓醫學蛻變的機會也就此失之交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吃熊 的精彩文章:

限制級?到底是圖片太污還是你的內心太不純潔?
聊天中的小秘密:當對方開始抖腿的時候就說明
為什麼一吃零食就吃到停不下來?背後好大一個陰謀論
不聞你永遠不知道自己身上有多臭一招教你聞清自己的體臭味
春天到了,瘦的人出去玩才叫踏青,胖的叫踩青

TAG:大吃熊 |

您可能感興趣

凡士林不僅能護膚還能治病,它能治療風濕、皮炎、痔瘡、扭傷等!
痔瘡能有多難治?非要手術?找中醫,補血止痛,食療搞定!
痔瘡手術後能不能吃火龍果?
這個能搞定癬瘡、痔瘡、胃痛、痢疾的東西,居然渾身是刺!
痔瘡的「救星」找到了,常吃這幾種食物,不用手術,也能治好
「刮手指」真的能治好痔瘡嗎?
痔瘡真的需要做手術嗎?
這種樹能散發出一種臭味,沒想到卻是治療痔瘡、腹瀉、便血的良藥!
治痔瘡無需用手術,中醫治療效果好!
做完痔瘡手術的病人可以吃哪些多纖維食物?
門口的「雞冠花」,奶奶當是雜草,卻是治痔瘡的妙藥,能涼血止血
痔瘡手術疼嗎?
得了痔瘡不用去醫院,用土豆就能讓痔瘡康復,親測有效
有痔瘡的人才懂,它的痛,食療能緩解
得了痔瘡還急著做手術?常吃這些丑的食物,消除痔瘡不複發
易患痔瘡的三大惡習!什麼方法能防痔瘡?
痔瘡術後,高錳酸鉀、花椒水能替代中藥坐浴嗎?
大哥做痔瘡手術後大出血,找醫生理論,醫生:你的歪心思誰不知道
痔瘡,一直用西醫的治療方法!何不嘗試中醫艾灸呢!
白帶、痔瘡、濕疹、痢疾,沒想到這味野菜效果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