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做佛前那朵蓮
李淑娟,甘肅天水人,七零後,護理工作者,本科,主管護師,文學愛好者,自由撰稿人,同時兼職於本市中央電大分校護理大專生畢業論文指導。喜歡淡淡書香,更鐘情於深夜用文字來抒發情致,用心靈書寫人生。
雪後的清晨,寒意陣陣,和姨媽、表妹相邀去趟凈土寺。
有文字記載:凈土寺又名,曼殊寺,四周群峰相擁、松濤陣陣,形成一自然美景――凈土松濤。曼殊凈土寺四周的十八座山峰,形成了聞名於當地的「十八羅漢拜文殊」甘肅省天水市凈土寺(16張)的獨特景緻。每座羅漢峰形似蓮花瓣;十八座綠峰皆向文殊主峰朝擁,顯示出「綠海寶蓮」的天造奇觀。環峰峭岩疊垛,各具奇姿,有的像麥積山,有的像仙人崖,被稱譽「方圓奇峰之美,盡收環抱之內;百里景區靈氣,皆蘊凈土之中。」峭壁綠樹間隱現的日月洞、修行洞,噴虹吐雲、氣象萬千的懸崖凸石形成的天然佛首像,生動逼真,瑞象擁繞,更顯奇絕;藥王泉、寬心泉、智慧泉和般若泉,「四大聖泉」清冽甘美;高大的牌坊樓、清純碧綠的甘露池;雄偉的羅漢堂、長壽殿、地藏殿、天王殿、伽藍殿、吉佛殿、文殊殿、大雄寶殿、金剛殿沿山勢而建,廊腰縵回、檐牙高啄、錯落有序,一派清肅靜穆之境,成為四方遊人流連忘返之勝地。
心懷感恩,欣然前往,經過一小時左右的顛簸,遠遠就望見凈土寺的「大門」,氣勢恢宏,高大矗立,「凈土寺」三個字在陽光照耀下,閃閃發光,左右一副對聯。下車沿著公路前行,兩旁青山綠草,蒼松翠柏,蔚藍的天空,白雲悠悠飄過,清新的空氣,幽靜的山谷,愜意恬靜。各種顏色的野雞,難得一見,三三兩兩,結伴同行,色彩斑斕,時而展翅翱翔,時而歇息片刻,唧唧我我,舒展著孔雀般美麗的羽毛,引頸歌唱,這裡是它們的天堂,這裡屬於它們。
雪後的寺院,遊人稀少,偌大的庭院,除了誦經聲和寺廟鐘聲,寂靜無聲。四周白雪皚皚,一隻流浪貓在院內悠閑自在的散著步,那是祥和之靈,幾處人工桃花「燦爛綻放」,白雪、「鮮花」紅白相應,別有一番風味,院內一片安靜祥和。院子中央一潭碧水,清澈見底,藍天、白雲倒影水中,嘻戲的魚兒在潭水中,時不時水面冒個泡,因為太冷,瞬間即時。夏天這裡應該是荷葉一片,隨風蕩漾,美景如畫。放生池內幾尾小小的金魚,晃動著尾巴,偶爾探出頭四處張望,池邊一隻老龜用自己的身體托起一塊石牌,仰著頭,靜靜守候著這一方凈土。
姨媽是個虔誠的信徒,「佛前」侍奉多年,這裡已經成了她的家,有自己的寢室,放好行李,姨媽帶我們去吃飯,寺院把信徒稱「居士」,廚房在院子的一個角落,這裡稱「過堂」,餐廳叫「大遼」。廚房寬敞亮堂,窗明几淨,乾淨整潔,幾口大鍋並排排列,據說這裡每次吃飯都得幾十人!單單洗菜池就三、四個,鍋碗瓢盆排列有序,雖然數目可觀,但各有各的歸宿,整整齊齊。地中央一寬大的「案板」是廚娘們操作的地方,靠牆一排桌子,是她們的「餐桌」,每一件物件都擦洗的發亮,冰箱,暖氣,基本生活用品齊全。這裡處處顯示著「廚娘」們的精明能幹,也彰顯出僧人的日常生活和一日三餐的平凡世界。
姨媽的夥伴熱情招待了我們,不經意間,我看到了一雙清澈如水的眼睛,和因為高興透著紅暈的粉嫩的臉,身上的寬大圍裙也未能掩飾住窈窕倩影……因為午飯尚早,剛好早飯還剩有很多:南瓜燉土豆。著急趕路,早餐湊合吃了點,顛簸一路,看到吃的,還真有點餓了。盛了一碗,狼吞虎咽,真香!趁姨媽吃飯之時,和表妹信步漫遊,登高望遠,山林樹木掩映在一片雪海之中,也許因為人跡罕至,這裡的雪顯得格外純,潔白無瑕,一塵不染!彷彿這雪也洗滌了自己的靈魂,輕鬆,舒適,讓人有種回歸自然,超然脫俗之感。寺院綠樹環抱,花草簇擁,四周摩崖雕像,栩栩如生,在寺院的後方,有一山峰,遠遠看去,就一菩薩的臉,掩映在蒼松翠柏之中,五官端正,面目慈祥,形態逼真,這是大自然的傑作。恍惚之間,有種飄飄欲仙,傲遊仙界之感。
以前也曾來過兩次,但那是夏季,遊人如織,喧鬧非凡,也是走馬觀花,未能來得及細細品味,用心聆聽。此次不同,我們邊走邊看,亭台樓閣,廟宇疊疊,幾乎每座菩薩都朝拜。這裡匯聚了各路神仙,佛像大小高矮胖瘦各不相同,神情動作形態各異,千姿百態。有的咬牙切齒,怒目而視;有的朱唇微啟,面帶微笑;有的盤膝而坐,雙手合十;有的金雞獨立,手舞鋼鞭;有的眼睛半閉,手持經卷;有的靜坐蓮台,閉目修行;有的端坐祥雲,凝視遠方,好像雲遊歸來;有的呼朋引友,談討經文……會讓人有種置身事外,忘卻紅塵,潛心修鍊的慾望與衝動。寺院里見到幾位兒童,全然一副小道士的打扮,很是納悶!姨媽告訴我:那都是些無家可歸的孤兒,大多是家人放到寺院們口的,因為孩子多少都有點缺陷,也許家人也無能為力,這裡是他們最好的去處。我佛慈悲,普渡眾生,善良的僧人,收養了他們,像父母一樣,養育他們成人,送他們去求學。這裡,給了人性一個最好的詮釋!
午飯時間,又遇到了那位年輕「廚娘」:今年只有二十歲,已經兩年多了,是個漂亮的女孩,高挑的個頭,一頭烏黑黑髮亮的秀髮,水靈靈的大眼睛,白凈的皮膚,笑起來,露出一口潔白的牙齒。干起活來乾脆利落,那個能幹勁,和她的年紀真的很不相符。她也是這裡最年輕的「廚娘」,因為能幹,又吃苦,也無家可歸,所以成了這裡的「主管」,廚房採購,分工,都由她來調派。看著她忙碌的身影,我疑惑不解:這麼小,是什麼原因讓她拋開塵世,來到寺院,虔誠侍奉佛前?
好奇心驅使我一探究竟:女孩出生在一個偏遠山區,從小父母感情不合,離婚後,母親遠嫁,父親不久重病離去,她寄養在姑姑家,也是舅舅家(媽媽和姑姑是換親),也許,幼年的記憶給她幼小的心靈帶來無法彌補的創傷,讓她看破紅塵,毅然決然出家修行。十八歲,花樣年華啊!不同的家庭,同樣的童年,不一樣的結局!自從踏進寺院那天起,她再也沒有出去過,沒有人阻攔,自己不想出去,塵世繁華喧鬧的生活已與她無緣!她喜歡這裡,也習慣了自己的生活方式:清心寡欲,淡然處之,心靜如水。
臨走,小姑娘來為我們送行,笑意濃濃,稚氣未脫,陽光燦爛。可不知為什麼?我的心老隱隱作痛!難道為這可憐的女孩?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思緒纏繞著我,心情很沉,很沉……
那是緣份,也是命,這孩子天生應該是佛教徒,雖然是女兒身,可沒有女兒家的所有「規程」,二十歲了,至今也未來「大姨媽」,胸部也平平。佛度有緣人,不是所有的人都天生有這份緣……聽著姨媽的話,我再次陷入沉思:是先天發育不良?也許真是緣份……?突然想到了蓮,「出污泥而不染,濯青漣而不妖」入泥三分,出水三分。在清風細雨、陽光雨露中輕歌曼舞,塵世萬物視而不見,潛心修鍊,用一生的時間守著一池清水無塵無染,無怨無悔,不羨慕天空雲捲雲舒,不奢求大海潮起潮落,只追求一份心靜如意的恰淡。願做佛前那朵蓮花……


TAG:讀後感雜誌 |
※願做佛前的那朵蓮
※佛音丨我是佛前一朵青蓮
※善良是佛前的一朵蓮花
※我若是,佛前的一朵青蓮
※佛言:我是佛前一朵青蓮。
※我若佛前一朵青蓮,傾心許願,只為千年前的邂逅
※願做佛前一朵蓮!你知道蓮花為何成為佛教文化的象徵嗎?
※我若佛前一朵青蓮,傾心許願,只為千年前的邂逅。
※在佛前許了願,該怎麼還願呢?
※佛弟子一定要在佛前供這三支香,不僅能得佛祖庇佑,八方佛菩薩也會來加持!
※你是佛前一盞孤燈
※我在佛前供奉了一株蓮花
※元宵之夜 願你做佛前的一盞燈!
※佛前三炷香是什麼意思?
※我是一片雲,游舞於佛前
※佛前一杯水
※如果在佛前許了願,應怎樣還願呢?
※軍歌 佛前蓮花
※西涼女王前世本唐僧佛前一朵婆羅花,今生重逢只為還清前世的恩情
※佛前許願,這三句話不要說,說了佛菩薩也不會答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