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遇見范雨素,卻繞過了她筆下的這片殘酷土地

遇見范雨素,卻繞過了她筆下的這片殘酷土地

范雨素火了,經過這幾天的傳播發酵,人民日報借她樹立了一個「階層不固化」的勵志人設,和菜頭髮文諷刺了朋友圈的追捧現象,而網友們也從「祖師爺賞飯吃」的文筆掰扯到了中產階級的贖罪感……


身處輿論中心的范雨素沒有走紅的「自覺」,反而倉皇地躲進了深山老廟,說這是她人生中「偶遇的沙塵暴」:我沒想過靠文字改變生活,我習慣了靠苦力謀生,而且我對勞動並不懼怕。


說得真好,不知道有沒有讓那些惡意揣度其文字的人慚愧。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說到底,《我是范雨素》之外的爭論其實沒什麼意義,她的文筆好還是不好?看客們是跟風還是虛偽?質疑聲是理性還是作惡?這些討論太多了,而拋開這些,我們再回過頭去看那篇長文,看看她描述的故事中所談到的幾個社會議題,思考或許可以從這個角度開始……


1.征地亂象與農民維權


正午故事在發布了《我是范雨素》後又補發了一篇約稿手記,裡面記錄了這篇刷屏文的寫作背景:「因為遇到征地,心疼母親,有感而寫」

范雨素的老家要建火車停靠站,村裡征地,一畝地給兩萬二,村民們覺得不公平,於是組建了一支年老體衰的維權隊伍上政府告狀——因為村裡的年輕人都出去打工了。隊伍里年齡最小的是60歲的隊長,被「維穩的年輕娃子」打斷了四根肋骨,范雨素81歲的老母親也在其中,下場是胳膊被拽脫臼了。


一畝田補償兩萬二是不是不公平,我們不好裁定,因為要看當地的政策和土地前幾年的產值,但這裡暴露出來的征地亂象與農民維權問題倒是可以好好捋一捋。

遇見范雨素,卻繞過了她筆下的這片殘酷土地



我國的土地徵收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涉及到的利益方包括國家、地方政府、基層幹部、項目方和農民。


國家對土地用途有管制,在相關規劃中嚴格限制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但農業的低產出和工商業、房地產業的高產出反差太大,使許多地方政府為了發展地方經濟、創造GDP政績而熱衷於徵用農地,甚至提前10年就用完了「農轉建」的規劃指標。


經濟和政績都是需要發展的,上任提前用光了指標,下任還是會想辦法招商引資。


於是,不能合法轉變用途的土地,就以租代征,反正對於村民而言,出租土地的收益更高;或者租而不用,打著投資高效農業、生態農業的幌子,佔用耕地後拿來辦工廠、建項目,又或是等待時機再高價轉讓,一租一賃之間都是利益。


既然是非法征地,那項目方肯定是有違法犯罪的風險。依據法律規定,違法佔用基本農田5畝以上或者其他耕地、林地10畝以上,就構成犯罪。


為了逃避刑事處罰,一些不法分子玩起了「化整為零」的把戲,採取分期分批租賃、假借親朋名義等手段,就算被查,最多也只受到行政處罰。

至於確定了征地後給農民的補償,又是亂象叢生。雖然土地是農民的,但經營、管理的實權卻在生產隊或者村委會,土地的實際所有者模糊不清,且征地補償的自由裁量空間甚大,管轄的地方官員就有了上下其手、藉機尋租的操作空間。


基層權力過分集中,上級的監管也有漏洞,致使征地程序不公開、農村財政不透明,頻頻發生基層幹部截留和冒領村民補償虛報征地以套取國家補償款的貪腐案件。


有幹部貪腐就有農民維權,但結果總是以一種突破想像力的方式告知我們:中國農民維護自身權益的處境是多麼弱勢。《我是范雨素》中的維權行動讓60歲老翁被打斷肋骨,現實生活中的維權更是令人瞠目。


可能上訪數年都沒有結果——


可能維權中途就被當地的維穩勢力打壓——


可能被開進田地的挖掘機一碾而過,還被定性為誤傷——


當資本、權力與個體利益產生衝突時,弱者往往只能以命相搏。回過頭再看新聞細節,這些維權糾紛的戰線其實拉得很長,幾乎都可以用「由來已久」形容。發生命案,只是矛盾充分激化的最後一步。而在此之前,農民都遭遇過什麼?


沒有當權者願意想這些,沒有人願意想靈魂。所以范雨素說,「神州大地的每個旮旮旯旯都是這樣,都認命了」。


2.農民工子女就學


《我是范雨素》里寫了兩種孩子的上學現狀,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不去上公立學校。

一種是她僱主家的孩子,有錢,找了高校學霸做家庭老師,一種是她自己的孩子和孩子的朋友們,沒錢,也沒戶口,上不了所謂的公立學校。很明顯,兩者又是很不一樣的。


儘管我國憲法和《義務教育法》規定了,所有兒童平等享有義務教育的權利。但身在城市、持有農村戶籍的兒童在接受教育時普遍又面臨著兩重壁壘:辦證和交錢


辦證的手續繁雜,需要工作年限、相關證明、街道審核、網申,最後才是相關部門的聯合審核,層層過濾下來,符合要求的農民工就屈指可數了。


同時,非本市籍戶口的學生在公立學校就讀時,大多會被收取一筆額外的費用,有的稱為「借讀費」,有的叫做「擇校費」。儘管國家每年都會下發各種規定試圖遏制收費問題,但依然屢禁不止。高昂的學雜費又將一部分農民工子女擋在了校門外。


上不了公立學校,上民辦學校總可以吧,不是還有專門的「農民工子弟學校」嗎?


可是提到打工子弟學校,就連《我是范雨素》里的打工者自己都說,這樣的學校一學期換好幾個老師,「教學質量差」,在那兒上學屬於「黑學籍」,不能保證繼續升學。


況且,想上也不一定能上。從2008年開始,各地就開始關停大量不合格的農民工子弟學校,合格的則納入當地的教育體系,按照公立學校的標準招生。於是,不設限招生的民辦學校不存在了,留下來的都是和公立學校一樣設置了高門檻的民辦學校。


不上學行嗎?當然不行。看得長遠一點,農民工子女現在缺失的基礎教育,很可能在多年後以大量的廉價勞動力和攀升的犯罪率回報給社會。父母們也看得明白,不讀書是個惡性循環,既然不能在城裡上學,那就回到戶籍所在的農村。可這又引出了留守兒童的問題。


很顯然,中國6千多萬的留守兒童,並不是父母不想把他們帶在身邊,而是沒有時間,也沒有經濟能力負擔一個孩子在城市裡的開銷;更重要的一點或許顯得冷漠,大城市通過嚴苛的入學政策控制流動人口,為的就是把他們連同父母一起趕回家鄉。


2015 年,貴州畢節 4 名留守兒童喝農藥自殺,他們是四兄妹,最大的哥哥 13 歲,最小的妹妹 5 歲。他們的媽媽離家出走,爸爸外出打工,只留他們四個人自己照顧自己。這一新聞讓留守兒童的問題獲得了大量曝光,使它從政府和 NGO 的工作變成了所有人關注的焦點。

父母不在身邊導致了家庭教育的缺位,給留守兒童留下了一道道心理創傷——


就算家裡還有老人照看,可孩子的處境依舊不容樂觀——


更刺痛人心的,是留守兒童的生命安全都不能得到保障——


在城裡上不了學,在家裡生活不好,這就是農民工子女所遇到的困境,進退兩難,左右不是。


我們從小就聽爛的那句「孩子是祖國的未來」,在目前的城市規劃中顯然不太成立,網友們對這句話有了另一種理解——中高收入階層的孩子,才是祖國的未來。但說實在的,別說農民工子女就學難,城市裡的中產階級們不也整天愁孩子的上學問題嗎?


3.突然出現又驟然消失的「無媽村」


《我是范雨素》里講,約1990年之前,中國農村婦女的自殺率世界第一,自從可以進城打工後,農村女人不自殺了,都逃跑了。一個奇葩辭彙,「無媽村」,也就出現了。


這裡說的「無媽村」,也叫「無媽鄉」,其實是一個已經被證的說法。


2015年8月8日,幾乎是同一天,全國各大媒體紛紛報道了湖南省邵陽縣的「無媽鄉」。報道中提到,這個叫黃荊鄉的地方,僅義務教育階段的在校學生中,就有132個孩子處於「失母」狀態——除了母親正常死亡,其中有116個孩子的母親因為逃婚或改嫁離開了他們。


「他們中很多人幾乎已經記不得媽媽的樣子,或者根本就沒有印象。他們想找,卻不知道媽媽在哪裡。」

遇見范雨素,卻繞過了她筆下的這片殘酷土地



一段段煽情的文字,一幅幅幼童的照片,一句句沉重的質問,直指人心。在這個強大的「情感氣場」下,人們感受到的是強烈的震驚、同情和責備。但萬事有因,一些進行跟蹤報道的媒體陸續發現了事情的癥結。


當時,對於「無媽鄉」的產生,人們普遍把根源歸結於一點:窮是罪魁禍首,母愛的本能被貧困擊潰、被經濟大潮淹沒。


然而,媒體後續才發現,驅使母親出走的,絕不僅僅是貧困那麼簡單,該承擔責任的,也絕不僅僅是那些母親……貧窮之外,還因為她們頻遭懶惰的丈夫家暴。更重要的是,這裡大多數母親,竟然都是被人販子從更貧困的地區拐賣來的。


大家還記得前兩年媒體廣泛披露的「被拐女成為最美鄉村教師」的醜聞吧?


20多年前被拐賣到河北農村的河南姑娘郜艷敏,因為出逃無望,無奈答應給其他成功逃走的被拐女留下的孩子當老師。


當地政府和媒體得知真相後,不說前去解救她、追究犯罪分子的責任,反而將她評為「感動河北人物」,甚至消費她的苦難拍出了一部電影,將裡面人口販賣的事情極度美化——

遇見范雨素,卻繞過了她筆下的這片殘酷土地


正當我們集體抨擊郜艷敏所遭受的這種病態對待時,「無媽村」的煽情報道卻在炮製更多的「郜艷敏」:不僅要把被拐賣的婦女留下和抓回帶給她們無限痛苦的「家」,甚至還想用虛偽的「道德光環」將她們永遠綁架在那裡……


《我是范雨素》里說拋棄孩子的女人都是捧著滴血的心在活,但現實世界裡的「無媽村」可能是個例外。至於「異地聯姻的農民工婚姻太脆弱」,大概也不太成立,古往今來,異地也好,貧富也罷,哪一對夫妻的婚姻不脆弱呢?


4.農村的女性地位


最後想簡單提一下中國農村的女性地位,真的是一如既往的低下,《我是范雨素》里講到的幾個時間節點都可以作為論據補充。


一是在母親只有幾歲的時候,范雨素的外祖父就把她許配給了房子連房子的鄰居,為的是以後母親能「幫襯舅舅」。儘管范父年輕時是個俊秀飄逸的人,但他跟范母的關係一點也不好,天天吵架。


二是范雨素12歲時因為暑假離家出走了三個月,回家後沒能再上學。她說那個時候幼稚,不知道農村社會不能寬容一個12歲的女孩。儘管離家出走只是單純覺得對地理很熟悉,沒有任何原因和劇情,但家鄉的人們不會放棄任何一個能把人污名化的機會。


三是范雨素離婚後帶著女兒回家時,她的大哥哥馬上像躲瘟疫一樣趕走她,不想給自己添麻煩。儘管母親能夠接納自己,也曾是政治強者,但她不敢和中國五千年的三綱五常對抗,只能用愛來代替物質上的幫扶。


縱觀下來,范雨素小時候沒有接受學校教育,是因為大環境的不寬容,如果大環境沒有嘲笑一個曾離家出走的小女孩,她就會繼續上學,甚至有可能進入大學、走出山村。


之後,如果大環境沒有嘲笑一個曾離過婚的女人,她就可能回到學校當老師,或者跟著大哥哥下田鋤地,甚至再嫁給一個好男人,共同撫養兩個女兒。


這裡都是存在兩種可能性的。但是由於大環境的不寬容不理解,就沒有兩種可能,她只能被動地被推向社會。幾十年前農村的社會環境是這樣,現在也是這樣。

遇見范雨素,卻繞過了她筆下的這片殘酷土地



劉亮程、郭福來、余秀華、許立志……這個社會有成千上百個「范雨素」,他們出身鄉野,是中產文化的邊緣人,卻不是文化的邊緣人,更不是社會的邊緣人。


很多人欣賞《我是范雨素》是因為作者的身份,他們驚嘆:「初中輟學的農婦也能寫這麼好?」這顯然是不公平的。「農婦」只是一種身份,文化是包羅萬象的,外界俯下身來稱讚底層人的優越感也不知道打哪兒來的。


當然,我們也不應該把注意力全放在了文學上,因為她打動人的文字背後,是沉甸甸的社會現實,是每個人都曾見識過的新聞真相。


正如人民日報的評論所說——從農民工子女就學到農民征地補償,如若一篇好看的文字能推動問題的解決、公義的到來,也就能在實現文學社會價值的同時,展現人文精神的另一個向度。


這麼一篇熱文,提及了這麼多的問題,然而我們卻只在文筆優劣、動機善惡、互相攻訐的爭論中耗費大量時間與精力,絞盡腦汁想要從范雨素身上挖掘出一些剩餘價值,或是想要複製成功,或是想要自證高明,有意思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Vista看天下 的精彩文章:

社會從底層身上拿走的,靠范雨素一個人拿不回來
你的快樂值多少錢?來這裡看看

TAG:Vista看天下 |

您可能感興趣

後來我遇見許多下雨天,卻再也不會冒雨見你一面
花光運氣遇見你,卻沒熬過異地戀
男人啊,遇見對你這兩點的女人,別再那麼死心塌地了,不值得!
面相看渣男,遇見這種男人一定要繞著走!
湖邊散步遇見一隻疑似流浪狗的小奶狗,不嫌棄它滿身泥巴,朋友就這樣陪著它等了兩天
花光所有運氣遇見你,卻熬不過異地戀
一見鍾情,不過是你遇見了那個你一直想遇見的人
看過這以下這三點,就知道女生為何要努力,就為了遇見更好的他?
很難遇見像你這樣的人了,也不希望再遇見了
同一時間,同一地點,遇見了對了的她,但卻已然物是人非!
光陰荏苒,這個姑娘不再一樣,遇見她就是遇見味道!
遇見這樣的古村落,我想和你一起慢慢變老
這畫美的令人窒息,遇見他筆下的女人,是一種幸運!
把美人刻畫的如此細膩,遇見他筆下的女人,是一種幸運!
嘴角短小,眉骨突出,你有遇見這樣的人嗎?
他前半生窮困潦倒還被流放, 直到遇見了她, 才擁有了一人之下的地位
人生有太多的遇見,擦肩而過是一種遇見,刻骨銘心是一種遇見
這一秒遇見兔子和愛麗絲,下一秒就陷入暴風雪
嘴角短小,眉骨突出,你有遇見這樣的人嗎!
土豆遇見它,吃了做鬼也風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