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職場 > 清華博士、院士門生 怎就不能當一線工人?

清華博士、院士門生 怎就不能當一線工人?

本文整理自解放日報,中國文明網


曾經,他是本碩博均在清華大學就讀的「三清生」,手不釋卷,被稱作「清華中的戰鬥機」;如今,他是深入在一線的電力工人,刻苦專研,迅速從「零技能」的菜鳥成長為技術達人。在他的率領下,他的團隊3年發明了27項專利。沒有「唯高薪」論的擇業觀,走出象牙塔的他有自己的人生哲學:每個人有每個人的路,除了物質,個人的成長和進步更能得到滿足。他就是35歲的國網上海浦東供電公司一線工人謝邦鵬。

清華博士、院士門生 怎就不能當一線工人?



謝邦鵬在檢查設備。圖源:中國文明網·上海浦東站

35歲的謝邦鵬是最正宗的清華大學畢業生,本碩博都在清華園讀書,人稱「三清博士」;師從我國電力系統泰斗級學者、中科院院士盧強。2008年博士畢業後,他進入上海浦東供電公司工作,成為一名基層的電力工人。很多人不能理解,認為學歷與工種之間落差太大,而在他看來,博士去基層更能把理論轉化為實踐,而基層亦給了他更多施展才華的空間。


「當一線工人,不能只是簡單地『流流汗』,更多的應該是『過過心、用用腦』。電力行業也不是簡單地接根電線、換個繼電器,隨著智能電網、物聯網、特高壓技術、電動汽車等高科技的引入與融合,越來越需要高科技人才進行創新實踐。」面對記者的採訪,謝邦鵬這樣說。


一名清華大學高材生,甘當一名普通的藍領工人,而且一干就是9年多,是什麼吸引了他?這其中又有什麼奧秘呢?


「學霸」的「意外」選擇 圓夢從一線工人開始


謝邦鵬兒時的夢想就是做一名工程師。在他小時候就表現出了對電力的濃厚興趣:用手電筒的乾電池搭燈泡,拆了電動玩具車看電路……5歲上小學,高中時數理化都得過奧林匹克競賽獎項,謝邦鵬就是人們說的那種「學霸」。


1999年,他以高出四川錄取線40分的成績考上清華大學,那年他17歲,而專業,選的就是「電氣工程及自動化」。大三時,班上很多同學都在為出國做各種準備,但謝邦鵬對此卻興趣不大,學習成績優異的他被保送為中科院院士盧強的碩博連讀博士生。「盧老師是電力系統首席科學家,電力行業的泰斗,能做他的學生,我感到非常幸運。」謝邦鵬告訴大家。

清華博士、院士門生 怎就不能當一線工人?



謝邦鵬在清華博士畢業。圖源:中國文明網·上海浦東站


「電力」能轉換成「磁力」,牢牢地吸引住了謝邦鵬。2008年博士畢業,謝邦鵬眼前的職業道路有很多條,但他還是難捨電力;而即便在電力系統,也有多種方向:去高校、科研院所搞理論研究,或到電力公司、發電廠、配套生產電力設備的企業做工程應用方面的工作;可以留在北京,可以回成都,也可到上海。最終,謝邦鵬的選擇多少有些令人意外——到國網上海浦東供電公司做一名電力工人。

對於謝邦鵬的選擇,父親很支持,母親有點小失落。而謝邦鵬則沉浸在新工作、新生活的憧憬之中。謝邦鵬說,小時候老師問同學們「長大後的夢想」時,他的回答是「工程師」,這個夢想從未改變,他深知,這個 「工程師」必須要深入實踐,才能獲得真知。

清華博士、院士門生 怎就不能當一線工人?



謝邦鵬在調試設備 圖源:中新網


從「傻站」到「勞模」 「博士-菜鳥-達人」的轉變


正所謂「夢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2009年初,謝邦鵬第一次跟著繼保班的老師傅到一線工作時,「現實」就狠狠地給了他「悶頭一棒」——「三清」博士瞬間變成了一隻操作技能「菜鳥」。


「繼保班」是浦東供電公司「運檢部」的重要班組之一,主要負責公司管轄範圍內「二次設備」、「三次設備」的運行維護,工人們要做的是日常巡視維護檢修、故障搶修、新設備投用前的驗收等工作。對於這些工作的原理,在清華大學苦讀9年的謝邦鵬早已爛熟於心,但第一次進入工作現場、看著師傅們各自忙開時,他卻只能「傻站」在一邊,因為「什麼工作都搭不上手」。

清華博士、院士門生 怎就不能當一線工人?



謝邦鵬和他所在的「繼保班」。圖源:中國文明網·上海浦東站

強烈的挫敗感讓謝邦鵬覺得自己在現場有點「多餘」,好在此時,班裡的老師傅給了他鼓勵:「萬事開頭難,你學起來肯定很快的。」這句話讓謝邦鵬突然明白,雖然自己有博士學位,但都是理論知識,面對實際工作,除了從零開始,別無他路。謝邦鵬又開始發揮「學霸」的潛能。他一邊翻看各種工作規程、說明書,一邊主動向班長「要活干」,單位規定下午五點下班,他經常主動加班到晚上七八點。為了提高工作技能,很快他就成了班組裡的「勞模」:擰螺絲最多、接線頭最多、看圖紙最多、做筆記最多。

清華博士、院士門生 怎就不能當一線工人?



為了提高工作技能,謝邦鵬在練習接線頭、擰螺絲。圖源:新華網


從「零技能」菜鳥到操作「達人」,謝邦鵬用了一年時間。時至今日,他仍堅持著工作時「早到晚走」,基本每天都是班組裡最晚下班,他說:「已經習慣了。」


暴走「丈量」世博供電路徑

清華博士、院士門生 怎就不能當一線工人?



謝邦鵬在一線檢查線路。圖源:中國文明網·上海浦東站


2010世博年,對謝邦鵬是重要的一年,也是最辛苦的一年。

世博會期間,浦東供電公司承擔著浦東世博區域電網和電網設備的運行維護任務。他從一線班員成長為現場工程師,除了繼保班的工作外,還被抽調去參與世博區域變配電設備的運行維護工作。


作為最基本的保障條件之一,電力對世博區域運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當時,謝邦鵬手頭有一些前期的資料,但這些資料是不是都能和現場的設備對應得上?認真的謝邦鵬開始了排摸,而排摸的方式很原始——把浦東世博區域各站點的全部供電路徑走一遍。

清華博士、院士門生 怎就不能當一線工人?



謝邦鵬和同事們在進行巡查。圖源:東方網


「每天走二三十公里肯定有的,一天下來非常累。」除了走路,謝邦鵬還要鑽進每一個地埋變電坑道查看設備,坑道里常有積水,經常出來後就是一身泥水,「現場不可能換衣服,濕衣服也要穿一天。」最終,在用雙腳「丈量」了浦東世博區域供電路徑之後,謝邦鵬和同事精確繪製出了數千條線路的接線圖。

清華博士、院士門生 怎就不能當一線工人?



謝邦鵬在查看線路圖紙。圖片來源:中國文明網·上海浦東站


電力工作關係著整個城市的運行和千家萬戶的生活,一個小故障可能就會使一大片區域陷入「癱瘓」,而作為電力工人,除了要能吃苦、具備過硬的「本領」外,還必須「隨叫隨到」。

2012年夏的一天,謝邦鵬凌晨三點接到一個搶修電話:35千伏黃樓站一倉10千伏出線倒閘操作時不能正常送上,他和同事董逸俊立即趕赴現場。黃樓站是一個老站,10千伏開關室里就像一個蒸籠,謝邦鵬和董逸俊進去不到三分鐘,衣服就已被汗水濕透。所幸,此時的謝邦鵬已練就過硬的現場處置本領,他很快查明原因,一個小時後,更換完一個繼電器,順利送電。


類似的緊急搶修任務,這麼多年來謝邦鵬完成了無數次。


「抱怨」引發創造發明 苦盡甘來


經過幾年的歷練後,2011年,29歲的謝邦鵬當上了繼保班的班長,開始帶領一個平均年齡不到30歲的團隊共同前行。怎樣讓班組的工作更上一層樓?這是謝邦鵬思考的問題。在經過多次認真的思考後謝邦鵬想出了「兩手抓」:一方面通過規範化管理、標準化施工加強安全生產;一方面通過績效考核、教育培訓、科技創新等加強班組日常管理,提升班組工作水平。

清華博士、院士門生 怎就不能當一線工人?



謝邦鵬在檢查設備。圖源:東方網


在謝邦鵬繼保班的工具包里,總能找到一根10多厘米長的小鋼管,工人們稱之為「套筒」。這根不起眼的「套筒」,卻是一項專利產品,而它的「誕生」則來源於班裡老師傅的「抱怨」。


在調換電磁繼電器時,因為螺絲的「腿」太長了,用鉗子擰非常麻煩,費時又費力。老師傅用土辦法接工具,但效果不大好,一般也就抱怨兩句。但謝邦鵬聽到抱怨後卻開始琢磨:既然工具不順手,為什麼不設計一個順手的?隨即,他就帶領團隊開始了設計,利用自己的理論知識,結合實際的工作需求,開發出了一套電氣化組合式裝卸工具。而就是這個簡單、小巧的套筒,解決了一線工人實際工作中存在多年的大麻煩,拆一套設備就能節約一小時。


而謝邦鵬帶領團隊的發明創造遠不止這一項。從2011年成為繼保班的班長到2013年,短短三年間,謝邦鵬就帶領團隊申請了二十七項發明創新專利,平均一年近十項,同時還發表了七篇EI、核心期刊收錄的科技論文。

清華博士、院士門生 怎就不能當一線工人?



閑暇時,謝邦鵬也愛旅行。圖片來源:中國文明網·上海浦東站


2010年,謝邦鵬他和女友黃玲在上海組建了小家庭,是不折不扣的「裸婚」。最近一兩年,謝邦鵬不時會聽到有人跳槽的消息。面對這些,謝邦鵬顯出少有的淡定。2012年謝邦鵬和妻子在浦東臨沂新村買了一套老公房,總價170萬,貸款110多萬,如今除了公積金外,他每月近一半工資要拿來還房貸,「要說沒壓力,那是騙人的。但是每個人有每個人的路,我喜歡這份工作,比起賺多少錢,在這個崗位上我有收穫、個人能力有成長有進步,更讓我得到滿足。」謝邦鵬說。


「人生須知負責任的苦處,才能知道盡責任的樂趣。」這是謝邦鵬在工作總結中引用梁啟超先生說過的一句話。在從「三清」博士轉型成為一名優秀的電力工人的過程中,謝邦鵬經歷了一線工作的「苦處」,也在崗位工作的歷練中收穫到了工作的「樂趣」。


面對社會上各種「唯高薪」論,清華博士謝邦鵬用自己「意外」的選擇給出了最有力的回應。面對博士去一線是否屈才的疑問,謝邦鵬用9年在基層做出的成績做出了最好的回答。在他眼裡,一線工作的豐富經歷,反而給了他更多的收穫空間,也贏得了信任和尊重。敬業奉獻,貴在行動,重在堅持。謝邦鵬堅守一線,用求真和創新的精神追尋自己的人生和理想,用愛崗和敬業的精神承擔了責任與擔當。

清華博士、院士門生 怎就不能當一線工人?



謝邦鵬 資料圖片


對話:做電工並非大材小用,還要精益求精

記者:畢業後從電工做起,是否有點大材小用?


謝邦鵬:認為「大材小用」,是因為對電力行業不了解。不管中專還是博士,沒有在一線工作過,那你是干不好管理工作的。同樣的,如果不融入基層、不了解一線的想法與訴求,也當不好管理人員。


當然,有的博士在一線幹了2、3年後就開始做專業工程師等,逐漸進入管理崗位,而我從2008年到現在幹了9年多,這還是比較少的。


記者:不算「大材小用」,那算是「另類選擇」嗎?


謝邦鵬:我覺得,評價一份工作好壞應有多個指標,包括經濟收入、個人喜好以及成就感等。


我的大學同學一般不會從事一線工作。如果這麼說的話,我選了不同的發展路徑。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為我對於電力的熱愛。我從小就想當工程師,大學報的全是工科專業,後來進了清華電機工程與應用電子技術系,這已成了我的終身愛好。


另一方面就是責任心與成就感。我當班員的時候,要當最好的班員,做班長的時候,要做最好的班長。當你把本職工作做好後,公司當然不會虧待你。


記者:剛進一線班組的時候,你能適應嗎?


謝邦鵬:不適應。我是四川人,一開始聽不懂上海話,在現場師傅喊我遞個工具都不行,我也不知道該幹什麼。理論知識這本書我已經讀完,博士畢業了,但技術技能這本書還沒開始讀,還是小學生。


我當時就跟班長說,臟活、累活、苦活、周末和晚上的活,我都可以干。我是班組裡擰螺絲最多、接線頭最多、看圖紙最多、做筆記最多的人。

記者:突破了理論與實踐結合的瓶頸後,學歷的優勢是不是能體現出來?


謝邦鵬:畢竟我經過了系統學習與專業訓練,在解決故障、分析問題上,更能有邏輯地一步一步處理好。而在創新方面,班組的師傅們更多是老師傅怎麼做、他們就跟著怎麼做。他們可以憑經驗發現問題,但缺乏解決問題的創新思維與能力。


比如,原來在換電磁繼電器時,因為螺桿的「腿」太長了,師傅們用鉗子擰螺絲費時費力。我就開發出了一套「套筒」,這樣拆一套設備能省1小時。


記者:未來你還會繼續在一線工作嗎?


謝邦鵬:我願意在基層工作。哪一行工作都有重複性,但也能從平凡中不斷超越。比如,當班員的時候學技術技能,當班長的時候學習管理,當副主任的時候學統籌協調,這都是成長的過程。


記者:說說你心目中的工匠精神吧。


謝邦鵬:新時代的工匠精神,既要講求技術技能的傳承,更要強調開拓與更新。自動化技術、通信技術、電子技術的更新換代速度快,使這個行業的更新速度也快。這樣高學歷的人就有優勢,因為他們的接受能力與適應能力,會更強一點,創新開拓能力也更強。對我來說,工匠精神還需要精益求精,別人做到99%,我做到99.9%,在這過程中,我也收穫了成長,對自己的期許也越來越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募格學術 的精彩文章:

基礎研究原始創新:敢不敢「十年不鳴,爭取一鳴驚人」?

TAG:募格學術 |

您可能感興趣

奇士章太炎:一生為人特立獨行,就連魯迅也是他的門生弟子
被譽為豪門生娃機器?為嫁豪門生生不息,她真的幸福嗎?
給你一本人工智慧入門生意經
宿敵與門生,誰會是德國總理默克爾的接班人?
美的控股華錄百納,「門外漢」能否做好影視這門生意?
那英的「得意門生」,姚貝娜的同門,如今不紅,網友:選錯導師
托蒂:足球已是門生意,不會再有球員一生忠於一隊
《給你一門人工智慧入門生意經》:機器所知勝於其所能言傳
技術分享會:木門生產流程及生產線的分工!
身家過億「澳門賭王」何鴻燊的四姨太講述她的「傳奇人生」,豪門生活太艱辛!
蔡依林真壕,絲絨西裝珠寶掛滿全身,網友:掛腦門生怕別人看不到
太監是不準當老師的,可李蓮英就當上了老師,眾多武將都是他門生
國家博物館辦「戴澤藝術展」 曾為徐悲鴻得意門生
淪為豪門生育機器女星,生的出還要幫忙還債,生不出就被趕出家門
命里註定會成為太太的生肖女,一生不愁吃穿,相夫教子豪門生活!
被公認的才女,曾被謝霆鋒追求,嫁豪門生4胎生活幸福
安以軒曝豪門生活很痛苦?為啥黎姿 邱淑貞 李嘉欣搶著嫁入豪門
甲骨文創始人創辦了一家神秘的健康公司,專門生產自動化水培蔬菜
嫁入豪門的胡靜生活竟是這樣,豪門生活太奢侈,網友:太羨慕!
孔子門生在朝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