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堅守傳承匠人紀實:修復一幅畫需兩年,曾每天僅睡4小時
眼前兩碗米飯,心中一粒飛鴻
本文從構思、拍攝到下筆,磕磕絆絆過去了近六個月的時間;
怕寫的不好,負了朋友,也負了裝裱文化;
每時每刻,無數資訊都在你爭我搶的更新,六個月太久;
只是比起兩千年歷史的裝裱文化,六個月又太短;
如果你此刻也願意花一點時間來讀他的故事,再好不過;
裝裱文化起源於兩晉,比造紙術還早,裝裱是字畫呈現世人的重要部分;
傳承至今,依然要登門拜師、三年學徒,方得正果;
每一幅手工裝裱都至少要99道工序;
遇到破損、污染、殘缺嚴重的作品,步驟會更繁瑣;
比如——
上圖這幅歷經油污、潮濕和破損的畫,在鎮南閣里修復後,容光煥發——
而最近又有了一幅更考驗功力的畫,來自清朝,殘損的像樹葉一樣——
鎮南依據畫作的破損毀程度,預估完全修復需要兩年以上的時間;
兩年後如果【壯哉】還在更新,你還在關注,我們約好一起看這幅畫的重生;
吳鎮南,1990年生人,手工裝裱室鎮南閣的閣主;
在其他的90後泡在大學宿舍里玩遊戲看直播的時候;
他默默打點行囊來到南方,開始了三年的學徒生涯;
我在最初試著過問原由,他只淡淡的解釋家族傳承;
我猜他隱約覺得,親口承認是因為熱愛文化而做出的選擇;
是一件特別不好意思的事;
恕我直言,這時代裝逼的有很多,裝裱的卻沒幾個。
每天都被充斥了賺錢、成功的方法論和各種機關算盡的廣告;
每天也有無數的媒體都在呼籲匠人精神,變成了蹭熱度的香餑餑;
今天好容易《我在故宮修文物》熱映,大家立刻滿足的摘取素材、或評頭論足一番;
明天各種摳像遠景替身的熱播大劇開播,大家換了台也覺得同樣滿足;
而真正的匠人們每天在做什麼?
繼續閉口不言,伏案勞作;
今天起,嘗試了解下這藏在鬧市的偏安一隅;
沒有專業策劃團隊加持,只有這簡陋文字和乏力的陳述;
種種原因,所有工序和細節也不能完整展現;
窺一眼,便與千年的工匠文化相見。
桌子上總是擺滿了客戶送來的字畫
年前最忙的時候
近一個月的時間,每天只睡四個小時
工作室目前只有兩人,鎮南和爸爸
裝裱需要十二分的投入和認真
大部分時候
他們彼此安靜的忙著手裡的活兒,互相不說話
屏氣凝神的對準,猛然揮手劃斷
鋒刃疾走之間
心有猛虎、細嗅薔薇
打蠟和石壓
所有工序中最粗暴的力氣活兒
即使是看似的簡單蠻力
確也暗藏孰能生巧的玄機
穿針引線後
即刻被後來的工序材料封蓋
所謂好的工藝
就是於無形處看細節
歷經手藝人數個步驟的洗禮,訪遍金木水火
一幅字畫才終於完整擁有了它最美好的形態
銘心無淬鍊,何以敢示人?
顧客和字畫
在鎮南閣里總是來了又走
長久呆在鎮南閣的除了鎮南和爸爸以外
就是這些做工的器具了
鎮南十分愛護這些工具
畢竟裝裱是靠他們的協作才能完成
畢竟一幅字畫需要靠裝裱才能完整
裝裱本身就是一種隱喻
匠人們並不是那些名貴的字畫
反而更像這些相貌平平的工具
誠然賺錢養家、柴米油鹽很重要
但繁華世間
也總會有默默堅守初心的存在
做一名踏實的匠人是他們的的初心
而傳承千年的文化,便是整個中華文明的初心
匠人精神支撐了我們的精神世界
這些工具卻是裝裱匠人的全世界
做工產生的邊角料丟在桌子底下
時常忙的忘了清理
短暫的休息時間,翻翻微信和朋友圈
彷彿朋友圈裡的大家,生活都很精彩
鎮南是否也好奇過
裝裱行業之外的社會,究竟是怎樣一番景象?
雖然鎮南閣從落戶鄭州短短兩年
已經從無人問津到應接不暇
但鎮南偶爾還是獃獃坐著
有個可怖的揣測是
當下波橘雲詭的時代中
他是否也懷疑過自己的選擇和堅持
就像這幅光鮮亮麗的摺扇
因為人們的疏於打理
終變成了這幅慘狀
但世間只要有裝裱匠在
就必定會有一天重回當初的模樣
你們的片刻矚目以及行動付諸
正是匠人們最值得驕傲的榮光


TAG:壯哉 |
※當一個鄭州人,也太不容易了吧!
※方便了!鄭州不動產上線首登查詢 買房後何時拿證一掃就知道
※鄭州發現唐碑 碑主是大唐名相房玄齡女婿
※想辦不動產證?先交千元代辦費!華潤地產鄭州項目被指制定「霸王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