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簡樸地生活,是修道的重要選擇。


簡樸地生活,做該做之事




  「靜以修身」,安靜、靜心以修身;「儉以養德」,用簡樸來培養自己的德行,形成自己的品德;「淡泊明志,寧靜致遠」,淡泊慾望,讓自己靜下來,得到智慧。這些東西都是老祖宗留下的寶貝,它們都在告訴我們,心不要太滿,不要被慾望吞噬。



  生命像一個杯子,就這麼大的一個空間,每個人都是這樣。被一些事情佔去太多,就沒有時間裝該裝的東西了。所以,君子一般會拒絕一些東西,選擇另一些東西。




  過去,我多次地面臨這樣的選擇,也包括對掙錢的選擇。我有多次賺錢的機會,可以賺到很多錢,但我沒有那樣選擇。因為我明白,我這輩子,不是來掙錢的。如果我用生命去掙錢的話,會花去很多時間,會牽扯很多精力。如果我的心還不屬於自己的話,掙錢還會把我卷進去,毀掉我的道業。我會從一個想要利眾、想要傳播文化的人,變成一個生意人。雖然這也很好,但我的選擇不是這樣。「故去彼取此」,所以,我總是在生意有機會擴大、能賺更多的錢時抽身,以免被裹挾進去。



  我還編了一副對聯:「靜處觀物動,閑里看人忙。」靜靜地待著,觀察世界的變化;把心騰空,讓自己有一顆閑心,不要讓眼耳鼻舌身意帶來的慾望把心給填滿,無論做什麼,都有一份愜意、一份悠然,用閑心觀照世界,體會動靜之中的變化。




  當然,我也發生過很多變化。以前,我看朋友有一副對聯「避人得自在,入世一無能」,曾經覺得層次太低,為什麼躲著別人才能得到自在,進入世界就裝無能?後來,我發現,這句話太了不起了。為什麼?因為,每個人在一開始都不能自主心靈,在不能自主心靈的時候,人很容易被群體裹挾、被眼耳鼻舌身意帶來的慾望裹挾,得不到自在。這時,他就需要遠離一些東西,通過拒絕,來減少自己心中的貪戀。






  我自己也經歷過這樣的階段。剛開始,我拚命地躲著別人,不斷地遠離一些群體,同學請我,我都不去;朋友請我,我也不去;無論是喜事還是喪事,我都不去。所以,我就得到了自在,當然也引來了很多人的誤解。很多人遠離了我。於是,我的生命就空出來了。我並不是不在意他們,但我不得不為自己的心靈騰出一點空間。那時,如果不那麼選擇,我就會一點一點被吞沒,失去超越環境、超越自我的追求。而我心中那個純凈、神聖、美好的世界,也會對我關上它的大門。這才是最可怕的。所以,我做出了選擇。




  慢慢地,我證得了心靈的自在,能自主心靈了,這時我開始接觸世界,廣結善緣。那大概是2009年的事情。在接觸世界的過程中,我學到了很多東西。



  如果我省去「避人得自在」的階段,直接入世、學習,行不行?不行。當你沒有智慧的時候,你會不知不覺地被一些東西污染,你的心會變得浮躁。很多人就是因為心的浮躁,所以一直進不了真正的修道。




  這一關確實很難過,很多人都過不去。有些人一輩子都靜不下來,心就是不聽話。為什麼?因為他總是給自己很多借口,總是不拒絕慾望,所以,他老是沒有定力。這個一來,他的心就動了;那個一來,他的心又動了。他的心時時刻刻都在動。這樣是生不起智慧的。所以,當你定力不夠時,要靠拒絕和遠離,讓心得到清凈。清凈是一顆種子,它需要慢慢地成長,它不是一清凈就永遠不會被污染的。它只是一個孩子,老是摔倒爬起來,摔倒爬起來,它需要成長、長大的時間。一定要注意,修道是需要時間的。







  在八十四大成就者故事中,我們經常看到「十二年後,他證得了大手印究竟成就」「十二年後,他成就了大手印」之類的說法。最初我不太理解,覺得為什麼十二年後才證得成就呢?而且很多人都是明白心性之後,又修了十二年,才證得成就。到了後來,我才發現真是這樣的。想要證得究竟成就,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它不是突然就能實現的。孩子長大需要十多年,一棵樹的成長也要很長的時間。




  比如,我的小孫女陳清如一兩歲的時候,我們老是護著她,生怕她受到一點點傷害。為什麼?因為她還很小,不懂得保護自己,不知道什麼是危險,很容易就會傷到自己。我們就輪流看著她,不讓她拿尖東西,不讓她爬到床邊摔下去,不讓她亂摸東西,不讓她碰帶電的插孔,平時出去用小車載著她,怕她摔跤,她學走路時也讓她要扶著東西……總之,就是讓她遠離危險,健康平安地長大。修道、修心也是這樣。




  到了現在,我又開始避人了。因為我發現,我接觸的很多東西雖然對我的生命起了作用,但也佔去了我大量的時間。比如,在北京上學時,幾個關係很好的朋友老想給我介紹一些人,說那些人一句話就可以如何如何。後來,我真的認識了很多人,但真正在我生命中起作用的,不足百分之一,大部分人都是過客。過上一段時間,那些有權勢的人不是退休了,就是死了,我並沒有像朋友期待的那樣,因為認識了那些人,就辦成了多少事。當然,這跟我自己也有關係,因為我從來不求人。有人想要跟我一起做事,我就隨喜,但我不去要求,僅僅是隨順因緣。




  再後來,我就開始躲人了,除了一些非常必要的交往,我基本上都不見人。我現在只見兩種人:一種是老師級別的,我總能從他們那裡學到東西;第二種是學生級別的,我總能教給他們一些東西。其他的朋友,我見得很少。我又回到第一個階段,「避人得自在,入世一無能」。之所以「入世一無能」,是因為我一無所求。









結論與感恩




  最後,我得出了一個結論:很多你非常在乎的東西,其實根本用不著。




  所以,很多朋友可以做的事情,我就請他們代我去做了,我自己把時間省下來,做一些只有我能做的事情。比如接觸人、應酬之類,基本上都讓朋友代我去做。在這兒,我也想向很多幫助過我的朋友道謝!感謝你們為我節省了生命,我才有時間寫那些該寫的東西。




  莊子說「不以人滅天」,不要用人的心思去傷害自己的天性;蘇轍說「不以物傷性」,不要讓外物把自己的本性、自性給傷害了;范仲淹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外物的好壞和自己的得失或喜或悲;禪宗也說,「外不著相,內不動心」,不被外相牽引,自己的心就不會亂。這些都是修道的秘密。




  當你不懂如何選擇,不懂如何處事的時候,就多看看傳統文化的經典。儒釋道都有可學之處。實際上,儒家曾經向佛家汲取過營養,佛家也曾經向道家汲取過營養。有人甚至認為,禪宗就是佛道結合的產物。這種說法有它的道理。



作者:雪漠 選自《老子的心事》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微信公眾號:每日一禪語(mryc6978)



感恩師兄關注,後台回復

佛緣

」,查看你是否有佛緣?

點擊左下角

閱讀原文

」進入禪壇交流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每日一禪語 的精彩文章:

一日禪丨不要太在乎別人的眼光和評價
生氣的駱駝(火遍朋友圈)
一日禪:快樂因為內心寧靜 煩惱來自人我是非
一日禪:心地純良,與人為善

TAG:每日一禪語 |

您可能感興趣

靜以修身 儉以養德
古訓: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早課: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君子行不言之教:靜以修身 儉以養德
靜以修身
唯靜以修身
靜以養清,緩以養穩。
靜以養心,寬以養氣,安以養福
跟蘇東坡學養生:靜以養心,寬以養氣,安以養福
4.26《黃曆》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傳承優良家風家訓(十四)諸葛亮家訓 靜以修身 儉以養德
沏一杯茶,靜以養心
靜以修身,淡然處世(深度好文)
心靜以修身,不變應萬變
沏一杯暖茶,在春日靜以養清
有點詩情畫意的日式風格裝修,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
沏一杯暖茶,在秋日靜以養清
青圖專題活動|傳承優良家風家訓(十四)諸葛亮家訓 靜以修身 儉以養德
遴選態度:淡泊以明志 寧靜以致遠
沏一杯春茶,在春日靜以養清